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的先知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爱的先知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16 01:09: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的先知经典读后感有感

  《爱的先知》是一本由[美]劳伦斯·弗里德曼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先知》精选点评:

  ●书还是打五星吧~毕竟唯一的弗洛姆中文传记(我跟出版方说一起推广这本书吧,对方说你能包销2000册吗,我……)

  ●话说这本书定价79,我是无意间看这本书的,在书店自助搜索输入弗洛姆三个字,结果只有这本书,而且还是传记,哈哈哈。书店的店员帮我找到以后,才知道是没拆封的新书,结果店员小姐很热心地帮我拆封了一本,很感谢,所以为了店员小姐的热心那也得看呐。虽然还没看过弗洛姆的书,但是看过霍妮的书,所以还算能看得进去,结果...啊哈哈哈,前四分之一可以说是弗洛姆的毁三观风流史了(先后换了三任还是四任?心疼霍妮)霍妮开始买醉接二连三和N个自己辅导的学生发生@#&%#~(...)也不知道这些八卦是不是真的,哈哈哈哈,还挺有趣的,了解这些心理学大神背后的故事。感觉大家都是平凡人嘛,欲望什么的。其实大部分篇章还是写弗洛姆那些著作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写出来的,了解这些著作背后的创作环境,是有益于加深理解具体内容哒。

  ●这作者对弗洛姆意见很大啊,超级多负面评价,对弗洛姆为人、观点、写作全程挑刺,我从来没有读过这样的传记,把书名改成《爱的自以为是的先知》都不为过。读完以后的确有种人设崩塌的感觉,即使这样还是掩盖不了弗洛姆对世界的伟大影响和贡献。虽然八卦很多,但是专业性也挺强的,比较适合对西方心理学流派和历史熟悉的人。

  ●看了一半,先给五星

  ●看译者说删减太多,的确有些段落读起来感觉不通顺,弗洛姆的人生经历和他的作品结合起来理解就恍然大悟为什么他是这样的观点和思想,但最终他的梦想还是没有实现,按今天的观点看,他还是太理想了,我对他的迷恋少了那么几分。

  ●很有意思的传记。虽然弗洛姆是一个很成功的大众导师(小弗卖疯了!)、左派政治家(影响到美国民权运动和肯尼迪政府的政策制定),并帮助墨西哥建立起第一批精神分析事业,但他一直扮演着边缘角色(法兰克福学派的边缘角色,正统精神分析的拒斥和除名),这让他不断感受到原生家庭中被遗忘的恐惧。六十年代和马尔库塞关于精神分析的争论损害了他的知识分子形象,而他晚年一直渴望在学术上有真正建树,却最终也没有写出来一部关于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学术理论著作,这使得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他作为学术人的一面一直受人诟病或忽视。正如标题所暗示的那样,弗洛姆将自己定位为“先知”,这样的定位使得自己充满道德/宗教感召力的同时丧失了思想的进一步深度。《逃避自由》之后,弗洛姆有真正的学术范式的突破吗?或许还有待去挖掘。

  ●20200321 专注读了弗洛姆前半生:揣摩了下 彼此经历里的哪些元素影响咱们都走人本主义humanism路线——破碎家庭+高知导师(拉比诺 VS我舅/道金斯等)+对社会的宏观视角。几个关注点:①弗的人生观+爱情观(资本主义终结前,在建立生产性人格基础上,也得努力学习掌握“爱”(博爱)的艺术、寻找建立爱的关系)②弗和霍妮、沙利文、罗洛梅(亚隆的咨询师)、米德、马尔库塞的关系及受马克思的影响 ③大战前 德国人(高层+工人)和小pink、red neck、日本社会(森严等级制)的施虐受虐一体倾向之相似性④20世纪初 nazi化与昭和化的相似性 ⑤普通人如何应对昭和化——跑、帮人跑 19-07-23谢译者世彦友情赠书

  《爱的先知》读后感(一):弗洛姆是如何渡过那段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的?

  阅读学者的传记是很特别的,虽然不会像读他们写的专著那样获得系统的知识,在传记中你能找到的是一种奇妙的遥远的相似性。如果说我们目前面临的是黑暗时代序幕拉开,恐惧即将登场的话,那么弗洛姆作为一位经历过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时期的“过来人”,或许能在他的传记中找到一点希望与启示。

  弗洛姆出生于世纪之交1900年,犹太人。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宣誓就职成为德国总理。

  1934年,34岁的弗洛姆移民美国,一同迁往美国的还有法兰克福研究所。

  资金尚充裕的法兰克福研究所承诺愿意以全薪聘用弗洛姆,并报销他的许多医药费(弗洛姆患有结核病),1936年,霍克海默起草了一份特别的合同以保证弗洛姆在65岁之前,每月拥有400美元的全薪。

  1938年,水晶之夜事件(1938年11月9日-10日凌晨,纳粹党员与党卫队袭击德国全境犹太人)之后,弗洛姆为营救他的母亲逃离德国,需要交付一笔大额保证金给德国当局,同样面对着严重财务问题的研究所拒绝了弗洛姆的求助。

  1939年5月,霍克海默违背了弗洛姆的终身协议,并不愿向他支付薪水。弗洛姆认为自己是被解雇了,在获得2万美元(大约是他4年的薪水)的遣散费后,弗洛姆与研究所解除了合同。

  自弗洛姆到美国后,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帮助他的朋友和家人逃离大屠杀。

  1935年开始,弗洛姆就一直在筹划《逃避自由》这本书的撰写。

  在大多数法兰克福的同事们仍使用德语交流写作的时候,弗洛姆很快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僚熟识,并与纽约的许多精神分析师取得联系,1937年开始弗洛姆已经开始用英文写作论文,《逃避自由》的英文手稿已经称得上文学上的“优雅”了。

  离开法兰克福研究所之后,弗洛姆进入了一个新的朋友圈子,一群新弗洛伊德主义者:包括著名的哈利·斯塔克·沙利文、克拉拉·汤普森和卡伦·霍尼,一群“文化主义”人类学家:包括玛格丽特·米德、鲁思·本尼迪克特和爱德华·萨丕尔。他们发起了令人兴奋和富有创造性的“文化和人格”运动。

  1939年,二战爆发。

  1941年,《逃避自由》出版,在战争期间这本书一共印刷了5次,1941年-1964年,这本书的精装版印刷了24次,并被译成多种语言,销量达数百万册。

  在人类历史上最昏暗无光的这段时期,弗洛姆所经历的可能不是像电影里充满张力的剧情。当他还在研究所任职的时候,他的工作得到了研究所的认可;当他移民美国后,他也较快的适应了美国生活和英语写作;当他离开研究所时,他既有做精神分析的收入,还结识了另外一群同样优秀的智识朋友;整个过程中他创作的作品《逃避自由》,甚至给他带来的是蜚声国际的名望。

  但这也只能是后人对他的经历做的一个潦草粗糙的概括了,我们不会知道的是他被研究所“解雇”时的感受,他30多岁学习用英语写作时的遇到的阻碍,还有用这么多年写作一本书的过程中伏案的辛劳。也可能因为这样,让我觉得这是一部很棒的传记,它没有刻意渲染这位“先知”的伟大与悲怆,整本传记用很质朴的语调告诉你他经历了什么,又和什么人恋爱结婚,在什么情况下写了哪些书,做了哪些事···

  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迎来了核时代,战后的岁月依旧不太平,世界依旧动荡不安,弗洛姆的生活也如此。不过在看完整本传记之后,你会发现无论何时,弗洛姆都没有改变的是——兢兢业业的写作、参与政治以影响更多、当然还有爱——也许这些才是让我们渡过眼前难关的救世方舟。

  《爱的先知》读后感(二):一篇读后散记

  

此书按时间顺序回顾了弗洛姆一生。相对来说,对弗洛姆的学术生涯描述较多,对他每本书都进行了回顾,并对书中思想来源做了探讨。

弗洛姆的学术思想,暂且记述几个关键主题:

社会性格,弗洛伊德偏向于人的本能,马克思则看到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异化作用,弗洛姆在两者之间,发展出了自己的“社会性格”理论,探讨社会结构和个体心理的相互影响。“精神分析关注的是个体的本能生物装置,特别是力比多结构。马克思主义则着重于维持本能结构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就像新的社会结构托管新的本能需求一样,新的本能需求也会进一步修改社会结构。”宏观和微观之间的相互影响,让我想起一句话,就是没有人能脱离他所在的时代背景。

母权制、父权制社会,母权社会是无条件包容的,而父权社会是有条件的要求,资本主义通过强调父权制和竞争,取代了母权制和民主社会。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新教教义和资本主义共同铸造了一种性格结构,其组成成分是“强迫工作、勤俭节约,愿意为了外部权威、苦行主义和强制性的责任感将人生变成一种工具”“他借此讨论了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如何通过推行一种社会性格结构而开始存在,通过这种结构,纪律、节俭、延迟满足和责任成为主要的特质,而感官享受、快乐、乐趣、善良、同情、分享和爱情遭受贬值。”“人们受到超人类的资本与市场力量的控制,丧失了与社会的联结感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感。新教教义强化了人们这种微不足道的感觉。它“摧毁了人们对上帝无条件的爱和信心,教会人们轻视并怀疑自己和他人”

精神分析和禅宗,“弗洛姆将精神分析的核心追求——通过让无意识意识化,帮助患者克服各种压抑——等同于禅宗的主要目的:获取开悟。”“它们都试图克服自我内部人为的二分法——主体和客体的区分、“作为宇宙人与社会人之间”的分裂,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对立。”

以及还有,生产者性格、恋生欲、恋尸癖等。

了解他学术思想的最好方式就是看书了,之前只看了一本《爱的艺术》,接下来决定看看《逃避自由》,弗洛姆对于权威、消费社会、人格异化等看法我觉得很有超前意识,怪不得称为先知。

这本书让我概览了弗洛姆的学术版图,还有他不幸的童年生活,以及了解了一些婚恋八卦,从个人角度出发,最有启发的还是书前面介绍的弗洛姆用于自我情绪稳定的方法。

弗洛姆的情绪状态有三种极端,抑郁、激情、边缘感。他用于调节和稳定情绪的方法有:

一是规律的生活

二是稳定的写作输出

三是临床工作带来的能量

四是宗教获得的精神支持

“如果在内部情绪障碍的周围建立支持性的社会因素,那么精神上的“异常”和“病理”有时可以被减少,甚至偶尔会消失掉。”

“这些安定剂或社会策略战胜了折磨弗洛姆的恐惧和不确定性”

在我看来,第一条是生活的规律性,当内心垮掉,让外部的规律感牵着自己走,尤其是当这种规律感成为了习惯时。第二三条即是能让自己沉浸其中的热爱,让自己重新与世界产生联结的方式。第四条即是信念力量。当然,它不一定非得来自于宗教。

其实弗洛姆是个缺少安全感的人,书中提及,也有可能是因为这样,所以在结束一段恋情后,他又会很快开始新的关系,由此找到安全感的依托。

心理学家的优势就在于,能看到自己的不堪,然后用策略去支撑自己。

嗯,学习了~

  《爱的先知》读后感(三):序 言

  杰拉尔德·格劳博(Gerald Grob)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我作为纽约城市大学的学生,参加了一门社会科学的荣誉课程。我们被要求阅读 40 到 50 本自希腊时代起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包括埃里希 •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我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于是接着又阅读了他的《健全的社会》(The Sane Society)。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我一直是弗洛姆的热心读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写作手法,既避免了晦涩的专业术语,同时却清晰有条理地呈现了重要且复杂的观念。同样,劳伦斯 • 弗里德曼(Lawrence Friedman)也具有这种天赋,这部重要且杰出的学术传记就是证明。它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激动人心的作品之一。

  弗洛姆的作品对我的吸引力源自于我的成长背景。我的父母从东欧移民而来,我曾在希伯来语学校学习多年,接触过《犹太法典》,尤其是犹太教的先知传统。弗里德曼的这本书清晰且细致入微地向我们展示了弗洛姆是如何例证这种先知传统的。弗里德曼虽然是一名社会批评家,但他对于美好未来的可能性同样抱持希望。生活在那个核危机时代,弗洛姆没有将自己的使命局限于学术写作、思考或精神分析实践。

  弗里德曼发现,在冷战的高峰时期,弗洛姆已经引起了肯尼迪总统的注意,并且可能帮助总统修正了好战言论。确实,肯尼迪随后开始使用类似弗洛姆的语言和逻辑来呼吁和平共处与核裁军。在那个危险的年代,弗洛姆与诸如阿德莱 • 史蒂文森(Adlai Stevenson)和威廉 • 富布赖特(William Fulbright)等重要政策的制定者保持着定期联系,并且经常在国会委员会上就战后德国的发展问题发挥他在国际关系上的专长。弗洛姆也乐于与一些国家的元首打交道。

  这些都是他为了消除高级政府官员和人权与和平主义者之间的隔阂所做努力的一部分。事实上,他正是国家理智核政策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a Sane Nuclear Policy)以及后来的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的创始人和主要资助人。弗里德曼基于对所掌握的材料的深入研究,在这部传记中第一次揭示了这些重要的人际关系和机构关系。

  弗洛姆早年的生活对他后来的思想有重要影响。对于弗洛姆复杂的早年生活相关文献的详尽分析,是这部卓越传记的另一个“第一次”。他的父亲性情急躁,母亲郁郁寡欢,这促使他尝试摆脱功能失调的家庭。这些经历最终引导他成年后聚焦于“社会性格”的研究。弗洛伊德强调力比多能量塑造个体性格的作用,与其不同的是,弗洛姆越来越强调,人是社会性存在,受到社会结构与文化的影响。这些观点在正统的精神分析圈子里被视为异端,尽管弗洛伊德有时也发现它们是值得考虑的。

  然而,20 世纪 30 年代中后期,在弗洛姆努力将受到迫害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同事从纳粹德国转移到安全的哥伦比亚大学后,他与弗洛伊德的学术分歧越来越大,尽管从未完全背离。弗洛姆从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学派的视角中脱离得太快,走得太远。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他受到法兰克福研究所的朋友赫伯特 • 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的指责,说他打算抛弃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而阉割精神分析。作者弗里德曼也在传记中解释了为何马尔库塞会做出这样的批评。更通俗地说,他比其他任何学者都更详尽地描绘了弗洛姆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他们偶尔一致的重要观点——即使从长远来看理论分歧逐渐增长。与其说他们互相轻视与排斥,不如说是在观念上进行着你来我往的“舞蹈”。

  实际上,他们俩可能在巴登 – 巴登(Baden Baden)有过直接接触,一起讨论他们的理论观点。这些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这部传记非凡的深度与成熟度。伴随着许多新发现的证据,令人兴奋的解释也大量涌现。纵观弗洛姆的一生,除了吸引了像大卫 • 里斯曼(David Riesman)、小亚瑟 • 施莱辛格 (Arthur Schlesinger Jr.)和罗伯特 • 林德(Robert Lynd)等几个人之外,他在学术圈的人气并不高。尽管弗洛姆很少提及他遭到美国学术圈的排斥,但他感受到了那里狭隘的视野、局限而特定的兴趣领域,甚至是使用的词汇也与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问题不甚相干。

  因此,他将自己的作品创作面向普罗大众,正如弗里德曼所说,它们受到的欢迎简直就是惊人的。这些书的销售额不是数以千计,而是数以百万计。事实上,只有一本书的销量在一百万以下。最高纪录是由《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ing)创造的,这本书自从半个多世纪前出版以来,已经卖出了 2500 万本,至今仍然畅销。弗洛姆对于爱的珍视,对于战争的仇恨,对于民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投入,对于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于人道主义的倡导,使他成了 20 世纪读者数量最多、最受钦佩的人物之一。弗里德曼运用艺术散文的写作手法,加上他洞悉万事的敏锐眼光,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故事——它是一部令人叫绝的学术传记。

  虽然弗洛姆受到公众极大的欢迎,对政界要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中还包括三位总统候选人,但他的书籍却从未引发过美国教授们的共鸣。后来,这些书几乎持续畅销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受到许多国家元首甚至是教皇的褒奖,也是各地学生群体的最爱。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没有引起美国教授们的兴趣。个中原因一直有几分神秘,毕竟他受到了德国、意大利、瑞士、墨西哥等大多数东欧国家学者的称赞。

  弗里德曼教授的这部杰出著作,文笔优美,观察入微,如此生动有趣且发人深思,必将唤起人们对弗洛姆生平的关注。本书基于对多个国家和多种语言的大量原始手稿和印刷品的广泛研究,从弗洛姆在一个虔诚的犹太家庭中的童年开始,追溯了他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弗洛姆所受的宗教教育为他以后的人生方向埋下了伏笔。弗里德曼演示了文化与环境如何塑造了他的思想和性格以及后来引导他走上一条道路,这条道路使人想起《希伯来圣经》里的先知。

  这部传记如此生动有趣、构思精妙且公平公正,以致于将会有许多读者愿意像弗洛姆一样去战胜生活中的困难。我很清楚弗洛姆对于现代社会有很多话要说,而弗里德曼的这部传记将有助于社会重新燃起对这位传奇人物的兴趣。弗洛姆应该会很高兴看到自己的生平被如此详尽且公正地公诸于世。不得不说,弗里德曼用这部作品向人们证明了他作为一名传记作家和曾获殊荣的历史学家的卓越才能。

  《爱的先知》读后感(四):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可以称他为男人?

弗洛姆的“毁童年照”

  弗洛姆有一个抑郁的母亲,名叫罗莎。弗洛姆是独子,而罗莎偏爱女儿;因此,在同龄男孩开始男性化着装时,她仍然给弗洛姆穿长裙、留长发。而且,罗莎坚持认为弗洛姆擅长钢琴,并希望他日后成为一位钢琴家,尽管弗洛姆对小提琴有强烈的兴趣。据弗洛姆回忆,罗莎更多将他看作一份珍贵的财产而不是一个人。

  弗洛姆有一个焦虑的父亲,名叫纳夫塔利。在纳夫塔利眼里,弗洛姆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坚持不让弗洛姆在恶劣天气外出,因为担心他会感冒。他经常试图将弗洛姆与同龄人隔离,并且还否定了他出国学习的愿望——最远不要超过海德堡市。在弗洛姆博士论文答辩那天,纳夫塔利跑到海德堡大学等候,他害怕弗洛姆答辩不通过,然后自杀。

  弗洛姆的第一任妻子是精神分析学家弗里达·里奇曼,她比弗洛姆大11岁。在弗里达给弗洛姆做分析的时候,两个人不知不觉相爱了;于是,他们停止了分析,然后结婚了。几年后,弗洛姆得了肺结核。他们共同的医生朋友建议,弗洛姆最好与弗里达分开,这个结核病就是他们令人困扰的关系表现出的症状。

  后来,弗洛姆与另一位精神分析家卡伦·霍妮建立了情人关系,后者大他15岁。弗洛姆欣赏霍妮的直率、朴实以及她的激情。霍妮则认为弗洛姆是她的“魔幻帮手”,在白天支持她对精神分析的挑战,在晚上又与她相伴而眠。霍妮还把她的女儿交给弗洛姆分析,后来大概是弗洛姆知道的太多了,他跟霍妮分手了。

  当然,分手也有可能跟弗洛姆认识了年轻的黑人舞蹈家凯瑟琳·邓翰有关。弗洛姆无法抗拒邓翰那张美丽和光芒四射的脸孔。尽管学者们倾向于把他们的关系视作一种跨种族的性欢愉,但邓翰无疑让弗洛姆见识到一位非裔美国女艺术家的创造力、生产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情,后来弗洛姆将此描述为“生产性性格”。

  在弗洛姆与弗里达离婚,与卡伦·霍妮和凯瑟琳·邓翰的恋情分别结束后,他与来自纳粹德国的同胞赫妮·格兰德举行了婚礼。这段婚姻给他带来了许多欢乐,但也带来了大量的痛苦。尽管弗洛姆放弃了很多专业实践和写作的时间,对赫妮悉心照顾,但八年后,赫妮仍然由于抑郁情绪和身体疾病的折磨,选择了自杀。

  皇天不负有心人。当弗洛姆从失去第二任妻子的悲痛中恢复过来时,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安妮斯,这位女性在弗洛姆的最后三十年中至关重要。当时,弗洛姆住在墨西哥城,而安妮斯住在纽约,所以他们的关系依靠大量的通信。这些长长短短的信件充满了激情和欢乐,事实上,弗洛姆利用它们架构了《爱的艺术》(1956)一书。

弗洛姆和安妮斯

  弗洛姆很少对任何人敞开心扉,但安妮斯是一个例外。他们之间的爱是自由流动的。甚至结婚以后,无论在家还是在外,他每天都会写几封短信给安妮斯以表达喜爱之情。他经常以日程安排为由写下这样的话:“现在是十点钟,我准备去办公室,也许你会在喝第一杯茶后想起我。我最迟在两点钟回家。我完全属于你。——弗洛姆。”

  他们的生活习惯其实有很大的差异。弗洛姆通常起得很早,而安妮斯睡到很晚,因此弗洛姆会在她的枕头旁放上一张纸条表达他的爱意;他称她为“小懒虫”。几乎没有哪一天,他们不拥抱和亲吻彼此。后来,安妮斯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时,这个时候,弗洛姆无法想象没有安妮斯的生活,他表示如果安妮斯的癌症复发,他将会和她共赴黄泉。

  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说:“不成熟的爱、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至此,弗洛姆从儿时并不完美的成长经历以及几次并不成功的恋爱经历中逐渐成长,终于成就了爱的艺术。“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可以称他为男人?”显然,答案不再在风中飘荡,答案就在这本传记里面。

  这本弗洛姆传记的中文版能够跟大家见面,要感谢的人有很多。首先,要感谢的是当时在斯坦威图书公司就职的朱红坤和张倩倩两位老师,是她们发现了这本书的原著并将它交到了我手中。她们给予我极大的信任,但感到抱歉的是,在交稿时间上我一再辜负了她们的期望。

  各位没有更迟一点见到这本书,大概得益于朱红坤老师最后的疯狂催稿,我十分担心自己和她友谊的小船会不会随时翻掉,于是,默默地把自己睡觉的时间调到了凌晨两点。当然,仍然要感谢她顶住了跳楼的压力,一再给我宽限,经过数月奋战,终于交稿了!

  其次,要感谢的就是参与这本书翻译的朋友们。此书翻译最初由我和计羚两人承担,她翻译序言至第7章,我翻译第8至12章,最后由我来统稿和审校。计羚老师大概由于学校工作繁忙,往往不能按时交稿;我则因为忙于其他书籍,没有及时催促,当然也没有完成自己的那部分。

  危急存亡之际,张春琼老师伸出援手帮我翻译了第11章,春琼的英文和中文俱佳,她的参与为本书增色不少。此外,张潇涵老师也帮忙翻译了第12章的部分内容,为我减轻了不少负担。在此对她们的热心帮助表示真诚的谢意!

  尽管如此,此书最后的统稿和审校工作仍然花费了大量时间。一来因为文字活儿特别是翻译,本身就是非常耗时磨人的工作;二来则是因为本书的翻译难度和厚度超出了原来的估计。说实话,我这个人比较“八卦”,最感兴趣的是心理学家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这一经历与其思想的关联。

  然而,这本传记远不只介绍了弗洛姆的个人生活,还包括了他的学术经历和众多著作的思想内容,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精神分析、国际政治等领域,无疑这是一部全面记录弗洛姆生活和工作的传记,但同时这也给翻译和审校工作增添了相当大的难度。

  在本书翻译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些幻想,当然,它有别于精神分裂症的幻想。我曾幻想自己是愚公,不管何年何月能把眼前这座大山移走,我告诉自己要做的就是每天坚持干一点儿。当然,这事儿指望不上子子孙孙,只能靠我和小伙伴们。

  又有一天,我幻想自己要是拥有一种超能力就好了,比如化身为蝙蝠侠什么的,你知道,那样的话,干起活儿来可就快多了。但后来细想,其实自己已经具备了蝙蝠侠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在夜晚行动的能力——他是在暗夜里打击犯罪,我则是挑灯夜战爬格子。

  有一个不幸的消息是,苦战数月交稿之后,朱红坤老师提醒我,还有文后的“相关书目”“注释”没有翻译。不译不知道,一译吓一跳,注释竟然有6万多字,而且其中有不少德语单词。我请计羚老师翻译相关书目,张春琼老师翻译注释部分,德语单词交给了刘梦老师。然而,由于时间紧迫,春琼只好又请她的朋友余灿和焉红帮忙,又经过几个星期的苦战,我们终于完成了任务。

  她们边翻译,我边审校,这种感觉就像欧文·亚隆的一位病人曾说的:“我知道,我们是各自在黑暗中穿行的船只,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孤独的船,但是,看到另一个附近的船只上摇晃的灯光,我依然感到巨大的宽慰。”(尽管最后出版方不知为了什么,注释仍使用了原文,但这个过程真的让我收获很多很多。)

  没有各位同仁的帮忙,这本厚重的著作(嗯,成书后略有删减)我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请允许我在此再次提及她们的名字:计羚、张春琼、余灿、焉红、张潇涵、刘梦,向她们致以深深的谢意!还有好友杨立华,每当遇到翻译的难题,我都会向他请教,与他讨论;这本书中也有不少疑难之处,是在我们讨论之后定夺的,在此也向立华表示感谢!

  最后,需要感谢的是各位读者,任何一本著作都离不开读者的支持、包容与批评。作为唯一的中文版弗洛姆传记,尽管编辑对此译稿表示满意,但我仍然诚惶诚恐。朱红坤老师说这是她见过的最好的译稿了,当然这可能是为了安慰或鞭策我。

  正如陈道明所说:“有人说这个角色没有人比你演得更好了。我说如果是我再演一遍呢?”如果让我再校一遍,译稿的质量自然会更好。但这本书在我手里耽误太久,我已无颜再要求多一点时间。书中难免存在错讹,希望各位读者包涵,同时批评指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