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案三章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文案三章读后感100字

2020-12-25 00:26: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案三章读后感100字

  《文案三章》是一本由黄集伟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案三章》读后感(一):3星

  

追了作者的网站和公众号多年,希望在本书中看到有趣的段子,结果不多。

本书是写给图书责任编辑的,内容是写图书文案的原则、技巧、案例。

总体评价3星,有参考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本书说明

我们每天被文案包围——尽管摩肩接踵、耳鬓厮磨、擦身而过,可我们常常浑然不觉,而这或许正是那些精彩文案的高妙所在。

文案人格

相比其他行业文案而言,图书文案的样式较单一,写来写去,无非就是“内容提要”“作者简介”,不过,真要写好它,也并不容易。

以我之见,有关图书文案,最要紧的,是文案的个性——个性即人格,它是文本中所蕴含的一本书的特点,而那个被我比喻为“文案人格”的东西,常常就是A文案与B文案的根本区隔,它让A不同于B,也让B有别于C。

在注意力稀缺年代,想用文案吸引读者关注,让千辛万苦生产出来的图书赢得关注,正变得越来越难,以文案为津梁,出版者的发力点无非形制、视觉、文案三项。

科达的这段话印证了一个道理:文案主旨的凸显,比文案对于图书细节的复述重要100倍——它是文案的人格,也是编者对文本要义重新编码、解读、定义后的精华。

差异化生存

曾看过一则公益广告文案,就一句:“请向摇头丸摇头”。

因产品类型有别,图书文案的差异化远比广告文案复杂,至少在介质选择上,图书文案的表现技术还较原始

推介之责外,图书文案本身还是最重要的产品基础数据,对那些小印量图书而言,尤其如此。

高订式差异

从文案差异扯到高订,是想说,有个性的图书文案常常就像高订品,其尺寸、面料、设计、剪裁等一概独家秉持,“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激励策略

“如果你决心讲述真相,就把体面留给裁缝”“人类是上帝犯的一个错误?还是上帝是人类犯的一个错误?”“为什么你坐在那儿看上去就像一个没写地址的邮封?”“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会有负罪感”“说出来愚蠢的话,唱出来就不一样了”

类荷尔蒙配方

农谚用“插根扁担都发芽”比拟土地的肥沃,契诃夫用“一根车轴”夸赞大地的滋养(你种下一根车轴试试,明年它一准儿会长出一辆马车来!)……

煞尾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3分钟总结本书要点)

编写文案不是给诺奖候选品写颁奖词,二者唯一相似之处是它们多半以失望收场。

“水泥地上都是玻璃碴儿”是病句,“混凝土地”才政治正确……吹毛求疵是文案编写者的第一美德。

如果不撞见焚书坑儒那类倒霉事儿,文案会载入史册——当然,它只是其中类似桌旗、筷架、杯垫儿之类的小角色,没有它也不是摆不成一桌席。

别在文案里添加书里没有的东西。不隐瞒,不欺骗,不杜撰……作者比你高明,读者比你聪明。

后记

赶巧,本书是写给图书责任编辑看的,我希望这本小册子能是一份参考资料,能对各位在岗同行的工作有所帮助。

  《文案三章》读后感(二):书评|文案三章

文案三章7.3黄集伟 / 2020 / 译林出版社

川建国同志的政见充满了诡异和不可预知,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连续“退群”和与媒体大打嘴仗,以及那些不可明言的针对竞争对手的行政举措。正是这些“与众不同”,让他的曝光率节节攀升,大量吃瓜群众持续围观。我们无从评价老川的执政能力和效果,单就他受到的关注度和吸引眼球的能力而言是成功的。

在如今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获得关注意味着更接近成功,明星、网红需要更多的曝光率来保持自己的名牌效应,公号文章、热门话题需要更刁钻的切入角度来增加传播力,甚至大学教授、名师名医也需要经常露脸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影视节目多如牛毛,公号文章遍地可见,图书报刊随手可得,营销活动无处不在,巨量的信息扑面而来,观众和读者在信息选择的用时上以秒作为计量的单位。在此之前,一个优质的文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关系到实际的获客效果。

黄集伟在《文案三章》中,以图书编辑的业务为引,讲述了如何写好图书内容提要文案,列举了大量实例,仔细讲解了何为及格、合格,甚至优秀的文案。作者在后记中设置了彩蛋:虽然这是一本图书编辑业务手册,也多少适合与文案有关的另外工种,广告、公号、自媒体。

具体而言:

《文案三章》是一本图书编辑的业务指导书。追根溯源,如何写一篇图书内容提要文案?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关于图书的文案一定是向读者推送这本书值得阅读的理由和依据,或者是剧透,或者是精神提炼,或者是特殊意义,或者是大家名作。总之,在内容提要文案中,编辑用简洁简短的文字,将最大的信息量呈现给潜在读者,达到图书推广的目的。文案的写作目的明确了,余下的就是技法的问题。《文案三章》从写作主旨、对象、细节、差异、趣味、通感、信任、说服等方面,将文案写作的要素一一道来。黄集伟总结了主旨三忌、对象的三三律、意义赋权、差异化、激发阅读兴趣等二十多个细小的方面,把文案写作讲清讲透。此外,作者还从内容提要、作者简介、综合文章、腰封文案、网络文案等方面,将与图书有关的所有文案写作,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了系统的回答。这些问答是最优秀的图书编辑从业经验的最好总结和提炼,其内容之丰富,无愧于这本的副标题:“图书编辑业务手册”。

《文案三章》是一张精彩纷呈的阅读清单。黄集伟精选了约144本已经发行的图书,枚举内容提要,逐篇点评,结合了图书的属性、发行特殊时期、作者身份背景、各出版社的侧重等方面,详细说明选取的理由、文案亮点、差异比较。从逻辑上讲,经典著作才会结集出版,而优秀图书又往往配以精彩的内容提要;反之,优质的内容提要,往往也是优秀图书的精致妆容,即循着优秀的文案能找到优秀的图书。我们再细看黄集伟推荐的这百余本图书:如《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傅雷家书》这样笔法细腻、满含温情的著作,有;如《围城》《百年孤寂》这样的经典著作,有;如《先上讣告后上天堂》《先锋戏剧档案》这样的极有趣味的著作,也有。百余本书,近200篇文案读下来,突然间发现,这不就是一份由专业编辑集合推荐而成的书单,不同出版社的版本之别、外语著作的翻译之别、阅读推荐理由、图书的精彩亮点之处,清楚可见,一目了然。

《文案三章》是一本学习用好中文写作的示范集。什么样的文章是好中文?是华丽的辞藻?是绚丽的技巧?是迎合读者的口味?是追逐热点噱头?都不是。好中文的金标准应当是“浅白易明,高雅简洁”。前者是让所有人看得懂,感受得到文字的魅力;后者是让读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看到文字的美、文章结构的美。黄集伟的文章就是这样的好中文。让我们感受几下:“如果不撞见焚书坑儒那类倒霉事儿,文案会载入史册——当然,它只是其中类似桌旗、筷架、杯垫儿之类的小角色,没有它也不是摆不成一桌席”“形容词是语言生活的大敌,文案编写也一样……与那些标签化、脸谱化的敌人比,形容词偏偏是个美女,颜值高,善魅惑,易走眼”“好文案是从被毙掉的文案里重新长出来的,不是从你自恋的倒影里飘出来的”。

图书内容提要文案也好,公号文章自媒体也罢,文案写作都是绕不过的点,一篇好的文案意味着读者的认同,意味着销量大卖,意味着市场的认可。文案写作更是走心的,真正见得真功夫,方能写的游刃有余,才能写的出色精彩。《文案三章》提供了文案写作的方法论,它从根子上解决了文案写作易起步难提高、易写作难出彩的窘境,给从业者带来了福音。

  《文案三章》读后感(三):朱赢椿设计的这本“小红书”,是一堂编辑必修文案课

  

【本文经编辑,首发于“做書”,原址:朱赢椿设计的这本“小红书”,是一堂编辑必修文案课】

“黄老邪”黄集伟老师的公号“与无聊共勉”,大体上只有两个“栏目”:一个叫“老黄翻书”,一个叫“语文快递”。

顾名思义,“翻书”多为书籍推荐,而“快递”多是段子分享。绝妙的是,仅仅是这样精悍短小的文化片段,每一篇也收获着数千的阅读量和长长短短的回复。

作为横跨文案、出版两个圈子,在互联网上以“汉语观察家”行走江湖10多年的“老顽童”,黄集伟的毕生造诣都浓缩在了这本编辑必备“小红书”——《文案三章》中。难怪这本书还没上市,就让张立宪、东东枪等文化圈大佬望眼欲穿。

据第一批到手“小红书”的读者反馈,这本书对于喜欢埋首打磨内容,而不擅于营销的编辑来说,是一种及时的点醒——“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编辑是个推荐人,把好的内容介绍给读者,依靠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和细致把握,对读者的理解和平等对话。文案的初心大抵如此。” 作为国内第一本专门探讨图书文案撰写的著作,《文案三章》条分缕析、比照参详了126则图书文案,来自1973至2016年间出版的中外出版物。

这本书不仅搭建了一套图书文案写作系统方法论,更非常“接地气”地深入编辑的实际工作,探讨了内容提要、作者简介、腰封文案、网络文案等各类型图书文案的写作方法。还针对50篇优秀的图书文案进行赏析,10本经典作品的各版文案集中点评,好文案究竟好在哪儿?作者一一指点给你看。

“本书既不做价值判断,也不会表现爱憎。本书只尝试去解释……是以建议和论证的方式提出来的,哪怕我的口吻有时看似斩钉截铁。”黄集伟在扉页引用了“码头工人哲学家”埃里克·霍弗的名言,完美诠释了《文案三章》的写作风格。

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值得称道,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大奖,作品被大英图书馆永久收藏的著名设计师朱赢椿操刀,内封满版印专色红,三边切口喷红边,红得浑然一体,如书中的精彩文案一样热辣惹眼。

下面,循着他在《文案三章》里的写作暗线,让我们一窥究竟:文化界“黄老邪”这一支“碧海潮生曲”,背后的“曲谱”为何?又如何能够旁逸斜出,夺人耳目?

编写文案,其实是场三角恋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白马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回忆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到的人。出去走走才会发现,外面有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你。”

《文案三章》序言里,黄集伟先与我们分享了某淘宝户外服装店的著名文案。

这种把都市场景与户外场景并置推进的手法,无疑有效地勾起了读者/顾客让商品带领他们去往更远世界的欲望,这种“勾引”,即黄集伟想描述的理想文案之一种——情书式写作。

文案和情书,相似之处有三:介绍自己,表明爱意,请求对方收了自己(的书)。不同的是,好的文案可能是“渣男/渣女”,一份文案写出来,要获得的是一份“三角恋”。

黄集伟写道:(好文案)让作者觉得“你懂我”,让读者觉得“你爱我”,让总编辑觉得,“才中级?委屈你了。”

会心一笑之余,你会觉得他讲得可太有道理了:文案编写者既要“暗恋”作者(而且他强调,只能是“暗恋”,太明着吹捧,读者要厌烦),还得“热恋”读者,你得知道读者想看什么,别拿苹果当作梨,硬塞读者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

黄集伟甚至总结出这样的“文案三角恋”:

作为“司机”的编辑,得调节感情的浓度和速度:既不能性冷淡,也不能发高烧,即便火力全开,也建议“39°C可列为文案态度的最高温度值”;如果书本身华彩旖旎,那说明整个道路风景独好,此时文案要“收”,这车要“开慢点儿”,如果书本身姿色平平,文案不妨灵动诱惑一些,“开快点儿”。

而关于驾驶技术的奥义,他在这本书里,其实不断在提醒我们注意——

细节,还是细节

前文说到,黄集伟认为,写文案如开车,速度快慢全在编辑心中,而快慢的秘诀,其实就是两个字:细节。

他提出了一个特别实用的方法:

给文案“减速”,就是加细节。细节一丰富,读者读起来就要咀嚼,文案就“慢下来”了;反之,想要阅读“快感”,就减细节,信息直给,都是干货,简洁明了,这样的文案就“快”。

至于成熟编辑,黄集伟觉得,如果足够“艺高人胆大,收尾处玩儿个死飞倒刹,没人管你。”

书里关于细节的绝妙例子比比皆是:

例 1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正要打扫满是落叶的庭院。首先,他仔细地将地面与草地清理得一干二净。然后,他摇晃其中一棵树,好让少许的叶子掉下来。这就完成了。 《Wabi-Sabi——给设计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学基础》内容提要文案选摘(行人文化实验室 2011版)

黄集伟分析说,抽象的Wabi-Sabi概念一两句讲不清,这段文案直给事例,例子里一招一式全是细节,有效降低读者理解门槛,生动易懂,难能可贵。

例 2

刀尔登不教你怎样读书,他知道读书不是可以教出来的。对于刀尔登来说,每本书都如同一颗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成长为一个问题。多年来,他就在这些问题的浸淫中度日。……世界上没有一个爱好比爱读书更费时间。任何事情都有能做完的一天,但读书这件事永远做不完。 《亦摇亦点头》内容提要文案选摘(中国文史2015版)

这段的细节在于严密的逻辑:自“种子”到“发芽”再到“浸淫”,最后到“永远做不完”的绝望。层层推进充满力量,秩序感让文案不空洞。

例 3

我们的世界看上去很坚固,但在《纽约客》怪才格拉德威尔的眼里,只要你找到那个点,轻轻一触,这个世界就会动起来:一位满意而归的顾客能让新开张的餐馆座无虚席,一位涂鸦爱好者能在地铁里掀起犯罪浪潮,一位精明小伙传递的信息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点,却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引爆点。 《引爆点》内容提要文案选摘(中信2009版)

一本明明是讲营销学的书,被这样的文案写出了故事合集的意味,带着一种非虚构的笔法,把商业类书籍写出了悬疑感。这就是有细节的文案达成的“化小众为大众”之功力。

在各类事例的最后,黄集伟总结说:

文案里不该有“二三线城市”——把它换成有餐饮集团也有苍蝇馆子、有仿古一条街也有菊儿胡同的那座小镇才对……无细节无文案。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份被细节撩拨起的阅读欲,继续读下去。

一桩悬案,或者,一场冒险

列举了这么多巧妙文案的例子,可能有人想问:

好文案真有这么厉害吗?让人欲仙欲死,欲罢不能?

《文案三章》里,其实并没有疯狂吹捧“文案”这个事物本身的不可或缺,恰恰相反,黄集伟不断给编辑们“泼冷水”:写文案是做仆人,是做技术性工作,你永远不可能依靠文案获诺奖。不过,你倒是能获得和追逐诺奖的大作家们一样的体验——孤独。

令人孤独甚至令人绝望的文案,要怎么才能在万卷书里吸引读者稍微驻足五分钟?《文案三章》里的另外一些案例,或许能给你启示。

这些案例有一个共通点:设置一个谜面或秘境,让读者自动想变成侦探或冒险家,从而吸引他们进一步翻开书,以阅读,寻找答案。

著名的《致D——情史》(南京大学2010年版)的文案开头这样写道:

2006年,一本只有七十五页的小书《致D》的问世在法国书界引起轰动。第二年,作者与其爱妻双双自杀,共赴黄泉。这段长达六十年的爱情故事的结局,让这本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的排名直线上升。

几乎所有文学作品想要讨论的“爱欲死”,被这短短一则文案全部触及到了。爱情、死亡、名誉乃至身后的财富(稿费)这么多终极要素在两句话里聚齐。一则好的文案,约等于一则绝妙的微型小说。

还有一则文案,很有电影感:

莉迪亚·弗莱姆在父母去世后,开始着手清空双亲房子的沉重工作,没想到,原本是收拾父母的遗物,却变成一场见证家族、发掘历史的历程:她出生时用过的玻璃奶瓶,二战时失踪亲戚的政府追踪记录,父母婚前远距离相恋长达三年的情书,甚至连父母生前绝口不提的集中营往事,也竟然留了一份口述历史……她一一拼凑起对双亲从前无以得知的部分,并渐渐地用新的方式来认识他们。 《我如何清空父母的家》 上海文艺2014版

同样也是一本很薄的小书,却在文案里细密地写了“玻璃奶瓶”“政府记录”“异地恋情书”等介乎于大历史与私人史之间的事物,读者为其背后秘密揪心的同时也唤起了高度共情,如此,很难不渴望取下这本书来一翻究竟。

之前的推文里,我们谈《文案三章》,是就“三章”聊案例。这一次,我们把这本书的情感内核取出来,以“情书三章”来理解编辑日常,在一“勾”一“引”之间,尽力传递出文案这件小事四两拨千斤之魅力,也希望黄集伟老师数十年累积的这本“小红书”,能成为你日后案头的最佳工作伴侣。

最后,还是让“黄老邪”自己吹奏完他的“魔音神曲”,听他这最后一句叮咛,也是某种暗号式的寄语:

除非去写,没人知道文案怎么写。用作家彼得·德·弗里斯的比喻说,文案的秘诀藏在那个保险箱里——连密码一并锁在里面。

  《文案三章》读后感(四):这本编辑“小红书”,可能会成为你的“加印菩萨”

  

【本文经编辑,首发于“做書”,原址:这本编辑“小红书”,可能会成为你的“加印菩萨”】

有一本小红书,还没售卖,就在文化圈引起了一些大佬们的关注:

@读库

由六哥张立宪亲自管理的@读库微博,写下“及时对症”四个字,还畅想退休之际要身体力行,对标此书再写一本。

@东东枪

自谦“基层广告从业者”的东东枪老师,以敏锐的商业触角,发现“天下文案皆一家”的真谛,能把书售卖出去的金牌文案,一定也是商品世界里与顾客良性对话的利器。

今天,这本让大佬们都垂涎的《文案三章》,来到我们的案头。

这是国内第一本专门探讨图书文案撰写的著作。

作者黄集伟系资深出版人,曾有“阅读笔记”系列、“语词笔记”系列等闲书出版。结束记者工作前,编著《孤岛访谈录》;结束出版工作前,写作了这本《文案三章——图书编辑业务手册》。

他在网络上还有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花名——黄老邪,每周雷打不动地盘点网络热词与新鲜话语,可谓互联网时代的汉语观察家、“收藏家”。或许正是由此培养起来的敏感度,让他成为品评文案的一流高手。

所谓“文案三章”,指的是本书分原则、讨论、体验三部分,涵盖了126则图书文案,来自1973至2016年间出版的中外出版物。黄集伟对这些文案或条分缕析,或比照参详,指点间妙语连珠,剖析里得见真章。

第一章“原则篇”搭建了一套图书文案写作系统方法论——如何明确核心诉求和主旨,如何确定目标读者画像,如何通过挖掘一本书的细节来打动读者,如何在短短几百字之内营造一种信任感,如何完成文案的最终使命——说服购买。

第二章“讨论篇”直接深入编辑的工作实际,分别探讨了内容提要、作者简介、腰封文案、网络文案等各类型图书文案的写作方法,几乎涉及到了编辑关心的每一个问题。

比如:内容提要一般写多少字合适?内容提要如何避免剧透?编作者简介能照搬度娘吗?要给作者的照片美图秀秀吗?如何为一本自己完全没兴趣的书编写文案?越来越多人加入撕腰封党,是因为文案写得太烂吗?

第三章“体验篇”针对50篇优秀的图书文案进行一一赏析,好文案究竟好在哪儿?作者亲手一一指点给你看。

尤其贴心的是,作者还对《红楼梦》《围城》《月亮与六便士》等10本经典作品的各版本文案进行了集中点评,既让你直观感受图书文案的常见套路,又让你辨析不同文案之间的视角差别。正如他在点评《红楼梦》各版本文案时所说:文案之别常在观念之别。

在这本书的最后,玩心未泯的黄老邪还埋了一个“彩蛋”,一口气奉送了60多条关于文案的“金句”,每一句都值得抄下来贴在办公桌前常看常新。

比如:好文案是从被毙掉的文案里重新生长出来的,不是从你自恋的倒影里飘出来的;文案编写者可以暗恋作者,但仅限于暗恋;文案编写者必须热恋读者——恋得锣鼓喧天。

无论你是新晋图书编辑,还是出现职业倦怠的“老鸟”,或者只是刚刚开始对写作这件小事有一些兴趣的萌新,这本翔实丰富的《文案三章》,都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智识体验。

而有心的图书编辑们可能会发现,纯熟掌握这本书的“技术”之后,它会变成你的“加印菩萨”,真正变成“自有黄金屋”的编辑宝典。

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读者,也可以从这本书中学习如何用寥寥几百字高度概括一本书,不空洞枯燥,既有深度又有细节,有理又有情,当你在朋友圈发读书感悟,或者向别人安利心爱之书时一定可以用上。

文案第一章:原则

要我美艳,又要我端庄又冷血

在第一章里,黄集伟就提出:文案是给用户的“见面礼”,是给读者“递名片”,既然是送礼,首先就要清晰地知道“读者是谁”以及“读者想看什么”。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他是如何分析具体文案的:

费曼得过诺贝尔奖,是现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但他同时也可能是历史上唯一被按摩院请去画裸体画、偷偷打开放着原子弹机密文件的保险箱、在巴西桑巴乐团担任鼓手的科学家。他曾跟爱因斯坦和波尔等大师讨论物理问题,也曾在赌城跟职业赌徒研究输赢概率。”(《别闹了,费曼先生》三联版内容提要)

黄老师援引考古地质学中的“文化地层”概念,向我们传达了文案细节挖掘的重要性,上述文案中,“画裸体画”“偷开保险箱”“担当鼓手”等细节生动意外,又符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差异化阅读体验;而“按摩院”“桑巴乐团”“赌城”等名词,充分调动读者生活经验与感官记忆,新奇感十足。

最后,以上充满噱头的描述累积成这位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隐蔽、神异的另一面,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不愧是一篇精彩的文案。

“像国王一样思考,像侍从一样努力”,是黄集伟在本书“煞尾”里对文案编写者的一句赠言,从他带领我们分析的这些“活色生香”又扎实可感的案例里,我们确实可以读到“国王”般的野心和“侍从”般的谦逊。

文案第二章:讨论

未必流芳百世,但求无愧于心

本书第二章提到一件有趣的小事:

2004年,出版人范用先生编过一本小书,叫《爱看书的广告》,范用先生介绍说,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茅盾、施蛰存、胡风、陆蠡等名家都曾撰写过图书文案,但他们并未将那些文本收进自己的作品集里。为什么?他们明白,那些文案虽确是亲笔编写,但那只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工作产品。

如此听来,沮丧吗?写得再好也不能流芳百世,可能还会被弃如敝屣,那我们研读《文案三章》的意义何在呢?

黄集伟引钱锺书的话说,写文案是“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但他笔锋一转,再引张爱玲的话表达写出好文案之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

他继续讲下去:如果说好奇心是人生动力的灵魂,那制造好奇心就是文案的灵魂。

也有不少编辑会报怨:在各种严苛的限制下,不用极限词、不用唬人的数据,不尬吹不强蹭名人,真的不会写腰封!《文案三章》对此的回答却是四两拨千斤:教你三个“直给”,虚幻耸动的用词可以变成巧妙聪明的文案。

这三个“直给”分别是:直给精彩细节、直给专业评价、直给性格故事。

这里黄老师又讲了一个有趣的冷门知识:

《唐顿庄园》里的“大表哥”马修迷倒无数少女,其扮演者史蒂文斯其实还有一个身份——布克奖新晋评委。

怎么样?是不是顿时觉得他除了帅,智慧值又增加了?社交时提起这个趣闻,自己的魅力值都增加了?

如果编辑能捕捉这些鲜为人知又容易变成谈资的细节,将其写入文案,或许能撩拨起读者一窥究竟的欲望。

据说,如果阅读一本书的文案超过8秒,读者就有可能买下这本书,而写出值得长久凝视的文案的诀窍,或许就藏在这三个“直给”里。

文案第三章:体验

六版《1984》,谁能C位出道

除了在前两章对好坏文案进行精彩剖析,在最后一章,黄集伟如同戏剧学院教授一般,给出了大量对照参研的实例,请关心文案写作的编辑、读者们“真听、真看、真感受”。

其中有一部分,是将不同年代、国别出版的同一本书的不同文案罗列出来,进行对照式分析。

《1984》这本书他就列出了六个版本,自1983年至2013年,时间跨度30年,文案上却呈现出奇妙的“昨是今非”之感。这里选择其中三个最具代表性的,供大家自行体会:

Plume出版社1983年版文案:

《1984》是乔治·奥威尔于1984年所写的一本对于未来的预言书——随着1984年真的来到又过去,人们感受到在他在书中的描写是多么及时,同时又多么令人不寒而栗。(黄佐思 译)

北京十月文艺2010年版文案:

1949年6月,《1984》在英国出版并获得巨大成功,60年来,《1984》对全世界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说”,英国《卫报》、兰登书屋“100本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英美法德多国将此书列为中学生必读书。……英国调查表明,乔治·奥威尔仍是当今最受同行热爱的作家。

江苏文艺2013年版文案:

《1984》描写了未来社会即1984年大洋国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大洋国,权力高度集中在“党”英社的手中,到处张贴着党的领袖老大哥的画像,几乎到处都安有电子屏幕,思想警察神出鬼没,人们主要指党员,无时无刻不在被监视、被监听,连自由地思想都是一种罪。……全书文笔犀利冷静,以惊人的敏锐洞察力、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丰富的想象力刻画了未来极权主义社会的面貌,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

……

在黄集伟看来,不同版本对《1984》“世界文学经典”的定位是一致的,除此之外,皆不相同:有的侧重作品思想锋芒的前瞻性;有的侧重虚构的政治寓言性;有的从传播史入手;有的谈影响力;有的谈故事内容……

这样的集体对照,并非为了一较高下,而是为了告诉我们:不同时期,同一本书向读者传达的信息应当灵活调整。“看人下菜碟”在俗世生活里可能会被认为骑墙,但在短短一段文案中想要向目标读者传递有效信息,懂得取舍,懂得适度迎合,正是文案写作的题中之意。

除了以上“三章”,这本书自带的金句总结部分和书目汇总,也令人常看常新。

尽管《文案三章》的副标题叫“图书编辑业务手册”,可正如本文开头东东枪所言:任何文案都相通,读这本书,再遇到日常需要写作什么的时候,你可能再也不会无从下手,而是变得胸中有天地。如此一来,无论是十万加还是加印,或许,都不会再遥不可及。

【本文刊发时经做書编辑部润色,特此致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