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道教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道教史读后感精选

2020-12-17 03:17: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道教史读后感精选

  《道教史》是一本由许地山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176图书,本书定价:12.50元,页数:1999-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教史》精选点评:

  ●凌乱无序一副与历史无关的模样 却倒也符合道家这种随性的本质

  ●其中关于老子的考据可以不用看,因为此书成书之时帛书老子和楚简老子还没出土。

  ●令人惊艳

  ●作者写作计划是分上下两册:这是上册,谈道家思想;下册谈道教的宗教组织,但没写出作者已去世。但我想看的就是下册啊,上册的这些东西,在很多书里看过了。不过后面的附录还是很有收获,而且在全面书里明白了“道家转向法家的枢纽”,值了。

  ●其实是道教思想源流。

  ●只看过这一本关于道教的介绍,贬大于褒,且先当作一家之言吧。

  ●许地山治学之精令人叹服,一本十万字的小书将道家,道教的思想脉络剖析得清晰无比,是深入了解中国道文化的极好读物。1.当然此书是不完整的,只有前面道家道教思想的脉络和方术,还没有道教本身的发展演进历史。2.没有思想起源发展的社会演进因素分析,有点就思想论思想的问题。

  ●道教 论文

  ●道家的起源考已经过时,且多以儒家观来评论道家实失偏颇。倒有几个论点新鲜,如孟子也是性恶论,因其言教育可以至善,这就是反倒说性不教就是本恶了。还有原来道家是不讲长生不死的,因其不生才不死,只是顺应生死而已。我困在虚形中感应时间,好比监狱里度日如年,而南柯一梦已过完一生。

  ●感觉名不副实啊

  《道教史》读后感(一):老子到底是谁?

  读这民国时期的大学参考书颇有“硬书”的感觉,而且属于学术类,迥异于所谓的国学心灵鸡汤,因此读得很慢。哲学和宗教不同,道家和道教不同。道家与各家之间都是千丝万缕的纠结,特别对法家影响至深。不过,严肃学习后,还是有个来自心灵的共同疑问:“老子到底是谁?”

  《道教史》读后感(二):一处感悟

  道家曰“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形容其渊远深遂,需要“走出来,走进去”地修炼。作者于此开了个文字玩笑,引用此句调侃后来的道家把各种宗教(包括基督)收录门下。其实,回到本意还是很有回味的,鼓励一往无前的勇气而不是方法,否则也容易一叶障目,隐含的该有此意吧?

  《道教史》读后感(三):不是道教史的道教史

  许地山是反道教的,不过依旧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睹的经典,至少可以多视角的审视道教。

  全书的年代跨度是从上古的“巫史”不分家,讫于东汉末年天师道与五米道。着重地分析了中国道家思想的起源和传承,汇聚、糅杂、融合、汇聚,与儒家、墨家、阴阳家互相借鉴参佐。

  许地山先生试图通过一本书理清中国道教的起源,就像他自己在结尾处写的那样,“我们所知的看来,道教的成分,虽然非常复杂,可是教中一切礼仪与思想都可以找出他们的来源。就好像北京的磨刀匠……道教的形成也是如此”。

  道教的极其庞杂,光是道藏就有上亿字,还不算民间学者自己收集的奇闻异事,道教体系是极度复杂且玄妙的,并非真如磨刀匠那般简单。许地山先生的意思大概是想说明,万事万物都可以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一个过程。

  徐先生的《道教史》是站在肯定道家,否定道教的立场上来诠释道教的,所以一开始就难免有失偏颇。所以严格来讲,是一本《道家的思想史》或者《中国道教思想起源研究》,而且正统的道教史,因为道教所信奉的各位天师全部在东汉以后,而这本书的完结时间就在东汉,完全失去了研究道教的性能。

  《道教史》读后感(四):看完此书正文后归纳的大意(不完整)

  1.《老子》此书文体错杂,不同章节思想矛盾,恐怕混合了大量的各学派思想和道家本身多种经典,今本《老子》大量原本的内容遗失,混杂进去诸多后人的文句,且有浓厚的法家思想(比如,要君主无为治国,只要有君主,哪里有什么无为!且又强调让人民无知无识,这明显有法家色彩,恐怕是法家强行攀附的结果),《庄子•天下篇》与之相比,传承了由老子传至庄子的思想,而今本《老子》空怕是从法家学者师承而来,偏重谈为人处事,对道的本质谈得不深刻。同时又有重视现世生活的中国传统思想特点,在哲学意义上不算高明。其复古主义和无所作为,逆来顺受体现的是一种乱世哲学。看似无为,其实还是有为,不如佛教彻底否定人间来得彻底。 2.老子主张人性本善,只要保持赤子之心,一直像婴儿一样,没有任何智慧,自然就是善的,一切人为的道德标准都会伤害人的善性,因此后天的教化也是不需要的,越教化越坏。儒家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容易被外物扭曲,需要圣人教化,《老子》认为这是不彻底的性善论。在反对智慧这一点上,法家和道家站在同一战线,不过这也是战国时诸子的普遍主张。 3.杨朱派道家的主张:要保全性命就要任自然,从心所欲,仁义之流是戕害性命的,人之所以要去奉献自己也是被名利所累,这些都损伤性命。而且生死不可避,只要从心所动,不违逆自然,抛弃一切荣华富贵,尽情地享受自己作为“天民”的乐趣就好。其实性命是无足轻重的,只不过我们来了这世界,不得不去保存它。 4.这样道家思想就分化为了两派,主张舍弃欲望的竞选派和主张纵欲的全性派。 5.齐物论主张生死乃是大道运行,并无区别,对此因不动情感,不生执着。世间万物并无区别,以人来认知万物是违背大道的,所以要等观万物,放弃知识,也无所谓贤能,只要社会治理有法则维护就可。这里就引出了法家。 6.《管子》思想复杂,材料时代不一,应该不出于一人之手,属于稷下诸位先生,既有法家,又有道家思想。主张法出于道,至公无私,只要奉行就好。总得来看就是绝圣弃智,恬静无为,专任名法。 4.法治思想发达后,要帮助人主治国,就有了假托齐太公的阴谋家。他们的主张也叫太公术。 5.这样静虚主义就分为齐物派和弃知派,影响到了农家和法家。道家的道统还要等到庄子来继承。 6.《庄子》的思想与文体同样非常庞杂,大致上不出于同一人之手,中间又经过几次删定,成书于战国末到汉代,现行本大约是晋代的本子,与本来面目相去甚远。大概本来也不是庄子所写,应是不同时代的庄子学门人学问的汇编(包括庄子的直传弟子)。庄子也是到了汉代才取得与老子并尊的地位。 7.庄子的主张:世间万物变化无常,但都是寂寞无形的宇宙本体的一体两面,没有区别。世俗是污秽的,有道者应该远离。是非也不足计较,万物本质上并无区别,我与物没有区别,生与死也没有区别,都是随着时间流逝自然地运行和变化的结果,本来是同一件事物,无法逃避,也无法明白其背后的真理(死甚至比生强得多,死后可以与宇宙同体,逍遥世外),是非曲直也没有意义,一切是非都是相对的存在,随着空间和时间而变化(比如生者以死为死,死者以生为死,就是所处位置的不同造成的死生的定义不同),强要去根据世俗标准去争辩,那就失去了大道。处世哲学方面:至人(或称真人,庄子首先使用的词)对天下一无所求,既舍弃功名,有舍弃自我,离开民众,无视外物,心境超脱,在人生的大海里随波逐流,愉快地渡过悲惨的生活,保全天赋的寿命。 7.此外,庄子学里还有相当部分体现了与儒家或与杨朱派混合的特点。 8.以上可以看出来,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都渗入了道家的思想。 9.到秦汉时期的《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大致提供了战国末到汉初道家思想的汇总。《吕氏春秋》原本与今本相差不大。 10.《吕氏春秋》的道家尊生思想:要尽力调摄身体,享乐不可过度,使身心舒适,情欲有节,可以终其天年。不要贪死,慕死,为了道义而去赴死也是一种欲望,是不可取的。养生的要旨就是避免情感的激动和气的受害。《吕氏春秋》里已经含有长生和神仙思想。 11.《淮南子》和《庄子》关系很深,今本《庄子》就是出自自淮南王刘安的门客之手。书中“老庄”并称,而不是“黄老”并称,可见是传承自正宗的老庄思想。《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中心折衷各派思想,乃汉代道家思想集大成之作。《淮南子》的特点就是体现了道家新出的阴阳思想。阴阳思想在战国末到汉初逐渐流行,并影响到了各派。阴阳家和道家的结合是道家思想转换为道教思想的枢纽。道教在形成过过程中吸收了大量阴阳五行六气堪舆风水等术数谶纬的学问。阴阳家尊崇黄帝,道家思想也被称为“黄老之学”。 12.道家的养生思想进一步就成为了神仙思想。道家的养生说本来和神仙思想不相合,但是由于道家主张养形养神以及道与天地相始终,这里就有了和神仙信仰相结合的基础。加之道家好空想,爱说些幻想寓言,也容易和神仙故事结合。这样,秦汉时期的神仙家的方士的活动也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源头。 13.与天地鬼神沟通的巫觋文化深刻地影响了道教的仪式和神灵系统,道教的诸多神都是继承自秦汉的巫祠。巫觋文化认为死者的鬼魂可以保佑子民或者为祸人间,越是厉鬼(死于非命且时代较近)越灵验。 14.道教的最高目的就是长生不死,有些时候为了长生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各种各样的禁咒厌胜等等巫术甚至还有房中术都进入了道教系统。秦汉立的各种厌胜的祠祭拜的神大都成为了道教神。 15.巫觋和方术预备了道教的实行方面,老庄哲学提供了道教的思想依据,这样道教产生的条件已经成熟,等到三张二葛出世,道教便登上了历史舞台。

  16.汉代儒家打压墨家,黄老之学能与儒家抗衡,墨家便依附道家,为道家注入了天人感应思想和祈禳术,深刻影响了道教的仪式。

  综上,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到了秦汉时期诸派合流,逐渐形成了两大集结。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儒家成为了王朝正统的意识形态,集合了法家,墨家,巫觋,神仙思想(炼丹飞升,肉身不死等求仙思想),阴阳五行术数谶纬等方术的道家则逐渐发展成了道教,成为植根于中国本土传统的大型宗教。

  《道教史》读后感(五):校讎拾得 by xiaosheng

  《古史辯》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4)

  “《古史辯》”當作“《古史辨》”

  眞正之教者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

  “眞正”似當作“正眞”

  《莊子·漁父》 里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

  “》”後衍一空

  《韓非傳》稱以“黃老”: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2)

  “:”當作“;”

  銳則銼矣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9)

  “銼”當作“挫”

  曰:理無不死?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7)

  “?”當作“。”

  公元前三四三年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9)

  “公元”當作“西元”

  所校讎中《管子書》三百八十九篇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8)

  “《管子書》”當作“管子書”

  內府所藏篇教最多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8)

  “教”似當作“數”

  最古部分爲《輕言》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8)

  “《輕言》”當作“《經言》”

  《言》七十一篇,,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1)

  次“,”衍

  說《莊子》“作《漁父》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6)

  “《莊子》”當作“莊子”

  《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1)

  “《莊子》”當作“莊子”

  列至人、聖人三個等第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1)

  “聖人”前似脫“神人、”

  只須升斗底水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6)

  “只須”當作“只需”

  十二月紀恐怕比《禮記》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8)

  “十二月紀”當作“《十二月紀》”

  《內書》二十一篇,外書三十三篇,《中書》八卷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3)

  “外書”當作“《外書》”

  “中書”似當作“中篇”

  《外書》與《中書》已亡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3)

  “中書”似當作“中篇”

  是刻意、繕性等篇底主張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7)

  “刻意”當作“《刻意》”

  “繕性”當作“《繕性》”

  皆是閑詁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7)

  “閑”當作“閒”

  鴻烈之下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7)

  “鴻烈”當作“《鴻烈》”

  《呂氏春秋》十二月紀底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9)

  “《呂氏春秋》十二月紀”當作“《呂氏春秋·十二月紀》”

  是人生所必須的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5)

  “必須”當作“必需”

  火壯,木志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7)

  “志”當作“老”

  《北山·信南山》底“以爲酒食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25)

  “北山·”似衍

  祝,卜、筮、巫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31)

  “,”當作“、”

  告於大王王季、文王之靈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35)

  “大王”後脫“、”

  四方爲可也,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37)

  “,”當作“。”

  爲天下谷:常德乃足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45)

  “:”當作“,”

  三十幅,共一轂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49)

  “幅”當作“輻”

  …………夫虛靜恬淡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49)

  次“……”衍

  ( 《老子》)

  (許地山著. 劉仲宇導讀.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67)

  “(”後衍一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道教史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