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风雨故人来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风雨故人来读后感摘抄

2020-12-26 00:47: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风雨故人来读后感摘抄

  《风雨故人来》是一本由钱理群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2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雨故人来》精选点评:

  ●读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有一位好老师的重要性。 一进大学,就能听到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教导,何其有幸。 他教我们要读书、要潜心、要思考、要充分利用4年的自由时光与古今中外的世界对话,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不过这本书的结构不好,其后的部分有些“重复”了,因此这本书并不很推荐。 他教我们读书,也教我们做人,这难道不是老师最重要的初心吗? 是社会太功利、是家长太迫切、还是孩子太成熟,太多太多的东西让人们不得不做出选择,好多老师们为了孩子的“前途”、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含贬义),苦熬于升学率、束缚于成材率,但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的,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不是健康快乐地活在世上吗? 但,无解,至少现在无解。

  ●钱老师谈读书的好书

  ●感谢钱教授把我引入鲁迅

  ●全是旧文,真无法可想

  ●171128。补。沉潜十年。

  ●沉潛十年。沉到歷史的最深處,社會的最深處,大自然的最深處,思想的最深處,內心的最深處,生命的最深處,這樣的沉潛讀書才是真正的讀書。 古人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書,常讀常新。 魯迅説:“倘我能生存,我當然仍要讀書。”

  ●通透。单篇阅读体验更佳。翻阅。

  ●稍微有点啰嗦,讲稿没有再精删。适合本科生来读,一入学就开始读,跟着钱老的建议走。

  ●能感受到一位老者对晚辈的敦敦教导与关爱,但是出版社的编排充满了鸡汤味,使得从始至终充满了啰嗦、灌输……少了一些碰撞。突然觉得陈思和那样自己编排自己的书还是好的,比如那凑十二生肖的本子……

  ●阅读更为人

  《风雨故人来》读后感(一):精神缺失的我們何去何從

  時間被碎片化的今天,青年人的閱讀,借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迷於廣告式批評的符咒?』 如果一個人從學校到社會,一輩子都侷限在求生性閱讀中,會造成什麼後果呢?會造成人的精神的僵化以至奴化,也會造成閱讀眼光、品味的扭曲和閱讀鑒別能力的喪失。 “我們猶如‘原始人’”,“身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飢餓至死。”——郝明義《越讀者》

  感謝錢理群教授,讓我安靜下來,重新思考人生意義之所在。讓我從書架上找到那套買來多年的《魯迅經典全集》,翻開那個『甘為孺子牛』,擁有180多個筆名的現代文學巨匠的著作,激起內心漣漪,久久不能平復。

  陳寅恪先生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沈從文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他們那一代人,雖在亂世,卻追求精神獨立,思想自由,懷著一顆赤子之心。

  當今,人變得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焦慮,本雅明認為,當代社會就成了一個沒有教養的文明社會,長此以往,令人堪憂。

  錢理群教授在《後記》中,又持樂觀主義態度,相信出於對人性的信心,對書自身力量的信心。

  希望我們青年人不要被浮華迷惑,讀經典,成為讀書人,成為可以獨立思考的年輕人。

  《风雨故人来》读后感(二):读书

  23篇文章分为4辑,是钱理群在不同场合谈读书文章的汇总。钱教授自己也说观点有重复,但其中贯穿始终的是谈青少年的读书、谈读书的自由与自主、谈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很多观点是已知的,可以通过阅读钱教授的这些演讲稿或是为相关书目写的序言,来学习一下大学者是用什么样的切入点来表达——为什么读书、如何读书与读什么书。

  书中一篇《地地道道的读书人——读商友敬先生的三本书》值得一读再读,其中谈到的读书观与语文教育观,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讨喜,但是长久来看,是立人之本。以“问题揣摩”为读书要诀,语文教育带给学生的应该是思维训练、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以及对语言文字背后的人生世相的敏感。

  文理交融的广泛阅读、避开舒适区读半懂的书、讲究声和气的诵读等具体方法,都是需要时间沉潜的。读书为己,立己。读进去,而后更要走出来。应试基础教育的扭曲与异化,无法接轨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独立思考者、终生阅读追随者与公共事务参与者。

  本书带给我还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钱教授对鲁迅的多处解读,让人体会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鲁迅的两句话“人各有己,不随风波”和“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就是对健康、快乐、有意义生活的解读。

  《风雨故人来》读后感(三):关于读书和做人

  

这本书中有演讲稿,有书的小序,有钱老师的随笔。分为四辑:辑一是读书之意义,辑二是青少年与读书,辑三是一些读书人及其故事,辑四是杂谈。因为都是谈读书,因此内容难免会有重复之处,也算是钱师给我们“划了重点”。

书中多引用鲁迅的话,多谈自己的人生经验,又加入颇多名人轶事,读起来轻松又深刻。好多地方我读的热泪盈眶,以至于读完之后回想还是会有想流泪的冲动。虽然名曰“读书”,实则也“育人”,老师说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大有启发。

有些观点我甚是喜欢,做了提炼,附在下方:

关于读书:

1.读书与实践的结合

2.不要成为“分工的奴隶”,破除“专己守残之陋见”

3.设计自我的知识结构

5.“好读书,不求甚解”,“随便翻翻”

6.打好专业基础的底子,读经典

7.生存性阅读/求生性阅读不可取

关于做人:

1.讲求长远的功利

2.“黎明的感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3.做个真性情的人,学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4.创造独属自己的小环境,设定现实理想与理想目标

5.“人各有己,不随风波”

6.记住“我们”,好人要联合起来做好事

7.“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8.要有“同情的理解”

9.要有“不可夺之志”,这是心灵的寄托所

10.二十四小时的分配,得与失

  《风雨故人来》读后感(四):风雨故人来

  名字叫做风雨故人来,是引用文章其中的一个章节标题,就像是沉默的大多数,真写意,我是冲名字买的!

  翻开书才知道是写读书的,满满的都是营养,浓缩的营养,硬往你身体里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作者把一些觉得非常重要的事情说了不止三遍,比如读书要循序渐进,要早读经典,要文理交融,要做杂家等等等等!三类人可以读此书,学生先看前几章节然后交给中学语文老师,老师看完中间再交给学者研究后面的学术性内容。说此书东拼西凑真是一点也不过分!但是书中的内容还都是不错的。

  好多章节是讲座的逐字逐句的记录或者是替别人图书写的序,没有太多逻辑可言,没有文学上的精妙,没有语言上的推敲,就是教你读书,不以书的方式教你读书!作者本人是真的是喜欢鲁迅,并且了解鲁迅,像书上说的,鲁迅他读进去了,没读出来(他的话是读出来一部分)。作者认为有价值的文学只限于论语,庄子,诗经,楚辞,唐诗,红楼梦,周家兄弟和胡适。没了!剩下的内容就是讨论读书苦不苦。多苦的问题!

  从中间几章开始,探讨的问题也深了起来,也更值得看,作者对幸福的度日,健康的活着确实理解很深,读起来很受启发。此后的文章越读越觉得好像是在教授一位老师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和他们指导学生读书的现阶段成果,和学生没关,和大众也没有关系。

  文章越写到后面把诗歌单独提出来作为欣赏和学习的对象,大大的提升了阅读兴趣,从新审视诗歌,提起兴趣!在本书最后不停的鲁迅鲁迅!像极了论文!

  文摘:

  知识,友情和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三样东西。

  真正会打牌的人打牌不计输赢,为赢钱去打牌在赌徒中成为“下品”,赌徒中的高手是为打牌而打牌。读书也一样。“好玩”两个字是道出了一切读书,一切研究的真谛。

  读书要既精通一门,同时又是一个杂家全世界的文明历史就是各地区、各民族、各时代人不断寻找合理价值观和幸福观的过程。这样一些寻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全部集中在书本里,特别是经典著作里。所以我们首先要读经典,广泛吸取人类文明精华,作为解决价值观、幸福观、人生观问题的基础。

  泛读,就是知其大意,不求甚解,说不定反而得其神韵,不必过于拘泥。有的书初读不懂,只能囫囵吞枣,读多了,自会融会贯通。

  要有所不懂才能有所懂,要有所忽略才能有所得。

  凝神屏气,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读——其实,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境界

  人生活在两个世界里。首先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生活在一个世俗化的世界里,生活在一个充满着丑陋和污浊的世界里。但这绝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每一个人还拥有另外一个世界,那是一个意义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

  今天的中国,人的情感的沙化,趣味的粗鄙,精神的沉沦,心灵的扭曲,人伦的丧失,人际关系的冷漠,都已十分严重。面对这样的现实世界,我们作为普通的教师、学者,普通百姓,总体上会有无能为力之感;但我们还可以“救出我自己”,这就是我经常说的,我们至少可以在自己和周围的小圈子里,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诗意的生活。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不能是纯客观的,冷眼旁观的,而必须是感性投入的,一定要摆脱中学语文课的“一扫清字词障碍,二分段,三分析段落大意,四归纳中心思想,五列出写作特点”这五段法的分析模式,那是会把生动活泼完整的文学生命冷静地解剖、支离的。应该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不带任何先入的主见、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读,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以感悟为基础。要感同身受地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同欢乐,体察他们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颤动;特别要细细地琢磨作品的语言,品尝出语言的味儿来。

  鲁迅首先区分了“职业的读书”与“嗜好的读书”,主要讨论与提倡的是后者。他强调,这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阅读。

  引用叔本华的话说,不能让自己的脑子“给别人跑马”,读书的结果如果是使自己变成“书厨”,那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但如果只是读书,即使能够思索,也还“不免是空想”;“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鲁迅的最后一句话是—— 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医学和文学都面临同一对象:人。这看起来是一个常识,却很容易被忽略:文学家往往热衷于直接表达思想、讲故事,而忽略了写人;医生们却常常只见病,不见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