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经典读后感有感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是一本由叔本华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精选点评:
●道不同不相与谋,文是不错的
●人的行为的动因有四种:愿意自己快乐,愿意别人痛苦,愿意自己痛苦,愿意别人快乐。分别是利己、恶毒、“受虐”、同情。“先有了本质,才有本质的发挥”,与人的意欲相关的性格是不可改变的,只能通过改变认知的方式来达到目标……
●关于独处
●论自由非常透彻。探讨的是必然性与自由的关系。自由“意味着与意欲相符,自身意识绝对地表示了这种自由。”意欲是出自动因,故意欲活动并不是自由的。有种决定论的意味。既然人并不自由,对他的道德和罪恶的赏罚又该如何呢。论道德基础那里不怎么说服我。
●因果律说明意志绝非自由,也导致一切会发生的终会发生,这不就是宿命论嘛?!又陷入了虚无(;`O´)o
●描述性格和意志自由部分是魏宁格写作的来源,那部分说白了就是狗改不了吃屎。还有实在太罗嗦了好吗。道德部份就是同情是惟一真正道德的推动力。
●“我们只有一个与生俱来的错误,那就是认为我们来到这一世界,目的就是要过得幸福愉快。” 不可否认,结尾悲观色彩很浓重。虚无、泡影,如果说看透了人生,就是这样吗?我想那些得道高人想必是看透了吧,我等凡夫俗子,还是在幻像中苦苦挣扎。
●写给以后人的哲学
●在真正澄清道德问题的道路上,尚差一步,而这余下的一步倒是最初的一步,亦即,“到底应该如何发问”的一步。
●生命是一团欲望,得到满足就空虚,得不到满足就痛苦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读后感(一):叔本华受印度古经典《奥义书》的影响很大
“在这整个世界,没有比研读奥义书更令人受益和振奋了。它是我生的安慰,也是我死的安慰”。——叔本华
《奥义书》的思想对叔本华哲学和美学有重大影响。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的大师叔本华其精神源头中也有着老子的影子。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读后感(二):叔,为什么要那么悲观呢?
赞同他对自由意志和道德基础的刨析论证,但并不同意后部分禁欲的看法
我认为
欲望是痛苦的根源这一结论如同如何消除痛苦这一问题一样都是没有意义的
完美的世界并不是通过理智来消除意欲 从而从痛苦出得到解脱
而是理解自己 找到利用自己悟知性格的最好方法 将自己的意欲通过理智导向大同 导向向上的地方
通过消除意欲的方式得到的解脱是简单而无意义的
利用自己 获得良心的嘉许 导向自己 从而向上 才是正确的
利己与恶毒也许是无法改变的 但正如每个人都有利己和恶毒的悟知性格一样 人类同样也有同理这一能够导向善的性格,那么我们应该做的难道不是利用这一点吗?学习,认知自己,认知世界,从而改变自己,或者说改变自己的行为 让世界变得更好,从而得到利己的快乐与良心的嘉许让自己快乐与大家一起快乐并不矛盾,这也就是智慧所要完成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 也许就变得乐观起来了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读后感(三):有深度,不好理解,但值得一读
“我们只有一个与生俱来的错误,那就是认为我们来到这一世界,目的就是要过得幸福愉快。”这是最后一章的首句。
不可否认,结尾悲观色彩很浓重。虚无、泡影,如果说看透了人生,就是这样吗?我想那些得道高人想必是看透了吧,我等凡夫俗子,还是在幻像中苦苦挣扎。
第二章,大篇幅在讲宗教,真的不好理解,也很枯燥。可能是个人理解力还不够。
但是大部分观点还是可取的,算是“啃”完了又一本叔本华的书。
放纵不等于自由。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在将来满足。而动物不行,必须得此时此刻。(人有过去、现在和将来,动物只有现在。)
那些愿意为国家付出生命的人,他们的生命将在他们的同胞上得以延续。
大部分人情操不高,所以要借工具来理解真理,比如:寓言,故事,神话……哲学则把真理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没有一定的理解力是很难接受的,所以既要有阳春白雪,也不能少下里巴人。
下一本,继续吧
所以,你在寻找什么?找到了答案吗?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读后感(四):一个实验
叔本华的书非常好,暂时只读过叔本华的哲学。听说其他哲学家的语言都没有叔本华朴实,所以如果要读其他哲学家的作品也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了。至少,我想先了解叔本华。
根据他的论断,人不免生出“一切已经决定好了”这种感觉,但是谁知道性格的范围到底有多广呢?人们对于外在的刺激永远只会做出符合他性格的事情而不会是其他,那到底性格是什么?习惯和性格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习惯是否可以变成性格的一部分?以及教育是否可以改变一个人?
这些都是问题,可能是我还未读到叔本华关于性格范围的定义。
所以,如果你就此相信什么都决定好了,会不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呢?所有的努力或者不努力都已经被决定,每个人的未来已经成了定数。
我们暂时鉴别不了叔本华的理论,正如叔本华所说,意欲无从被感知。但是,我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看蚂蚁们忙忙碌碌搬运食物觉得无足轻重,蚂蚁看我们学习找工作也觉得无足轻重,凡是脱离了自我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都会有一种干什么也无所谓的错觉。但是请记住,你还是你,即使你的视角已经超凡脱俗,你的肉体也未能超凡脱俗。沉浸在超凡脱俗的氛围中,必定损害了你的肉体,进而损害到你的精神。
所以,我们不妨亲自试验下叔本华所谓的性格范围到底有多广,可否通过一个人的自制和坚持改变一点什么。如此,才是真的尝试去了解叔本华,了解我们自己的局限性。视角高点无所谓,记得要回归现实,就算是木偶戏也要认真演好才行。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读后感(五):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的经典好句
1、叔本华指出,人的行为只有三种推动力:愿望自己快乐的利己心、愿望别人痛苦的恶毒心、愿望别人快乐的同情心。
2、头脑是照亮了,但心却依然没有改善。
3、对事物作出判断的不应是眼睛,而应该是理解力。
4、行为只是这个人的性格的外相,而这个人的性格已是永远和无法扭转地确定了下来。
5、人的利己心就是道德推动力必须要控制和克服的首要力量——虽然这还不是唯一的力量。
6、歌德这一句话说得很对:在这世上,人与人之间的漠视和反感是最正常不过的。(《亲和力》第一部分,第三章)
7、不带任何利己的动因就成了鉴定具有道德价值行为的标准。
8、“不要伤害任何人,要尽量地帮助每一个人。”
9、法律的目的就是要确保人们不会承受不公正的行为,而道德法理学的目的却是不能允许人们做出不公正的行为。
10、夸夸其谈比提出证明更加容易。
11、看见别人痛苦,
与自己承受痛苦
并没有什么两样。
——卡尔德隆
12、亚里士多德就说过,“对不幸者作出不公正的事情比对幸运者作出不公正的事情更为可耻。”(《问题集》29,2)
13、“酒肉吃光,朋友四散”。
14、不幸是同情的条件,而同情则是仁爱的源泉。
15、优良的树不会结出腐败的果实;腐败的树也不会结出优良的果实。
16、我们可以通过动因强制人们守法,但却无法强制产生出道德;我们可以重塑我们的行为模式,但却改变不了我们的意欲,而道德的价值只取决于意欲。
17、埃克特大师说过,“痛苦是一只能够驮你最快到达完美的动物。”
18、心结尽开,疑惑尽释,所做的一切尽成泡影。(《吠陀》中出现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