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读后感锦集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是一本由刘道玉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精选点评:
●生日快乐~
●为人,为学,为事都是一流的。
●图书馆借来看完了,还特地买来送给学化学专业的姐姐。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得重新审视这个老头
●俗话说:“喝水不忘挖井人”。今天是您80周岁的生日,感谢您!刘老校长生日快乐!
●话说对老校长的爱戴源于这本书 当时是以为陌生的好心人把这本书放在院图的皮沙发上
●上学的时候一直觉得体制这么压抑,还不如赤裸裸的去做宣传工作爽快,无论为党派还是为商业,至少不虚伪.
●感动和遗憾:老校长原可以位高权重,但他不愿做官,却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了大半辈子,他的执着令我感动;武汉大学改革即将进入第二阶段,老校长却突然被免,还有他的化学著作和武汉大学之后的教育实践都最终折戟,甚是遗憾!P.S.:老校长不愿当武汉市市长,推荐了吴官正,吴官正后来的仕途甚好啊!
●很喜欢这样一个校长,真正的教育者。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读后感(一):大学
翻开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在上大学,不得不说,刘校长的一些看法和做法,很好。并且在今天这个急流中,我个人觉得还是没有人能像刘校长那样,真正的为教育改革无私奉献。而中国的真正大学已经在社会的冲击下,已经很少有名符其实的了。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读后感(二):杯具
书中也算预言了现行教育体制弊端的必然性。大学校长作为教师和国家公务员的双重身份,在自由教学理念和官场潜规则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很多矛盾。读完后心情是低沉的。里面有很多官场生态潜规则的描述(前任教育主管官员北戴河疗养院的描述和巡抚大人火车抢卧铺的情景印象比较深,哈哈)。刘校长不是失败者,希望这样的教训会给以后立志从事教育的后来者带来启示。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读后感(三):作为大学校长的教育家
读了读《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心中有种莫名的触动,刘校长是敢于改革的。八十年代的武大是辉煌,尽管今日风光不再。
最近看人大复印资料《高教研究》比较多,对教育逐渐有了兴趣。BBS这方面的讨论也较多,清华大学的学生联名发帖要求顾秉林院士退位,中山大学的博士发帖《中山大学微生物专业艾云灿教授:请您不要再害人了好吗?》,还有之前的种种。。。这些都说明中国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改革。
作为大学校长,既要有教育家的眼光,又要有政治家的魄力,要敢于真言,不憾于世俗。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读后感(四):理想与现实
刘校长的理想和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他主导的改革也是有效的,这两方面说明他既有理想也能实干,而这两方面的确是今天大学校长们最缺少的东西。也许刘校长提出的教育改革理想已经过多地突破了今天体制的限制,所以最后改革没能继续和深入下去。到了现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矛盾发展得更加尖锐突出,引发了更加广泛地讨论和思考。
当然如果能完全在不触及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的状态下来进行逐步改良,使高等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自然最佳,但这种改良目前看来很容易最后落到‘洋务运动’的结局,一些局部的具体措施改变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起效,但要真正解决高等学校‘非学术化’,‘官僚化’的根本问题恐怕还要国家领导人下决心才行。
尽管刘校长书中的语气显得有些过于自信(请原谅),此书仍然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来关注和思考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未来。
话也说回来,就算没有体制机制一定的制约,想一步跨越到英美高等教育的水平恐怕也不现实,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如此,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为错失的机会感伤不如努力前进,如果碰到暂时搬不动的石头暂时先绕道而行,总有机会再把石头撬动挪开的,因为我们整个国家的确是走在前行的道路上。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读后感(五):真诚的校长
两个月没有看书,一直在为了前途奔波,这本书也主要是在公交车上和等人的空隙中看完的。
刘道玉先生是我敬重的大学校长之一,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教育家的激情与勇气,为了教育舍身忘我的精神在当代大学校长中已经很难寻觅了。
刘道玉先生八十年代在武大推行的改革现在多已成为各高校的现实,然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总是滞后的,在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的今天,仅仅是实现了刘校长当年的若干项改革理想,未免不让人扼腕叹息。
大学本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地方,要像农业生产一样,根据各人不同的资质、理想提供合适的空气、阳光和水分以及相应的呵护,使之能够最大程度上地实现自身的潜质,而不是像工业生产一样,流水线作业,本来个性迥异的学生从大学里出来之后反而千篇一律了。这是刘先生一直以来所痛惜的,只是至今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大学没有自主办学权,衙门作风盛行,官本位思想突出,学生亦难在大学中得到质的提高,苦熬四年换来一纸不断贬值的文凭。
最喜欢刘先生书中那率真而坦诚的文笔,让我等晚辈对于一流教育家的一生能够有一个直白的感受。刘先生写书的风格更像是在演讲,其实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