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读后感精选
《琅琊榜》是一本由海宴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6.00元,页数:8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琅琊榜》读后感(一):江左梅郎,永远的传奇
《琅琊榜》从2005年出版至今,已经十五年了,在此期间,很少有一部网文类的作品能够达到《琅琊榜》的成就,不论是原著本身,还是有原著所改编的电视剧都同样被人赞誉不已。在古言权谋类的网文中,《琅琊榜》当可稳居前三。那么区区一部网文是如何来的如此大的魅力,历经十几年的浮浮沉沉仍然为人称道不已呢? 在故事情节设定上,海晏实实在在了抓住了大多数读者的心理。不论是内宫争斗、龙子夺嫡、权谋纷争还是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冤杀的赤焰军上下,以及浴火重生归来化名梅长苏的林殊一己之力扭转乾坤,将皇帝、皇子、权贵重臣等玩弄于鼓掌之间,最终让众人沉冤得雪,挚友得继大统的惊艳举动,又或者是男男女女之间那种爱而不得,爱而不能的缠绵悱恻,单单拿出来任何一种对读者来说都有着惊人的吸引力,更何况这些所有元素都贯穿于一个故事之中呢?所以,仅就阅读需求来说,《琅琊榜》的故事其实是满足了不同读者群体不同的阅读需求的,可以说没有人不喜欢《琅琊榜》的,因为在这个故事中,他们都可以找得到自己的需要。所谓众口难调,在《琅琊榜》中却好似不存在了。 《琅琊榜》中惊才绝艳的梅长苏历来被人称颂不已。在整个故事中,他完美演绎了一个成功的谋略大家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十三年隐姓埋名引而不发,生生的造出了一个天下第一大帮江左盟;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焉知这也不是梅长苏故意借琅琊阁之口告诉太子与誉王的。一朝进京,便引得四方人物瞩目,太子、誉王纷纷结交,不声不响间便将原本剑拔弩张的大梁朝堂局势搅动的更加的扑朔迷离更加的惊险万分。假意结交誉王,实则与昔年挚友靖王暗通款曲,步步为营,步步杀机,一步步先后将太子、誉王,连带着他们背后的权贵势力逼向皇帝的对立面,借着皇帝的手,梅长苏帮助靖王剪除了所有的对手,荣登大宝之位。为十三年的那场惊世血案划上了一个句号。而在这个过程中,梅长苏又以遗迹之力承担所有的不少的东西,宁愿自己变得越来越坏,只为靖王在世人眼中营造出一个真贤王的印象。试想,这样的谋士有谁不想得到呢?麒麟之才,麒麟之才,等到真正左右了大局,真正应了麒麟之才这个名号,直到所有人都得偿所愿的时候,谁又知道梅长苏十三年的痛苦煎熬呢? “不,不是起风了,而是在这宫墙之内。。。。。。风从来就没停过”,海晏的《琅琊榜》的最后一页,老太监高湛如是说道。梅长苏耗尽了自己的所有心血,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为十三年前含冤死去的父辈,壮烈却又憋屈死去的袍泽们争回了一个迟来的道歉。但是就像是那个在宫里待了一辈子的老太监说的那样,风从来就没停过,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又是另外一幅风起云涌的模样。不然,这早该死去的老太监又为何要紧紧的看顾着那个小小的婴孩呢?景琰终是没有听进去梅长苏最后的嘱托,日后二人黄泉相见,又会是怎么样的一副场景呢?那总归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或者这些对于梅长苏来说都只是过眼云烟罢了,他心里想的念的还是当年那些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吧,或者只有在午夜梦回之时,他才会记得,他不要做梅长苏,不要做苏哲,他只是想做父亲的儿子,只想做回林殊吧!
《琅琊榜》读后感(二):最大的亮点,就是没让爱情成为本书的主旨!
得助于发小和同事的推荐,我才有机会知道了《琅琊榜》的存在,并在第一时间看了由胡歌、刘涛主演的同名电视剧,感觉无论是剧情还是演员的演绎都属上乘,于是我又去看了小说版(海宴著),虽然小说和剧集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影视改版必然如此),但整体的成文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只是,这部小说实在是太过火爆了,影响力也大,在这里不再阐述剧情,只是简单谈下个人的一些感想。
《琅琊榜》十五周年典藏版一、冤假错案,过去的阴谋。朝代更迭,利益交换,这是谁都无法轻易迈过去的一道坎,不只是市井小民的自私小利,就算是在真正的朝堂之上,一品大员也会成为权谋和朝局稳定的牺牲品,更不用说过去那场致使林殊所属军队的覆灭之战,在掌权者的眼中,葬送一支军队虽然有些心疼,但为了达到某些极致的目的,可能眼皮连眨都不会眨一下,在这种情况下,被陷害。
二、夺嫡之战,当下的时局。在任何朝代看来,时局大变动者,一直以来都是下一任接班人的时刻,各方势力招兵买马,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脉和资源,还要学会揣摩圣意,借力用力以及顺水推舟,所谓成王败寇既是如此。夺嫡乃是本书的核心剧情点,一切都是围绕究竟谁能上位展开。
三、权谋计策,一切的核心。琅琊榜首,江左梅郎,琅琊榜显耀的位置预示着梅长苏的超凡的实力,重点在于超长期的布局,他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不是无的放矢的,这突出的显示出梅长苏对于时局局势的把控,以及对于皇帝以及其他几个对手的掌握,通过推理、揣摩分析出对手的下一步形势,继而拿出相应的对策。
四、关于情谊,无奈的唏嘘。林殊和霓凰,从小一块长大,青梅竹马,两人之间的情谊也好,情意也罢,都充满了诸多无奈,多年以后,相见难时别亦难,近在眼前的人都无法相认,也不敢相认,或者无法相认,到了最后,其实这已经无关爱情了,只是那种依恋的不舍以及心疼,充满了无尽的唏嘘。
《琅琊榜》是一部集权谋、夺嫡、爱情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综合性古代小说,整个故事的完成度相当高,但是网络小说也有其局限性,在连载的时候为了保证进度,很多时候的行文用语不是太严谨,或有考虑不全面的地方,但总体来说,这是一部优秀的小说,否则也不会拥有如此多的书迷。
本书传播影响深远,网络上各种评论品读数不胜数,这是一部值得深读、反复读的小说。恰逢完结十五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编纂的“十五周年典藏版”,历经深度精修,细节完美体现。权谋不外乎人性,人性才是支撑行为最关键的因素,由此,主导着剧情走向。私以为,这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关于爱情点到即止,并没有将爱情设置为本书的主线,而这同时也成为一大亮点,令人津津乐道。
《琅琊榜》读后感(三):《琅琊榜》看电视不如来看书吧
第一次听到《琅琊榜》是在电视剧上,那是一部当时火遍大街小巷的连续剧,可惜,因个人原因没能去追剧,但这颗遗憾的种子就埋在了心里,直到现在看到书籍版的《琅琊榜》,一扫胸中块垒,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听一种理论是这样说的,电视是快节奏的媒体,每个画面,每个声音,都直接以视觉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而内容也是直接的灌输进我们的大脑,我们看电视只能感觉到一种短暂的愉悦快感,是一种完全不用动脑的娱乐形式,也是我们处理冗余时间的消极方法,看电视只能让我们的大脑满满的退化。而阅读书籍完全是不一样的,书以文字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我们视觉收集这些文字信息,然后要经过大脑转换为意象的形式,在脑中形成画面,才能具体感受书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所以在阅读纸质文字时,我们是一种全脑都参与的活动,所以,阅读是一种对大脑的锻炼,也是一种积极的娱乐活动,还是多读一些书吧,所谓“开卷有益”了。现在有《琅琊榜》我们还是更应该阅读原著,当然,如果书籍读完,也是可以去看电视剧的,毕竟那是会有批评性的眼光了。
说到《琅琊榜》,这是一部奇书,它没有按照早起网络小说最火的模式——爱情,武侠的爽文模式,整本书没有没有任何爱情的主线,没有宏大的打斗场面,它更多的是权谋,是人物的刻画,是生活在权贵圈内的阴暗面的描写,是真性情兄弟之间的惺惺相惜守望相助,是让我们感动的各种情义。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琅琊榜》是主角梅长苏,他的出差就是一个传奇人物。“麒麟才子,得之者得天下”,梅长苏背负盛名,就这样卷入了皇家的党争。一次次的奇思妙谋,一次次的运筹帷幄,让皇太子和誉王双方两败俱伤,最终完成辅佐完全没有竞争力的靖王上位的重任。全书的谋略部分读来荡气回肠,一次次的让我们对作者所设想的谋略设定所感动,那些出乎意外又合乎情理的策略,那一幕幕把敌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方案,真的佩服作者的想象力,作者一定是花了大量精力去构思情节的。最为谋略小说,无疑《琅琊榜》是非常成功的。
《琅琊榜》最让人感动的是兄弟情义,作者海宴,标注普通女子,真的难能可贵,普通女子能把书中的兄弟情义写的这么刻骨铭心,可以说到了生死与共的程度了,可能作者也是有着非常深刻的闺蜜情吧。梅长苏的回归权力中心,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给赤焰军团平反,让他的岁月兄弟们可以再次走到阳光下,让兄弟们的热血可以不被遗忘。梅长苏自己以到了生命危险的边缘,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但为了这些还未昭雪的兄弟们,让没有任何的放弃,他做了他最大的努力。读来让人感动,我心有戚戚焉。 赤焰军团,承载了一代人的情义的组织,是这部小说所有问题的起点,也是所有问题最终的终点,祁王,靖王,林殊,蒙挚,聂锋,卫铮一个个的铮铮铁骨,一个个的军旅好汉,出者保家卫国,入者兄弟情深,两肋插刀。位高,权重,心齐,配合默契,这个军团是可以干成任何事情的,战场上战无不胜,所向披靡,让敌人闻风丧胆,但对于一个独断的王朝,对于专制的皇权,它也是最大的威胁。有它的保护,皇权稳如泰山,但如果他来颠覆的话,那就是危如累卵。“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赤焰军团的命运在这种封建王朝是不可避免的,想想“杨家将”“岳家军”,哪一个朝代成为可以有独立影响力的军队最终的命运不都是一样的销亡。
《琅琊榜》是一种综合了很多好看内容的好书,认真阅读,一定能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不说了,去再来温习一遍。
《琅琊榜》读后感(四):所谓权谋,权的是利弊,谋的是人性
这是一本权谋之书,以江左梅郎复仇为主线,间杂着各种情义,充斥着各派系的权谋,在团团疑云,层层迷雾之中,他一步步回到京都这个漩涡,帮助靖王夺嫡,期间出场人物,无不是各自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在内心里权衡着利弊,谋划着利益。
父母,子女,朋友,一切皆可权衡,利则通,仇则堵。这里最大的权谋者当属梅长苏了。只不过,他权的是利弊,谋的却是人性。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人有私欲,是理所当然。精明的人是考虑自己的利益,智慧的人是考虑他人的利益。或者更大之处的利益。整个作品中,没有一个愚蠢的人,更多的精明的人,时时刻刻,“权”人“权”己。
赤焰军如何造灭顶之灾?不过是,功高震主,皇帝猜忌,权臣作梗罢了;老皇帝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对这种弄权把戏心知肚明,但是为了皇位,只能不断的制造“两两权制衡”,由于听信谗言,误杀了祈王萧景禹,但又一手宠上了誉王,使他与新太子制衡,自己的儿子又如何,宠妃又如何,危及到老子的皇位时,依旧是个棋子。
霓凰,飒爽英姿,一代巾帼,镇守南境,在沙场上浴血厮杀,功震天下,威名烁烁,可谓豪杰中的豪杰,落到自己婚姻大事时,又何尝能自己做的了主,一个人的婚姻变成了天下的大事:皇帝有皇帝的打算,各个使国有各自的使命,就算是个人,也有人把招亲大会变成个人展示的平台,希望能挣得一些战名声,提高江湖地位,或获得高位者得青睐,得以晋身仕途。可就唯独没有人问问霓凰,她可曾有什么心仪之人。
《琅琊榜》里面的江左梅郎是一个谋士,一个心有七窍之人,从回到京都,到扳倒太子和誉王,再到撕毁谢玉丑陋面目,最后揪出夏江,扶持靖王上位,在老皇帝临死前逼他重查赤焰军旧案,一步步洗雪赤焰军冤情,把正义和公道还给七万葬身于梅岭的铁骨铮铮的赤焰军人。这才是最大的局,最大的权谋。
当然,作者在塑造梅长苏时,也并没有把他塑造成完美无缺的神人。他并非毫无破绽之人,他表面是冷血谋士,暗地里也会感动落泪。先到过往,想到旧人,依旧会留恋一下那些偶尔浮现在脑海里的幸福的“曾经”,那也是他心里的一块最大的伤疤。偶尔也会意外,偶尔也会被算计,而让我们心动的是,梅长苏只是个能人,并不是神,他离我们很近。
张爱玲说过一句话,我相信人,但不相信人性。
人性这东西确实让人捉摸不透,所以这也是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
在推荐语中,电视剧《琅琊榜》制片人侯鸿亮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海宴将浩气给了萧景琰,将忍恕给了萧景睿,将旷达给了言聿津,将荣光给了霓凰,将疏狂给了蔺晨将纯粹给了飞流,最后,将一颗赤子之心给了林殊,在人性漆黑的夜色里,这一盏心灯如月。拥有“赤子之心”的林殊在成为梅长苏之后才更加透彻,因为他看得透所以每一步都走得赢。
比如,选择扶持靖王。
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他小时候的玩伴,更是因为他知道他的为人,天下需要这样的皇帝,而不单单因为他是他的好兄弟。十五年了,时间能能改变许多东西,所以,第一次重逢靖王,梅长苏就给靖王号了脉:景琰还是那个景琰,他没有变。
因霓凰之事二试靖王,靖王在不了解情况下愤怒地指责梅长苏:“我知道你们这些谋士,不惮于做最阴险、最无耻的事情,我也知道你们这些人射出来的冷箭,连最强的人都不能抵御。但我还是要警告你,既然你认我为你的君主,你就要清楚我的底线。”二次试探:虽然他的心里积满怨愤和仇恨了,但他还是那个好心肠的萧景琰,还是那个有时欺负我,有时被我欺负的萧景琰呀!”
比如,在扳倒夏江时选择夏冬。
卡耐基曾说过一句话,憎恨伤不了对方一根寒毛,却把自己的日子过成了炼狱。夏冬丧夫之后,每日都如酷刑,是身为掌镜使的职责本分,才让她没有倒下。这也是别人可用之处,师傅夏江利用她对付赤焰军残余,但梅长苏却利用她对付夏江,难道梅长苏不知道她有恨吗?当然,他是知道的,但是,虽夏冬有仇恨,但内心是非正义仍在,只是被蒙蔽,一旦拨云见日,她仍然大家的冬姐呀!剜掉仇恨这块腐肉,夏冬虽还并不知道赤焰军真相,她依然能够为梅郎所用,这就是人心。同样被仇恨摆布的还有滑族后裔般若,机关算尽,所靠非人,最后结局悲惨。
关于复仇的故事很多,比如世界名著《基督山伯爵》,以复仇为主线,宣扬的更多的是“扬善惩恶”,在读故事中,亦有“探险”猎奇之心,还夹杂着一种紧张刺激感。同样都是主角光环异常强大,同样都是复仇系列,但为何这部是世界名著读完后就没有再读的欲望了呢?而《琅琊榜》在原著大卖之后,电视剧也一直火热不减呢,私以为,有这样几点原因。
第一,情节跌宕起伏,更接地气。《基督山伯爵》的情节相当梳理,其中虽然加入了很多冒险情节,也出色地运用了一些手法,诸如“突发”“悬念”“发现”“戏剧”,但是,这些情节略有不接地气之感,让人读来,会感慨主人公幸运,太过于“顺”了,顺的有些不太真实,能对主人公产生敬佩,把他当作“神”来看。
《琅琊榜》在情节处理上亦有相同手法,相比来说,林殊的遭遇也很戏剧化,也跌宕起伏,但在他的遭遇中,我们能更能与主人公情感共鸣,他有点很多,却也并非刀枪不入,百毒不侵,精心设局,步步谋划,却也有时被人算计,所以,这样的情节更能让我们接受。
比如朝廷上的勾心斗角,奸臣当道,各大官员忙着站队,猜测主子的喜好,一些纯臣只能处于边缘地带,像不像努力工作的你,熬夜熬到头秃,拼命拼到肝疼,整夜无眠,全年无休,到头来却比不上一个做ppt的。
梁王年轻时利用言侯爷和林帅拼江山,在江山稳固之后就一一拔除,在权利上更是利用两个儿子相互制衡,一切皆在他的股掌之中。在职场拼杀多年的你,难难道没有“棋子”的感慨吗,一边是不想任人摆布,但一边又害怕自己没有被“摆布”的价值,感同身受呀!
霓凰的比武招亲像极了精英展览会,更像是大龄的你,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相亲,大家考虑的对方的长相,进一步对比家境,比完了家境再看工作,唯独没有问问你,婚姻对你来讲是个啥东西。
扎心不,这些个套路老祖宗以前就是,所以,读着读着就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以人观己,理故宜然呀!谁会时不时会想到自己身陷囹圄,然后有一天能遇到宝藏成为大富翁呢?
第二,人物形象鲜活多面,不刻板。前者,人物非黑即白,以“扬善惩恶”为宗旨,让人大快人心,也就激昂那么一会儿,重读的欲望没多少;在《琅琊榜》中,这种“脸谱式”写法就少很多,每人都有多面性。即使是谢玉、夏江,这样冷血之人,机关算尽,大限将至时,仍有那么一点点良知,但尽管只有那么一丝,也令人扼腕叹息。
第三,报复的目的不是为了泄私愤。这让我想起伍子胥掘坟鞭尸,目的达到了吗?只是在泄愤而已。在言阙的报复中,言阙打算让皇帝在祭台上引爆炸药,梅长苏一针见血指出这一点,仅仅为了刺杀皇帝,而置九族于不顾,及时让言侯爷悬崖勒马,才不致酿成大祸。也这也为后文推倒夏江埋下伏笔。
还有一点,就是这个结局吧,俗话说“过慧易夭”,都喜欢圆满的结局,而恰恰是这种不完满,让人的感情持续更久,让人心有遗憾,让人时时挂怀。尽管觉得这个结局对林殊不公平,可我也想不出什么样的结局对他来说更好,这样,作者让读者牵肠挂肚的目的就达到了,林殊就成了你心头的挥之不去的白月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