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凡人之心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凡人之心读后感精选

2020-12-20 00:25: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凡人之心读后感精选

  《凡人之心》是一本由[英] 威廉·博伊德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7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凡人之心》读后感(一):终于读完凡人之心

  

在蒙斯图尔特才华横溢平步青云的青年时代,面对未来大有可为的理想和企图,热烈而野心勃勃,这是此时的真实,而读到晚年的颓唐窘迫,疾病缠身,这也是此时的真实。

读别人的日记时就成为俯瞰他人生活的上帝,辛苦恣睢和一切爱与欲望,终归落于尘土。 书名凡人之心,主人公:凡尘作家孟斯图尔特,剧情:孟斯图尔特大起大落落落落落落落的一生,读者:读时可以是上帝,但也是凡人。

生活就像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上面装模作样,你看着孟斯图尔特和其他人在一起装模作样,背叛算计,追名逐利,贪嗔痴怨,就看见了自己。

我们都是凡人,每天都在生活中装模作样,等到全剧终的时候,才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宁静。每一个远离人群回到卧室的夜晚,就是这出戏的一次中场休息,这中场休息的宁静,是用一整天装模作样的痛苦换来的,人意识到自己装模作样并感到痛苦可能会比那些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人要不幸。 读时心境像读红楼梦,结尾,落了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凡人之心》读后感(二):凡人之典型

  这就是你一生最终的结局:将你经历的全部幸运和霉运加起来。一切都可以用这个简单的公式来解释。算一算总数,看看它们各自是多少。你对此是无能为力的:没有人能够将它分享出来,或是把这边的划那边,一切就那样发生了。我们必须默默承受人类境遇的法则,蒙田是这样说的。 ——《凡人之心》威廉·博伊德 洛根·贡扎果·蒙斯图尔特 1906-1991 作家 以上就是这本厚达728页的小说所要讲的全部内容……。在看过毛姆的《刀锋》后实在难以接受《凡人之心》的作者对一个人的一生做这样的处理:纵使身处历史激荡之中依然对人性欠缺思考,纵使走过了悠悠岁月依然对生活感知了了。 ——除非作者故意这么写,以表现“凡人”,那倒是高明了。我也宁可这么想(否则读这本书简直无异浪费时间)。 如果说《刀锋》中的拉里一生都在寻求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准则,那么《凡人之心》里的洛根的一生则都在让自己忘却二者的存在。从“凡人”的典型性来说,洛根是经典的存在。 年轻的时候以为自己将会永远年轻,走运的时候认为自己将会一直走运,等衰老悄无声息般降临,时代将自己淘汰,却又顽固地坚持着不肯面对现实。 人或平淡或功成,都不能经过一生却只是使用了时间却未获得厚重,任岁月夺走年华,逐渐变得世故却从未培养起精神生活。如果说从《凡人之心》中得到什么反思,即是我们都以为人生只在青春年少时最为饱满,其实所有过往经历不过是序,属于自己的时代过去后,属于自己的人生才开始。

  《凡人之心》读后感(三):“我想,100年后,我们还会读谢默斯·希尼和菲利普·拉金的作品。”【威廉·博伊德的个人书单】

  作为《凡人之心》的作者,威廉·博伊德自己的阅读偏好又是如何呢?在这个简短的快问快答中,博伊德列了一些伟大的作者和作品,有些作为角色也出现在小说里,比如乔伊斯、海明威等。还有一些“新面孔”。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5本书。”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安东·契诃夫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Anton Chekhov 世界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书中的故事,距现在已有超过100年历史,但读起来就像是2007年写的:冷峻、荒谬,坚持描写世俗,以最诚实、最清晰的目光凝视我们生活中奇异的悲喜剧。

《微暗的火》,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Pale Fire by Vladimir Nabokov 一部独特的小说,由2000行诗和极其宽泛的“学术”注释构成。极为聪明,格外有趣。

《我们共同的朋友》,查尔斯·狄更斯 Our Mutual Friend by Charles Dickens 狄更斯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也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依旧是伟大的伦敦小说:黑暗,智慧,冷静。

《夫妇们》,约翰·厄普代克 Couples by John Updike 普遍看来,这并非厄普代克最好的作品,但对我而言,在青春期晚期读到这本小说,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巨大潜力。似乎,这就是成人生活了——在以炉火纯青的生花之笔描绘出来的所有微妙细节中。 《尤利西斯》,詹姆斯·乔伊斯 Ulysses by James Joyce 我一遍又一遍重读《尤利西斯》,其语言的精确性无比惊人——这就是最高级的写作大师课。 “哪部经典之作让我失望?”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无一例外地)荒谬、自负,是趾高气扬的胡言乱语。还有亨利·詹姆斯的几乎所有作品:小说里,那些过度的、没完没了的文字,那些无足轻重的迂回曲折,都让我抓狂。最令人失望的是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当我十几岁第一次读到这本小说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它,但是最近再读它的时候,我觉得那简直是一场灾难。我读了40页就停了下来,不想玷污我第一次全神贯注读这本书时获得的感觉。 “孩子时读的书。” 我记得我读的第一本书是鲁迪亚德·吉卜林的《丛林之书》。它总能使人神魂颠倒。同理心是儿童与文学最初发生关联的情感联系,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巴兹尔·杜克·李故事集》是青少年生活的小杰作。 “多次尝试但依旧无法卒读的书。” 《随时间之乐舞动》,安东尼·鲍威尔。我为鲍威尔这个人着迷,贪婪地阅读了他的日记和回忆录。但我就是欣赏不了他那自诩伟大的系列小说。要我说,简直无聊得要命。比伊夫林·沃差远了,离普鲁斯特更远。 “能流传100年的当代作家。” 要回答这个问题,选诗人会比选小说家更为保险。我想,100年后,我们还会读谢默斯·希尼和菲利普·拉金的作品。也许还有保罗·默顿和克雷格·雷恩——还没有人能像他们俩这样写作。 (本文节选自《新闻周刊》2007年1月。普照 译。)

  《凡人之心》读后感(四):作者访谈《和威廉·博伊德的对谈》(2003年)-企鹅兰登官网 -普照 译

翻译自企鹅官网威廉·博伊德(William Boyd)作者页面的官方访谈+作者手札(2003年)。供大家熟悉《凡人之心》这本日记体小说和小说家威廉·博伊德其人。

企鹅兰登官网 - 作者访谈

和威廉·博伊德的对谈(2003年)

William Boyd in 2018

人物简介:

威廉·博伊德 William Boyd

与麦克尤恩、巴恩斯齐名的英国国民作家。1952年出生于加纳,毕业于牛津大学耶稣学院。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获颁大英帝国官佐勋章、法兰西文学与艺术勋章。著有16部长篇小说,以及多部短篇小说集和剧作。作品多次入围布克奖和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并斩获科斯塔奖、毛姆奖、惠特布莱德小说奖、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约翰·里斯奖、《洛山矶时报》图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曾任《格兰塔》第100期纪念刊客座主编。

2002年,长篇小说代表作《凡人之心》出版,入围布克奖,进入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决选,并获得让·莫内欧洲文学奖等奖项。

凡人之心8.5[英] 威廉·博伊德 / 2020 / 湖南文艺出版社

问:你的小说作品《凡人之心》《纳特·泰特》《新忏悔录》,都是虚构的传记(或自传)。你为什么热衷于记录一个个体的完整一生呢?

答:D. H. 劳伦斯对这类小说给出了某种最佳定义。他将这类小说描述为“光明的生命之书”——我认为,人的境况——对人性的考察——是这类小说的核心主题。小说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存在,对人性做的贡献,比起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做得更好、更丰富。因此,对我来说,追踪一个人一生的起起落落、成败得失,似乎是一件平淡无奇又令人满足的事。

问:在《凡人之心》里,我们通过作家、冒险家洛根·蒙斯图尔特的个人日记,密切注视着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你为什么决定用这种形式来写这部小说?

答:尝试过任何一个作家都可以用的其他方式来讲述人生的故事后,我意识到最适合我们现实生活方式的文学形式就是日记。其他形式——自传、传记和回忆录——都是定型的,因此基本上是人为的。而日记是每天写的,绝无“后见之明”。事件的重要性或平庸性并不明显。事实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顺其自然,不知道前路上有什么别具意义的岔路。所以在一本日记,即便是《凡人之心》这样的“虚构的日记”中,我们得到了充满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生活。我们看到所有的生命是如何被偶然性、意外性和随机性所塑造的。你的生活实际上是所有你经历过的好运和厄运的总和。洛根·蒙特斯图尔特和我们都是如此。

问:你为什么要让洛根当个作家?洛根·蒙特斯图尔特身上有威廉·博伊德的影子吗?

答:我让他成为一个作家,因为他最初是受到真正的作家的启发。我对那一代英国作家的生活和作品很感兴趣,他们出生在本世纪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成熟起来。像伊夫林•沃、格雷厄姆•格林和安东尼•鲍威尔,当然也有不太知名的作家亨利•格林、劳伦斯•达雷尔、西里尔•康诺利和威廉•格哈迪。最后两个特别潜伏在洛根身后。我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模范人物,可能看起来一样真实的生活和遵循了类似的模式:寄宿学校,大学,1920年代的巴黎,法西斯主义的崛起,战争和幻灭,衰老,多变和喧闹的生活,这些覆盖这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因此,蒙特斯图尔特先生身上并没有多少威廉·博伊德的气质。我和他一样喜欢绘画,喜欢法国诗歌,但是我没有他的恶习——懒惰,道德上的懒惰,拖延,自我放纵(我倒是希望能如此)……

问:洛根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你是如何决定他的命运的?是你先勾勒出世纪的轮廓,然后把洛根融入世界大事,还是你在创作过程中编造故事?

答:洛根的生活,说来也奇怪,他的地方,他参与的事件,我自己也很感兴趣:1920年代的巴黎,西班牙内战,温莎公爵被任命为总督的巴哈马群岛,1950年代的纽约艺术,等等。我总是以同样的方式工作:直到每件事都被弄清之前我不会开始写作,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计划洛根穿越20世纪的85年人生旅程。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挑战在于如何使它看起来是随机的,因此而是真实的。

问:在整部日记中,洛根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攀龙附凤之辈。他和海明威一起喝酒,毕加索还给他画素描。你是如何决定把哪些著名人物写进去的?

答:这是寻求真实感的一部分。如果你是20世纪20年代一位成功的年轻作家,你一定会遇到其他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进入一个即目可见的艺术社会。如果洛根没有遇到任何“真实”的人,这看起来会很奇怪,所以我让他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并纠缠在一起,我渴望展示他们的画像:海明威、弗吉尼亚·伍尔夫、毕加索、温莎公爵夫妇、伊恩·弗莱明、杰克逊·波洛克等等。他也遇到了很多虚构的人物(不仅仅是他的三任妻子),但是在他的人生故事中,这种真实个性的发酵使得他的日记看起来真实,令人信服。

问:随着成长和对人生这回事的了解渐增,洛根的声音也逐渐改变。让洛根从一个年轻的学生长成一位老人,这难不难?

答:这是另一个挑战,与书中的一个主题有关,即我们作为人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生中我们实际上是许多不同的“自我”,而非一个“自我”。我希望每一篇日记的文学声调都能反映出这一点,因此当读者往下读的时候,那声音会微妙地变化:从自命清高的学生仔变成时髦、颓废的年轻人,从苦涩的现实主义者变成饮酒过度的愤世嫉俗者,再到睿智而安详的耄耋老人,等等。我希望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洛根的衰老和变化,在他受到生活的打击又依然奋力前行的同时。

问:和你所有的小说一样,这本书里也有一些奇怪的名字。你为什么对名字这么感兴趣?

答:事实上,我认为我小说中的名字是完全真实的。打开任何一个电话簿,你会发现比我所能发明的任何名字都更奇怪的名字。人们有奇怪的名字,这是事实。一位英国记者就这件事对我提出了批评,直到我指出他的名字叫詹姆斯·德林波尔。噢,他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更文学的层面上来说,我认为,如果一个角色的名字是正确的,他或她就已经开始呼吸,就活过来了。在我看来,弗雷德·史密斯和莎莉·布朗这两个角色并不是真的活着,尽管弗雷德·史密斯和莎莉·布朗确实存在。

问:你来到洛根生命完结之时,这对你来说一定挺奇怪的。在书的开头,你知道他的结局是什么吗?

答:我知道。我知道洛根死去的方式、地点和时间。但关键是不要让这种“知道”影响他的生活,就像我笔下写出来的那样。不过,我把他“杀死”的时候,那似乎是一个奇怪而动人的时刻。我按时间顺序把他的一生从头到尾写了下来,没有跳跃,我觉得我对他的了解可能比我虚构的任何人物都要深。有那么一会儿,我感觉那是一种真正的丧失——他的旅程结束时那种强烈而悲伤的感觉。但后来我又变成了一个无情、冷酷、眼目清晰的小说家。

问:这本小说的索引很有趣。你是怎么想到要把它写进去的?

答:依然是为了寻求真实性和合理性:说服读者停止怀疑。在小说的结尾看到索引还挺少见的,而且通常会引发对小说虚构性的片刻质疑。但编撰索引很有趣,通过索引你可以细细观察洛根的生活。索引也几乎可以独立阅读——你会了解到洛根其人,还有他的生活具体包含哪些事物。

问:《凡人之心》这个标题的意义是什么?

答:这是为了表明,尽管洛根有自己的个性和癖好,但在基本问题上,他和其他人是一样的,无论男人或女人。他的生活,简明的人性,欲望和失望,需求和创伤,都堪称典范,就像所有人的生活一样。

问:除了长篇小说,你还写过电影剧本、电视剧本、短篇小说和艺术评论。你喜欢其中一种形式吗?

答:首当其冲的是,我是一个小说家——没有比这更自由、更慷慨的艺术形式了,它能让你沉浸其中——其他任何形式的艺术总有或多或少的妥协。但我热爱电影,我喜欢合作,我的很多朋友都是演员和电影导演。电影和电视工作满足了我性格中更欢乐的一面。

问:你现在在做什么?

答:我现在正在写一些新的短篇小说,因为我计划在2004年出版一本新的短篇小说集(我的第三本)。过去几年里,我在《纽约客》上发表了大约六篇短篇小说,再加上几篇新的,就足够成一本书了。我还刚刚完成了我的第一部舞台剧,一部关于让-雅克·卢梭的喜剧,以及他开始于1757年的一段灾难性的爱情。

《凡人之心》作者手札

在我所写的八部小说中,《凡人之心》在技术上是最具挑战性的。在这本书的构思之初,我就决定以日记的形式来写。这一决定背后的目的,是试图重现一种模范人类生活的随机性特质:充满兴奋/无聊、幸福、悲剧/荒谬的生活。洛根自己的生活,正如他在日记中记述的那样,也可以是每个人的生活。没有人真正知道明天、下周会发生什么,更不用说明年了。我们更多怀着希望而非期待,朝着未来的虚空前行。在小说家能够写就的所有文学形式中,日记形式最准确地复制了我们人类生活的这一特征——生活被好运和厄运这两种双生的、随意的力量所支配。

这里的关键词是“复制”。洛根·蒙斯图尔特在《凡人之心》中书写的日记和你或我会写的私密日记之间的巨大差异,在于洛根的日记是在他完整、精确地了解会发生什么的条件下写的——是我写的,也就是说,小说家:全知又全能。而洛根,我的主角,当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对我来说,技术上的挑战是在充分了解未来会发生什么的情况下,再现这种对未来生活的天真无知。作为小说家,我发现要在洛根85年的人生历程中持续做到这件事情是很难的。我经常不得不抛开我对洛根命运的认识,写作时就好像我和他一样生活在当下。我认为这很有效:读者像他一样“生活”着洛根的生活——他们同时分享着他的喜悦和绝望,他的乏味和震惊,但是很多不自然的努力使这件事看起来很自然,毫不费力!

——威廉·博伊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