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战争》读后感100字
《植物战争》是一本由[德]埃瓦尔德·韦伯 著 / [德]丽塔·米尔豪尔 绘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植物战争》读后感(一):一场从海底到阿尔卑斯山脉的绿色盛宴
你能听到植物的声音吗?
你能相信植物也是有感情的吗?
若不是有幸初识到这本《植物战争》,也许我真的就错过了这些生命体悄无声息却又灿烂辉煌的一生......
虽然这本书未能完全记录地球上的植物种类,但仅仅从波罗地海海底柔美的小花到阿尔卑斯山脉的壮阔这一段不平凡的旅途中,我就已经感知到了生命的伟大和不平凡,数千万的演化史呈现在眼前形成了一幅画卷。
也希望这世间所有的生命体都被尊重!被善待!
这本书的作者—埃瓦尔德·韦伯,是一位生物学博士,从2008年起便致力于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的生态领域,因此,在植物界,他是极其有发言权的大师,为了不让读者觉得这本书仅仅只是晦涩难懂的生物学知识,韦伯博士不仅仅请来最好的朋友为此书做了清新自然的植物绘本系列,还分别从海里,森林,田野草原,高山,这几个地域做了清晰的划分,讲解了特别选取的25种植物发展变化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植物的演化从一开始便从未停止过,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倾其所有告诉我们它们波澜壮阔却安静淡然的一生,有的植物成了杂技运动员不断翻滚,有的成了蛇蝎美人,美丽而凶悍,有的则成了盗贼,窃取其他植物的能量,有的却成为了骄慢纵横的毒博士,杀死自己的邻居......
这其实跟我们人类演化发展的历程不正是有有异曲同工之处吗?
侵略-合作-共赢-发展.......我们的历史车轮滚滚般将千万年演化史变成了一幅画卷,每个人都能在这一幅画卷中找到自己的缩影,爱所有的自然和生命体也就是爱我们人类自己!我们能从这些绿色的生命中看到什么,感悟到什么,反思到什么,也许是作者真正想带给这些读者们的意义.
当我翻看每一种植物它的生长过程的时候,我都会惊讶于他们的顽强不屈和随机应变,无论是什么样恶劣的的环境,它们总是能变成最适应这里的样子,也许就是你脚下不起眼的苔藓,也许是阿尔卑斯山脉上壮阔的阔叶林,无论哪一种形态,他们都是最能体现这个地域特色的标志,这也为很多地理专家提供了重要的相关内容
不仅如此,如果你是一个植物爱好者,这本书也能作为一本专业技能知识的读物放在你的书柜中,偶有不理解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翻阅查找一下,详细的文字描述加上淡彩的绘画,绝对可以让你从“小白”进阶为“植物专家”。
也许你会觉得德国离你还非常遥远,但这些植物却真真实实的存在于你的周围,很可能你手边的某一颗小草跟波罗地海海底的海藻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界总是如此神奇的将世界不同地点的生命体联系在了一起,古人总是说“见微知著”,我想,这也许就是对这本书最好的诠释了。
《植物战争》读后感(二):植物的另一面
小时候看过一本关于动物的书,说的是动物的求生本能,包括伪装、共生、自断尾巴等本领,让小小年纪的我感到十分地惊奇,也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植物与动物共存于大自然中,在亿万年的演变中,自然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本领,不逞多让,有寄生、翻滚、漂流、共生等,这些都是为了繁衍的需要,与其说是迫不得已,不如说是得心应手。
这本《植物战争》,书中列举了25中植物的奇异现象,这些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生存环境,有的是身处极寒之地,有的是无边的沙漠上,有的是苦涩的海水中,有的是高不见顶的地方,是什么支撑着它们,努力地生存,看过这本书的观众会有自己的体会,给需要购买的读者一点想象空间。
书中的一些植物在中国甚至于亚洲都极为罕见,所以在阅读时建议在图书馆参考一下国内相关的文献,可以帮助“咀嚼和消化”,举几个例子,海东青、鼠尾草、雪绒花等这些只生存于欧洲,或者只在亚洲有小部分观赏种植,不算是主流植物,而一些被视为外来入侵物种的植物则忽略不计在内。
“土豆玫瑰”,玫瑰(学名:Rosa rugosaThunb.):原产地中国。属蔷薇目,蔷薇科落叶灌木,枝杆多针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9片,椭圆形,有边刺。花瓣倒卵形,重瓣至半重瓣,花有紫红色、白色,果期8-9月,扁球形。枝条较为柔弱软垂且多密刺,每年花期只有一次,因此较少用于育种,近来其主要被重视的特性为抗病性与耐寒性。在国内属观赏植物,但是在欧洲的一些地方属于入侵物种,争议较多,这些不展开讨论。
“欧菱”,国内普遍称为“腰菱”,“菱角”,是一种菱科、菱属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皮脆肉美,蒸煮后剥壳食用,亦可熬粥食。菱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利尿通乳,止渴,解酒毒的功效。味甘、凉、无毒。归本溯源,是自欧洲传入的,但是何时传入,无据可考,但是有趣的是,唐朝诗人王建有一首诗就是写的江南摘菱角和芡实的,“鱼藻宫中锁翠娥,先皇行处不曾过。如今池底休铺锦,菱角鸡头积渐多。”再时间久远一点,梁朝也有类似的诗词,说明菱角早就从欧洲传入我国,丰富了我们百姓的餐桌,成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还有一种大家不太熟悉的花,毛黄连花,(学名:Lysimachia vulgaris L)为珍珠菜属直立草本,株高60-120厘米,具横走的根茎。叶通常3枚轮生,卵状披针形,边缘微皱呈波状;叶柄长2-10毫米。总状花序复出而成圆锥花序,顶生;苞片线状钻形;花萼长约3.5毫米;花冠深黄色;雄蕊长约为花冠的一半;花药线形;子房无毛,花柱丝状。蒴果褐色。花期7-8月;果期9月。欧洲常见,亚洲的新疆也有种植。生于沟边和芦苇地中,海拔500-700米。分布广泛。《植物战争》中作者提醒,这个毛黄连花和亚洲广泛种植的黄连花又有所不同,两者都可药用,需要说明的是,毛黄连花含较多的单宁,长期药用不安全。欧洲人多用来提炼化妆品中的香料。毛黄连花与黄连花的区别很小,可以从外观来区分,茎被柔毛;叶柄长0.2-1厘米,叶卵状披针形或卵形,下面被柔毛。
需要研究植物来源说的专业观众,可以参考《中国栽培植物源流考》,以及相关的专业探讨论文,这样更能体会这本书的精髓所在。
本书有专业的插画师绘制插图,可以更好的了解植物在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特性和特殊本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在大自然中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实证,从25亿年前(元古代),地球史上最早出现的植物属于菌类和藻类,到现在存在的这么多种类的植物,既是植物不断进化、不断演变的铁证,也是与动物共生的鲜活例子。
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们是否可以扪心自问,植物一直在为自己更好的生存而不断演化,而我们人类呢?思考带给我们更多的智慧,帮助我们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本书装帧出色,线装小开本,随书赠送三张明信片,物超所值,看完后有立志当植物学家的少年们要点赞本人的书评,20年后,有现在看过我的植物学家不要忘了给我寄他们出的书,不要忘了签名。
《植物战争》读后感(三):无声战争——山海之间的植物演化探秘
书封在各种关于自然和演化的故事中,植物往往是作为背景存在。但事实上,在地球生命40多亿年的演化史中,往往被我们忽视的这些沉默的生灵同样经历了进化与变迁,并形成了今天的分布和样态。《植物战争》一书就是以植物为主角,讲述了德国境内25种植物的故事。
作者埃瓦尔德·韦伯是德国生物学博士,其从事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在网络上可以检索到他撰写的论文,如《入侵植物物种与非入侵植物物种性状差异的元分析》等。韦伯还涉足大众科普,将枯燥艰涩的专业研究成果以平易浅显的形式面向大众普及,本书中的很多内容不难看出与其学术兴趣之间存在的关联。
韦伯在书中大体是先描述植物的生长环境,然后寥寥数笔勾勒出植物的形态,接着如同带读者来到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植物独特的结构,介绍它们的拿手绝活,描述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奇妙之处,进而讲述这种植物与人类的互动,以及在漫长进化史中的故事。作者的笔触颇有中国古代小品文的味道,夹叙夹议,淡雅克制,有时竟令我想起《梦溪笔谈》中的若干篇章。读完本书,我才发觉,当人们说“草木无情”时,是带着“动物中心主义”的自负,其实日常我们的所见不过是冰山一角,植物们为了繁衍和生存而各显神通,其手段之繁多,令人叹为观止。最终,他们适应甚至改造了环境,在海滨、水中、森林、草地,乃至山巅之类的极端环境中顽强地存活下来,他们还与其它植物厮杀,扩展自己种群的生存空间。这着实是生命的奇迹。
书中插图我读《植物战争》一书,对植物界无声的战争感到惊异。动物界的弱肉强食往往表现为血淋淋的争斗,而植物界的互相攻伐则是无声的。譬如玫瑰,它不仅通过种子来繁衍,还通过许多地下茎进行无性繁殖,玫瑰长成的灌木丛在一年时间内能向四面八方延展0.75米,因此它们会覆盖越来越多的土地,侵占其它植物生存空间,最终导致那些植物因缺少光照而死。在玫瑰的蚕食之下,苔藓、地衣、海冬青等都消失了,原本物种丰富的草地逐渐变成了玫瑰独占的领地。因此,原本发源自亚洲的玫瑰在欧洲迅速扩张,玫瑰疯长破坏了当地原有自然物种群落,它们不仅灭绝了所经之处的其它植物,也使依赖这些植物生存的昆虫遭殃。中世纪英格兰爆发过“玫瑰战争”,如今欧洲则面临了字面意义上的“玫瑰战争”,当局甚至不得不动用重型机械将玫瑰丛连根铲起,但玫瑰却依然可能死灰复燃。这一美丽芬芳的物种以其强大的繁殖策略实现了稳步扩张。核桃则使用了化学武器,核桃树能分泌出一种阻止其他植物生长的物质——“胡桃醌”,甚至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发现核桃树对其他植物的戕害——核桃树旁栽种的橡树和橄榄树最后都枯萎了。使用类似化学武器的还有桉树、北艾等。作为植物中的“用毒高手”,核桃树也实现了稳步扩张,在德国茂盛繁衍。
同样令我震撼的是植物寻找自身生存之道的坚韧顽强。譬如小到很容易被人忽略的鼠尾草,它们在春天会抓住短暂的时间进行繁殖,散播种子。白山虎耳草即使在泥土稀少的岩缝中也能安家。我们通过歌曲而熟知的雪绒花通常生长在海拔1800-3000米的高度,它们面临低温、干旱和强烈日照的考验,为此它们身上密布绒毛,以防水分蒸发和组织遭受紫外线伤害;它们茎叶中的细胞还含有类似防冻液的成分,以防霜冻;它们发达的根系能存储足够多的养分,以对抗寒冬。科学家们还发现雪绒花的绒毛具有“高科技”结构,能保证它们安全地进行光合作用,这可以为人们防晒提供借鉴。正是凭借这份顽强,很多植物能从远古遗存下来,譬如睡莲这种“最为古老的显花植物”。
雪绒花作为生态系统的参与者,植物们还与人类持续产生互动,丰富了植物演化的故事。譬如书中讲述了1989年,上千风滚草乘风杀入美国南达科他州小城莫布里奇,席卷全城的故事。又如曾经令人生畏的麦仙翁因为栽培技术的现代化和机械化而大量消失。再如人类活动和食草动物的引进对芦苇在内的大量植物造成威胁。一定程度上,很多植物的濒危和灭绝是人类的活动的结果,但如今,人们也在采取行动以扭转这一进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譬如数量急剧下降的海冬青就被列入了保护名录。而从1935年来,人们就在霍夫阿茨山设置营地长期驻守,以保护濒临灭绝的雪绒花。
《植物战争》采取小开本裸脊精装,内里五色用纸,并配有水彩插图,造型典雅,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博物读物。
《植物战争》读后感(四):每种生物,都是最勇敢的战士-《植物战争》
没有一种生存,是自然而然的
为了生存如果按生存数量和手段来说,植物才是地球上名副其实的主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最不缺乏,最容易忽略的,也是植物。以至于,我们这个最熟悉的伙伴,也变成了最陌生的伙伴。
在看到《植物战争-25种另类植物的演化奇迹》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忽略了那么多身边的奇迹,通过这本书,不仅仅是管中窥豹的看到了植物界那不可思议的生存奇迹,更多的是看到了生命的可贵与可爱,每一种生物,都有存在的必要,每一种生物,都有着令人赞叹的生存技能。
看完这短短的25篇,意犹未尽,但是却感觉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将原本粗略的视野,带回到身边,带到当下,静看花开花落,一草一枯荣。
枯荣就算是植物,也有小心思
毛莨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植物。但有植物的地方,未必有人类涉足,那些人类未曾涉足的地方,都有植物替我们守候着。
如在高山之上的冰川毛莨,海拔超过2000米的高山地带,是它们的生存故土。在这种动物基本绝迹低碎石山巅,竟然有如此美丽的鲜花骄傲的盛开着,这应该就是生命最好的诠释吧。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的武侠小说,如果冰川毛莨出现在武侠世界里,必定成为各大门派高手的必争的治病圣药。幸好我们不是在武侠世界,要不然冰川毛莨再顽强的生命力都经不起高手的折腾。当然,这是打趣。真正有趣的是冰川毛莨在冰山之上的生存策略。冰川毛莨的花期,会一直伴随着种子的成熟,才回凋谢,而不是像一般的植物,用鲜艳的花朵招蜂引蝶,完成授粉后就纷纷凋谢。冰川毛莨这一特性,在我看来是有些许浪漫的,因为冰川毛莨要用花朵来为种子抵挡严寒,直至种子成熟,具备生存发育的能力,才肯凋谢。这不就是植物界,最长情的陪伴吗。
松下兰在最恶劣的生存环境,植物必须要有这些小心思,才能更好的生存和繁衍。然而,在一些森林茂密出,陆地之上被木本植物占据,陆地之下被真菌占据。似乎已经没有草本植物的容身之处,但是正是在这种上下覆盖夹攻的环境里,有一种植物,却占了这个系统的大便宜。它通体苍白直至透明,看不出有任何生气,但是它确实森林里获得最滋润的一员。它就是松下兰。
它没有叶绿素,不能靠光合作用产生能量来供给自身,在这种前提下,必须要借助外界才能获取能量。所以在真菌将植物根系连接,真菌提供给植物水分和盐,植物提供碳水化合物,构建成一个互利共生的生存系统时,在这种天时地利的情况下,松下兰做了这个系统的第三者,直接把脚插进去,直接摄取能量,坐享其成。
这种生存方式,放到人类社会,可能就是社会的寄生虫,为人所不齿,但是在植物界,确是一种最完美的策略,不用担心阴晴,头顶有遮风避雨,脚下有一日三餐,这不就是最令人羡慕的小日子吗。
无论是在隐秘的山巅雪谷,还是在身边的丛林树木,都有着我们未曾发掘的生命奇迹,在《植物战争-25种另类植物的演化奇迹》里,作者只是写了区区的25种,我也只是摘取了其中的两种做介绍,但是相信在看到这一个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奇迹是,必然会将原来的视野拓宽,对生命,对世界,多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植物教人以慈悲
在这本书中,收获了很多,其中一种就是久违的平静,因为植物总是桃李不言,无论何种境地,都是默默地存在着,陪伴着,所以当看到这一种种平静的奇迹是,内心也跟着平静下来,植物为了生存,即使无人问津,但是每一步,每一处都是精心巧妙,而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怎能不肃然起敬,审视生活,郑重的对待生命,郑重的对待生存!
秋分《植物战争》读后感(五):植物战争:被我们忽视的生存密码
雪绒花,雪绒花每天清晨向我致意小而白,洁而亮向我快乐的摇晃白雪般的花儿愿你芬芳永远开花生长白雪般的花儿愿你芬芳永远开花生长雪绒花,雪绒花愿你永远保佑我的祖国…
这一首脍炙人口的《雪绒花》,描绘了我们不常见的一种植物。雪绒花在植物学中隶属于菊科火绒草属,中文名应叫做高山火绒草。其实在阿尔卑斯山区,仅有这一种火绒草属植物广泛分布,所以在欧洲的山里,雪绒花可谓随处可见。在阿尔卑斯山区,雪绒花这种植物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奥地利、瑞士都将雪绒花当做国花。在这些地区,从糖果包装到餐巾纸上的印花,从服饰到钥匙链上,酒瓶,建筑甚至垃圾箱上,都印有雪绒花图案。
而在《植物战争 25种另类植物的演化奇迹》这本书中,我了解到更多关于雪绒花的知识。雪绒花不借助传粉就能孕育出种子,那么还需要昆虫为它传粉吗?来自巴塞尔大学的安德烈亚斯•埃哈特曾在瑞士阿尔卑斯山脉隐居一段时间,潜心研究雪绒花的所有访客,据他统计,一共有25种不同种类的昆虫落在雪绒花上,绝大数都是蝇类昆虫。雪绒花的花蜜吸引了大量昆虫,花蜜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对于昆虫来说是非常营养的食物。
雪绒花通常生长在海拔1800米,到3千米的高度,在这样的高度要面临低温、干旱及强烈日照的考验,那么美丽的雪绒花是如何应对的呢?原来它有自己的防晒霜和防冻服啊。雪绒花身上密布的绒毛,一方面防止水分蒸发,一方面防止紫外线的损伤。所以说,它的绒毛可以说是植物世界中的精密杰作,科学家们动用很多高科技的设备,研究的结果也令人吃惊。这些绒毛是透明的也是管状结构,紫外线几乎无法穿过。
因为雪绒花太受欢迎,所以有很多登山者会摘下来作为纪念品带回家,也有些人会采摘出售,由于过度采摘,现在已被多国列入受保护植物名单。
在这本精致的《植物战争 25种另类植物的演化奇迹》里,主要分为几大章节:在海边、在田野和草地上、在森林中、在水中及在高山上,作者分别介绍了这些区域的代表性植物。作者曾多次深入阿尔卑斯山脉和地中海等地近距离的考察当地植物。为什么这一类植物会生长在这里而不在其他地方,为什么这些植物有着奇怪形状的花朵,每一种植物,或者说每一种生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化,使每一种生存都不简单,植物也是一样。
作者从3000种物种中仅挑出25种,这些植物具有高度的代表性。书中还配有精美的彩色插图,使我们更直观的认识这些植物,令人惊喜的是书中还配有黑白的植物线条图,我们自己可以涂颜色,也是一种全新的认知体验。这本书精致唯美,不喧嚣不做作,是一个潜心钻研的植物学者的娓娓道来,安静谦逊,可以想像作者望着一株株植物的虔诚和感动。
“在我们身边千姿百态的花朵如此之多,以至于人们在每一片草地上都值得花上数小时的时间去发现和比较它们。”
———生态学家基洛•施密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