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史的智慧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读史的智慧读后感摘抄

2020-12-19 01:43: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史的智慧读后感摘抄

  《读史的智慧》是一本由姚大力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史的智慧》精选点评:

  ●只看了《史记》部分,很有意思,等有空了要看完。

  ●可敬可爱的姚老师,虽然经常是天真的。

  ●作者是研究蒙元史的。

  ●邊疆史、民族史

  ●什么时候能看到姚的专著呢……

  ●发现里面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我高二时买的一本《双面孔子》里已经读过了(高中时期受上海书评影响挺深的,哈哈哈

  ●第一篇史记及司马迁很有意思,后面很多是书评,有的书没看过,对书评的感觉不大。

  ●读完司马迁一章,关于历史的文字写的好看是需要文学功底和感同身受的情感,姚教授写的司马迁真是力透纸背的悲凉和敬佩,为读者描绘出司马迁波澜壮阔却又错综复杂,为理想忍辱负重,最后以死明志的伟人一副生动的画卷。

  ●单位的历史系博士推荐的。在出长差的时候断断续续看完。作者是有良心的史家,虽然后半部分的读后感涉及到的书几乎没有读过,但只言片语还是深有启发。

  ●可惜书名取得不好,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标题党

  《读史的智慧》读后感(一):想起中学

  初中高中的文言文课文,大多需要背诵,全部需要翻译

  有种教辅,是拿白话把文言详尽转述一遍,对应每篇重要课文,甚至诗词。大受欢迎

  已经相隔十几年,模糊记忆里大致的步骤是:先踉跄念遍课文;再急切抓起教辅虔诚拜读;读罢缓缓把头转向课文,一干之乎者也瞬间make了sense

  《读史的智慧》读后感(二):读史即是智慧

  里面关于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一事,姚大力教授的分析很有意思,姚大力解决了相关的四个问题,一是马可波罗来华没有提及具有中国特色的诸如缠足,汉字等意象,未见缠足是南宋尚未兴此风气,未见汉字是马可波罗常年居于蒙古之上层社会,用的是蒙古语,不怎么依靠“舌人”。

  还有就是关于马可波罗的记载也未见诸各种语言的文献,作者另辟蹊径的用哥伦布也未见诸巴塞罗纳之文献,但是能矢口否认其存在乎?

  作者选取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蒙古公主和三个使臣坐船离开泉州一事的记载,将之与《永乐大典》中相同记载进行了合理的对比,有力的证明了马可波罗游记真实性。

  最后,他指明无论怎么说,在当时的中国确确实实存在过一个波罗,这个波罗有过长期,直接地在元朝活动的经验,正是基于这一事实,才能成就马作中翔实的素材。

  与为马可波罗辩争相反,他花了一些篇幅来证明《光明之城》是伪作。

  里面对一些史学热点也有所讨论,例如加州学派提出的大分流,受到英语学术圈关注的“中国认同”问题,叫魂一书勾勒出的君主官僚帝国的百态千姿等等

  未有专著的姚大力教授,却能在如此多问题上有着真知灼见,不可不谓功力深厚。

  其中特别精彩的内容是,史学终于失去魅力了吗。这一章对我的影响特别的深,姚大力教授首先讨论了中国历史学发展的脉络,这一脉络很他讲了实证史学在中国的发展,他指出历史学在建国前三十年曾是我国的显学,这三十年产生了史学明星,也使不少史学家锒铛入狱。在七十年末以后,新实证史学开始兴起。他也介绍了某些主张改变实证史学方法的作品,他举出了金观涛和刘青峰的《兴盛与危机》,分析了里面可能冒犯固有政治论断的“超稳定结构”,他还举出了《心灵史》。这两部作品都有力的拓宽了中国史学研究的范式范围。

  在海外汉学研究的评论上,他高度评价了西方汉学家的语言学成就,他们很好的掌握了更为广泛和扎实的小语种学科,这使得他们在阅读不同文献并对比这些文献的时候,比我们具备了更大的优势。作为元史研究者而且师承韩儒林的姚大力,对这方面具有很深的感触。对于 拂菻 读音的考究历程,很有意思。

  从九十年代社会开始物质至上的价值取向,没有明显工具性的历史学科,就逐渐消沉下来,以至于今天成为了冷门学科。一时的萧条不具备代表性。在经济下行的今天,95后00后可能追逐物质的热情不会强过经济上升期的老一辈,姚大力教授称之为后物质时代。而伴随着经济下行而来的,自然是一系列或新或旧的社会问题,而人们对于内心疑惑的追问也会超过过去,这时候,历史学不会再沉寂下去了吧。

  《读史的智慧》读后感(三):走出书斋的历史学 ——读姚大力先生《读史的智慧》

  在今天的社会里,西方传入的“现代学术体系”划分出了历史这一学科,于是就有了历史学家这么一类人。可历史学家究竟是些什么人?在做些什么事?一般人往往不太了解。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历史是枯燥乏味的,历史学家也不过是一群埋首故纸堆的“穷酸文人”,对社会来说似乎也没什么用,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这反映了书斋中的历史学家与社会的一丝隔膜。最近姚大力先生的新著《读史的智慧》一书则正似面对此种局面并可以解决这种困境,因为它是一本走出书斋的历史学著作。

  说它走出书斋,首先是作者预设的读者有了变化。本书相当大一部分是电视台节目的讲稿或发表在非学术报刊上,也就是说它们所直接面对的读者不仅仅是专业的研究者,而包括更加广泛的普通大众。这某种程度出于作者对于自身处境的反思。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或者人文研究的从业者,他该如何为自身定位?他的社会责任该以何种方式体现?很多时候,我们的专业研究者将自己封闭在学术的象牙塔里,搞着所谓“纯学术”(这里指某些人自以为是的“纯学术”)。同时又往往抱着“精英阶层”的傲慢,斥责非专业人士在某些方面知识的缺失。在这里,我并非否定学术上的钻研,毕竟在专业领域追求历史“是什么”,探索它“为什么”,这是历史学研究的第一要务。但是,历史学家又岂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近些年来的所谓“国学热”,除去背后意识形态的推动和金钱名声利益的驱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中国人对于人文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向大众介绍、传播人文知识与精神,专业研究者责无旁贷。但实际上,如作者所指出的,“绝大多数以研究历史为专业的人,一面慨叹几乎要被‘戏说’气死,一面却依然故我地只顾埋头炮制远远离开大多数非专业读者的兴趣及其阅读能力的‘论文专著’。”(88页)所以说,当前的一些不良风气及其造成的普通大众对部分历史的错误认识,包括历史学家在内的专业人士也担负着一定的责任。那么,历史学家应该积极地向大众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引导大众自己探索历史之“谜”。在这本书里,姚先生在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与哗众取宠者、追名逐利者不同,姚先生没有“戏说”,没有为了博人眼球而故作大言,更没有天上地下的乱吹一通,而是力图在用平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历史的同时,也告诉读者自己在历史研究中的乐趣与喜悦,进而引导读者“从耳食之人变成原始文本的阅读者”。这个时候,历史学家只是一个引路人。对于有些历史记载模糊不清的地方,姚先生并不随意附会,并告诫读者也“不要强作解人,方凿圆枘,而宁可持一种开放性的存疑态度”(38页),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认识做一种合乎历史的想象与推测。实际上,姚先生并没有反对在历史之外做些想象,反倒强调创造性的想象力对历史研究必不可少,问题关键在于这种想象要经得起历史材料的检验,也就是不能与我们已知的历史事实相冲突。否则它就不是想象,而是“戏说”了。

  除了要贴近普通大众外,历史学家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要坚持人文属性也同样重要。历史当然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不容改变不容涂抹的真实,但并不妨碍在研究时渗入研究者个人的情感寄托与现实关怀。饱含人文关怀的历史学研究不是简单地为了某种目的将历史与现实相比附,而要“具有一种更开阔、更深刻的整体性关怀和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敏锐洞察力,把他正在讨论的问题放置到人类普遍经验的认知框架中去定位和讲述”(89页)。历史学家对于他所生存所面对的这个世界,要有亲切的认识和清醒的观察。比如姚先生在评述约翰•密尔的《论自由》,在讨论中国的国家认同问题,在解说徐复观先生的国际政治评论,在纪念“老三届”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等等之时,无不包含着对我们当前所面临或可能面临的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所以读起来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更会促进我们对相关问题的反思。或许可以说,人文关怀是历史研究的不可或缺的高贵的灵魂,也是历史学家生存于世的重要社会责任之一;而整体上缺乏人文关怀的历史研究或许仅仅是干瘪的资料与理论堆砌,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姚先生的这本书显然不在此列。

  最后,再从所谓“专业”的角度谈点看法。在学术界,姚先生以蒙元史专家著称,但本书涉及面之广令人吃惊,古今中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涉及到了。每一篇文章又都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作者建立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基础上的产物,其中到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当下国内的历史学研究由于受到西方汉学/中国学的影响,越来越多地借鉴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等等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与研究成果。将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引入某些历史研究之中,常常可以描绘出一幅全新的图景,将人们的思维引向之前单纯的历史学所关注较少甚至完全不曾留意过的领域。所以,今天的历史学研究已经不能再封闭于自己狭小的书斋,而要走出去,如作者所主张的,“同各种相关的社会科学领域保持全方位的沟通和相互渗透”(91页)。但同时,姚先生也警惕地意识到,任何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不能随意地套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必须以对第一手资料的充分占有和对有关细节的详尽把握作为基本依据和出发点”(290页)。没有扎实的史料基础,再完美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经不起历史的检验。而这一点,恰恰是很多研究者较少提到或注意到的。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而姚先生这本书也叫做“读史的智慧”。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姚先生自己取的书名,但毫无疑问,这本书既体现了姚先生个人研读历史的睿智,也能让更多的非专业和专业读者在阅读过程获得智慧的启迪,甚至是找到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2009年11月18-19日草

  11月27日改定

  《读史的智慧》读后感(四):瑕不掩瑜的《读史的智慧》

  

说来惭愧,由于喜欢手机阅读,各大电子书APP也没有此书,就下载了影印版,在电脑上观看。然而更惭愧的是断断续续迁延了大半年才读完,以前读过的只有粗浅的记忆了,现在强迫自己写篇小文,把阅读过程中的想法记录下来,也才对得起与这样一本好书的遇见,也差或能从姚先生书里的敦敦教导得到一些收获。

此书由姚先生的一些随笔和书评组成,由浅入深精心的排布。先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太史公传奇的一生,故事很长但很精彩。用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的故事来开启本书,作者的深意一切尽在不言中。接下来姚先生教导我们读书要有恰当的方法,不然阅读效率低下,时间花掉了,但却没有收获。

首先书贵熟读,“也就是选择少数最要紧的书,’安坐而读之’ ,不贪多、不求快不偷懒,反反复复,老老实实,把它们读熟、吃透,变成一辈子学问和涵养的根基”。我想看的书太多,甚至同时阅读好几本书,看了这部忘了那本,实在是贪心不足蛇吞象,要学会做减法,stay focus。

其次“读书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充分地解读,这样不仅能快速进入阅读状态,更对所学有深入的体会和感知。幸运的是我在初中时遇到了几个好老师,教英文的老太太要求我们把课本背熟,数学老师教我们要做正三角的人,打好基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工作后自学英文也就能踏踏实实一篇篇的背诵新概念的课文。学习不能走捷径,认认真真一本一本的啃下来,就能切实体会到自己的成长。

再次“不动笔墨不读书”,勤于动手,要“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其实眼睛看的,脑子里想的,写出来的,嘴里说出来都会有差别,这是一个思想逐渐锤炼的过程,所谓教学相长,在教授、培训他人的时候,自己也是深入的再学习了一遍。虽然之前早有体会,但是由于还是会偷懒,没能做到。这两年来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写一篇读后感,也感谢电子书,让自己能随时随地读书做笔记。

同时,读书过程中,要“专一和善疑”,“读书须先定其心。 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明物?” 这样才能做到“对文本的理解字字到位,一个字都不肯轻易放过。拿朱熹的话来讲,这叫做‘-棒一条痕,一捆一掌血’”,才能看得文本的缝罅处,才能透彻地寻着文本中的“道理”。这里与金克木先生的读书要看无字处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善疑不仅是指“尽信书不如无书”,更重要的是,它应该包括勇于并善于质疑自己的立场观点,人越长大越固执,我也常担心自己会变成那种听不进意见的人,应该警醒自己时时刻刻保持开放的心态,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最后,读书还要“入味而自得”,能从历史的只言片语中与古人心意相通,达到“理解之同情”,能从书中总结出智慧、寻觅得见识,而且这些智慧和见识要靠自己努力体会得来,拾人牙慧就流于肤浅,就像跑到健身房只是拍照发朋友圈,终究也是自己骗自己。

读到这里反思我的毛病是容易陷在文章里,被细节所驱赶,不能从宏观着眼,去了解整本书的脉络和结构,像一只小船在河里随波逐流,而不知道这条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希望这条小船是三栖飞船,一会天空翱翔,俯瞰这条蜿蜒的河流,一会降落其上,欣赏两岸风景,一会潜入水底,洞悉深层奥妙。我想若是遵循姚先生的方法,更加踏实诚恳,必然有所进步。

讲完如何读书,作者放了一些小书评,大致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给蒙元史边疆史领域的一些专著所做的序或评述。这些都是作者的本专业,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举重若轻,信手拈来,特别是辨析马可波罗游记是否真实,新近的《光明之城》的雅各是否虚构相当的精彩。第二部分的书评体现了专业之外作者的兴趣爱好,涉及到政治,人物传记,清史,人类学等等,特别是还有大名鼎鼎的密尔的《论自由》。在欧美学界总体偏左的情况下,如书中所批判的彭慕兰,中国一些学者如秦晖、姚先生等还是能保持着清醒,可能也是因为他们经历过文革,饱尝艰辛以及社会主义的铁拳。在姚先生如此的推介下,“与人类知识越来越快的增长相比,它的智慧却总好像足一个常数”,我欣然将《论自由》放入我的书架。

如果读到这里戛然而止,这个美好的形象会一直保持,就像某些历史人物一样,只恨不能早死,比如汪精卫,若是抗战前死去,就只会在历史上留下一张英武帅气的脸庞。

这本书也是一样!

“历史学失去魅力了吗?”这一篇,让我觉得姚大力先生对史学的智慧是始乱终弃的。尽管在前面部分姚先生充分展示了他在史学上的智慧,散发着历史学的魅力,然而在谈历史学本身的魅力这篇文章里,却把这种智慧给抛弃了,实在是是太过讽刺而又异常可惜。

用抗清的名义掩盖种族大屠杀的本质,看得我瞠目结舌。姚先生如此夸耀同治回乱发起者和参与人,2千万被屠杀的汉民,以及大量死伤的回族百姓该做如何感想。张承志是回族,年轻时是极左红卫兵,老年了是种族主义者,愈渐极端。但姚先生何苦同流合污呢,不顾人文精神,不顾普世价值,难道您皈依了穆斯林,并因此改变了自己学术信仰,不再唯实,不再具备独立的思想呢?

为什么对实证史学强烈不满,就是因为现实中的教主并没有张承志想象中那么高尚,华丽的袍子下面满是虱子。张承志接受不了,他要用所谓的心灵史将客观真实抛弃,凭想象凭信仰来重新构建历史。其实内里就是用历史的名义来包装一个疯狂的信徒对教主赤裸裸的谄媚,这比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更加恶劣!姚大力在这里不仅不做批判,反而如同一个发情的少女,用甜蜜的文字来表达赞扬和认同。

先轻描淡写的批判了张承志的理想主义,转眼就把西北回乱评价为伟大历史运动。

早年的我对张承志很有好感。很小的时候家里二楼天花板多搁了一块预制板,可能是为了水灾来的时候把财物藏在那里吧。无聊的时候爬上去玩竟然翻到好多本厚厚的中篇小说选刊,想必爸妈年轻的时候也是文学青年。其中就收录了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这几本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阅读快感,苍茫的草原,洒脱帅气的男主,动人的爱情,至今仍有回味。纵然张承志是当代最好的作家之一,给我们带来了优秀的作品美好的回忆,但其《心灵史》,歌颂屠杀者,歌颂宗教极端势力,实在不能为其张目,当今若有人为ISIS写一部心灵史,人民会怎样看待他?

总而言之,瑕不掩瑜。

读的书多了,就越能体会到文章彰显个性,有些书傲慢,狡猾,虚伪,轻佻,有些书严肃,真诚,谦逊,平和。这本书就是后者,能感受到姚先生的宽厚,严谨,和博学多识,可能还有点不苟言笑吧。读毕此书,收获多多。

  《读史的智慧》读后感(五):瑕不掩瑜的《史学的智慧》

  

瑕不掩瑜的《史学的智慧》

说来惭愧,由于喜欢手机阅读,各大电子书APP也没有此书,就下载了影印版,在电脑上观看。然而更惭愧的是断断续续迁延了大半年才读完,以前读过的只有粗浅的记忆了,现在强迫自己写篇小文,把阅读过程中的想法记录下来,也才对得起与这样一本好书的遇见,也差或能从姚先生书里的敦敦教导得到一些收获。

此书由姚先生的一些随笔和书评组成,由浅入深精心的排布。先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太史公传奇的一生,故事很长但很精彩。用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的故事来开启本书,作者的深意一切尽在不言中。接下来姚先生教导我们读书要有恰当的方法,不然阅读效率低下,时间花掉了,但却没有收获。

首先书贵熟读,“也就是选择少数最要紧的书,’安坐而读之’ ,不贪多、不求快不偷懒,反反复复,老老实实,把它们读熟、吃透,变成一辈子学问和涵养的根基”。我想看的书太多,甚至同时阅读好几本书,看了这部忘了那本,实在是贪心不足蛇吞象,要学会做减法,stay focus。

其次“读书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充分地解读,这样不仅能快速进入阅读状态,更对所学有深入的体会和感知。幸运的是我在初中时遇到了几个好老师,教英文的老太太要求我们把课本背熟,数学老师教我们要做正三角的人,打好基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工作后自学英文也就能踏踏实实一篇篇的背诵新概念的课文。学习不能走捷径,认认真真一本一本的啃下来,就能切实体会到自己的成长。

再次“不动笔墨不读书”,勤于动手,要“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其实眼睛看的,脑子里想的,写出来的,嘴里说出来都会有差别,这是一个思想逐渐锤炼的过程,所谓教学相长,在教授、培训他人的时候,自己也是深入的再学习了一遍。虽然之前早有体会,但是由于还是会偷懒,没能做到。这两年来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写一篇读后感,也感谢电子书,让自己能随时随地读书做笔记。

同时,读书过程中,要“专一和善疑”,“读书须先定其心。 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明物?” 这样才能做到“对文本的理解字字到位,一个字都不肯轻易放过。拿朱熹的话来讲,这叫做‘-棒一条痕,一捆一掌血’”,才能看得文本的缝罅处,才能透彻地寻着文本中的“道理”。这里与金克木先生的读书要看无字处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善疑不仅是指“尽信书不如无书”,更重要的是,它应该包括勇于并善于质疑自己的立场观点,人越长大越固执,我也常担心自己会变成那种听不进意见的人,应该警醒自己时时刻刻保持开放的心态,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最后,读书还要“入味而自得”,能从历史的只言片语中与古人心意相通,达到“理解之同情”,能从书中总结出智慧、寻觅得见识,而且这些智慧和见识要靠自己努力体会得来,拾人牙慧就流于肤浅,就像跑到健身房只是拍照发朋友圈,终究也是自己骗自己。

读到这里反思我的毛病是容易陷在文章里,被细节所驱赶,不能从宏观着眼,去了解整本书的脉络和结构,像一只小船在河里随波逐流,而不知道这条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希望这条小船是三栖飞船,一会天空翱翔,俯瞰这条蜿蜒的河流,一会降落其上,欣赏两岸风景,一会潜入水底,洞悉深层奥妙。我想若是遵循姚先生的方法,更加踏实诚恳,必然有所进步。

讲完如何读书,作者放了一些小书评,大致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给蒙元史边疆史领域的一些专著所做的序或评述。这些都是作者的本专业,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举重若轻,信手拈来,特别是辨析马可波罗游记是否真实,新近的《光明之城》的雅各是否虚构相当的精彩。第二部分的书评体现了专业之外作者的兴趣爱好,涉及到政治,人物传记,清史,人类学等等,特别是还有大名鼎鼎的密尔的《论自由》。在欧美学界总体偏左的情况下,如书中所批判的彭慕兰,中国一些学者如秦晖、姚先生等还是能保持着清醒,可能也是因为他们经历过文革,饱尝艰辛以及社会主义的铁拳。在姚先生如此的推介下,“与人类知识越来越快的增长相比,它的智慧却总好像足一个常数”,我欣然将《论自由》放入我的书架。

如果读到这里戛然而止,这个美好的形象会一直保持,就像某些历史人物一样,只恨不能早死,比如汪精卫,若是抗战前死去,就只会在历史上留下一张英武帅气的脸庞。

这本书也是一样!

“历史学失去魅力了吗?”这一篇,让我觉得姚大力先生对史学的智慧是始乱终弃的。尽管在前面部分姚先生充分展示了他在史学上的智慧,散发着历史学的魅力,然而在谈历史学本身的魅力这篇文章里,却把这种智慧给抛弃了,实在是是太过讽刺而又异常可惜。

用抗清的名义掩盖种族大屠杀的本质,看得我瞠目结舌。姚先生如此夸耀同治回乱发起者和参与人,2千万被屠杀的汉民,以及大量死伤的回族百姓该做如何感想。张承志是回族,年轻时是极左红卫兵,老年了是种族主义者,愈渐极端。但姚先生何苦同流合污呢,不顾人文精神,不顾普世价值,难道您皈依了穆斯林,并因此改变了自己学术信仰,不再唯实,不再具备独立的思想呢?

为什么对实证史学强烈不满,就是因为现实中的教主并没有张承志想象中那么高尚,华丽的袍子下面满是虱子。张承志接受不了,他要用所谓的心灵史将客观真实抛弃,凭想象凭信仰来重新构建历史。其实内里就是用历史的名义来包装一个疯狂的信徒对教主赤裸裸的谄媚,这比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更加恶劣!姚大力在这里不仅不做批判,反而如同一个发情的少女,用甜蜜的文字来表达赞扬和认同。

先轻描淡写的批判了张承志的理想主义,转眼就把西北回乱评价为伟大历史运动。

早年的我对张承志很有好感。很小的时候家里二楼天花板多搁了一块预制板,可能是为了水灾来的时候把财物藏在那里吧。无聊的时候爬上去玩竟然翻到好多本厚厚的中篇小说选刊,想必爸妈年轻的时候也是文学青年。其中就收录了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这几本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阅读快感,苍茫的草原,洒脱帅气的男主,动人的爱情,至今仍有回味。纵然张承志是当代最好的作家之一,给我们带来了优秀的作品美好的回忆,但其《心灵史》,歌颂屠杀者,歌颂宗教极端势力,实在不能为其张目,当今若有人为ISIS写一部心灵史,人民会怎样看待他?

总而言之,瑕不掩瑜。

读的书多了,就越能体会到文章彰显个性,有些书傲慢,狡猾,虚伪,轻佻,有些书严肃,真诚,谦逊,平和。这本书就是后者,能感受到姚先生的宽厚,严谨,和博学多识,可能还有点不苟言笑吧。读毕此书,收获多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