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读后感锦集

2020-12-24 00:25: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读后感锦集

  《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是一本由Eliezer Shlomo Yudkowsky / LessW著作,平装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5-12-1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精选点评:

  ●1,这其实和HP没有什么关系了。2、人物只是作者的道具,他相信的和做到的是因为作者让他相信,这在一个以理性为题的小说里完全无法说服我。3,受够了其他人物轻易的吃惊与迷惑,就算没有受过科学方面的训练,并不是说他们都是单纯的傻子好吗?4,作者是聪明的,但在写作上需要更多的训练。

  ●居然有词条

  ●开局惊艳,不完全在于硬核,而在于“理性之道”进入松散绚烂的魔法世界后带来破坏性的搞笑笑果。行到中部开始乏力,作者几乎靠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对话和脑内思考来推动剧情,有点苍白。搞笑比例下降,龙傲天天选之子的比例提高,原创剧情不是很好看,科普内容显得无聊,这种除了幽默几乎没有任何可读性情感、除了需要用文字来表达外没有任何文字形式特点的东西,更适合用漫画表现,文字的信息效率不够高,而文字的幽微特质这部小说又完全用不上。小说的精英主义倾向已经几乎不重要了,毕竟作者展示出来的东西让这种倾向并不具有吸引力。以干枯的笔书写长篇,用内容(点子/梗/新奇)而不是其他形式来长久吸引读者的书也存在,但是又找错了,甚至因为开头期望甚高,让后面的失望变成非常失望。

  ●当魔法遇上科学。想法很好,但行文过于中二,看不进去。。。

  ●每个哈迷都应该看的最佳同人小说

  ●“梅林的内裤啊。”弗雷德或乔治轻声低语道。

  ●我真的希望某些人能知道,除非刻意为之(比如你写意识流或者《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那种白痴叙事),一部在语言方面远低于平均水平的作品是不配称之为“小说”的。其次,如果人物的设置只是为了让作者絮絮叨叨的废话有张嘴能用来叭叭叭的话,那何必用小说这种自己不擅长的形式来框定自己的发挥范围?再次,理性主义者和讨厌鬼并不应该画上等号,这是社会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中二病哈利除了表现出极度的傲慢无礼以外,他并没有运用自己从书本中提炼出的方法论解释过任何一件事情,纯粹照着书本背诵词条不能算聪明,更不能算理性。最后,我都不想说这部作品是作者“炫技”了,就小说的核心“写作”来看,本作品毫无可炫之技,只有可炫之识罢了。以为自己是知识分子,不过是个半吊子知道分子,真滴是很可笑的事情

  ●二十章弃。情节设计和描写有意思,用了很多原作梗。缺点是说教太多,大篇幅的术语解释融入对话很尴尬。不想让它影响到我对原作的感情,再看下去会有生理不适(因为我太爱原作了,不管bug多少依旧爱)。以及真•不喜欢这部的哈利。

  ●居然有书号哈哈哈神了奇了。

  ●环球影城后遗症……算是时隔许久难得再次体验到手不释卷的感觉。要是能一直维持前五十章的风格就好了,轻松又时有闪光之笔地对原著进行吐槽重述,使用的科学理论也多是基本原则或应用广泛的常识。而且角色间的互动与幽默颇多,且都与原著性格相去不远。但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之后,剧情和惊喜感都有减弱,哈利的强烈执念部分不再来自他自己或黑暗面,而是来自作者本人的信念(比如对永生的执著)——隐蔽输出私货算不上件太好的事儿。而且剧情也逐渐有了构造生硬、缺乏悬念之感。毕竟谁都知道奇洛教授就是伏地魔啊。除了哈利之外,其他角色在大结局的行动也略显无力,很难想象邓布利多在下完一盘大棋后就被封印在了镜子里,也很难想到伏地魔会被如此简单的伎俩干掉,赫敏的复活也是魔法降神。一部连载同人作品能有如此完成度绝对值得赞叹,但违和感还是有

  《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读后感(一):魔法的微生物学基础

  书里把魔法解释成单基因性状,然而无法自圆其说,因为毕竟有大量的魔法动植物存在,那魔法基因势必是非常古老的基因,在动植物分家之前,甚至细菌,病毒,RNA。

  突然想到如果携带魔法的是逆转录RNA病毒,很多事情就说得通了?

  为何有魔法植物和魔法动物?被病毒感染了呗,比如茭白。

  为何魔法师有强弱?有哑炮? 因为感冒症状也有强弱啊,也有不发病的病毒携带者啊。

  为何魔法变得越来越弱?西班牙流感病毒迭代若干次之后致死率也下降了啊。

  为何只有魔法师才能使用魔法?因为他们是易感人群呗,普通人都有抗体感染不了魔法。

  为何魔法师这么强大却只占少数?因为易感人群的免疫系统有缺陷容易挂掉呗。

  为何有些魔法家族出了好些强大的魔法师?因为家庭环境里有强致病毒株呗。

  为何魔法师在学校训练后魔力会得到增强?因为交叉感染了呗。

  为何邓布利多是史上最强大的魔法师?因为他同时是HIV携带者免疫系统被抑制导致魔法病毒大爆发呗。

  在不在理?

  《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读后感(二):大难不死的热血中二少年的波粒二象性

  

个人喜欢的方面

本来以为是一本科学侧吐槽魔法侧设定漏洞百出的欢乐同人文,结果写着写着就热血起来了。既要征服世界,又要拯救邪恶,米娜桑,一定要全员幸福啊。

大难不死的中二少年,同时具有波(Potter)/粒(Riddle)二象性,亦正亦邪。不管三七二十一,单手拆阿(关)兹(塔)卡(那)班(摩),只因世界容不下这样的恶。贝拉阿姨纵有千般不是,不能被如此对待,后宫+1达成。魔法英国的全部暴力机器加上邓伯竟然对一枚小学生束手无策,止增笑耳。这段排除各种说教之后,极其中二热血。

四大学院的学生联手成立霍格瓦子学联,推动教改,亦是令人热血沸腾。

用时光转换机实现大质数分解的算法不错。

作者也较好地回答了“蛇院那么坏为啥不干脆取消”这个难题。

个人觉得有待加强的方面

借鉴自四年级的飞龙/阳光/混沌战成一团,偶有闪光点,但总的来说很混乱而且对主线帮助不大。赫敏撒必死女英雄联盟也是差不多。

人物性格多数雷同,老伏小伏邓伯拽哥卢休斯说话基本都是一个调调,老伏调教小伏的大段对话常常看得人昏昏欲睡。玛丽居真的有那么好吃吗?老伏你是不是办了什么会员卡?

赫敏写得比较失败,麦格老师稍微好一点。

和型月世界的互动流于表面,远不如指环王的部分。老伏既然去过冬木市,那有没有试过用圣杯复活呢?

  《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读后感(三):理智与情感

  “这竟然是一部同人小说。”在读的时候我不断想到。

  诚然,它的语言或剧情的展开之类要达到不错还有很大的空间,但达到的高度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这就像毛姆评价的《红与黑》,或许小错不断,但艺术效果仍是令人满意的。更别提《MOR》的作者Eliezer Yudkowsky的再创作功力了,这实在令我难以望其项背,种种延伸探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这部同人的人物性格与原著颇有差距,这是否能评价为ooc?我不那么认为。这个世界与原世界剧情上的转折点是佩妮喝下莉莉的魔法药水,成了美人后嫁给了迈克·维瑞斯,一位牛津大学生物化学系的教授。大部分人物性格的转变都比较合理,只是小天狼星和猪尾巴两人角色的调转只是因为好玩让我想翻白眼。

  汤姆·里德尔、伏地魔、大卫·门罗、奇洛教授···“人是永恒的整体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它会给人带来不幸,这您是知道的。您也知道,人由许多灵魂、由无数个’我’构成。把人的虚假的统一分解为这许多形象,被看作疯话,为此,科学还发明了’精神分裂症’这个名字。当然,没有主次,没有一定的秩序和安排,这种多样性就无法统制。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是对的。但另一方面,科学认为,这许多局部自我只能处在唯一的、互相制约的、持续一辈子的体系中,这就不对了。科学界的这个错误带来某些恶果,它的价值仅仅在于国家雇用的教员和教养员发现他们的工作简化了,无需思考和实验了。由于这个错误,许多本来难以治愈的疯人被看作是’正常的’,是对社会很有用的人。相反,有些天才却被看作疯子。(《荒原狼》)”这里的伏地魔比原著的那个二愣子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啧。

  这部作品的伏笔,掩埋的暗线虽说有些刻意,但非常合理,特别是在真相大白的那一刻令人惊奇的同时不会太突兀,这已经超过了很多严肃小说了。

  “统治世界忒难听了。我比较喜欢优化世界这个说法。(章四)”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对这个世界失望过,因为种种不公、种种悲剧而产生优化世界的想法很容易,难得是如何做到。大部分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改变世界,尝试后又取得了效果的则少之又少。老舍《骆驼祥子》所描绘的那个典型人物,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悲惨世界》、《双城记》、鲁迅先生笔下的大部分文章······它们都折射出社会大环境对个人的摧残。“这个世界是崩坏,残缺,疯狂的,而且残忍,血腥,黑暗。”文中的哈利波特恰好是一个对麻瓜世界和魔法世界都比较了解的人,可以利用起常人难以想到的原理来获利,又如此有影响力,因此他优化世界的可行性强,但我们呢?大概努力成为冉阿让那样的人吧。

  显然本书的作者十分沉迷科学与哲学,对HP的世界观颇感兴趣。对此我感到十分亲切,因为我也是这样一个饱含创造欲的nerd嘿~

  EY几次提到蝙蝠侠让我开心死。

  ——分割线——

  第一章提到,“反正都是发疯,他决定要疯出自己的风格。”这句话十分有趣并令我感到颇有共鸣,就比如现在,写这篇书评让我感觉自己在发疯,但我已下定决心,写是一定要写的,与其痛苦地绞尽脑汁,那我还不如让自己舒舒服服地写,无论最后这篇玩意儿看起来有多疯。

  “爸爸坐在客厅读一本高深的数学书,想要表现他是多么聪明;妈妈在厨房准备爸爸最爱吃的晚饭,想要证明她是多么爱他。看起来他们已经互相不说话了。吵架很可怕,可是不吵架似乎还要糟得多。”类似这样一针见血的调侃书中还有很多。

  【“孩子不应该比父母聪明太多,”哈利说,“或者不如说,理性太多——我爸爸如果真的努力一下,他也许可以赢过我,可是他把他的成人的智慧都用来发明各种固执己见的理由了——”哈利停了一下。“我太聪明了,教授。我和普通的孩子没有共同语言。大人又不够尊重我,不会认真和我谈话。实话说,即使他们认真和我谈话,他们也不会像理查德·费曼那样聪明,所以我还不如直接去读理查德·费曼的著作。我很孤立,麦格教授,我这一生都很孤立。也许这和关在地窖里的效果是一样的。孩子们理应敬仰自己的父母,可是我太聪明,做不到这一点。我的父母爱我,但是他们不觉得有义务和我讲道理,有的时候我觉得他们才是孩子——什么都不听的孩子,却对我整个的存在有绝对权威。我不想太抱怨,但是又必须对自己诚实,所以,没错,我不开心。我也有无法控制怒气的问题,不过我正在努力克服。如此而已。”】

  【“我理解,你需要想一想我的提议……但是我要警告你一件事。”哈利说,他的声音变冷了。“不要对我施展一忘皆空的法术。我以前想到过一个信号,我已经把这个信号发给我自己了。如果我发现了我的信号,却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发的……”哈利有意拖长了声音。】

  “因为即使你只是试着和他们讲理,他们都会生气。对于他们来说,这样就是无礼,是冒犯,是挑战他们在部族中更高的地位。如果你试着和他们讨论,他们就生气。所以我在有任何真正重要的事情的时候,我都不能信任你们。即使你们貌似认真地听完了我说的话——为了扮演好一个关心孩子的大人的角色——你们永远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不会因为我说的任何话,做出任何真正的改变。”

  【“有时候,”奇洛教授的声音轻得几乎就像不存在一样,“当这满是缺陷的世界看起来无比可憎的时候,我会想,也许有另外一个地方,一个遥远的地方,我本应该生在那里的。我几乎不能想象那可能是怎样的地方,而要是我连想象都想象不出来的话,那我怎么能相信它的存在呢?但宇宙又是那么,那么的宽广,也许无论如何它还是存在的?但星星又是那么,那么的遥远。就算我知道怎么去,也得花上很长,很长的时间。而我想知道,如果我睡上很久,很久,我会做怎样的梦……”】

  ······

  十七章关于时间转换器的实验简直了。

  《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读后感(四):超越原著的同人

  

哈利波特系列在很多人的童年里留下印记。罗琳充满童心的想象力无与伦比,但长大后总觉得深度不够——尤其是后三部形势变得黑暗,情节开始涉及政治之后,很多地方可以看出罗琳的笔力捉襟见肘,甚至某些设定过于幼稚。

在这方面,我认为《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是一部超过原著的同人作品。这部作品的设定是,佩妮姨妈不是嫁给了德思礼,而是嫁给了一个大学教授,于是哈利从小得到了理性的熏陶,并且很成熟。在一年级入学霍格伍兹后,他(承载着读者的疑问)开始质疑起魔法世界的设定,并且用科学理性的方式去实验。比如古灵阁的金银兑换比固定,能不能从中套利?一句魔咒中元音的长度比例如何影响魔咒的效果?时间转换器可以用来求解数学题吗(微剧透:答案是不要和时间开玩笑)?魔法师的血统是如何遗传的?魔药中的魔力从何而来?

你是我的了,哈利对着对角巷的围墙想道,对着所有的商店和货物,所有的店主和顾客;魔法英国的所有土地和人民,以及更宽广的整个魔法世界;还有麻瓜科学家自以为理解,其实并没有理解的更为广袤的整个宇宙。我,哈利·詹姆·波特-伊万斯-维瑞斯,现在就以科学的名义占领这片领土。

小说前期很精彩的一个情节是哈利和德拉科·马尔福探究魔法为什么在衰亡。德拉科当然认为是麻瓜污染了纯血巫师的血统,而哈利耐心提出假设,通过收集数据逐个分析假设。最后他们一起发现“纯血主义”是错误的,其实强大的赫敏就一直是最好的反证。这里原文摘录一段:

“德拉科,你不再相信纯血主义了,我会证明你不再相信了。如果纯血主义是真的,那么赫敏·格兰杰就不合理,所以该怎么解释她?也许她和我一样是被麻瓜养大的一个巫师的孤儿?我可以去找格兰杰,要求看她父母的照片,看看她和他们长得像不像。你期望她会长得不像吗?我们要不要去做这个实验?”“她会被交给亲戚抚养,”德拉科说,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他们看起来仍然会很像。”“你看。你已经知道了你必须得解释的实验结果。如果你仍然相信纯血主义,你会说,当然,让我们去看看,我打赌她不会像她的父母,她太强大了,不会是一名真正的麻瓜出身的女巫——”“她会被交给亲戚抚养!”“科学家们有一种测试可以确定某人是否是父亲的亲生子女。如果我付她的家人足够的钱,格兰杰可能会同意这样做的。她不会害怕结果。所以,你预测那实验结果会显示什么?你只要开口,我们就会做这个实验。但你已经知道了检测的结果会说什么。你永远知道。你永远不会忘记。你可能希望你相信纯血主义,但你所预想到的仍然是:如果只有一个因素决定你是不是巫师的话,会发生什么。这就是你成为一名科学家的牺牲。”

这里“你已经知道了即必须得解释的实验结果”的反驳堪称科学精神的典范。这里不合适就科学精神长篇大论,但我想说科学精神的确是一种牺牲,把自己的信仰奉献给科学。

和哈利一起探索魔法世界的过程非常有趣,但这部作品远不止于此。这本书的作者 Eliezer Yudkowsky 是一位人工智能学者,致力于推动理性教育。他创立了LessWrong,一个“devoted to refining the art of human rationality”(致力于提升人类理性艺术)的博客。小说首先连载于这个博客。

小说共有122章,在第50章前后有一些风格差异。前50章注重于哈利理性地探索魔法世界的过程,其中有作者“推动理性教育”的一些私货,有点像借小说传道受业的意思。具体是什么私货,从章节名能看出风格,这里随机摘取一些:有效市场假说(第四章)、确认偏差(第八章)、贝叶斯法则(第二十章)、自我中心归因误差(第二十九章)。

从第五十一章开始,作者好像想起了主线剧情(当然从前面的伏笔可以看出主线是早就定好的),故事开始急转直下,理性的哈利也像原著中一样踏入了冒险历程。随着事情逐渐失控,我们和哈利一起发现最终反派竟是… 算了,看过原著的都知道boss是谁,但这本小说对反派的塑造非常丰满,令人不寒而栗。对比原著中搞笑反派伏地魔,这里的反派有着不输哈利的理性和智力,让读者感到无尽的黑暗——尤其是前面已经把哈利塑造成了智力巅峰。最终结局当然是主角战胜反派,并且比想象中更团圆、更温情。

说到温情,虽然作者倡导理性,书中也充满了人文关怀。后半部探讨了生命、英雄、独立、友情等话题。其中当然也有作者的私货,作者通过对摄魂怪的二次设定,借哈利表达了对“永生”的执着。不过人文方面这本书给我最深感触的,是反派在试图洗脑哈利,阻止他为朋友做某事时表达的“歪理”:

“但还有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波特先生。人们是在扮演友谊的角色。他们只会做角色对他们的要求,不会再多。我曾经想过,也许你和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你比他们更在乎。为什么你会生来就具有如此不同寻常的友情,以至于在巫师之中,只有你一人会被这种感情所驱使,使得你xxxx【防剧透】xxxx?不,最有可能的区别不是你更在乎。而是,作为一个比他们更加理性的生物,只有你一个人会想到,扮演‘朋友’这个角色对你有这种要求。”

这里触动我的是,如何分辨自己是在扮演角色还是在遵从内心?例如,一个程序员选择穿格子衬衫,是因为他真的喜欢格子衬衫,还是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程序员就该穿格子衬衫?一位女士选择买限量口红,是真的需要口红,还是认为时尚女士就应该有限量口红?一个崇尚自由的青年行为不羁,是发自内心,还是认为“自由者”就该“吊儿郎当”的?这点值得深思。

这本书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会在国内出版,二手书市场上流传着以《哈利波特与理性魔法》为名的盗版书,不过只有薄薄两本,是前21章的内容。我就是读到了这两本盗版书入的坑。网上有这本书的粉丝制作的中文网站,其中可以在线阅读,网站很容易查到,我就不附链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