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朝廷“大洗牌”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汉朝廷“大洗牌”》是一本由孙家洲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汉朝廷“大洗牌”》读后感(一):历史,是政治的历史
历史,是军事的,也是经济的,这里,是政治的
世人都说,权力是男人的春药,然而,它又何尝不是女人的呢,沾了权力的瘾,人人都戒不了,比如,武后,再比如,吕后
权力的争夺,就是政治。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老曹这句话说的真是形象极了。一个刘邦倒下了,千万个刘家人站起来,即使深陷权力毒瘾中无法自拔的外戚首领吕后推演了后一百步的棋怎么走,将身后事安排的再明明白白,这场争权夺利的大戏早晚也要开场
即使知道大戏最终会上演,我方观众终不免沉迷于这期间一个个人精表演什么叫机关算尽,这可比宫斗剧有趣得多,毕竟,算不明白是真的会人头落地的。看,多刺激!
《西汉朝廷“大洗牌”》读后感(二):如何看懂这场“大洗牌”
看似坐享其成的汉文帝刘恒,是这场宫廷军事政变的直接受益者,尽管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但在政变发生之前,他是远离政治中枢的代王,如果没有政变的推动,他基本没有做皇帝的可能性。但这场巧合的政变,促成了后来“文景之治”的局面,这位新皇帝,成为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之一。
看懂这场大洗牌,需要我们梳理以下几个历史细节:
一 这场宫廷政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二 发动这场政变的大臣选立新帝的依据是什么?
三 新皇帝即位之后,是如何以高明的手段摆脱受人控制的地位,如何有效管控推举他上位的大臣?
四 发动政变有决策拥立代王的周勃,很快被新皇帝控制下狱,他是否“悔不当初”?
带着这些问题,来看懂这场政治博弈的历史大戏,以西汉前期刘氏宗室、开国功臣、吕氏外戚这三大政治集团的微妙平衡和最终破局作为探求真相的轴心。
《西汉朝廷“大洗牌”》读后感(三):权游高手汉文帝的治国之旅
拿到书了,没什么特别惊喜之处。 大概严肃的历史学家都不会就一些特别的不寻常之处展开额外的假想。钱穆评价汉文帝那段话很稳,这本书也一样很稳:汉文帝是群臣立的,没什么根基,但坐稳皇位二三十年,中央政府基础日益稳固,外能制住诸侯,内能制住功臣,你以为只是靠着慈祥恭俭而已? 对对对,就是在这句话之外,很想知道史书上很隐晦的记录之外的内容,这本书有没有展开?结果没有。 最大的谜团:汉文帝还是代王的时候,娶了一个正牌王妃,这个王妃跟他生了好几个儿子。然后,这个王妃在他当皇帝之前就死了,然后,这个王妃跟他生的几个儿子都在他从代地去长安当皇帝之后的几个月内相继死了,以至于他想给自己立太子,只能从另一个老婆窦氏生的儿子里面挑——太诡异了吧?哪有那么巧合的事情。 如果他这个正牌王妃姓吕,那么一切就很好解释了。但史书一个字眼都没有透露,谁知道真相啊? 但是,这本书也很清晰地说明了,汉文帝确实是个仁义明君没错,但谁规定仁义明君就一定是任人欺负的老好人?人汉文帝也是权力游戏的顶级高手好吧?要不你跟刘贺比一比?看看啥才是真正的权游高手? 汉文帝的故事其实非常适合拍历史悬疑大片,也许,最后的谜底揭开不揭开都无所谓了:那个王妃姓不姓吕,那个王妃生的几个儿子在几个月内相继死掉是什么原因?汉文帝从代王到汉帝国皇帝,没有成为刘贺一般的短命帝王,很快掌握了最高权力,然后用了几年时间就轻轻松松将曾经可以左右皇位的人一一排斥出最高权力圈,然后,全身心投入建设国家,让自己彻底成为一个完美的仁义明君。 这一切,不是纸面的记录可以三言两语说得清的。 但老百姓记住了:他是个好皇帝,名垂千古,其实就足够了。
《西汉朝廷“大洗牌”》读后感(四):我从代国来
书中倒是有好些体现中国人处事态度的小例子,比如说周勃平叛诸吕之后不加收敛,被刚上任不久的皇帝就是一顿拾掇,而可能是整个事件幕后出谋划策者陈平却很是会藏拙,最后落了个一代贤相的美名,可能陈平大概也被刘邦看走眼了,抑或者是他从张良那学到了很多 不过书中有个场景,我觉得有点不太明白,就是皇帝问居右丞相的周勃,全国钱粮多少,案件办理的流程是什么,我们少文的周大爷,有些被问到了,在领导面前表现很不好,然后相同的问题被抛给自愿退居左丞相的陈平,老哥侃侃而谈,你这些问题去问管事的,皇帝说那要你干什么,陈老哥就说,我本来就无才,只是忝居这个职位,只是丞相是承上启下,调和阴阳,监察百官,巴拉巴拉一阵话术,领导听得很是满意;这是不是与陈老哥之前明哲保身的态度有点不一样,我们是知道他有能力,能干事,但是这样不是显得周勃有点太那个啥了吗,还是已经有迹象表明周勃似乎要被压制了,这是一个小疑惑
还有就是你说,当时平叛诸吕之后,周勃、陈平以及灌英这三个人是功臣集团里最终决策者,他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称王的想法,整个国家为什么没有出现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局面呢,我想一方面真的是高祖把开国时的功臣带走的七七八八,这三位当个社稷臣,功臣就顶天了;其次还有那个虽说这刘姓诸侯王之后一直给汉家王朝添堵,但在当时那些诸侯王还是有着拱卫京都的意思在里面的;再可能真的就是人心思定吧;想了想,那个白马之盟还是很好用,镇住一大批人,厉害呀
还有那个兵权说给就给,感觉有点突兀,那个吕产还是吕禄不可能这么没政治觉悟的吧,我想真实的平叛过程没这么简单吧,还有一点,这历史上的事,是出自一家之言,到底当时怎么样,谁又能说的明白呢;现在一个全民关注的社会事件都能反转好几遍,何况那些宫廷往事呢,不是他怎么说你就怎么写嘛,人还是有偏见的
最后说说我们的主角,当他是个好皇帝的时候,他大概不可能是个好人;那些政治手腕就感觉不太像一个之前在代国的诸侯王所玩出的花样,还是他天生就是吃这行当饭的;不过看着他所颁布的一些多畏惧之言的诏书,还是很感动的,这样一个时刻存有敬畏之心能体察百姓之苦的皇帝,真的实在是难得,想着武帝到死才发布个罪己诏,真的很难得了,还有这个皇帝能够广开言路,有贾谊,贾岛这样的政论家批朝政,真是一潭活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