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读后感摘抄
《逃避自由》是一本由[美] 埃里希·弗罗姆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逃避自由》精选点评:
●我们对摆脱外在于自己的权力,不断获得更大的自由而欣喜若狂,却对内在的束缚,强迫和恐惧置若罔闻,它们会削弱自由战胜传统的敌人获得胜利的意义。信仰自由,却丧失了信仰的内在能力,只相信自然科学证实了的东西;追求言论自由,却没有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摆脱了外在权威,却忽略了公众舆论。
●弗洛姆这一本确实写得好。1.人在最初,没有意识到自我和世界的分离,我即世界,世界即我,也就没有所谓的自由。自由的起源是自我意识,这种意识是痛苦的,因为它意味着孤独。2.自由的内在界限,是人心无法应对自由所带来的孤独和痛苦。人们渴望自由,又恐惧自由。3.面对自由的孤独,只有两种解决方式:一是服从,重新放弃自我,把自我消解于集体之中,获得安全感;二是积极地重构我和世界的关系,能动地改造世界,从而消解孤独和畏惧。 4. 第一种方式即为纳粹复燃的根源,但是服从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自我和世界的分离一旦完成,就不能逆行,服从带来的短期安全幻象,势必会面对自我与集体间的矛盾。只有第二种方式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但是要实现它,就需要回归人本,让人的个性能够挥洒,宽容地对待个人,去实现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愿望
●剪了脐带也可能是死胎。
●自由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负担。当个人解脱了束缚的同时也摆脱了束缚下的保障和稳定感,孤立的人会产生焦虑和不安,于是怀疑的人具有两条道路,其一丰富自身,用创造性的自发活动对抗孤独,在反抗绝望中找到存在感;其二,寻求权威保护,宁愿付出失去自我的代价,回到服从束缚的旧路上来,失去了唯一可以给他真正快乐的满足感,在创造过程中的满足,而去追求结果的幻想,在权威和顺从的群体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后者称之为逃避自由。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发自动的生活。但是,弗洛姆最后的结论要追求自动自发的生活,要进行计划经济,这我不能认同,且不说对经济生活的放弃是通往奴役之路,计划经济本身就是不人性的制度,谁说都是鞋子阿迪王和阿迪是一样的呢?谁能计划每个人的喜好?放弃了经济生活的自由,追求一种形而上的自由概念,是另一种回到中世纪的形式
●不明觉厉。自由是个暧昧的概念,那些你以为的自由意志,或许只是这个世界强加给你的。
●大概只读懂了六成左右,仍然觉得很强大,有些事情无法改变,但“明白”本身已是一种救赎和疗愈
● 我用这本书 来解读 昆德拉的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第四章个人感觉很糟糕,但也和整部作品的精神主旨契合。施虐受虐有牵强之感,很多内容也像是在循环出现。呃,我是不是应该把重点放在优点上,我得出的结论:历史应该是创造性的,文化应该是鼓励创造性的,我们应该创造地去表达自己。 但和人民的水平也有关吧,书中也没提到实际。
●摆脱现实厄运基本上靠读心理学来逃避了
●精彩,可以一口气读完的那种,因一环扣一环,一环扣一环而始终扣着中心论点,即人获得自由成为个人的同时,也背上了自由的重负,为逃避重负而臣服于新的奴役,以施虐-受虐的方式,以破坏欲,以趋同。进而提出何为“自发实现个人自我的自由”,并预设可能的诘问一一予以回复,耐心极了。且与中心论点无涉的部分,也全都点到即止,不再展开。虽然当下环境复杂多了,最后一章提出的解决方案,个人层面或社会层面的,我表示完全怀疑……但整本书还是足以解释社会性格的养成及群体心理机制的形成。
《逃避自由》读后感(一):关于自由
自由不只是身体的自由,精神的自由,而应该是没有任何外界影响和压力下人凭自己的本性和意愿做出的选择。而事实是,这种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几乎是不存在的。生活中,我们总会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做出自以为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逃避自由》读后感(二):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才能拥抱真正的自由
大学毕业一年时,工作不如意,辞了。想在家闭门写作写不出,感觉自己梦想破碎,似乎这辈子都没有能力写出东西了。当时的自己迷茫厌烦愤怒无所事事。看了这本书,可以说这是真的对我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一本书!让我自己觉醒自己的存在,甚至解答我人生意义的书!诚意推荐。今天在看弗洛姆的《爱的艺术》。
《逃避自由》读后感(三):非正常社会下个体的适应机制
个体在非正常社会下通过极端的自适应机制,通过自我的压抑而产生的伪自我,这个伪自我的行为即是通过逃避自由以消解内心的不安.自由社会的形成是作为个体的每个人,通过原创自我的发现以达成.那么,个体将不再是在大他者的凝视下震颤的表演,而是在参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实现内心的愉悦,人因之获得自由.
《逃避自由》读后感(四):自由的代价是孤独吗?
自由的代价是孤独吗?我们不可能从心所欲,不可能毫无遮挡,不可能赤裸裸的秀出来,那我就继续的Escape from Freedom!我们在克制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在成熟中老去,然,我们的心智永远都需要成熟稳定,爱人爱自己为人所爱,幸福和痛苦都是精彩的人生。这样我们的回忆才不是一片空白的茫然
《逃避自由》读后感(五):自由是中性的
启蒙运动以来的自由至上意识形态让我们想当然的以为自由是王道,所以有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豪言壮语。的确,现代社会为个体自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基础,然而伴随自由而来的是选择的重负和人生意义的重建,在这里自由是中性的。在这种自由中,自我可能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但也会有被毁灭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