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的读后感大全
《喻世明言》是一本由冯梦龙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喻世明言》精选点评:
●四年级的时候!
●三言系列.....
●有些故事還挺有意思,但讀著讀著就覺得大同小異,看不下去了
●忠孝信贞道各类教化。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范巨卿鸡黍死生交、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都是传世名篇
●捡来的
●话本小说
●别问我最近都在看些什么东东……其实应该说竟然现在才真的读,好晚。主要还是市井故事生动趣味又富有智慧,遣词造句平易妥帖又精当巧妙,让人手不释卷……
●我大学时候是有多闲,有次跟一个男生约会不想跟他讲话就一直看这本=。= 还有内容真的很黄www
●一个月的时间在上下班的地铁上看完了喻世明言,故事无非讲述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但偶有几篇男欢女爱讲述那不可名状之事才知我对明清时期所谓的封建礼教误解太深,世俗文化才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当年光顾着想方格删去的内容为何了。
《喻世明言》读后感(一):这玩意儿十八岁以下还真不能看。。。
最近偏爱故事集,买了三言,坎特伯雷故事,一千零一夜,每晚睡觉前消遣。喻世明言每日大概读一卷。这个东西,三言两语,能把风月之事写得非常传神,令人遐想。哈哈。不过,内容还真不适合十八岁的青年男女阅读。否则不知道勾出多少造次举动来。
不过,看到第三卷,“新桥市韩五卖春情”,教育意味还真不是一般的浓啊。大抵意思不过是告诫青年不要贪花恋色,否则自找苦受,自丢性命。终究逃脱不了浓厚的封建意味啊。。跟莎翁的作品一比,唉,我都不好意思提。。
《喻世明言》读后感(二):缅怀本书校注者许政杨老先生
闲来无事,找到了家中一本旧书,是父亲购于1995年,《喻世明言》199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7次印刷版。
翻来看了看,刚看完前言,有些想笑。前言里用了大段的篇幅为本书加上了政治正确的面貌,对封建主义,迷信思想等进行了抨击。认为本书也是为了抨击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迫害而著,甚至有些篇幅经过校对更改后依然有封建思想的荼毒,希望读者带着批判的思想去看。
我想冯梦龙老先生收集修改这些民间话本的时候恐怕还认识不到封建这种社会制度吧,更谈不上去批判它。只是在礼义廉耻,天地君亲师等这样的传统道德层面去告诫读者而已。而且话本本来就是通过说书人传播在民间的,大部分是为了让听者开心,满足猎奇的心理而已,肯定少不了十分的接地气,在这个前提下,能有些寓教于乐就可以了。
但随即想到特殊时代的特殊性,本书校对者许政杨先生毕竟也是那个时代的人了,说出这些话来也很正常。
本着好奇的心理,查了一下许政杨先生的生平,详见百度百科,在此不多赘述了。可悲的发生如此优秀的青年才俊,如此政治正确的学者竟然也英年早逝,未得善终,不禁有些感慨。
许政杨老先生书香门第,算来为这本书校对时才33岁,却在41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稍感欣慰的是,老先生的骨灰里装着的正是本书,是他短暂一生中的心血。
在此缅怀老先生。
《喻世明言》读后感(三):如果你是王宝强,你会怎么做?
今天在书架上找到了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还是爷爷当年买下的书,古旧的版本读来也还不错。原来一直觉得应该是文言文,所以没敢打开,读了一篇发现其实也还好,除了个别当时的社会风俗所涉及到的词语不太理解以外,故事还是很不错的。而且这几本书应该都有一定的说教作用,故事对人也还是有所启发吧。 第一篇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的故事,读的时候让我想起了王宝强闹离婚的事情。故事其实跟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很像,也有个类似王婆的人物,不过这个故事里的“武大郎”蒋兴哥命还是比较好的,属于好人有好报的结局。 不过这个故事跟潘金莲的故事比起来有一个大前提,是“武大郎”蒋兴哥和”潘金莲“王三巧开始的时候是真的相爱的,后来因为蒋兴哥工作原因两地分居,王三巧才因牙婆薛婆的诱使下出轨了。 牙婆之前一直不知道是干嘛的,原来就是三姑六婆里面的一种,介绍人口买卖为生的妇女。红楼梦中香菱因为夏金桂为难,薛姨妈一时气头,说到让找个人牙子买了,这人牙子就是牙婆了。好在宝钗赶快拦住,咱们家从来只知买人,并不知卖人,才让香菱免得被人牙子带走。 整个故事的走向都沿着好人有好报和最终大团圆的结局为主。坏人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让故事的说教色彩比较浓烈。不过里面丈夫蒋兴哥在处理妻子出轨这件事上面,还是比较得体的,给人很多启发。 虽然是家丑,但蒋兴哥在发现妻子出轨后虽十分气愤,但还是尽力的保留了妻子的颜面,比较得体的休了她,而且在她改嫁的时候,还把很多她之前的首饰嫁妆还给了她。还是有恩情吧。真正能做到这样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个故事居然还有导演把它拍成了电影,还是李晨主演的,导演就是后来拍了≪蜗居≫的导演滕华涛,蜗居里的海藻也是让人心疼的一个角色。看来这样的事从古至今一直有吧,也是一个难解之题。 如果你是王宝强,发现妻子出轨你会私下里解决,还是公布到媒体上? 小也 2018年10月13日晚上23:36 写于家中
《喻世明言》读后感(四):金玉奴为何棒打薄情郎而不是棒杀薄情郎?
枝在墙东花在西,自从落地任风吹。
枝无花时还再发,花若离枝难上枝。
文章开头便是一首《弃妇词》,然后便讲述了一个薄情郎的故事。金老大家做了七代团头,也就是相当于丐帮老大吧,到他这一代发迹了,便不做团头,让给自己族人做。金老大为自己那闭月羞花的女儿金玉奴找了个入赘女婿莫稽,莫乃一穷书生,倒也是一表人才。莫在老婆家一直吃软饭,努力读书读书,后来不负众望连科及第中了进士,便越发想和团头家划清界限,毕竟,做团头的女婿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人有时候真的是一朝发迹就忘了旧日恩情。当时,两人都在船上,这一个月黑风高夜,莫将睡着的妻子喊起来,估计理由是赏月玩玩泰坦尼克的经典动作,然后就冷不防地推了金玉奴入水,马上就吩咐船家即刻加速加速前进。到了岸边,才说自己妻子刚刚不小心坠江,马上又打点船家一些银子。可巧,金玉奴被莫的上司许公所救,收为义女。许公知晓一切之后,跟莫说要把自己的独生女儿许配给他,莫简直是求之不得。许公告诉玉奴要为她另觅佳婿,这玉奴倒也是个烈女,说实话,在这种白话小说里的烈女实在是太少了,偶尔还能看到个嫁了三次人的。玉奴说改嫁有伤妇节,许公说这次的女婿还是莫。后来,洞房的时候,七八个老妪丫鬟奔出来把莫狠狠揍了一顿。估计揍的也不够狠,毕竟都是老妪和丫鬟,力气能有多大啊,又不是佘太君和杨排风。然后,把莫骂了个狗血淋头,然后许公夫妇又出来劝架,两人就和好了。
这种谋杀亲妇的男的有什么好要?金玉奴自己也说:“倘然葬江鱼之腹,你别娶新人,于心何忍?”那个男的就一直叩头求饶。结果这二人二婚之后,居然就和好如初了。金玉奴人真好,居然就这么轻易原谅这个薄情郎,依我说,应该棒杀才对,毕竟这个男的当初狠下杀手不留情,推人下水还要船家加速前行,不是个好东西。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才是真性情所在也,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不打也罢。这个故事应该改一改才好。
《喻世明言》读后感(五):糖衣下的浅显道理,俗套里的明确清醒
赫·乔·威尔斯《当代小说》:在我看来,宣传一词是有特定含义的,它是为某个党派、教会或者某种学说服务的。”然而,现在这个词的含义已变得非常宽泛,泛指一种方式,即用口头、文字或者广告等形式,一再重复,以期说服别人相信,你在事物的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活着美与丑等方面的观点是正确的,应该为所有的人所接受,而且作为行动准则。
这本书无疑在"宣传"因果循环,善有善报,恶有恶终的理念。
也因此,这本书的故事虽然人物多样、情节一波三折、描写还算真实,
但大团圆结局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会让人觉得俗套。
既然定位是向读者灌输大道理,那么就免不了艺术效果方面的缺失。
我觉得,它作为说书人的底稿,小市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再合适不过了。
茶馆里,就着二两花生、一壶茶,说书人在台上抑扬顿挫,一会儿贼眼嘻嘻,一会儿正气凛然,台下客观眯眼静听,偶有拍案后的窃窃私语,偶有拍掌叫好的大快人心。如果最后好人结局凄凉,坏人结局美满。说书人非常有可能被台下听众拿板砖拍走,这么悠闲惬意的环境,如此放松柔软的心境,怎么能坏了心情。
在这样放松惬意的天时地利人和里,这些浅显而经典的大道理就这样被糖衣包裹着在人们的脑海里扎根发芽,滋润开花,进而根深蒂固,几千年的礼仪道德就这样被一次次从箱底翻出来,被提醒,被暗示。
也许会被时间冲淡,但我相信,刚听完一个行侠仗义的到丰富回报的故事后,你很难再走出茶馆看到衣衫褴褛的乞丐向你行乞时还能无动于衷,即使你心底泛起的一丝挣扎犹豫后依旧不为所动,但有那挣扎犹豫也就够了。
和现代的小说故事影视剧相比,它俗套,它单薄,但它知道自己要表达的是什么,它知道自己要向谁表达,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影响和效果。
它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