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唯愿爱与自由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读后感100字

2020-12-26 00:10: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读后感100字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是一本由李银河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读后感(一):没法讨厌李银河

  现在我被说成是“那个写博客的人”。这就是对我的人生的评价吗?我感到痛苦无奈。可是世界多么大呀,无数的人,古往今来,前仆后继,在茫茫人海中能被人知道已经是很不容易了,绝大多数人都是生下来,活几十年,然后死去,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不管是因为什么,我的生命比许多人更有滋味,更精彩,我可以窃喜了。

李银河这段自白给我看乐了。一边乐一边很佩服她的豁达和诚恳。在这个人人都忙着立人设、在前台展演、隐藏后台、甚至忙着排练预演的年代,这种豁达和诚恳是可贵的,也是有福有智慧之人才能拥有并勇敢袒露的。

有一说一,李银河的“痛苦无奈”不是没有道理。按照咱们从小写作文的标准,她的文字确实算不上优美。她总是写大白话,用劳动大众的语言讲道理。怪不得总有人说,她”写的东西就是简单的分类“。然而看似简单的东西并不总是简单的,李银河的社会学者身份让她的大白话里也浸润着福柯、萨特,这可能是她跟其他作家谈人生的不同之处,她能用劳动大众的语言讲这些社会学思想支撑起来的道理,讲得诚恳、诚实,毫无架子、不摆谱,这是她从她妈妈那儿继承的遗产、也是跟王小波共鸣的部分。

在《妈妈印象》这一篇里,李银河回忆她妈妈的一生,用妇女研究的视角看她妈妈:

李小江做“中国妇女的口述史”,曾邀我访间妈妈我当时很忙,此事就拖了下来,现在我很后悔,因为妈妈她们这一批“三八式”的干部,当年怀着满腔热血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恰恰是中国妇女几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新人,是中国妇女解放的先锋。正是这些参加革命的女性或称女性职业革命家为中国女性参与社会生活开了先河,也为男女平等的意识形态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起了最关键的作用。

妈妈对李银河的影响也许比她意识到的更大,我猜测她的文字风格——一种不受现在人待见的、“大老粗”式的坦诚、简明、粗糙的表达,就受到了她妈妈——《人民日报》农村部主、“农民喉舌”——的影响。这种文字风格和文本审美已经随着红色年代的过去而成了活化石。或者说,以这种方式说话行文的人还有——譬如那些自掏腰包出诗集的退休老干部——但是以这种红色审美风格为媒介来传承西方社会学思潮的,可能就只有李银河一个了。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这么喜欢她,她说啥絮絮叨叨的大道理我都很难讨厌她。

在我眼里,李银河是现代女性的理想模板之一,是现代意义上的“全福太太”。如果我这个现代婚姻制度的反对者有朝一日要结婚,我希望她给我证婚——就好像古代新人结婚要找“全福太太”一样,我希望沾沾她的好运气——她跟王小波共度的20年灵魂伴侣的日子,她在王小波之后还能去爱、去享受的美好的性,她走出巨大的丧失的勇气,她在学术上的成就。当然最重要的,是我希望我也能有她的诚实和豁达——先对自己诚实,再对世界诚实,先对爱诚实,再对欲望豁达。

当然我也没昏头,确实,“生命惟愿爱与自由”。但爱与自由并不是我等屁民可以享用的,你首先得是李银河,得有她的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这本书里说的人生道理是对的,至于在自己的生命里怎么对症下药,还得各位读者自己参详。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读后感(二):美与爱,让虚无的生命拥有了自我的意义

  

李银河老师有个title,这个title的光环之大,掩盖了她所有的成就,大部分人听说她,都会下意识地想到:王小波的妻子啊。

我最初听说李银河,却走的是另一条路径。那时候女性主义研究未曾甚嚣尘上,查阅资料的时候读到里李银河的只言片语,直感慨:真敢说。后来就开始能在各种媒体上见到她了,她的很多言论直到今天,还是先锋的,锐利的,研究的社会学主题更是让老一辈的人咂舌:性、同性恋,比起在女性主义论文里的观点,这些更让她整个人充满了争议。

年少时,我曾想过,是不是因为王小波妻子的光环太大,太沉重,她才会用惊世骇俗的言论来宣告自我的存在,但是随着追随她文字的脉络越深,愈加了解,就像王小波身上不需要加注“李银河的爱人”的标签一样,李银河也不需要“王小波爱人”的标签,可是,他们却一直在彼此说明——灵魂寻找他的伴侣,首先,你得拥有灵魂。

翻开这本《生命唯愿爱与自由》,有关灵魂之爱的论述贯穿了字里行间,她说,灵魂是没有性别的,所以灵魂伴侣也不一定是异性;她还说,你除了要有灵魂,还要有爱的能力,最后,你还得有运气,那么得出“灵魂伴侣就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结论也就不足为奇。

其实,这正说明了李银河老师的始终如一,或者表里如一,既然如此,她不需要用乖张的言论来凸显自我的存在,或许她正如王小波所说,有的女人是无价之宝。既然是无价之宝,要么是普罗大众不懂欣赏,有么就是凡夫俗子无缘欣赏,总而言之,她就是这样,从她最初的社会学研究开始,一直到王小波去世,她又有了其他伴侣,领养了孩子……她所有的行动无不说明,只为今生的这个自我而活,无需被理解,无需被懂得……所以在她看她人生的论述时,心中充满了一种异样的悲伤:她过早地领悟到人生的无意义,荣格说这个问题不能多想,想多了要发疯。可是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时刻,叩问内心: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人活着到底什么是人间值得?只是大多数的人不敢面对李老师不但多问而且细问,甚至审视答案的这个问题,因为所有的人,不管是什么成就不管是美丑不管是善恶,不管最后社会给你的标签是什么,向死而生的归途,会让一切世间的一切纷扰荣辱成空,想要永生的人,大概就是不想成空的人吧。其实作为读者,我们也不能感同身受地懂这个女人,为何能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这个残忍的答案,并且将它内化为一种自然的存在。可是,从另一方面,又完全能懂,一个人如果已然看开,明白找到灵魂伴侣不但要具备必然条件,还要靠偶然的运气;明白人生终将孤独,明白人生的所有终将成为过眼烟云,那她还在乎什么外界的看法,人们的褒贬,是他人眼中的“神仙眷侣”,还是一个孤独的“老太婆”,这又对她本人来说有什么区别?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李银河老师在书中讲到,既然人生是无意义的,那就赋予它一点点私人的意义。存在主义为人生的虚无指出方向,虽然存在纯属偶然,人生毫无意义,但是人可以选择,并自己去承受选择的后果。这大概就是萨特所说的,是英雄自己选择成为英雄,胆小鬼自己选择成为胆小鬼。那一点点私人的意义,可以是审美的,可以是自由的——只要发乎心,就可以寻找到有限的自由。

有时候,我们沉浸在眼前具体的痛苦中,比如说,孩子没考好,比如说,工作中人际的分歧,比如说,收获和投入看起来不成正比……连这些问题李老师都有一个通用药方——往大了想,往远了想,现在的问题在两年之后也许就是个笑话,你个人那一点点纠结与迷惘在宇宙中几乎微若尘芥。说得直白点,这么理解不知道对不对,就是想开点,人生的一切事,都不是事儿——或许只有遭遇过得到,与剧烈猛烈地剥夺过的人,才有真切的体悟吧。我相信李老师和王小波是真心爱过的,但是同时,她更爱自己,更爱这个可以创造审美价值的世界,也尊重时间。我记得她在微博上回应过,为什么说那么爱王小波还会和别人在一起的问题,其实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这样的,爱过,拥有过,活过,还得往下活,往下爱,往下寻找和行走啊。

其实中间很多年没有读过李银河的文章了,但是如今再次捧读,依然不会令人失望。这个“老太婆”多有趣啊,竟然曾经因为王小波的长相要与其分手,而王小波更绝——你也长得没那么好看啊。这一段让人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有趣的灵魂才能在自嘲上不遗余力,没错,,没必要活到完美,又能写文章又要成为一个美女帅哥——请一定记得李老师提到多次的克里希那穆提的人生箴言——人应当认识自己,按自己本来的样子接纳自己,不与人比,不拿真实的自己与应该的自己比。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读后感(三):李银河:女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女人

  

作为女人,我挺庆幸自己能活在这个时代的。

像我们的父辈,很多女性都活得不够自由,因为“中国文化倾向于强调义务,忽视权力。人们习惯于为了尽义务而牺牲自己的权利。”所以,女性总是要承担照顾家庭、生儿育女的义务,她们活在更不自由的枷锁中。

而现在,随着女性解放,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必借由婚姻获得生存资源,可以通过工作养活自己,更独立,也更自我,她们有了选择追求爱情、自由、快乐的权利。

在《生命唯愿爱与自由》这本书里,就谈到了快乐、自由、爱情、女性观,其中,我最喜欢“女性观”这个部分。

李银河是拥有“先锋女权主义女知识分子”头衔的学者,她是生活的观察者、享受者,也是一个勇敢的表达者,愿意把自己对时代的观察、体悟、感受,用不加修饰的方式展现出来。就是这种真实、粗粝、直接,像投掷在湖心的石头,能够引发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不可否认,她的女性观是有些超前的,更接近西方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观点。

她说:“在我看来,女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女人。过去所有关于女性应当是怎样的、男性应当是怎样的看法都不一定是正确的,应当逐步消解传统的男女两性的划分。”

同时,她认为“两性情感模式的这种区别不该被归因于胜利的、自然而然的、无法改变的,而应该更多归因于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是被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建构起来的。这就是对男女这一区别的本质主义的解释与社会建构论 解释的不同。”

我觉得女性应该读一读李银河,因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疑问和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想法,就会希望得到一些指点或者引导。

而李银河有很多先锋、独特的内容,会给人一些启发。比如,去看看她对性、对单身女性、对婚姻制度、对离婚、对女性面对家暴等等问题的观点和解读。关于这些内容,不仅仅是一些个人的理解,还会有专业的数据支撑,辅助自己的观点。

当然,这本书里,其它的内容也很棒。

我觉得她是一个很朴素的记录者,愿意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感触,文笔流畅、情感真挚,就跟听熟悉的朋友讲话一样。

除了女人的部分,关于人,李银河老师也有很多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的观点:

第一,关于欲望。

“人的欲望来自生命本身,欲望强烈者生命力强大,欲望微弱者生命力弱小。欲望包括创作欲望、行动欲望、各类胜利欲望,如食欲、性欲等等,它是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冲动,像山间的一股泉水,盈满之后就需要宣泄。”

“如果人能够一生只做自己胜任愉快的事情,能够只交往给自己带来愉悦感的人,能够克制自己无法宣泄的欲望并将其升华至美好的精神生活之中,他就一定能够得到一个快乐的人生。”

欲望并不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如何合理的控制欲望,宣泄欲望,而不被欲望驱使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但,很多人做不到,或者,根本没有认真去思考这件事。这才是最可怕的。

第二,关于比较。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比我们更有才华,更有权力,更有名望,更富有,更美丽,如果不安于自己所拥有的,内心就永远没有快乐。”

如果能停止比较,人类至少会轻松很多吧。

没有那么焦虑,压力也没有那么大,就轻松愉快地享受自己的人生,去跟自己对话。

第三,关于工作。

“将工作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价值,至少是一种本末倒置,倒因为果。人生在世,做重要的是过一种舒适、宁静、沉思的生活,如果短短的几十年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就不虚此生。”

很多人的不快乐、不自由,都因为被工作绑架了。原本是通过工作获得更好的生活,但有的人,恰恰因为忙碌失去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热衷于讨论996、社畜,就是因为工作不应该成为人的全部或者大部分。只要活着,就应该牢牢记住,“工作是手段,不是目的。”

第四,关于女性。

“一个女人要想幸福和快乐,必须超越年轻和美貌,必须在年轻和美貌之外还有价值。只有超越年轻和美貌,才能获得快乐和平静的心情。”

很多人频繁使用“少女”,就源于对老去的恐惧。

为什么女性一旦超过三十岁,就好像进入了价值断崖?但,大环境就是如此,要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需要更坚韧的内心和卓越的能力,强悍到足以对抗世界,强大到让人忽略其它。

第五,关于感情。

“世间最有趣的游戏是恋爱。”

“想要找到灵魂伴侣,首先你得有个灵魂,其次要有爱的能力,最后要有运气。”

其实,看李银河写王小波的几篇文章,比如,《爱情回味》、《我们曾经拥有》、《悼王小波》,就能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她找到了那个真正欣赏自己、爱护自己、能够倾心交付的男人,拥有过最灿烂的20年。

哪怕无法幸运的找到灵魂伴侣,但也要痛痛快快的爱几次。爱也好,痛也好,放纵也好,受伤也好,那是活着的滋味。

活着,是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要的人,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读后感(四):生命既然没有意义,我们为什么不能自杀?

读完感觉半本好书,前半本讲生命无意义,通透不悲观,深得我心;后半本讲李银河老师认为的爱与自由,美好而理想化,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然行文风格(尤其是频繁的排比句)非我喜爱的文风。

所以,说说上半本。

李银河老师一剑封喉,直接告诉我们:生命并无意义,一切终将归于沉寂。事实上没有什么真的必须要做,值得要做的事。

这话听得惨烈虚无,难免令人泄气。

不过反过来想,好在生命没有意义,你可以尽情按照本性去探索,甚至自己创造意义,而不是一出生就被冠上某种枷锁不得自由。

事实上,是否全然接受这一点,人生态度截然不同。

接受这点之后的人,往往会有两种极端。一种陷入极端的虚无主义悲观主义逃避一切,一种就会今朝有酒今朝醉,放纵自己去浪。在我看来三和大神和魏晋风流,就是这种极端的两个端点,本质并无不同。

其实前者何尝不想去浪,只是受制于肉身出身资源环境没有能力去浪,只能逐渐走向自我毁灭的逃避。曾几何时,我也如此。睁开眼睛觉得一切都只是Npc一样循环反复,找不到自己的欢喜自在,憋闷,晃荡,似是而非却又茫然无所谓。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林嘉文遗书

人真的不能想太多,想多了发现自己力不能逮,生而为人的种种限制,想得不可得,放又放不下,无疑是一种折磨。就像鲁迅说的从铁屋子里先醒来却无处可逃的人,还不如沉睡的来得痛快。一个聪明的奴隶若是意识到生命的无意义却挣不开铁链,他岂不是愈加绝望煎熬?

读书有时候戳到一个点就已是收获,我主要想聊书中的这一句:生命既然没有意义,我们为什么不能自杀?——看得我振聋发聩。

李银河老师若无其事抛出了这么大一个问题刺痛了作为读者的我,可她后文的回答并没有让我豁达。真爱与自由固然令人向往,可真的能追求到这些的人太少太少,少得令人嫉妒。

秦皇汉武当然想万寿无疆,可是受到压迫剥削的无产阶级每天睁开眼睛就是为了生活的挣扎。若说生命所求唯有真爱与自由,实在有股何不食肉糜的气息。照这么说大部分人都活得毫无意义。

我想必然有个更深的意义,支撑着苦累的众生汲汲营营活下去,依然保持希望。

天性敏锐之人,若是长时间仰望星空,就会从中看到人生的荒芜、冰冷、荒诞无意义。这种问题不能常想,否则人会疯掉。

过于敏感是一种灵性,会带来莫大的创造力、好奇心,同时带给精神的伤害也会与日俱增,所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主动钝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才能,就像我们老话说的难得糊涂,装傻是一门学问(如《让子弹飞》中的葛优,就是位装傻的天才),

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瞬间想到过自我了断,那是一种很虚妄的、一闪即逝的生命力空窗期。之前的生命力用完了(单纯的快乐、恋爱的激情等),之后的生命力还没找到,在这生命力丧失的阶段,人会变得什么都可以,又什么都无所谓。

李银河老师说,年轻和年老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对一切兴趣盎然,后者对一切索然无味。当你对什么都没有冲动的时候,其实离死也不远了。听得我心里咯噔一下。

人的一生中,遇到的多数人和事都是无趣的,只有少数可以点燃生命力的有趣,一旦遇到就不能轻易放过,因为那也许是人获得快乐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真正的快乐在哪里呢?

快乐在哪里,也许我们潜意识中的那点意义就藏在那里。

辛苦一天的建筑工狼吞虎咽吃完一碗鸡腿饭,喝一杯冰啤酒,回去洗个热水澡,这种快乐未必就比作家写完一篇小说少;没有排比句,大致这意思。

我羡慕有信仰的人。

我说的有信仰,是真的打心底向往未知世界,精神信念的那一类人。哪怕你信仰的是真爱,是荣誉等价值概念。

除此之外,存在主义的幻灭后,力所能及的快感就成了我们唯一的选择。有人热爱冒险,有人喜欢宅,圆融自洽的快乐,都很好。快乐的追逐因人而异,参差百态,也显得人间精彩。

我一直在研究宗教,可是以我有限的修为,我看宗教也很可疑,人们幻想出种种美好的天堂、神祇、意义和价值,使得人生可以忍受,使得真相不显得那么生硬刺目,那么赤裸裸,那么惨不忍睹。

我常以为诸神可能确实存在,可是他们在触不可及的高维空间,或遥远无比的宇宙尽头,根本不关心人类的命运,或者极少数关心的实际上也做不了什么。正如你会关心小区花园一个蚂蚁群落的发展状况吗?上帝不可能有独立人格,有人格就不称为上帝。我们的罪过不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只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与人心的谴责。肉身终结了就是终结了,回归原子回归宇宙虚无之中,一了百了。

人在地球上本来就是偶然的,甚至对地球来说是负担的,多余的。我们只是基因里面写了种种自嗨,自我崇高,以在无数虚处实处找乐子,才有利于种族延续千秋万代对发展繁衍充满兴致。无神论者是不是该这么认为,那死亡还有什么可忧虑?比深眠还深的长眠,那岂不是一种解脱?真要那样就好啦。

很多人嘴上说着无神论者,心里一样怕死。说白了,那个怕死的点,就是你存在的意义。哪怕是闻到隔壁的饭菜香勾起食欲,电脑上的网页女郎心驰荡漾。

那如果一点都怕不死,甚至向往死亡的人呢?(我相信有些人不是怕死,是怕痛苦,以及对他人的责任感)

回到标题,那么既然生命没有意义,我们为什么不能自杀?

我个人的理由,是因为相信灵魂的存在。

相信灵魂存在的人,不管信不信天堂地狱,都不敢尝试自我终结。这事说来话长,简而言之是对绝对孤独的恐惧。

宇宙的存在有目的吗?我想任何一个古今圣贤都很难给一个答案。刘慈欣的《朝闻道》中,借着霍金的口问了这个问题,结果也是没有答案。

我想,答案约莫还是有的,或者严谨来说,能说服我的答案目前有一个。我给自己的答案是————丰饶原则。

宇宙本体啥都感受不到,啥都创造不了,只能偶然之间创造的生命体作为触角去感知更多,依靠智慧生命去产生种种可能性,提升宇宙丰饶的存在。

你活着哪怕一个崭新的念头,一个小小的创造,都是对无限宇宙有限创造的升级。这个原则我是从《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这本书偶然看到的,从此深表认同。反正爱咋咋地都是对滴,种种法门都是以幻破幻本为一体,但切勿故意找死,因为系统会把你卡死在虚无的bug里。

按照丰饶原则的推论,每一个人的存在对大宇宙都是意义非凡,这让我有种踏实感,哪怕自欺欺人。

有大德曾讲,证悟就是认识你的无限性。我们的无限性是超越想象的,我们需要发现它。

晚上喝了点酒胡思乱想,临表不知所言,只想感慨一句,活着就是最大的奇迹,不可轻易舍弃。

不如就暂如李银河老师总结: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快乐中去。尽可能和自己欢喜的一切在一块,如此足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