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洋镜:中国屋脊兽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西洋镜:中国屋脊兽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24 00:13: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洋镜:中国屋脊兽的读后感大全

  《西洋镜:中国屋脊兽》是一本由[德] 爱德华·福克斯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洋镜:中国屋脊兽》读后感(一):西洋镜•中国屋脊兽

  爱德华•福克斯以中国屋脊神兽作为考察对象,分别从屋脊神兽的形制、象征意义、收藏状况等方面讲述中国屋脊神兽的发展历程。但是,书中并未将屋脊神兽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部分进行综合考察,仅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如将中国屋脊兽理解为中国古代雕塑的一种类型。忽略了中国古代房屋建筑及其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传统观念,如风水文化、地域文化、万物有灵等等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福克斯将中国屋脊神兽及其相关构件在德国的境遇做了部分阐述,以此引发的艺术品市场或者古董市场的震旦,也是有相当的文献价值。

  《西洋镜:中国屋脊兽》读后感(二):西洋镜.中国屋脊兽

  书中以西方视角观看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构件的屋脊兽,分别从屋脊兽的形制、象征意义、收藏等角度,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中国屋脊兽可能存在的历史意义。不过,书中的西方视角不能代表其观看的可参考性,作者只是将屋脊兽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阐述,并非将其与整个中国古代建筑生态作为统一考察对象,忽视了屋脊兽在民俗文化、地域传统、家族信仰、个人崇拜等方面对屋脊兽使用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福克斯将中国屋脊兽在德国的遭遇作为单独的一个小节进行介绍,中国屋脊兽在国外是如何被误读的,如何影响国外艺术品及其古董市场的,这一系列问题的回应,也反映出当下对于东亚古董或者艺术品研究的新趋势。

  《西洋镜:中国屋脊兽》读后感(三):西洋镜:中国屋脊兽

  

赵省伟老师主编的《西洋镜》第二十辑《中国屋脊兽》由德国学者爱德华·福克斯和恩斯特·伯斯曼初版于20世纪初的研究内容组合而成,这样的形式让德国学者对于中国屋脊兽及脊饰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加清晰的展露在读者面前。福克斯从屋脊兽的形制、象征意义、制作技术、收藏等角度以西方的视角对中国屋脊兽进行了探讨,并收录了海外私人藏家收藏的60余幅图片;伯斯曼用相机记录了中国古代建筑及脊饰,留下了珍贵的图像资料。尽管作者受所处立场、思考方式等局限导致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认知缺陷,论述也未免有所偏颇。但该书更为可贵的是其图像史料,书中鲜少收录为人们所熟知的馆藏品和著名的建筑,而是讲目光聚焦到难以进入公共视野的私人收藏品和民间建筑上,保存了它们当年的风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并能使读者了解它们在海外的概况。此外,书中对收藏品在经济价值之外的文化价值的强调对文物研究和收藏也提供了参考价值。

  《西洋镜:中国屋脊兽》读后感(四):人靠衣装马靠鞍,房屋颜值脊来当——读《西洋镜》系列之《中国屋脊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一)

当我们由远及近观察一座中国传统建筑——通常是宫殿、寺庙、塔、牌坊、亭,以及一些典型的民居等,最先吸引我们的是它的总体造型——或端庄大气,或陡峻屹立,抑或舒缓自在——而这种印象很可能来自屋顶的样式,如它采用什么形制的屋顶、使用什么材质、颜色的瓦片、屋脊是平直还是弯曲等等。待到我们走近时,很大程度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可能就是屋顶上的那些装饰物,或人或神或兽,还有可能是其它物件,也就是所谓的“脊兽”、“屋脊兽”,或者范围更广一些的“脊饰”。这种关注,通常会持续到我们走到屋檐下,看不到这些脊兽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建筑的大门、墙壁、匾额、楹联为止。因此说,屋脊,特别是脊饰,在相当程度上是房屋颜值的担当。

作者对屋顶的重要性显然有独到且深刻的认识:“如前文所述,中国的建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柱子和屋顶。即如前文描述过的那样,屋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所有的中国建筑都是如此。在中国建筑构造框架中,屋顶是那样令人瞩目,以至于几乎让人误以为中国人根本不是在建房子,而只是在建一个屋顶。“(第10页)“总之,中国人的最高建筑理想都蕴藏于屋顶构造之中,中国人的建筑兴趣始终都汇聚在屋顶上面,可以说没有什么建筑物是没有屋顶的。”(第12页)

对于利用脊饰加强屋顶庇护作用的寓意,作者显然也抓住了精髓:

——接下来说一说中国屋顶真正的象征意义这个问题。自然,在所有的国家屋顶都确实存在象征意义,而且屋顶所具有的都是同一个象征意义,即庇护的象征。然而在现有的各种屋顶外形中,没有几个屋顶外形能像中国的屋顶外形那样,将庇护这一象征意义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第14页)

——但是中国人并不满足于仅仅通过技术实现这种庇护功能,他们还在努力通过象征手法极力加强这种印象。这种象征手法就是屋顶脊饰。中国人就是借助屋顶脊饰来加强庇护印象的。因为脊饰唯一的功能就是为居住者提供庇护,是为屋顶下的居住者提供庇护的保护神和护佑者。脊饰的大量存在使得屋顶被赋予的庇护功能如此明显、直接地得到体现和强调,这简直达到人类想象力的极致了。(第15页)

——中国人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基于自己的个体经验,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屋顶可以最大限度地庇护人们渡过各种厄运,面对炎热天气的折磨时,面对可怕的暴风骤雨的侵袭时,是屋顶为他们提供庇护。那时中国人最为害怕的力量是会让一切生命干涸的炎热的太阳,是天上闪耀的闪电——闪电让他们易燃的木构房屋时刻都面临火灾的危险。个体渺小的他们面对这两种邪恶的力量时,只能依靠建造屋顶来保护自己。屋顶的作用如此重要,因此仅仅从技术上对屋顶进行特别精巧的设计,对中国人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要让屋顶在精神上也“得到加固”,具体操作方式就是将其依据泛灵论所创建的庇佑卫队的核心力量安置于屋顶之上,即沿着山墙和屋脊建造屋顶脊饰。这些脊饰代表了永不知疲倦的、时刻守卫在自己岗位上的卫士。这样中国人オ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在恶魔的袭击面前是受到庇护的。屋顶脊饰的广泛使用就是这样产生的。鉴于中国人的基本世界观一直未变,以及这种基本世界观的表现也一直未变,屋顶脊饰的使用得以历经数干年之久,一直延续至今。(第19页)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二)

这本书由独立的两部分组成。主体是德国人爱德华·福克斯写于1924年的《屋顶脊饰及中国琉璃的变迁》,另外还包括了恩斯特·伯施曼写的《中国建筑陶艺》中的《脊兽及其他屋顶脊饰》部分。

总体而言,书的内容比较片面,有不小的局限性——即使有了后一部分内容的补充。正如《前言》所述,书中展示的主要是作者私人收藏品,所以书的内容可以算是对其藏品的梳理与展示。而且,书中确实也有一定篇幅讲述了脊兽构件收藏方面的内容。

之所以认为这本书对脊饰的介绍有局限性,在于就我的认识而言,谈脊饰肯定绕不开以下两方面的内容,而书中并没有介绍:

一是作为脊饰最高规制的故宫太和殿的脊兽组合:骑凤仙人+跑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 、斗牛+行什)+套兽+戗脊(垂脊)戗兽+正脊鸱吻。这里的“九只跑兽+行什”的组合,独一无二,代表了皇帝唯我独尊的地位(书中仅有图片提到北京城门楼以及山东孔庙所用到的九只跑兽的情况);

二是对中国南方,特别是福建、岭南地区以“青瓷彩绘交趾陶”制作的精美绝伦脊饰的介绍。书的两部分对脊饰的介绍基本局限于中国北方地区,具有地理范围上的局限性,这是显而易见的。

应该指出的是,以上我认为这本书在介绍脊饰“外延”上可能存在的某种程度上的欠缺,并不意味着作者对脊饰“内涵”上理解的不深刻。相反地,从字面上来看,作者把脊饰作为中国文化的某种代表或者象征来看待,具有由“器”到“道”的形而上的意义:

——在18世纪末,中国精神文化领域曾经辉煌至极的创造力彻底熄灭了,所有的艺术领域都只剩下了图式框架。尽管这个图式框架在各个时期都蕴藏着高度的生命力,但这种生命力却是没有再生产能力的,它无法通过自身力量形成全新的、更为完善和更高级别的形式。这样一种状态只会是终结的状态,只意味着结束。

在这种亳无出路的衰败中,中国艺术的发展必然出现停滞。早在13世纪这种停滞就已经有迹可循。它是中国整体发展中的艺术反作用力,也是人类文化中最令人痛心的悲剧之一。中国文化曾经历了ー个全盛时期,在人类各大民族所达到的最令人骄做的艺术发展成就中,中国文化也曾跻身其中。但是在14世纪时中国文化逐渐陷入了停滞,最终完全僵化。一个民族的历史上发生了这样的文化悲剧,自然是有其历史原因,所以我们永远不能说,原本还应该存在其他的可能性。中国艺术的僵化是同样处于僵化状态的、没有出路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田园耕作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小农经济体制,是没有发展前景的。中国文化若要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那么就需要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选择与更高的生产阶段相匹配的道路。但中国并没有发生这样的转变,这片土地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更高级别的经济体制,所以这个国家的文化与艺术必然走向停滞和僵化。自14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方式一直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只是在一些小的方面发生众多变化。(第69页)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所有这一切共同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命运,同时也決定了中国艺术的命运。

此前曾是那样丰富和繁盛的想象力变成了精神上的困顿,图式框架取代了努力追求新目标的意志,僵化和守旧占据了创造力的位置。最重要的是中国文化没有形成个体性,也没有形成个体文化。而个体文化在人类发展的特定时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个体性和大家庭在本质上是难以调和的,在大家庭中,年龄是唯一一个決定性因素。

如果将这一切进行简短的总结,那就是中国的经济体制在关键点上被证实不能发展成为更高级的生产方式,这就是导致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巨大悲剧的根源所在。如果经济形式不向上发展,那么所有的一切都会向下坠落。而这样的衰退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正是这股力量曾将中国文化推上巅峰,而且是推向了绝对的巅峰,现在这股力量却将其带入了坟墓。如果考虑到这一点,那么中国的文化悲剧就更加巨大了。一旦葬身于坟墓中,此前的各种文化形式便再也无法复兴。以这种方式扯断的发展主线再也无法重新链接,也无法形成全新的更高级的形式。因为中国的发展逻辑遭到了破坏,所以它不得不带着倔强走向文化死亡。质疑这个逻辑的人对于文化关联性肯定一窍不通。(第71页。很熟悉的提法,“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如此看来,不管在陶瓷工艺技术方面,还是在饱含宗教象征意义的雕塑艺术方面,屋顶脊饰都达到了巅峰。这显然是突如其来的毁灭之前的最后一个巅峰,也让我们清晰地感觉到这个民族身上所蕴藏的丰富创造力。因为中国屋顶脊饰的终极荣誉在于,它是一种纯粹的民间艺术,而且是一种无名的民间艺术。没有任何一本英雄史册会记载屋顶脊饰的创造者们。(第72页)

(2020.10.20)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