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Summer》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Summer》读后感锦集

2020-12-17 04:08: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Summer》读后感锦集

  《Summer》是一本由Edith Wharton著作,Bantam Classics出版的Mass Market 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5.95,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Summer》精选点评:

  ●语言好清澈 少女心事

  ●这是一本难得的读的顺心的让人感到安静的小说,可是读到了最后竟然还以为是一本结局圆满的好故事,结果却是一个女孩的悲剧故事,唉,我这算是没看懂吗?不过这是一本无论如何值得一读的好书。

  ●One of Wharton's first novels to deal frankly with a young woman's sexual awakening, it is now considered a classic of American and women's literature.

  ●2014.5.5—6.6 路上十分钟二十分钟地读,薄薄的一本花了这么多天才看完。Edith写少女幽暗委婉心事,真是美极了。就像看一朵花含苞,盛放,又悄悄地凋零,说不出地黯然。

  ●刚刚看完。

  ●失落小爱情

  ●Very very sad story. She is just a fascinating but negligible Summer vacation for him, but for her, this might be the brightest period in life. Similar stories are still happening somewhere in this damn world even though this book has published over decades. I think this is probably why we still need to fight for gender equality.

  ●2017年的夏日读物/养成系列。

  ●在南图找到了本牛津版的summer,封面非常好看,就拿回来读了。相比故事,更喜欢作者的语言。

  ●Goodreads上面一个人说得好,Edith Wharton 写写她熟知的上层社会故事就好,农民和妓女的还是留给莫泊桑和毛姆这样了解他们的。

  《Summer》读后感(一):很经典的好故事,一个天真的幻想,一个屌丝女的逆袭。

  这是一本难得的读的顺心的让人感到安静的小说,可是读到了最后竟然还以为是一本结局圆满的好故事,结果却是一个女孩的悲剧故事,唉,我这算是没看懂吗?不过这是一本无论如何值得一读的好书。很经典的好故事,一个天真的幻想,一个屌丝女的逆袭。

  《Summer》读后感(二):人生各种无奈啊,但乡村描写不错

  刚刚看完。其实我在看到倒数第三章的时候忍不住去看了结尾。发现charity和养父结婚了,震惊之余对后面的期待大大减少。一开始我以为这姑娘多牛呢,但是慢慢看下去,从各种细节能看出她就是心气高,但是鲁莽、粗心,想自立却从不知学一门谋生的手艺。她闺蜜Ally好歹是个好裁缝啊。

  大叔Mr. Royall让人没好感,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乡村律师,老婆死了后半夜想闯养女的闺房,跟坏了名声的浪荡女孩在镇上鬼混。他对charity也许是真爱,他猜她被Harney抛弃了,怀孕了,然后从山里找回她,娶她,虽然有趁机占便宜的嫌疑,但是他对charity的态度婚前婚后都保持尊重。这估计也是他想重新改造人生的决心吧。

  至于Harney,NY来的建筑学家,是个好脾气的糊涂蛋。凭他大城市的见多识广,肯定看出乡下姑娘charity喜欢他。他明明订婚了,却从一开始就没向charity提过。也许一开始不提是因为没把charity当成需要留意的女孩,不是有心隐瞒。但是后面,他约她单独出来城里玩,烟花之下亲了人家,就不是君子之为了。在他和charity相遇在破屋的时候,文章里写得朦胧,我就想:坏了,这两个年轻人睡一块了,这后面得悲剧了。书里前半部分提到的Julia Hawe去城里堕胎,坏了名声。竟然是为了后面charity未婚先孕的铺垫。如果不是因为julia那件事以及其他女孩的命运让charity看得清楚乡下人对这种女孩的议论和鄙视,她也不会那么鲁莽的跑去山里面找她的亲生母亲。Harney其实回去了纽约就不会回来了。真有心要娶charity的话,他不会瞒着她,不会和她厮守在破屋里玩“过家家”。他就是一下子控制不住感情,也抵挡不住charity的魅力,外遇了。

  关于乡村景色的描写,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觉得这书写得挺棒的。比如想harney离开后,charity对往事的印象和感觉随着时间和事件的变化,非常的自然。她在不同环境下,对景色、对话语、对光和温度的感触,让读者如同附身charity。虽然都是有各种缺点的人物,但是都有很深的层次去让人琢磨。

  《Summer》读后感(三):适合去了解40岁以后的Wharton和20世纪初New England小镇

  Edith Wharton在37岁时列了一份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清单:

  Madame Bovary, Flaubert

  ouvard et Pecuchet, Flaubert 一本没写完但却注定精采的作品

  Adolfe, Constant

  The Charterhouse of Parma, Stendhal

  The Red and the Black, Stendhal

  不禁在心中惊叹:这个世界真小啊。如果说我最喜欢的几位小说家,也就是Stendhal, Edith Wharton, Fitzgerald, Flaubert, Pynchon。也许,Wharton纯正的浪漫主义血统和冷静的观察视角就来自于福楼拜和司汤达的影响吧。

  要了解Summer这本书,得先了解一段Wharton的情感生活。

  写这本summer的时候,是1917年。Wharton55岁。这本小说的常见文学标签是描写a young girl's sexual awakening, 感觉在50多岁这个大妈年龄写这样青春懵懂的话题是很奇怪的事情,而且时值一战,哪来的心情这么文艺地去写那些花花草草星星月亮。不过Wharton第一次门当户对的婚姻结局十分不愉快,51岁时离婚(在此之前就分居许久)。可能一直到Wharton 45岁时认识她的情人Morton Fullerton,她一直处于性懵懂状态。

  M.F.是Wharton的闺蜜Henry James写信介绍给她认识的一个美国记者。也许其初衷是去巴黎采访这位已经功成名就的美国女作家吧。然而能吸引45岁的可能几乎性冷淡的女作家,这个记者一定不一般啊。M.F.当年名噪一时,帅不帅不知道,反正崇拜者一大把,双性恋,有老婆,至少两个女情人,一个男情人,还跟他侄子写情书。Wharton跟他恋爱的感觉就像开辟了人生的一个全新领域(也许真爱这东西,来得越晚,越强烈吧),如她在日记中所言:"This, must be what happy women feel."

  (神啊,Lucius Harney的原型是个bi)

  回到Summer, 这是一本很短的小说。主要笔墨在描写景色和女主角Charity Royall的心理活动上面。不得不说Wharton在summer和ethan frome当中的语言还是过于sophistated, 和被描写的对象,即乡村景色和未受教育的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给读者的是冷静的上帝视角,几乎没有主角的带入感,没有读《红与黑》那样的与于连同悲同喜,大起大落之感。

  Charity是一个出生在野蛮世界的小孩(The Mountain,可能是吉普赛人?),被一个小镇上的律师大叔收养,几乎没上过学,跟乡下人比,就多识个字。也许是血统的关系,她非常的倔,没什么朋友,对人冷淡。但内心却有着对自然世界细腻的感知,对她的身世,自身的命运,似乎很有自知之明。这就是Wharton式的人物:有着被传统社会看作是“污点”的背景或过去,但精神上却十分独立,有着丰富的情感和理智,比如Olenska.

  刚开始觉得她和Harney的对话气氛十分像《飘》,也是一个乡下女人和有钱人的故事。然而最大的区别就是Summer的这段感情只发生在两三个月当中,而《飘》则持续了很多年,结局虽然都是分开,时间的厚重却给了《飘》一种超越爱情的人生哲理:等待就是希望。

  Wharton临终时有人问她一生中最骄傲的五本书是什么,《summer》是她选的五本里惟的short writing.

  《Summer》读后感(四):记Edith Wharton:美国上流社会的To Be or Not To Be…

  《夏天》讲述的角度和《纯真年代》不同,前者的第一视角是底层普通人,后者的角度则是更贴近作者本人的上层人士。翻译《夏天》之前,我先通读了一遍小说,被作者的文笔深深吸引,作为浪漫小说,能把主角的情感变化描写得如此细腻入微,我除了在张爱玲的书里读过以外,再也没读过别的了。当然,一家之言。这么一类比,张爱玲是中国版的Edith Wharton(鉴于年龄差距)?

  不是。除了对情感变化的描写同样让人啧啧称奇以外,张爱玲一点都不像Edith Wharton。或者说,张爱玲是戴着金锁的Edith Wharton。无论是《夏天》抑或是《纯真年代》,对于不同社会背景、阶级和年龄的女性,Edith笔下的女性,都不功利。在她的书中,有未婚先孕却遭抛弃的少女,有自由不羁的离婚妇女,还有看似纯真、实质深谙人性的模范女性……这些女性固然有可怜可恨之处,然而归根结底都不是什么恶人坏人,甚至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一种伟大。爱情,这一常常和女性挂钩的词语,在Edith的女性身上,只是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一课,而不是什么鸦片、精神毒药。这些近乎于理想化的女性形象,让人惋惜,更让人向往。

  再看张爱玲的作品,也有单纯少女成长记,也有离婚妇女再结良缘的故事,更有违背常理的忘年恋……表面上写的是爱情,实质上写的是背后的社会环境,很实际,关于浪漫的爱情细节也只是让爱情这一袭袍看起来华丽些,更多的还是写布满华服的虱子。《金锁记》里的曹七巧,虽是个备受传统束缚的女性,用尽力气要对抗命运的不公,为自己争取“幸福“。而这“幸福“的定义便是物质的丰富。还有《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好不容易挣脱失败的婚姻,却又只是投进另一段看似理想的婚姻。这些角色我们看着都不陌生,很可能身边就有这样的女性。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很实用主义,知道社会的游戏规则且会努力做出好成绩,就像每一个用功的学生一样。即使偶尔开小差,也只是叛逆期作祟,最后还是会回到通向成功的轨道上。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却难以得到思想上的慰藉。

  比较两人笔下的女性,总感觉张的女性少了点什么,而张的思想里也少了点什么,好像是自己给自己戴着锁,只能酸溜溜地写,不敢大胆地想。就像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样,读完觉得这本书真神,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细致精彩,然而思想上总觉得没走多远。似乎只是想写实,而并没有要传达作者自己的个人理想的意思。实在让人遗憾。Edith笔下的女性,则都带着点理想主义的意味,无论是否达成理想,但心里至少不是没有理想的,而且这种理想还不是美好的爱情和丰富的物质,而是自由。可以说,Edith的女性内心都是狂野的、渴求自由的,一把锁都不曾上。而张爱玲的女性,则是竭力地要打破外在的枷锁,却没有真正打破内心的枷锁。

  细想,两者的区别,可以上纲上线到中西文化的区别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不只是她们自己,更有背后站着的一家子人,正因如此,这些女性都不能做自己,也未曾尝试过做自己,再出格也有限。反观Edith笔下的,女主背后的家庭不仅没有对她五花大绑,反而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精神上的支持,实属难得。女性要能觉悟,要能走出来拥抱自由,首先她就不能是家庭的从属品,不能属于她的父辈,也不能是母辈的复制品,而只属于她自己。

  身为东方女性,我不想为哪一方文化辩护,我只想为自己辩护。

  微信公众号:完整循环(full-cycle),不扫一扫关注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