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一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天一生》是一本由皮耶尔·勒迈特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天一生》读后感(一):活着都有业障因果
一口气读完整本书,整个人都处于压力、紧张的情绪下,在场景的晕染下我似乎化作了凶手,群众的搜寻会不会找到雷米…作案时跌落的手表会不会被人捡到…
曾读过作者的《天上再见》,不得不说 ,皮耶尔·勒迈特的写作手法总是引人入胜,全“剧”没有尿点,有的悬疑小说越往下读越明朗,《三天一生》越往下看越迷惑。而且迷惑的不只是剧情,还有人物的形象变化,为何艾米丽长大后会变成那样?为什么“如此忧郁的姣好容颜,偏偏脑子里却空空如也…”?
本书从一开始就将凶手的作案情节描写的一清二楚,紧接而来的是各种搜寻、调查,凶手整天惴惴不安,从12岁到28岁,没有一天不活在恐惧中,梦里雷米的声音紧锁着凶手的喉咙,现实中的受害者变成了梦境中的加害人。这件事影响了凶手整个的人生,他的生活没有了创意,只剩下躲藏。他再也没有去看一眼自己建造的树上阁楼,而只是吞着安神药,不定时的情绪崩溃。
书中几个人物的塑造耐人寻味。那位乡村医生为什么一辈子做着乡村医生,是否也许凶手有着相同的故事,实际上是在做一辈子的赎罪?母亲与工厂老板的地下情为什么不能暴露出?若是讲世俗,那为什么作为神父的女儿与凶手私通怀孕却得到了所有人的接受?人们内心的道德底线到底是什么?…本书很短,却留下了许许多多谜团,畅读下来,杀害雷米的故事反而成了最明晰的情节 ,人与人相处的情感边界和那个人为何这样,成为了百思不得其解的悬疑。
10.06
《三天一生》读后感(二):背负灼心之累
《三天一生》足够悬疑,当一个孩子消失后,到底应该如何水落石出,这考验着作者的写作张力。谋杀了孩子的孩子,背负着心理的罪,艰难地走一生。这是法国作者的手法,倘若在国内,就必须有一个结局。而《三天一生》却并未给出一个确定的结局,即作案的孩子有没有被抓,并没有交代。
作为开放式结局。这算是悬疑小说的点睛处。让读者自己寻找答案,比作者直接给答案,这要好无数倍。从这个意义上分析,《三天一生》堪称一部佳作。
而小说中主人公安托万的心理描写看似多余而累赘,实则必须而必要。一方面,作为一个不小心杀了伙伴的孩子,心理上肩负着灼心的罪恶,时刻觉得自己要被发现了,从而变得小心翼翼,从而能够处处小心至极,这算是一个正常反应。
另外一方面,主人公的想象和现实世界又慢慢发生契合与分野。一旦契合起来,他显然会被绳之以法;一旦分野,他又可以逍遥法外。活在这样的世界里,无论如何都将是灼心的。灼心的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能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天的时间。一生的包袱。这样的包袱却没有落地。看似是败笔,其实是神笔。当最后的结局来临之时,那位隐藏信息没有直说的隐情,又包含着复杂的人性纠葛。
孩子眼中的罪恶,孩子犯下的罪恶。始终是需要自己背负的,而这种背负可能终其一生。而这个孩子作为凶手,如果能够绳之以法的话,也并不算是大快人心。他毕竟只是意外而已。而死去的人已经永恒逝去。
在国产电影《烈日灼心》中,那三个背负命案的人,纷纷走上了正规的路,但破案的进程在继续,他们心如刀绞,灼心之痛来袭。最后,真相大白,他们也归案了。
电影有电影的模式,而小说又需要有小说的模式。
《烈日灼心》有些狗尾续貂;而小说《三天一生》恰好悬疑收尾。尽管是不同的领域,但也有颇多的借鉴意义存在。
每个背负灼心之累的人,总会有倒塌的瞬间。
《三天一生》读后感(三):少年版的《罪与罚》
孤独的单亲男孩,在一个经济不景气的小镇,接连受到暗恋女同学的挫败,心爱之狗的暴毙,这一系列事件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就在一个错误的时刻里,他将积累的怒火发泄给了另一个无辜的孩子,由此展开了一系列一发不可收拾的悲剧。
电影剧照作者勒迈特说,《三天一生》是一本非传统的犯罪小说。它走的不是典型的悬疑推理路线,而是细描患得患失的良心不安,来传达一种喘不过气的惊悚感。它的独特之处在于, 这是站在一个“罪犯”的角度描写的小说,这个罪犯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 《三天一生》写了一个孩子如何承受自己行为的后果,如何消化罪恶,当初的选择又是如何影响未来一生。它呈现了一个极端的情形,一个道德上的矛盾:
一个原本清白的人不小心犯了罪,他究竟值得同情,还是应该遭受谴责?
命运是否公平?孩子是罪人吗?
一个选择,造成了可能天差地别的人生。犯错后,孩子为了保护自己,掩盖错事,他对自己的选择的后果同样也并不清楚,更无法预计会造成一生的伤害。其实他的选择跟随的是人性,人在犯了重大错误后,只要没有被发现的危险,都会下意识掩盖。主动坦诚的,要么是道德圣人,要么是知道事情迟早会败露。从肇事逃逸到损坏公物,人性中自私的成分总是能轻易打败道德感。
任何人都可能犯下错误,只是其中有些错误不能被原谅。在这个“没有惩罚”的犯罪故事里,读者跟随主人公沉浸在令人窒息的内疚、孤独和情感上的痛苦中,沉浸在不可能的幸福中。“罪与罚”的矛盾和痛苦萦绕心间,不停地拷问:人究竟能否承担罪恶之重。最后小说的结局堪称一绝,随着剧情层层剥开,最大的秘密终于揭示。原来,这场黑暗的旅程,所有人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三天一生》读后感(四):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天
被冠有“悬疑小说大师”的皮耶尔-勒麦特的这部《三天一生》,将故事定位在法国的一个普通的小镇上,探讨的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三天,这三天内所作出的判断几乎决定了他的一生,而现实的懦弱又使主人公安托万的决定偏向了逃避的一方,因此这三天也注定永久保存在他的一生里。
与其说这是一部悬疑作品,倒不如说是一部探讨人性心灵之作,在全书中,其实悬疑的戏份少之又少,皮耶尔有意将故事的谜底早早暴露在读者面前——小雷米的死是安托万的无心之失,但因为安托万内心的怯懦,导致了这场本应早早结束的命案长达12年之久。
在《三天一生》里,作者皮耶尔想表达的核心与他早期的作品《天上再见》大同小异,对良心的谴责与社会道德的批判。
但与《天上再见》不同,在《三天一生》里,作者不再选取庞大的社会背景,而是将一个小村庄定为整个故事的开端与结束,似乎这个小镇就是世界的一切,这样以一个小背景来展现庞大主题又使作者能放弃掉许多铺垫的东西,而将更多的精力来专注到人物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关系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把握人物之间的对话,而读者亦无需被故事的大环境所困扰,能够如拨开云雾般,更直接地与作者建立一种联系,以此来更好地了解作者想要表达主题。
在全书中,作者融入了非常多的自然因素来令故事本身更加扑朔迷离,尤其是全村人员搜寻小雷米中间的那场暴风雨,堪称全书最妙的一部分,这短短几段话,很自然地将故事从1999年过渡到2011年,在承上启下之余又能单独作为一个全新的时间段来继续往下叙事,这场暴风雨也为12年前无法顺利找到小雷米作为引子,成功为后文做铺垫。
到了故事的结尾,在谜底一层又一层浮出水面的时候,作者有意将大量的心理描写表现在安托万身上,通过第三方的视角,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无辜者”的罪行是如何不断暴露在公众眼中,从一开始以为只有自己知道事情的真相,到最后一个又一个目击者站在他的眼前,致使自己内心不断遭受良心的谴责,但比起年前,已经成年的安托万反而更没有勇气来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
在他以为事情已经过去的时候,他回到了自己最初搭建的小屋,来到了埋藏小雷米尸体的地方,他试图将小雷米的尸体重新挖出来,但却无果而终,12年前圣诞节的3天所发生的事情大大影响了安托万的一生,他一生都无法原谅自己所做的一切,正如他自己内心的声音“如果那时我作了不同的选择,人生可能完全不同”。
《三天一生》读后感(五):他的头顶上永远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吗?(有剧透,请避雷)
得知《三天一生》讲述的也是一个青少年犯罪的悬疑故事,不禁想起美剧《捍卫雅各布 (Defending Jacob)》。与后者不同的是,《三天一生》以男主为第一视角,犯罪前后整个过程的心理活动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结合小镇接连发生的事件,男主的“心虚”以及小镇居民们对邻居小孩失踪罪案发生的恐慌,致使一切偶然发生的事件都变成极有联系的必然。正因如此,接踵而来的恐惧感和紧迫感也不自觉在读者心中蔓延,与男主一同经历了一番带罪的前半生,这正是皮耶尔·勒迈特的高明之处。
《三天一生》里涉及的案件并不“悬疑”,皮耶尔一开始就交代了凶手及作案过程。悬疑的是因案件而改变的小镇居民、失去小雷米的德梅特一家与男主的人生。自小雷米失踪后,热心的邻居及小镇居民先是同情和关心小雷米的父母,然后根据平时自身对周围的人有限的了解,开始猜测“谁是凶手”,继而谣言与秘密一同在众人耳目中传播,当地警方也根据大家的“证词”开始审问一个又一个嫌疑人。只有男主知道,真正凶手是谁。至此,小镇的焦点,是小雷米失踪事件,还是已袒露于众前的各人秘密,以及人们借小雷米失踪而为己谋利的一系列操作?有意思的是,事件正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时,突如其来的天灾,不仅使失去小雷米的德梅特一家雪上加霜,更使男主逃过案件的侦破,法律的制裁。天灾的受害者不止德梅特一家,小镇居民自身难顾,关注小雷米失踪事件和关心德梅特一家的耐性渐去,小雷米失踪事件不了了之。
犯下重罪的男主,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后悔和愧疚,反而努力想尽办法避过所有追查,他甚至自信自己有能力解决一切问题,直到……当他远离家乡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生时。不禁要问,童年那三天的经历真的影响了他的一生吗?或许职业规划的选择源于潜意识受命案的影响,又或许与妻子那个冲动的夜晚也是因为对过去遗憾的不甘心……与其说男主自己在当年那三天所作所为改变了他的一生,不如说其实有两个人以爱护男主之名而默默做出的决定,改变了男主的一生。
《三天一生》凸显了皮耶尔对人性复杂面相的洞察。观照现实世界,社会上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不同的声音便纷纷而起。因对个中缘由的“不知”,人们的行为逐渐被恐惧感而支配。谣言,揭秘,误判等等,人们纷纷借助事件性质发泄日常积累的对社会的忿忿不平,当声音与行动一浪接一浪的时候,突发事件最初的模样也早已被埋没,而“真相”或许一直在冷眼旁观。当然,我们仍然要相信,如《三天一生》中的结局,环环相扣之下,总有“因果报应”。
“有些事,就算今天没发生,也会成为明天的威胁。”
潜伏于男主内在的“危险分子”不停跃动,发生命案或许只是时间顺序的问题。
《三天一生》读后感(六):那个12岁的男孩,到底为什么杀人?
之前读过皮耶尔的《必须找到阿历克斯》,和那本书相比,这本《三天一生》看起来有些平淡,惊险悬疑的气氛少了很多,因为作者在一开始就把凶手和诡计交代的一清二楚。
但平淡绝不等同于平庸。你可以想象一下,平静的海面上阳光正温柔地照着,但猛然间海底蹿出一条鲨鱼,这就是这本书给人的感受,故事很平淡,但结尾却陡然反转。
更重要的是,平淡的生活中,暗藏着更真实的人性,这才是小说最精妙的地方。
看完之后,我觉得这本书有点儿像《坏小孩》和《罗生门》的结合,一场未成年人杀人案引发出了一出荒诞的罗生门事件,小镇的人们悉数被卷入,大型人社崩塌现场开始上演。
曾经的美好生活被打破,我们即便拼尽所有,能不能让生活美好如初?
01.为什么杀人
这本小说的一大特点在于,从一个杀了人的小男孩视角出发,让人明白他为什么会杀人。
弄清楚为什么会杀人,这是每一桩案件的重中之重,因为只有知道杀人案为什么会发生,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防患于未然。
在杀人案发生之后,我们很多人关心这个问题,你到底为什么要杀人啊?
但其实在大多数人眼里,这并不是一个问句,而是一个感叹句,说这句话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知道真相,而是为了表达感叹。人们真正想说的其实是:你怎么这么残忍!或者你怎么这么笨,笨到去杀人,杀人是犯法的啊。
谴责是非常必要的,但一味地谴责只会让悲剧一次次上演。
因此作者选择从男孩安托万的视角出发是一个绝妙的想法,通过这个视角,我们能真正弄明白,这个12岁的小男孩,到底为什么杀人?
这桩杀人案其实很简单,甚至有些莫名奇妙。
邻居小雷米的父亲德梅特杀了家里的狗,悲伤过度的安托万在暴怒之下失手杀了小雷米。
这就是故事的真相,我们只看这个情节是不是觉得很荒唐?因为一条狗而杀人,而且杀得还是无辜且年幼的孩子。
如果这样想的话,其实是将凶手安托万从他的生活环境中剥离出来了,因为没有故事背景,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荒唐。
脱离背景看待一个人,得到的往往是我们的臆测。那背景是怎样的呢?
安托万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当中,他只有母亲,而母亲只教会了他逃避,给不了他想要的温暖,所以邻居家的狗成了安托万的情感寄托。故事逐渐变得清晰了。
愤怒中的人,如果无法报复仇人,很自然地就会选择仇人的亲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的逻辑。年幼的安托万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选择残忍地杀害了小雷米。
杀人之后,安托万在慌乱中甚至还能知道藏尸,知道在大人面前伪装,就好像一切和他无关一样。
正是因为安托万的隐瞒,一场荒诞的罗生门事件开场了。
02.罗生门的狂欢
安托万撒了一个弥天大谎,成功骗过了所有人。
人们都认为小罗米失踪了,甚至有可能是被绑架了。
流言由此开始,任何可能性在人们的脑海中都会被脑补成确凿的证据,并在第一时间流传出去。
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谣言的主角,那些过往存在污点和隐私的人首先被怀疑,而那些不存在所谓污点的人会被强行抹黑,从而顺理成章地被怀疑。
关于小罗米的失踪,镇上的人们都有自己的说法,而且说得信誓旦旦,人们开始陷入罗生门的狂欢。
这场狂欢已经为悲剧埋下了伏笔。就像是中世纪的“女巫审判”,镇上的居民肆无忌惮地猜测着凶手,有人是同性恋,有人曾开车撞了小雷米家的狗,有人经过小罗米失踪的地方。
简直就是大型人设崩塌现场,每个人隐瞒的自我被公之于众,当事人百口莫辩,群众愈演愈烈。舆论的大火似乎要将所有人吞噬。
03.新的宣泄口
镇上的居民打算组织起来寻找小雷米,可却碰上了突如其来的暴风雨。
百年难遇的暴风雨几乎摧毁了整个小镇,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于是寻找小雷米的事情被人们刻意遗忘,大家都开始忙着重建自己的家园。
这段情节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有些突兀,在我看来,这事无可厚非,毕竟人们都是先顾自己才能再兼顾他人。
但后来我明白了,这或许是作者的一次无情嘲讽,人们在暴风雨过去后,彻底无视了小雷米的事,他们还记得小雷米,只是没人再去找小雷米。就好像小雷米的失踪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一样。
那场暴风雨就像是一道分隔线,风雨前人们义愤填膺,风雨后人们粉饰太平。这样的对比莫名讽刺,就好像暴风雨将人们的伪装与掩饰冲刷了个干净,雨后暴露出来的才是真实的人性。真实的人性就是冷漠。
这个结论或许有些残忍,但很真实,因为我们的现实就是如此。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几个月前张春秀爆出自己被人篡改分数的事情,舆论当即沸腾了,张春秀似乎看到了希望。
结果后来的苟晶就像是小说里的暴风雨一样,瞬间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苟晶的闹剧结束之后,舆论再不关心张春秀被篡改的人生该怎么办?
这样的现实充满讽刺,也让人有些心灰,因为它揭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有时候人们义愤填膺,或许并不是为了真相,为了正义,而只是为了给自己不得意的生活找一个宣泄口。
人们真正想要的只是宣泄自己的情绪,至于在哪一场舆论风暴里宣泄,这根本无关紧要。
所以很多曾经引发轰动的事情,最终都不了了之了,因为人们已经有了新的宣泄口,真相是什么,人们其实没那么在意。
04.一切为时已晚
安托万的结局很耐人寻味,他有好多次险些被警察发现,但他又一次次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这似乎有些三观不正,做下错事的人居然能逃脱法律的制裁?还有这样的事情? 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安托万看似逃脱了,但从他杀人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了一只困兽,被困在被逮捕的恐慌当中。
一切为时已晚,这是安托万人生最恰如其分的注脚。
当年他没能及时承认过错,导致之后的十余年里,他一直活在被捕的恐惧当中,甚至最后还失去了爱情,过上了自己根本不想要的人生,他不再是自己人生的主宰,而只是一具被裹挟着走的行尸走肉。
这样的人生恐怕要比当初坦陈错误更加让人难以承受。
看完整个故事我们才能体会到《三天一生》这个书名有多妙,我们的人生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但有时候一个关键的选择就能决定往后全部的人生,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往后余生全都没了意义。
就像是安托万一样,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之后,他此后的一生都在延续这个错误,他看似逃过了法律的制裁,但他真能逃得了吗?
《三天一生》读后感(七):无法逃离之地
今年电视剧《隐秘的角落》热播,让人们看到了国产剧中难得的对“人”的立体式描绘,其中展现出人性的复杂程度,也超出了一般国产电视剧的范畴。隐秘的角落暗藏在人的内心之中,有时自己也未必会察觉,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来说,就是意识主导的行为,意识无从知晓,或者也不想知晓,冰山之下的百分之八十,决定了冰山的走向。
小说《三天一生》与其说是悬疑小说,不如说是心理探索小说,就此而言它和《隐秘的角落》有相通之处。
故事梗概
博瓦尔小镇是一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地方,十二岁的安托万在小镇旁边的森林里,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安托万的父母离婚后,他和母亲库尔坦夫人生活在一起。安托万非常喜欢邻居德梅先生家的狗尤利西斯。
某次,安托万邀请穆绍特家的女儿艾米丽参观木屋,可是女孩特有的矜持与早熟,让安托万的展示计划失败,怅然若失的他回到家中,又看到尤利西斯,在车祸之后,又被德梅特先生枪杀。
安托万将尤利西斯的死归咎于德梅特先生,在小木屋德梅特先生的小儿子雷米,前来找他时,他拿起木棍打在了雷米的太阳穴上,雷米当场死亡。安托万将雷米的尸体藏到了树洞中,在随后的十六年中,他每每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后来学医,想远走他乡,可是在节日庆典中,受到了艾米丽的诱惑,导致艾米丽怀孕,同时雷米的尸体因为开发而被发现,母亲遭遇车祸,种种不顺向安托万袭来,在艾米丽父亲的威逼下,安托万只得离开了女友劳拉,娶了艾米丽成为了小镇上的乡村医生。
在故事的最后安托万知道,16年前科瓦尔斯基先生和自己的母亲偷偷约会,而且看见了行凶后的走出森林的他,于是他们两人帮助他掩盖,安托万丢在犯罪现场的手表,也最终回到了他的手里。
文本结构分析
按照格雷马斯建立的符号学中,意义矩阵分析法来分析小说的文本
意义矩阵分析模型
根据小说所构建的意义矩阵要素
S:安托万
反S:罪恶(杀害雷米的行为)
非反S:庇护者(科尔瓦斯先生与母亲、女友劳拉)
非S:小镇群体(雷米父母、艾米丽、提奥等)
①S与非S:安托万与罪恶(伤害雷米的行为)
安托万是一个被剥夺了亲情联系的青春期男孩,建设与破坏,认同与孤独在其身上尖锐的对立着,在与父亲的接触失败后,尤利西斯成为他建设亲密关系的寄托与可能。安托万在此处是一个预备进入底层的典型人物,亲情疏离,他为了在社会层面寻求关注,建设了小木屋,想与艾米丽亲密,却没有成功。
亲密关系的剥离,自尊受到了严重伤害,使他将怒火发泄到了雷米身上,击打雷米、藏匿尸体,这段写的非常精彩,自首与隐瞒在他心中反复的纠结,他隐瞒的逻辑里藏着母亲的面子,小镇人们的看法,还有对自己成为罪犯下场的恐惧,可见他在掩饰的行为本身,还是在以亲密关系建构自己的行为。
雷米死去寻找他的过程,对于安托万而言是恐惧的,就是死亡判决一样,每次看到雷米父母对他而言是一场屠杀,他每次都会由恐惧引发身体反应,反而引起了母亲的关心与关注,他为了逃离小镇转而求学上进,成为准医生赢得了小镇人的尊重。
罪恶感就好比死亡之于每个人,如海德格尔所言,当死亡到来,人们都会畏惧,死亡不可预测,人们越畏惧死亡就会越接近本真状态。安托万的命运就是罪恶感与逃离罪恶感之间的博弈。
②S与非反S:(安托万与庇护者)
安托万的母亲库尔坦夫人离婚后一直单身,她对安托万的爱是本真和无私的。安托万一直以为母亲在道德上无可指摘,区别于抛弃自己的父亲,然而在小说最后母亲和科尔瓦斯基先生发生了婚外情,而这段感情中竟然还有帮他隐瞒犯罪的成分,母亲的道德形象在安托万心中毁去。他恶心于两人的恋情,又不得不感谢他们的隐瞒。
在此处我们可以发现,母亲与科尔瓦斯先生所面临的道德压力,一点也不比安托万弱,甚至更强。安托万自恋型人格,使他并没有觉察到。这种自恋型人格的起源,指向了他童年所受到的阴影。
将劳拉放置于庇护者之中,原因在于劳拉是安托万在努力走出小镇过程中,与他建立亲密关系的他者,劳拉来自于中产阶级,是安托万脱离本阶级的印证与确认。当安托万受到艾米丽的胁迫,不得不回到小镇的时候,劳拉给予了充分理解,劳拉的种种表现与艾米丽极强的控制欲形成反差,这种强烈的对比,显示出有知阶层与一般阶层在作者心中的差异。
③S与非S(安托万与小镇群体)
对于安托万而言,在罪行之后,与其对立的是小镇上的所有人,小说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安托万与他们相角力的部分。安托万一方面受到了罪恶感的鞭挞,一方面受到了小镇居民对他的监视。当然这种监视是安托万自身的罪恶感,让他为自己建立了一座“全景敞视监狱”。
提奥是小镇镇长的儿子,在青少年群体中与安托万存在着竞争的关系,罪案发生之后,提奥有意将侦查方向引向尤士坦森林,安托万乘机报复提奥,故意拖延调查的进行。警察和雷米父母,对于安托万进行了多次的盘问,他都以谎话糊弄过去,对于社会权威安托万习惯于欺骗。
艾米丽在小说中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她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安托万的情绪爆发。艾米丽的怀孕事件,似乎是安托万父母婚姻生活的重演,安托万与艾米丽没有感情,从艾米丽的放荡的生活作风看,他们的婚姻不会长久,安托万的人生境遇不过是父亲生活的复制。对于艾米丽的人物塑造有个疑点,艾米丽为何会引诱安托万,是因为占有欲还是其它?放荡、美丽而无脑,成为了艾米丽的阶级标签,他成为安托万逃离本阶级的一种原罪。
④反S与非S:雷米与小镇群体
雷米失踪后,小镇上的所有人都被不安所笼罩,小镇在快速城镇化,与世界工厂相联系的结果,也造成了小镇居民的不安全感。小说的时代背景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人阶级所面临的各种时代变化的反应。
总结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部小说是跨越了十六年的心理分析和阶级分析小说,时间在小说中是一个绝妙的存在,引发了诸多变革。罪恶似乎也在时间的拨动中,变得稀疏了。
安托万最后没有逃离小镇,是因为他的罪恶,还是因为他的阶级?这部充满了精神分析和后现代韵味的小说会告诉我们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