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试的猛犸象》经典影评有感
《会考试的猛犸象》是一部由王念一执导,邓恩熙 / 许淇杰 / 曲博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会考试的猛犸象》影评(一):物种的消亡
重庆青年影展,是电影第一次放映,结果出现严重放映事故,导致呈现出来的画面高曝光,模糊。声音叠加在一起,没有层次,影响观影体验,看导演在门口急的团团转,我看过完整版,看导演阐述中这样写“电影刻意营造出叙事的断裂感,这种断裂感与故事表现形式深度契合成整体,从而在象征的意境下诠释了如何消亡一个物种,犹如散文式的漫步中辩驳出阶级的多面性”,影像在某种程度寓意大于叙事,给观影者留有把玩空间,人物符号化的呈现与主题贴合,希望大家再看次完整版,对电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目前先打五星,等电影被更多的人看到后改成四星。
《会考试的猛犸象》影评(二):猛瑪象作為象徵——《會考試的猛瑪象》簡評
《會考試的猛瑪象》聚焦於高考代考事件,講述了一個農村子弟因為一次代考改變了一生的故事。《會考試的猛瑪象》與《大象席地而坐》有類似的地方,兩部影片都選擇了大象作為串聯影片的象徵物。在《大象席地而坐》裏,大象是主人公們灰暗生活中的希望,而《會考試的猛瑪象》中的猛瑪象則是劉老師的自我影射,實際上不是猛瑪象會考試,是劉老師會考試,他是蘇家的希望,也將蘇家逼入絕境。與此同時,帶喜歡的女孩去動物園看猛瑪象是蘇正洋的夢想。除了猛瑪象外,影片借用小說,如《人間失格》中的句子;音樂,如柴爾科夫斯基的交響樂;小安的詩,如「迷路的雨滴」等增添了影片的文學性和藝術性。
以碩士畢業長片的標準來說,《會考試的猛瑪象》完成度非常高,鏡頭工整,聲音也做得不錯。影片在劇作上還有些許缺陷,比如,男主人公蘇正洋從頑劣到上進的人性轉換比較突兀,若能夠更細緻一點,影片的故事會講述得更好。另外,影片將拍攝地選在重慶,也拍攝出了重慶豐富的空間層次,如錯落的高架橋、高樓與長江交織的夜色等等。
《会考试的猛犸象》影评(三):失去野性的成长,被阉割的青春
重庆青年电影展的展映作品之一,从第三届的电影创投会、first青年电影展再到现在第七届电影展,一路走来,实属不易。因为影展版本不是最后公映版本,所以不做评分。
初看电影片名,很容易让人想到胡波的作品《大象席地而坐》,开头的意向和视听语言,都会让人有一种胡波作品的感觉。但是后面查了一下,发现胡波作品是2018年在网络上与大家见面的,《会考试的猛犸象》剧本成型的时间应该早于胡波的电影,具体时间和细节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巧合。
电影现在的英文名是《Mammoth》,之前的英文名是《China Examination》,不难理解,这是一部关于教育制度反思的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看片的时候我就在想,片子最终呈现出来的,与导演最初的想法和构思绝对不一样,映后Q&A证实了我的猜测。
导演说最初的剧本比较血腥和黑暗,主题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原本是以安安的视角结构的剧本,但是由于没有过审,所以就修改成了替考案。其实这种处理是比较无奈和剧情脱节的,安安的剧情部分比较游离于主体叙事。
导演说剧本创作的前期是因为看了周浩的纪录片《高三》,由此让他产生了对高考制度的反思。
重大老师拍过一个纪录片叫《弃考》,也很有意思,也是对高考制度的反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出来看一下。
回到电影本身,猛犸象是一种隐喻,隐喻被困的青春,被囚禁的人生,抑或是高考制度本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但是我认为猛犸象象征着人类作为人原始的野性和存在的意义,人和猛犸象有什么区别吗?只不过一个是猛犸象,另一个还是猛犸象。一个是会吃草的猛犸象,另一个是会考试的猛犸象,
按照导演最初的想法,剧本的主线本来是安安的,安安的青春与迷茫,家庭的变故等等。后来看到新闻上的替考案,才改成了现在这样一个剧作。翻看之前创投会上,导演对于电影的介绍,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与改变。没有过审怎么办?拍还是不拍,改还是不改,这些都是世纪难题。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胡波,会以命相拼,以保全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全尸。
未完待续,空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