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散步(彩图本)》的读后感大全
《美学散步(彩图本)》是一本由宗白华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3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学散步(彩图本)》精选点评:
●看不下去了,文风太古早了。告辞。
●中华美学精粹 美学最宜修身 初次读勉强读懂一成 要常读才好
●档次太高
●先生本就是一位诗人,行文清新流利,语言读来晓畅悦目,且本书分类明晰,从艺术的形式入手展开论述,适合入门读者。
●恕我直言 文风清丽而言之无物啊……
●受益良多,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摘抄过宗白华先生的现代诗啦。
●对诗歌,对绘画,以及诗歌插画及其它都很有帮助的一本。
●文笔很好,也写到很多我不知道的领域。老实说很多地方我并不明白。会再反复看。
●宗白华先生一生著作不多,但这一本却让每一代的读者找到美的想象。
●《世说新语》有《访戴》一篇足矣,宗白华有《乞丐》一首足矣。这个五星是沾了光的。
《美学散步(彩图本)》读后感(一):美学散步
1111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美学散步(彩图本)》读后感(二):自留 读书笔记(更新中)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
●诗启发了画中意态,画给予诗以具体形象,诗画交辉,意境丰满,各不相下,各有千秋。
●美是艺术的特殊目的。
●文学追赶艺术描绘身体美的另一条路就是这样:它把“美”转化作魅惑力,魅惑力就是美在“流动”之中。
●画里本可以有诗,但是若把画里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每一条光,每一个形都饱吸着浓情蜜意,他就成为画家的抒情作品,像伦勃朗的油画,中国元人的山水。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不压倒画,画也不压倒诗,而是相互交流交浸),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这一篇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进行了探讨。对于雕塑《拉奥孔》的处理进行辩论(为何在这种情境下不是痛苦大吼,而是采用了小口微呻)。举例了荷马在《伊利亚特》中的表述最终得出结论:诗和画互相扩充了相互的意蕴。
雕塑 拉奥孔面部《美学散步(彩图本)》读后感(三):笔记
艺术需要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这是无意的,但是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文化的其他部门就是因为他要把生活内容提高,高度集中化,凝练精致化。就是他的任务。 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 你的心要具体的表现的形象里,那么旁人就会看见你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的,具体的,发现你自己心里的美。(强调切实性。互动性,内在发现性。) 他在踏遍《陇头水》是苦闷的,失望的,他把自己关在狭隘的心里。这在自己的心里去寻找美的踪迹,是不是够的,是大有问题的。 达到这样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入的美术主要有心理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情感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思域和利害计较。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的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的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进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
伯牙由于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的强烈的震撼,生活上的异常遭遇。整个新建受到了启迪和改造,会达到了艺术的最深体会。把握了音乐的创造性的规律,完成了他的美的感受和创造。移情说。同理还有苏武牧羊。
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与内容统一形式中的每一个特点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比如散文,小说中的诗文画图相结合。)
所以装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没了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发现和体验做准备的。但是新的陶冶,新的修养和锻炼是为了替美的发现和体验做准备的。创造美也是如此。
诗不光是感情还是经验,文艺作品也是如此。现在我们就转过方向,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改造我们的感情是他能够。发现没?中国古人曾经把这换做以我情,改造着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中国古人曾经把这换做一世界。以我情宜世界是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
美是艺术的特殊目的,如果放弃了没,那么艺术可以供给知识,宣扬道德。服务于实际的某一目的,但就不是艺术了。啊!草。先要具体的表现在形象里。然后旁人就会发现,你心里的美丽太能你自己,也才能真正的切实体会到你自己心里的美。只在心里去寻找美的踪迹,是大有问题的。他都这样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主管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虽然的主观心理调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礼。客气,付了相近的词语和利害计较。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的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在城市出去。形象不是形式还是形式和那种形象,不是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题。挺同意形式的每一个特点。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所以装在内心搜寻美式达不到美的冬季的美的字典要自然生活。社会的具体形象你去找。嗯,
《美学散步(彩图本)》读后感(四):宗白华:《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从何处寻
《美学散步》算是我的一本枕边书,闲来无事拿来一翻,睡前拿来一读,每每不可以的闲情阅览反而读来受益匪浅。可能,这就是宗先生所言的“散步”心态吧。
美有两种化身,一为艺术美,二为自然美。比如,一朵含苞待放的梅花,它是大自然的美。如果要感觉到这种美,就要经历“心”的过程,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这时,美是对于心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不宜意志为转移。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旁人会看见心灵的美,自己也才真正切实地具体发现心里的美。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小站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载某尼悟道诗)
宗先生认为,这位尼僧似乎悟道,然而她的觉悟不够深,不够高,她不能发现整个宇宙已经盎然有春意,假使梅花枝上已经春满十分了。她在踏遍陇头云时心情是苦闷的、失望的。她把自己关在狭窄的心的圈子里。只有自己的心里去找寻美的踪迹是不够的。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他在寻找美的踪迹,不仅是在大宇宙中,小事物也不可忽视,他的书法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诗人华兹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种思想。”因此,美不在于表现内容与题材的大小,而是自然之物与内心所感的交融与移情。
美感的获得,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感情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欣赏自然之物时,要先把个人的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方向,再来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人称这个过程为“移人之情”或“移我之情”。需要指明的是,“移情”是审美心理的积极因素和条件,不同于西方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等审美消极条件,理解这一区别,可以结合女诗人郭六方的《舟还长沙》来理解:
侬家家住两湖东,
十二珠帘夕照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
始知家在画图中。
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对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看,从发现家在画图中,溶在一片自然美的形象里。
在主观心理条件之外,还需要客观之物的方面的条件,即物的节奏与和谐的形象。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帘子使花叶与欣赏者产生物理空间上引起的心理距离,同时它的线条节奏能把帘子外的花叶纳入美的形象,增强了它的光辉闪灼,呈现出生命之美,就像一段欢愉生活嵌在素朴而具有优美旋律的歌词里一样。
节奏、旋律、和谐,离不开生命的表现,它们并不是空洞的形成,而富有内涵,有表现、有深刻意义的具体形象。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诗人艾里略说:“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创造一种形式并不是仅仅发明一种格式、一种韵律或节奏,而且也是这种韵律或节奏的整个合式的内容的发掘。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并不仅是一种格式,而是一种恰是如此思想感情的方式,而具有着理想的形式的诗。这就是美,“美”是“美感”所受的具体对象,通过美感来摄取。所以,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中找寻。
心的修养是为发现美作准备。捷克诗人里尔克在《柏列格的随笔》中写道:“诗并不像大家所想的,徒是情感,而是经验。”也就是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改造感情,使之发现美,即“移我之情”,改变客观世界的对象,使之成为美的对象,即“移世界”。
“移我情”、“移世界”是美的形象涌出的条件。“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这是心理距离构成审美的条件。“十二珠帘夕照红”,却是构成这幅美的形象的客观的积极因素。夕照、月明、灯光、帘幕、薄纱、轻雾,是构成美的出现的有力因素。因此,美是存在的,可以被感知到的。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努力的目标,是哲学探索和建立的对象。
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且影响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希腊大诗人荷马的著名史诗《伊利亚特》歌咏希腊联军围攻特罗亚九年,为的是夺回美人海伦,海伦的美叫他们感到九年的辛劳和牺牲不白费。宗先生引述了这一名诗:
特罗亚长老们也一样的高居城雉,
当他们看见了海伦在城垣上出现,
老人们便轻轻低语,彼此交流机密:
“怪不得特洛伊人和坚経甲阿凯人,
为了这个女人这么久忍受苦难呢,
她看来活像一个青春常驻的女神。
可是,尽管她多美,也让她乘船吧,
别留这里给我们子子孙孙做祸根。”
荷马不用浓丽的辞藻来描绘海伦的美貌,而从她的影响力和他人的评论轻轻点出她的倾国倾城。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也是描绘美的方法。
或许接触到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而她的无限的丰富内涵却是待我们不断地去发现。千百年来的诗人艺术家已经发现了很多,蕴藏在作品里,千百年后的世界仍会有新的美的表现待我们发现。没有个创造出新节奏的人,都是拓展情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