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横竖横》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发表文章就可以赚钱!

《横竖横》经典影评1000字

2020-12-24 23:34: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330

《横竖横》经典影评1000字

  《横竖横》是一部由王光利 (Guangli Wang)执导,剧情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横竖横》精选点评:

  ●真实的旧上海

  ●充满商机的年代 里面彩票摇奖那个节目小时候经常看记忆犹新啊!

  ●拍得跟纪录片一样,全程沪语,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上海,感觉既亲切又有趣。

  ●全上海话,素人。90年代被迫下岗的一帮人就像我父母一样靠自己努力打拼重新生活的故事。张老板在1999年背几十万债真的厉害。

  ●其实也没有讲点什么,那个年代积极进取的勇气和魄力吧。双胞胎姐妹让人看的有点心酸,然而他们和大家一样都是那么积极乐观。

  ●对我来说是一部可爱的电影,21世纪初.朝气蓬勃的上海、只要肯努力就能淘金的时代、另外顺便说句.我们的父辈有多少就是从那时的建材业一步一步走出天地的.哈哈

  ●当年的福利彩票,细纹眉,大哥大…

  ●非专业演员能够让人感到鲜明的真实感,从而让一个屏幕上的故事获得现实般的质地。因为那些角色之间除了角色的联系首先已经有现实的联系,所以我们仿佛也自动置身于他们的现实之中。不把现实当作纯粹的呈现对象,打破生活和表达的界限,很有启发。

  ●横竖横,拆牛棚

  ●嗲,实在是嗲。

  《横竖横》影评(一):15年过去,王光利已经迷失不知身在何处

  多年前就听说过,好像跟《100个》差不多同期,捧得都蛮高的。在胶片时代,一年也就那么100来部国产片,而其中大多数是主旋律,然后就是所谓商业片,剩下的才是能看一下的艺术片,所以但凡还有点看头的片子都会被捧到天上人间。如今看了,并不觉得惊艳。就是写实而已。不过写实就已经是最可贵的地方。尤其在今天,写实对于国产片更加难能可贵。可惜的是这类真实反映都市(或者农村)题材的电影凤毛麟角。

  15年过去,王光利们已经迷失不知身在何处,每年的国产片多了,但精品竟然没有当年多。奇哉怪也!真正有理想有追求的电影人已经越来越罕见了。

  《横竖横》影评(二):三个上海爷叔下岗后演了部电影

  

2018年12月2日,三个久未谋面的上海爷叔在天山电影院碰头了。

把他们重新连结在一起的是沪语电影《横竖横》的公映。

原来,近二十年前,这三个下岗工人所在的装修团队因为福利彩票中奖,而迎接了生活的变化,也吸引了导演王光利的注意。

在后者的邀请下,整个团队以真实的姓名和身份参加了电影拍摄,展现他们的创业经历。

再次面对银幕中的自己,他们有的自觉滑稽,有的想起当年的生活状态,不禁莞尔。

“想当年阿拉是苦,是不容易,什么都是自己做。”装修公司负责人、主演张宝忠由衷感慨。

王光利认为,这部电影完成了他当年的初衷。

“它反映了当时上海生活的一个剖面。我希望把我们那个时候的感受做一个记录和温故,让后人还可以看到,当年的菜市场、浦东是什么样子的。”他说。

正文请点击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785396842/

  《横竖横》影评(三):老百姓的一点魄力

  1999年和上海电影制片厂合拍的《横竖横》取材真人真事,全部制作仅80万~100万人民币。该片参加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并获荷兰电影博物馆收藏;2001年先后参加温哥华国际电影节(9月)伦敦电影节(10月)夏威夷国际电影节(11月)以及东京国际电影节;2002年4月参加旧金山国际电影节。

  故事背景发生于浦东城市化进程的起始阶段,1993~1997年,延安东路隧道和南浦大桥已通车,杨浦大桥和东方明珠正在造,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连影都没有,各区县的动迁人口导入,张宝忠在大批盖起的居民楼里,发现了装修的刚需,在出师不利,负债被骗的窘境前,联合同样下岗的几个工人,横下决心,在金杨开辟了自己的一片逆袭之路,而这也可以算是浦东走向“下只角”逆袭的缩影。

金杨机智搬木头

  浦东的很多路名,都是来自于山东省,比如潍坊路、昌邑路、即墨路、崂山路、文登路。 金杨新村, 那里除了枣庄路,其他都是以“金”打头或者中间是“山”的路名,金口路、金杨路、金台路、银山路、云山路、灵山路。我想“金”的含义不言而喻,“山”可能就是很多地方草堆都比人都高的意思吧。金杨新村街道的公房,有像张宝忠这样的浦东土著,也有大量靠近浦西动迁过去的上海人(就如片中赵永生、周玉华),前者拆了田地,改善居住环境,多数是有点闲钱的但不宽裕,所以张宝忠做起了生意,而后者不会像现在有什么幸福感,浦西的地段换过去,信息不对称的(善良单纯的)大有人在,面积不变,还没什么补偿,生活压力相比过往没有任何改善,甚至还面临上下班多过一条黄浦江的交通麻烦。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大家齐力一心,想苦中作乐,挣点面子的决心是一致的。

退休工人周玉华

  主人公是张宝忠,但是牵起整条故事线的实则是财务周玉华,她是典型的工人出身,勤劳能干,又小心谨慎,看似是个“现开销”(喜欢当面当场用语言还击)的人,却反而心直爽快,热情助人。在她深夜认真帮大家记录福彩号码,到获奖和女儿雀跃欢呼,为同事厨房忙碌,购买佐丹奴红装,以及老爸病床前喂蛋糕还不忘分给护工,最后和张宝忠分道扬镳前的争吵戏都有鲜明体现又没有半点表演痕迹。

  张宝忠做事果断干脆,属于那批少有脑子活络的。赵永生骂骂咧咧,幽默恶趣味,桑窝清桑不拖后腿(干活踏实牢靠)。钟陵均两个脑瘫女儿仿佛在折射那个年代计划生育或者近亲结婚的诸多隐患,但他依然起早摸黑,乐观嘻笑地开着桑塔纳出租车,恩爱着自己的妻子。这些人物不用塑造,每个形象都清晰谱写着那段历史。阶级上他们和外来务工的那批都是工人,但没有遇到困难自暴自弃的“反派”,只有横竖横地向前,在20年后新一代的上海人身上,拥有这种精神和心态的,已经非常稀少了。

赵永生工作搞笑两不误

  一个人对自己的出生地不会有太多记忆,因为孩啼的时候,在哪里喝奶其实都是没有概念的,而只有在童年少年生活10年以上的地方,才会有自然的特殊感情。王光利导演不是上海人,能把衣食住行,人物性格做到99%还原度,不管他是第几代,有多少新浪潮的痕迹,也不谈《横竖横》的艺术和商业价值,都足矣承载那部分时代的尘土和车轮,何况最后还获了奖,回了本,珍贵无比,值得留念。

  认真看完此片的,未必会很感动,因为大家成长在不同区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小天地,但是真的很怀念过去上海的某种气息,饭桌上防苍蝇的折叠罩子,简陋灶头的半成品熟菜,还有39块的烧烤自助,噢,那不怀念,因为食材不算新鲜,油也确实讲不清。当然必须重温的是上海风采福利彩票,我妈银行工作的时候,经常听说是又哪一个所里全体中奖(和影片里的合买兑奖非常相似,虽然可能只是各单位为了完成指标,也是在做慈善,而且看奇偶数,概率不低)

福利彩票购买现场

  前几天和老阿叔司机聊天,他说滴滴出行看似盛行,其实没有填补反而加大了空载率,接单了,经常很多扬招焦急的乘客他只能拒载,人们怀念以前的生活方式,谈吐和思路。那时候男人朴实市井,女人没有美颜和轻颜,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在同化各地的文化,很多公交线路消失了,很多老字号食品店消失了,某种缺口通过电影来保存是一种烙印,也是城市化必经之路的一部分美。

  回到标题,关于魄力,看着如今颇具规模的世博前后滩,那时金杨街道的房子2000一平,八佰伴8000一平,大家手里基本都有二三十万,没有闲钱的工薪阶层可以贷款,但又有多少人有眼光,去正确投资楼市,这和学识地域都没有太多挂钩,只是横竖横的魄力。我记得很清楚,邻居是和张宝忠一样的浦东土著,生的是女儿,还买了2套。家里请的钟点工阿姨是浦东土著,每天烧完菜除了给我爸推销安利,还总提起自己给儿子又买了房。而有不少动迁过去的浦西人,有的甚至现在还住在2室1厅的60平动迁房,当然这更多是父辈的事,因为魄力才有张宝忠的故事,才有这样真人真事的电影,不管哪个年代,魄力都算是老百姓平等拥有的财富。

发文赚钱-发表文章就有现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已有0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查看《横竖横》经典影评1000字的全部评论>>

还没有用户发表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