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火欲——警官单立人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火欲——警官单立人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2020-12-22 01:47: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火欲——警官单立人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火欲——警官单立人的故事》是一本由王朔著作,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元,页数:2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欲——警官单立人的故事》精选点评:

  ●哪年看的?

  ●太矫情了,平常人要都这么说话,几天就被念死了

  ●很难相信是王朔的书,故事属于《知音》与《故事会》的综合体。还是蛮有味。

  ●虽没有什么令人称奇的犯罪手法,但故事还是不错的,推理作品的确并非只有手法。头尾两篇《人莫予毒》和《我是“狼”》相当不错。

  ●白丽女士真是有勇有谋。

  ●太缺故事,不过反而突出了侦探小说易被忽视的"人"的环节:人性到底在什么情况下会去杀死另一个人?

  ●1988年王朔写的侦探小说

  ●看的第一本王朔的书居然是推理,大约5年前看的

  ●荏苒。

  ●二手书店网上买来,作为当年尝试的方向确实如后记说的有些平淡但也有趣之处,故事讲述或偏案情或偏营造线索,人物的对话嘴贫的话儿是其特色,还是不错的几个故事。

  《火欲——警官单立人的故事》读后感(一):说差那是谦虚

  痞子级大师的后记很有意思,先挨篇批判自己的水平低下与国际不接轨,然后来一句:“我不是说我的这个集子就一无是处,我是谦虚。”晕倒,还真是他说的话。

  其实若从推理小说的角度来看,这六篇故事倒无甚开创性动作。

  倒是从一般文学角度来看,王氏文风已现端倪,他自己日后倒不一定喜欢,但在客观上这确实是一本质感很强的类型故事集。

  若是用当年阅读国内探案小说的标准来衡量,那这本集子堪称大作。《人莫予毒》这篇的题目着实贴切,文学性也极强,从侧面塑造的这个复仇女人的形象既不似恐怖小说那样过火又让人久久难忘。下面几篇的重点似乎都不在案例本身,戏谑的言语加社会批判和人性拷量虽然浅淡,却也无形中提升了故事的质量。直到结末一篇《我是“狼”》,老王头开始玩笔,运用了电影般的处理方法,一二三人称交替,虚实情节相间,倒叙正叙穿插,再加上估计当年看着新鲜的结尾,有种异色美感存在。

  各故事共同的主人公单立人同志也很有特点,他的最大特点就是没特点:从不惹事生非的中年胖子,除了都是男性与明智小五郎之类名侦探几乎不具备任何共同点。这自然是有意为之,也是向故事本身质量的自我挑战。他倒让我想起《八百万种死法》里那个酒鬼来,可人家好歹还拔过枪啊……

  书中涉及的中国法制状况也很让人觉得可笑,不过绝大部分可笑之处时至今日仍在延续。

  《火欲——警官单立人的故事》读后感(二):小人物的悲哀

  今天刚刚看完。

  这本书是1988年王朔写的,30年前的作品。

  虽然作品的漏洞百出,各种插科打诨、斗嘴耍贫、各种语言对话、人物刻画,都觉得过于刻意,显得太过做作,案情和故事本身也牵强之处极多,但是想到这本书的创作年代,和当时的推理小说环境,3星就可以升为4星,甚至某种意义上的5星。

  王朔在后记中写的《 人莫予毒 》和《枉然不供》是两篇最为满意的作品,但是看到最后一篇有点混乱,但小说笔法或许贴切《我是“狼”》,我其实觉得是更为出色的一篇,而且更有感慨。王朔的“痞”否,我其实倒不是很了解,但是由这篇,回顾故事中各个短篇,无不是小人物的无奈,他们自视甚高,觉得生来与众不同,结果在现实中一无是处,狼狈不堪,他们嘲笑体制、鄙视社会,但是不得不任其摆布,他们爱情不得意,生活不得意,事业不得意,庸碌平凡,他们不甘,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他们看不起周围一切甘于平庸和庸俗的人,有向往的憧憬,却只是虚幻,无可奈何,随波逐流,甚至更加的坎坷,正如书中“李元晋”所说:“你好好想想,认真地想想,你自己说你说穿了是不是傻帽——还是普通的那种傻帽——你就踏踏实实当个傻帽得了,那样你还可以少沾上点本属于聪明人对于你一点用处也没有的困恼”。

  是的,我亦如此,有时候自艾自怜的像个傻瓜似的小人物,是的,你只是小人物,什么都不能决定,什么都不能改变,任自己随波逐流,如此而已,理想是什么,憧憬是什么,我只有苦笑。

  《火欲——警官单立人的故事》读后感(三):十多年后重读,精彩依旧,感慨更多

  这是1989年10月出版的一本探案集,即使在王朔的小说里,也属于早期、另类的。收录了6个中短篇,其中篇幅最长的《人莫予毒》和《枉然不供》在1999年上高中时读过,这两个中篇跟“纯情篇”、“挚情篇”、“矫情篇”、“谐谑篇”等各类各时期的小说一起收录在我那本厚厚的盗版《王朔文集》里,跨越鲁陕粤几省相伴身边十六年。

  有意思的是,非探案悬疑类型作家的王朔居然是我读的第一个探案小说的作者。在陆续读过阿加莎、铁伊、东野圭吾后,返回再看王朔早期的类型尝试,觉得更有意思,下面小做分析。

  关于文字。毫无疑问王朔的文字是最富特色的,这也是当年痴迷于他的最根本原因(他的语言风格对我造成的巨大影响,有机会另文专述)。任何严肃正经的事情,在他笔下都不过是扯蛋,这是一种玩世不恭到极点的文字,这种风格在《动物凶猛》(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原著)和《你不是一个俗人》(冯小刚电影《甲方乙方》原著)等作品里得到极大成功;但在探案悬疑小说里,其文字的另类相对拖慢了故事的节奏——这类书恰恰读的就是一个节奏。比如《人莫予毒》,作者的情节设计“故弄玄虚”,已经做得很到位,恰恰是“洋洋洒洒动辄数千言”(作者语,见《后记》)的打诨式对话,让故事结构又重现凌乱。相反的是《枉然不供》,由于情节简单,几乎没有节外生枝,因此效果全靠生动有趣的文字来带动,算是个特例。

  关于人物。阿加莎有精明强干从不吐露内心活动的波洛神探,东野圭吾有大脑发达思维缜密精通物理知识的汤川老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王朔的笔下会出现哪种侦探呢?答案只能是一个胖胖圆圆、养尊处优、“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茶水一张报”的公安局刑侦科科员。他叫单立人,五十岁上下,既一身国家机关人员的毛病,又一副碌碌无为安于现状的形象,干过户籍、治安、刑侦、预审,对业务经验丰富却套路单调,能在菜场上为买捆葱跟人斤斤计较,又能依靠国家机器掌握别人命运。王朔笔下的公安机关人员非但不是“智多星”,还处处透出市侩、小民、官官相护,跟国外小说里的侦探形象大相径庭。这几篇小说里,最出彩的人物是那些居委的和邻里街坊的大妈们,她们老当益壮目光矍烁,平时藏在街街巷巷窥视着众人,一有风吹草动(比如当民警来调查取证),就跳将出来发表看法,或大义凛然地对社会忧心忡忡,或大言不惭地挟私报复。这样的形象既真实可信,又生动有趣,在国外小说里看不到,完全是国情决定的。

  关于情节。大部分悬疑类小说都最注重情节安排,不但“诡计”设计要精巧,还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合理安排解谜步骤。即使东野圭吾不以破案紧张刺激取胜,其小说对情节发展的铺垫和对行进节奏的把握都是一流的。王朔似乎走了两个极端,《人莫予毒》和《我是“狼”》极尽情节扑朔迷离之能是,其余则根本无意于此。《人》虚虚实实,而且注意对作案动机进行分析,这种尝试至少走在了东野的前面;《我》的写法很特别,不知该称为意识流还是什么流,叙述角度变幻频繁,读起来很舒服。

  关于社会问题。如果说不管写什么类型的书,最终触及到社会的本质问题才算成功的话,那么王朔的侦探小说可并列于东野圭吾,远超阿加莎。王朔的这本小说集,文风依旧放荡不羁,充满对现实的调侃和反讽,丝毫没有脱离真实的生活。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正在艰难转型,形形色色的问题一大堆,底层的坑蒙拐骗,中产的衣冠楚楚,权力的傲慢跋扈,各阶层之间割裂明显且互不信任,都在小说中借助具体案件得以呈现。这是一本浸淫在“中国式问题”里的小说。

  以前没接触过别的探案小说时,就感觉《枉然不供》肯定不是这类小说的典型,因为它太“市井”,也太“人情”。十多年后重读,精彩依旧,感慨更多。

  《火欲——警官单立人的故事》读后感(四):如果王朔继续写单立人——读《火欲》

  说出去我都不信,这是我看的第一本王朔的书。

  很久以来,王朔都在我的阅读半径之外,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缘分未到罢了。某一天,我突然觉得有必要补补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于是想起了王朔。《空中小姐》、《动物凶猛》、《看上去很美》……我刚刚拉了一个书单,发现王朔自述早年还写过侦破小说,也就是这本《火欲——警官单立人的故事》。

  一读之下,意外地好看。我不能说这本书写得有多么好,但相比于中国大多数侦破小说,绝对在水准之上。考虑到成书的年代,远超那个时代的同类型作品也不算是过分的褒奖。当然,拿到侦破小说的绝对坐标系中,这本书还是很弱的。可是,30年过去,当下的同类型小说却也没能超过王朔太多,甚至在文字和创新性上还可能很不及,这就不能不说是朔爷厉害的地方了。

  这是王朔对中国犯罪类型文学的初次,也是唯一一次贡献,这种感觉有点像老舍写了《猫城记》和《断魂枪》。他们正在大路上走着,突然往旁边小路上走了两步,正当你疑心他要做点什么,人家又折回去了。

  电影化的写作风

  随着电影的大众化,通俗文学的创作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电影技法的影响。到现在,几乎每个作家在写作时都不由自主地会按影像化的方式去呈现,因为影视作品的改编是更为巨大的市场。但在王朔那个年代,这样干的人恐怕还不多。我相信不只《火欲》,王朔的作品都有强烈的电影化风格,毕竟他还是著名编剧。

  这种感觉在第一个故事《人莫予毒》中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大概读到单立人被打,就晃忽记起,似乎小时候在央六频道上看到过类似情节的电影。然后一搜,果然有一部《神秘夫妻》,就是改编的这个故事。主演蒋雯丽和贾宏声——由于记忆偏差,我还把男主错记成了辛柏青。

  全书6个故事,都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王朔后记,最满意第一个故事《人莫予毒》。因为其它故事都太像罪案纪实,为真实性牺牲了文学性,但《人莫予毒》有更多的文学表达。我到觉得最后一个故事《我是“狼”》在文学上更为精彩。侦破小说往往是读者跟着主人公前进,案情越来越明朗,很少有推理小说般最后一刻恍然大悟的设计。但《我是“狼”》显然经过了设计,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调动读者的效果和《罗杰疑案》有类似之外,具体的我就不剧透了。

  伟大的口语化作家

  我之前没有读过王朔的书,但有关王朔的文字看了不少。之前,老侠和王朔的对谈中,曾称赞他是中国好不容易出现的口语化作家。那时候我小,并不知道确切的含义。看了这本书,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

  首先是年代感了。如果一本小说让人读了不知道故事发生在哪个时代,说明作者根本就不会写作。王朔曾经批评琼瑶,正常人哪会那么说话?琼瑶笔下,一个人大段大段重复大量无意义的词句,哪个时代都不会有这样的对话。王朔笔下,一个人也会大段地说话,但绝无废话,大段大段都是充满年代感的词汇。

  老舍说,诸位如果打算学文学,请记住多读多写多生活是三位一体的东西。这话绝对至理,但我以为,排序还可以优化一点,多生活实在应该在第一位。王朔笔下的工人,街坊大妈,服务员,边远的县城火车站,从事人口贩卖的旅店,无一不鲜活入目。关键是,王朔对生活的体察,带有一种悲悯。

  没有错,悲悯。王朔尽管在人看来很有锋芒,内心真的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他对于那个年代的服务业,山村中的落后,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但又绝不俯视,没有批判,而是如一个亲历者般讲述了其中的无奈。单立人在国营馆子中遭了白眼,叹口气说:“这不是我们该来的地方。”在对弟弟单立天生了六个弱智女儿的事情上,没奈何说道:“你也违抗不了爹娘的意思。”在侄女派出所副所长被歧视后,淡淡地说:“如果真的那样,我还要感谢你们,帮助我缩小了范围。”

  现在,态度恶劣的服务人员,近亲繁育的边远山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少了很多,收容站制度甚至已经作古。我们也只有在30年前的小说里,才知道中国大地上还有这样那样的故事。以文字记录一个时代的侧影,一直是我觉得的文学家一个超酷的职责。王朔做到了。

  为什么单立人没有成为IP?

  警官单立人这个形象其实挺中国的,又鲜活,接地气。如果这六个故事都拍成电影,抑或者王朔没有放弃侦破小说的写作,其实挺有希望成为一个IP。

  为什么单立人没有成为IP?这是我看完书后最想思考的问题。首先,还是大环境吧。这也是王塑那一代作家还有编剧们的遗憾,他们有成名作,有佳作,却没有形成为什么商业化的IP。《我爱我家》可能算,但毕竟没有什么再创作的空间。那个年代,整个环境没有什么IP的意识,写完就算完。

  另一个重要原因,还是王朔知趣地放弃了这一方向的探索。王朔在后记中很真诚地写道,写侦破小说是很不易的,既要照顾真实性,又要照顾文学性。还有一点他没有说,那就是侦破小说距离真正能成IP的推理小说,还隔着老远。事实上,王塑这几篇小说可以归在犯罪小说里,基本无法归到推理类型中。王朔甚至认为,有几篇几近于案件报告,虽然他转脸又说自己是谦虚。

  王朔的放弃其实可以说是明智。从现在回望30年,文坛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莫要说推理小说,就是犯罪类型的通俗题材,作品没有大火过,亦无大家出现。这是个趋势,非人力可以挽回。

  趋势是什么?一是互联网的出现,写作门槛急剧降低,文学创作这一领域的创作者呈几何级数地增加,不论把他们叫作写手,还是作家,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但问题是,侦破小说这类题材,门槛并不因为某人能上网能写字就降低了,这一题材不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人口红利,或者说没有其它题材那么充分。于是,大量的写手们涌入其它的创作领域,在通俗文学领域,过去几年大火的,是玄幻,是盗墓,等到科幻都因为刘慈欣火起来了,推理仍是风平浪静。在通俗文学领域,推理的门槛太接近于严肃文学,而整个严肃文学在互联网时代都是不得志的。

  另一个趋势是技术对犯罪、侦破、推理等等一系列文学样式的打击。特别简单,在《枉然不供》里,凶手就是仗着当时的技术仅能检测出房间的血型,一直跟单立人负隅顽抗。现在随便一个DNA检测,就可以让所有情节作废。技术的发展,一步步消减着推理的施展空间,其文学魅力也就渐渐消散无形。

  这还不同于技术进步对科幻的打击,人类登月后,的确再无月球人的小说,但技术总能带来新的未知,科幻也还能继续发展出太空歌剧、赛博朋克。但推理小说不同,它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而技术发展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天敌。这一题材更接近于武侠小说,强烈地依附于时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推理大国日本,作者也要被逼从本格转向变格,推理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王朔此后再也没有创作为单立人系列,虽然我们也知道,他即便创作也不会有太大的浪花。但我总忍不住想,也许在另一个平行时空,王朔把单立人写了下去,以他超高的文学技法,将中国的犯罪小说提升了一个档次。尽管在网络时代,他也会不得志,也会囿于小众,但最终获得了推理界的世界大奖,如《三体》一般带火了中国的又一个类型文学。

  想想,也挺有意思。

  https://press.one/file/v?s=04aaa5c0f03af95571b960659ba389e631cbe90070c03cbf7146fe8d59d833783ea7d7c96cd12f84a6bafb31ede42f8c364604f7e32e934e3a47f80d632e60f200&h=20fa51fa3024b519d2f185328b85a355cceb1bc3857a0b4e4b8d91b58bd92c17&a=dc90be071a01efa7b6a5c771e9a46cca63b80f93&v=3&f=P1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