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后感100字
《国富论》是一本由[英国]亚当•斯密 / Adam Smith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7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富论》精选点评:
●巨著拜读,奈何学识浅薄!
●18世纪的清朝皇帝能读上这本书,从此世界改变了!
●译者缺乏经济学专业知识 因而翻译质量较低
●看的是彩绘版国富论,却别有一番景致。
●从中可以看出经济学的雏形,看完后更好的了解了学校的课程。
●以搞大学问而言,我读过的书以此为首。洋洋千页,作者文字顶级,流畅古雅,幽默生动,才气纵横。不容易想象有人可以写出那样博大精深的书,真的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我不认为作者是个智商很高的人,但有大智大慧。智商高是雕虫小技,作品再精彩也不容易传世,但大智能是另一回事了。《原富》出版了227年,今天还值得读之再三。/张五常
●卧槽我读完了啊啊啊啊啊啊!!!!!
●建议先读《资本论》,读懂了再读此书就如砍瓜切菜,不然遇到亚当斯密脑子迷糊的时候跟着他的思路要走很多弯路的
●思想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
●砖头 书太厚
《国富论》读后感(一):远离借钱消费
一个人的收入可以用来购买直接被消费掉的物品,如果这样那么今天的花费便不可能减轻或者支持他日的生活开销。一个人的收入也可以用来购买一些耐久、能被积累的消费品,如果是这样,那么根据他的选择,今天的花费也许能在日后减轻他的生活开销,或者在日后支持并提高一定生活开销所带来的效果。假如甲乙两位同样富有的人,在花用各自的收入时,甲主要采取后一种方式,乙主要采取前一种方式。那么,收入主要来购买耐久性物品的甲,生活奢华的程度将不断增加。因为他每天的生活开销都会或多或少支持并提高次日生活开销的效果。相反的,收入主要用来购买直接消费品的乙,生活奢华的程度自始至终无法增加。经过一段时日以后,甲便会变得比乙更加富有。那时候,甲将会拥有一堆各式各样的物品积蓄。这些物品的价值也许不及原先购置的成本,单总有剩余价值。至于乙的生活开销则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十几二十年奢华花费的效果,完全消失得无影无踪。
以上是亚当斯密《国富论》一段关于消费的评论。
看到这段话,我对自己长久的借钱消费有了深刻的认识。打开淘宝,琳琅满目的商品,诱惑着自己去消费。但碍于囊中羞涩,还是以省钱花的心理支配自己的消费行为。
但开通“花呗”功能后,以上的心理屏障被打开,突然觉得,花钱不再是需要计较的事情,因为支付宝内总有够花的钱。可以来一个跟着感觉走的买买买。的确,随意支配的感觉很爽,看东西不比价的态势很酷,不差钱是拥有“花呗”的“优越感”。
但是到了还款的日子,突然发现,自己的工资扣除花呗欠款,已经所剩无几,未来的日子还是要继续过,这个月过完了,下个月没有收入的日子怎么办?也许是习惯了“不差钱”的不精打细算的生活,立刻想到了解决之道,这个月的花呗欠款不如先还了,下月继续用“花呗”来支撑生活,“花呗”无缝衔接空窗期。就这样,自己完全沦为“花呗”的打工仔,收入真的很难再积蓄下去。
每当心中有不安情绪扫掠过时,心理自寻安慰道:“年终那笔留着存储吧!”古人早就教导过我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花呗”培养的超前消费习惯,像迷人的毒药让人越陷越深,成为现代消费欲的奴隶。
反对超前消费的号子处处有,真正能够克服又有几人。
在阅读了国富论《第二卷 论物品积蓄的性质,积累和运用》,自己深刻理解了货币积蓄的作用。货币在流通中才能产生效率,产出更多的产出。所以资本最好的出路是投资,让钱生钱。而纯粹的享受型消费是在摧毁自我资本的过程。
读书使人明智,静下来读书,是无尽收获的过程,
目前陋习已改。哈哈哈哈
《国富论》读后感(二):楚楚读书记(1)国富论
国富论9.4[英国]亚当•斯密 Adam Smith / 2011 / 中央编译出版社一、亚当·斯密创作《国富论》的背景
他出生在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的那一年,雍正登基了。
当亚当·斯密诞生的时候,世界潮流——欧洲地区看到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人文革命(启蒙运动),第二是经济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只有到了工业革命以后,突然间使“国家”和“工厂”变得非常地真实和清晰了。
这些促使亚当斯密真正把经济学从伦理学中独立出来。
1776年发生了两个重要的文本,《国富论》的诞生和《独立宣言》的诞生。
二、《国富论》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亚当·斯密同时也是现代国家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认为它有三个责任。
第一,它保护每一个公民不遭到其他国家的侵略,它是一个暴力机器。
第二,它保护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公民不遭到其他成员的侵犯。
第三,国家必须要提供一些公共设施,能够为国家中的每一个公民提供服务。
那么公民怎么来回报国家,来支付国家所为你提供的对外的捍卫、对内的和平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呢?公民要干一件事就是纳税。所以所谓的纳税人意识就是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唯一的一个关系,叫做赋税关系。
2)斯密所创建的三个理论,也是《国富论》中的主要内容。
第一,他确定了经济研究的三大基本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
第二,他发现了经济行为最神秘的部分叫做看不见的手,他是被一个市场化驱动的结果,所以凯恩斯是一个市场主义者,是一个自由贸易的一个主义者。
第三,他发现了企业运营的效率提高的最核心的那个秘密叫做分工理论,我们今天也把它叫做斯密定律。
《国富论》读后感(三):神奇的1776年
路上读书解读:
1.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而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亚当•斯密发现,虽然人们都喜欢用金银的多少来衡量自己财富,但实际上,真正能创造财富的是另一样东西——劳动。这个观点对当时人来说够颠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本质上来看,金银是一种商品,它们也会有价值的波动,所以用金银作为货币来定义的商品价格,只是一种“名义价格”,这种名义上价格并不能代表财富。相反,由于生产不同商品需要投入不同的劳动量,这些劳动量代表着商品的“真实价格”,它才是财富的象征。既然劳动才能真正创造财富,那么想要增加财富,当然就要提高劳动效率,具体怎么做呢?实行劳动分工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亚当斯密说,劳动才是财富的源泉,分工能提高生产力,创造更多财富。那么,除了分工以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增加国民财富呢?
2.发展资本可以增加劳动力数量,从而增加国民财富
仔细分析一下,我们要更多财富,国家要增加国民经济,除了通过劳动分工提高效率,还有另一种办法——增加劳动力数量,直接让更多人干活。 那怎样才能有效增加劳动力提升劳动量呢?答案是:投入资本。假如你是工厂老板,想要扩大生产规模,当然需要更多的工人,给他们分配尽可能合适的职位。要做到这一点,可能要增加产品数量,购买更高级的机器,不论用什么办法,钱都是万万少不了的。也就是说,你得肯花钱。因此在一个国家,投入产业的资本越多,产业的规模往往就越大,能够吸纳的劳动者数量也越多。再加上机器的使用,劳动者生产的商品总量会进一步增加。所以,亚当斯密认为,发展资本并投入到雇佣劳动中去,可以有效地增加劳动力数量,并提高产量,最终创造出更多的国民财富。
单纯增加人口并不能有效提升劳动力数量,发展资本才是创造财富的有效途径。
3.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及影响价格的因素
刚才我们说了增加国民财富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那么这些财富在社会上是怎么分配的呢?亚当•斯密认为,一个商品的市场价格总是能分解成三部分:劳动者的工资、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和资本所有者的利润。与之相对应的是,整个社会可以分成工人、地主和资本家三个阶层,他们的收入就构成了整个社会的收入。我们再来看看引起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下,商品的市场价格会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发生波动。如果市场需求量降低,劳动力必然过剩,工资自然也就降低。但话又说回来,工资并不完全受劳动需求的支配,有时候,商品价格降低,工人的工资反而会提高,实际上,工人还有另一种更好的选择,那就是努力工作,攒够钱之后自立门户,成为一个自由的劳动者。假如工人都走了,雇主的生意就做不下去,所以他们不得不付更高的工资,让工人继续留下来工作。
4.为什么城市里工资水平更高,而利润率更低
资本越多的地方,发展显然也会越快。在一个国家的内部,城镇的行业规模总是比农村的更大,拥有的资本更多,带来的财富也更多,而竞争也更激烈。 不过城镇的劳动者工资要比农村更高,资本的利润率却更低。
大城市里聚集了大量的资本和投资者,但人口终归有限,有钱投资却没人干活是很常见的现象。为了保证请到足够的工人,资本家之间会展开竞争,互相抬高工资水平。
农村中资本家之间没什么竞争,因为很少有人那么有钱可以开厂请工人。面对有限的工作岗位,劳动者之间的竞争更激烈,为了获得工作机会,他们纷纷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资,这样一来,工资也就越压越低。
工厂那么多,怎么知道总体的利润率是多少呢?咱们不妨用利息率来直观地估计,因为利润率越高,用货币就能赚到更多的钱,支付利息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利润率和利息率的变化趋势往往非常相似。
由此可见,跟农村相比,城镇的工资水平更高,但利润率更低。同样道理,上升到国家层面,富国和穷国之间往往也存在相似的资本和人口关系,导致富国的工资比穷国高,而利润率却相对更低。
5.资本可以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资本的概念——资本是指你的总收入里,除了满足消费的那部分钱之外,用来取得额外收入的那一部分,比如投资去炒股、开店、买保险等等。 根据流动性的不同,资本可以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固定资本可以包括用来改良土地、购买机器和工具的投入,而如果资本被用来生产、制造或者购买一种产品,再通过交换和流通带来利润,那么它就属于流动资本。
从整个社会来看,总收入也可以分为直接消费、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三大部分。不论是哪种资本,都是为了增加国民财富。所以对于国家来说,资本就应该流向能为国家创造最多财富的那个行业。
6.农业是否还是最理想的资本投入的最佳选择
你可以先说, 农业。农村地区的工资水平低但利润率高,同样的资本投入到农业上,能雇佣更多劳动力,创造更多的财富。不仅如此,因为土地是固定的,所以投入农业的资本肯定会留在国内,而不会像投入商业的资本一样满世界流动,当然更有利于本国的发展。
固然从总体上来说,一个社会想要发展进步,应该首先把大部分资本投入农业,改良土地、发展农耕,其次是投资工业,最后才是国际贸易。然而在亚当•斯密时期,欧洲很多国家并没有按这样的顺序来,而是由国际贸易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和农业大改良,顺序完全是反的,那么,为什么实际情况会跟理论完全相反呢? 关键在于,农业最先发展这个理论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社会经济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自由发展。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经济之外的力量会打破这个自然进程,可能是自然灾难,也可能是政治权力的干预。
7.让自私动机引导市场,可以让国民财富的积累最大化
在国家主导的强制的进出口政策下,少数商人和制造业者获得了好处,却牺牲了包括农民、小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大多数民众富不起来,国家又怎么能富呢?政府的这只“手”显然用得不是地方。
最好的市场应该是什么样呢?亚当•斯密是这么说的:“每个人都试图应用他的资本,让自己的产品获得最大价值。虽然每个人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安乐和利益,但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往往促进了社会利益,而且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的时候效果更好。”
既然市场可以自发调节,那政府要扮演什么角色呢?亚当•斯密认为,政府就不应该干涉,而是要充当市场经济的“守夜人”,维护经济秩序。当然了,今天我们早已对这个观点不陌生,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亚当•斯密当年首创的这个理论,吹响了经济自由主义的号角,直到现在还深刻影响着经济理论学界和各国的经济政策。
《国富论》读后感(四):《国富论》全译本勘误反馈
具体阅读的版本为:《国富论》全译本 谢宗林 李华夏译 2017年8月第2版第4次印刷 定价65元(精) 黑色封皮
这是一个译文质量相当高的译本,我阅读之后收获很大,但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如下几处(疑似)勘误,在本文中贴出,希望这本书在以后的版本中可以变得更好。
1. 第305页倒数第2段,最后5行
本书译文为:种植芋草的利润,虽然不如甘蔗,但还是比小麦高很多。...甘蔗承担使用奴隶耕种的能力还是优于菸草。
勘误意见:我查阅了《国富论》原文,原文为“tobacco plantation”,是“烟草”的意思。菸字同“烟”,翻译虽然不易理解,但是是对的,但前文的“芋草”似乎是打错了。
2. 第321页最后1段,倒数第10行
本书译文为:(Thomas Becket,译注:生于一一八年,死于一一七0年)
勘误意见:一一八年是否应为“一一一八”年?
3. 第369页脚注部分
此处的脚注①与前面362页的脚注②重复,且此处的脚注①与本页最后一段的脚注①标出处的内容对不上。
勘误意见:推测此处脚注为冗余,或此处缺一个正确的脚注。
4. 第417页第1行
本书译文为:...,零售店主们的售价远低于制造业者的售价低,...
勘误意见:我查阅了《国富论》原文,原文为“the shopkeepers, who would be so much undersold by the manufacturer” ,此处翻译的语句不通。结合上下文,这里合适的表达似乎应为“零售店主们的售价远高于制造业者的售价”
5. 第424页倒数第2段第3行
本书译文为:...,直到小麦价格超过每一夸特四十八令。
勘误意见:这里是否应改为“四十八先令”?
6. 第449页最后1段倒数第9行
本书译文为: ...,根据乌罗阿(Ulloa)的叙述,...
勘误意见:这个名字在本书第163页和456页也都有提到。然而163页第7行的译文为“一七四0至一七四六住在秘鲁的巫洛亚说” ,此译名和第449页最后1段倒数第9行,以及第456第2段倒数第7行的“乌罗阿(Ulloa)”对不上。是否是由于不同译者所译的人名不一致导致?这三处译名应该要统一。
7. 第495页倒数第2段开始处
勘误意见:“处里”因改为“处理”
8. 第577页脚注①
如脚注所示,577页与前面第307页最后1段对同一原文词汇的译法不一致,此处译者似乎已在脚注中意识到该问题
9. 第607页脚注①
脚注①第2行原文为:...百科全数的主要作者之一,...
勘误意见:“百科全数”应为“百科全书”
10. 第686页最后1段第5行
本书译文为:...由于法定利率已降为百分五一,...
勘误意见:我查阅了原文,原文为"Since the legal rate of interest has been reduced to five per cent..."。所以“百分五一”应改为“百分之五”
11. 第722页最后1段倒数第2行
本书译文为: ...这四种税的税收,将很可能远远超过瓶果汁和麻姆酒被课征的所谓每年麦芽税,...
勘误意见:“瓶果汁”很明显应为“苹果汁”
12. 第746页脚注①
脚注①原文为:译者注:关于南海公司将其资本借给英国政府的详细细节,请参见前文第五卷第一章第三节第一小节之二
勘误意见:此译文版的组织结构中并没有上述所述章节,但英文原文版有(两者在该处的章节结构上确实有一些不一样,译者应该是对照英文原文的章节结构指出的)。我在本书第598页倒数第2段(整段)找到了译者想在这里指出的引用,但598页属于本译文第五卷第一章第三节第二小节,所以此处的脚注,在此译文版的组织结构中,应改为“请参见前文第五卷第一章第三节第二小节”,否则读者无法定位到相关引用点。
13. 第775页脚注①
脚注①原文为: 译者注:见本书第四卷第二章
勘误意见:我并未在本书第四卷第二章找到作者/译者提到的相关内容。通过检索英文版原文,我在本书第489页第5行开始处找到了作者/译者想要在此脚注中提及的内容:“最近一次战争全然是殖民地纠纷所引起的,因此全部的战费,不管是花在世界上哪一个角落,不管是花在德国或者花在东印度群岛,按理都应该算在殖民地的头上。它算起来超过九千万英镑,包括签订新约借来的公债、每一英镑加征两先令的土地税附加捐,以及每年从偿债基金借来的那些钱。” 而这部分的内容和脚注②一样,位于本书第四卷第七章第三节。所以脚注①应改为和脚注②一样的内容,否则读者无法定位到相关引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