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若斯(古希腊语文教程共2册)》的读后感大全
《凯若斯(古希腊语文教程共2册)》是一本由刘小枫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0.00,页数:6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凯若斯(古希腊语文教程共2册)》精选点评:
●私货太多了。
●国师你在写什么?炫技也不是这么炫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没什么意义,因为他们看不懂;对于有基础的人来说也没什么意义,舛误先不论,你当真以为自己写的很有内容?披着知识疯子的皮诳些不更事的读者,不愧为“国师”之名。
●雅俗共赏,各取所需
●哈哈 也算读过吧
●只能当读本,语法完全不能看,原文翻译注释都有错的地方;私货太多,不建议买。
●这本书不是教材,我除了汉语部分都读不懂,估计不读原文只读译文是读不出真缔的。
●并不适合当初学教材……
●专业捞钱手刘小枫先生,哪天有时间我能给揪出超过三十个错误
●焦头烂额..
●也就不潑冷水了 :-P 提示1: 注意拼錯的字. 提示2: 看劉怎麼解釋 imperfect 與 aorist 的差別, 以及 aorist 1, 2 式的字尾變化.
《凯若斯(古希腊语文教程共2册)》读后感(一):弱问
刘的书05年出的,这本书06年第一版。。。哼,肯定是抄刘的!
《凯若斯(古希腊语文教程共2册)》读后感(二):It's all Greek to me!
lt;凯若斯:古希腊语文教程>
去年年末从书展上捧回家,如今才拣起来细读.编者刘晓枫一向颇具争议色彩,以往的著作拜读后总感觉如堕云里,飘飘忽忽.如今这厚厚的教程细品起来才发现编者的细腻,理想主义和妙趣横生.
在第一单元里,他首先讲述了古希腊语的流变,然后讲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古典语文学(philology)",援引大师Walther Kraus的话来阐明"古典语文学研究的主体不是单纯的语言,而是语言属文的作品,古代的经典作品". 然后如今的世界philology早已式微,代之而兴起的是"现代语言学".刘晓枫指出"现代的语言学虽然重视语言使人成为某个共同体中的一员的作用,但语言学热衷的毕竟是语言自身的功能,以及语言的社会制约条件,而非历史中传承下来的古典作品本身----有目共睹的是,在当今大学的外语教学中,随着语言学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和学生的心性教养日益干瘪."
看到这里不禁莞尔,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的"心性有没有干瘪",有没有客观地"帮助"学生们继续"干瘪"下去.还好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大概在我大部分学生的眼里我讲的东西都是毫无用处的废话,很多观点也不是"落后",就是"保守",丝毫不"与时俱进". 除了自嘲,还能做什么呢?反正一直是甘于"小众生活".
再仔细想想不得不钦佩刘晓枫的眼光锐利,现代语言学脱离了文学之后就越来越哲学化,这样也就罢了,索绪尔的语言学教程还真的改变了我们的思维维度,为现代后现代思潮打开了一大片天地.之后的语言学却越来越机械化,理论化,实用化,僵硬化,电脑化,从来就面目可憎.当然在我国的外语研究方面,语言学较之文学的绝对优势当然也是由其特性决定的:机械僵硬,与人无关,与美无关,与艺术无关,与价值观无关,与思想无关等等,这样一来就安全无比,十分适合我国这个1984式的"干瘪"世界.
在后面刘晓枫又谈到"兴办大学最初本是为了研习,传承古典文明遗产,而非为了培养懂得制造坚船利炮的技术人员(我国兴办大学才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的国家固然需要大量培养懂得制造高科技产品的技术人,但为达此目的,多办些高等技术学院更管用,而非大学不断扩大(扩招),以至于如今的大学已然不知所谓."
唉,刘教授前半句说得太对了,最后半句却差矣!如今的大学简直太"知所谓了",一为愚民,二为创收,一石二鸟,位高权重者们乐此不疲啊!
继续学习,防止"干瘪",乃我等"小众"者们人生唯一救赎与目标也!
《凯若斯(古希腊语文教程共2册)》读后感(三):《凯若斯》的矫情和“修闲”
有几天没有更新blog了。其中很大的原因要怪刘小枫的这本叫做《凯若斯》的书。据扉页文字的提示,我知道,凯若斯者,时机女神之名讳也。于是乎,自然想当然的把书名理解为一种关于时机的神圣意蕴的揭示。这似乎也是与反“祛魅”而行之的刘氏一贯风格。
一个月前,当我读到刘小枫为《凯若斯》所写的名为“弁言:小学与古典的气息”的序言,第一个感觉就是矫情。但不得不承认,对于一本古希腊语教程来说,实在是一篇好的不能再好的广告文案。看得我一边大掉鸡皮疙瘩,一边心向往之。不过可惜的是南京的各大书店很就未见有售。
逛书店对我来说似乎是一种娱乐。因为这两年我光顾书店极少是为了买书。一是因为无暇阅读,二则无书可读(时下学术图书出版质量诚可忧),三是无处可放。于是,极少买书。之所以找来《凯若斯》,实在是心中的某种情结在作怪。
当年,手捧洪堡大学古典语文学专业的Zulasung的时候,心中多少有点心潮彭湃。可是,想想在拉丁和希腊故纸堆里讨生活的前景,如何能成为筹措经费的合法理由?家境一般的我不能不考虑成本和收益的问题。谁会自费去Deutschland学这些?一念之差,可能说明我还是个俗人。不过,对于希腊罗马的语言文字,也落下时时留意的怪癖。
既然有刘氏为我们提供了亲近爱琴海“咸湿味道”的“凯若斯”,怎能不把握时机呢?翻阅全书,果然符合刘氏序言里的预告。秉持古典语文学的传统风格。从语言教材的角度上来说,既说不上通俗易懂,也谈不上本土创新。刘小枫署名编修,实不我欺,亦不自欺。加之,书中多次以嘲讽的笔调调戏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门徒。
看来,这是刘氏有意而为之,特地突出古典语文学之家法。(这样的说法是有实际例子的,比如对于古希腊语语音完全应当使用国际音标标注,传统拟音作为参考。《凯若斯》在这点上处理完全是传统语文的模式。考虑该书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的自学读者,这样的做法加大了学习的难度。)
在这个意义上,刘氏此书颇有几分文化保守主义的嫌疑。特别是其中的一些言语,和近来颇有点臭名昭著的蒋庆的成名之作《公羊学引论》颇为近似。《公羊学引论》的发表的影响并不在于催生了几个现代公羊家,事实上也没有;《凯若斯》的出版的影响也不会在于教会了几个人读古希腊文,事实上也不太可能。倒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古典情怀,颇可能一时颠倒众生。
刘氏在使用说明的文字里说,该书可以用来作为学生学习的教本,也可以作为“修闲”。这个“修闲”其实涵义很深。西文School(学校)一词据说就来此古希腊语“闲暇”一词。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刘氏所谓“也可”的那几个“修闲”之徒,方才是本真意义上的学生呢。而刘氏此书的矫情也就在于其标榜的,本真意义上的古典之学吧。
《凯若斯(古希腊语文教程共2册)》读后感(四):第一次亲密接触《凯若斯》
我这人是个急性子,干什么都想从最后一步做起,然后直接享受成就感。当然,现在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但天性如此,没有办法。
所以刘小枫编的这本古希腊语教材——《凯若斯》,就很对我的胃口,如他所说;
他“希望荷马,索福克勒斯,修昔底德,希罗多德,阿里斯托分,柏拉图,色诺分,保罗,第欧根尼,普鲁塔克的文句将读者领进引人入胜的古典思情,与此同时,乘机攻克一个个小学难关。”
一边是“引人入胜的古典思情”,一边是能“乘机攻克”的困难。多好的话,简直说到了咱们老百姓的心坎里。
之前一直在看JJW编的《First Greek Book》,这本书并不像刘小枫所说那些英文教本;“以讲授语法为主,例句甚至是生造出来的,无异于把语文学变成了语言学”。它仍然是以古典著作为蓝本,主要是色诺分。JJW说学完他的教材就可以读色诺分的著作,另外他还编了一本色诺分著作解析。
但这本《First Greek Book》仍然是循序渐进的,一板一眼的语音,语调,词,语法。
从字母,单词,句子,从头到尾围绕着色诺分的著作,一点点的进入色诺分的著作。
我知道这种循序渐进是好的,正确的。但心里确实是想一口吞个热豆腐,没办法,心急不怕烫嘛。就算吞不了尝尝也可以。
刘小枫的这本《凯若斯》,对我来说就要过瘾的多。上来就是整个希腊历史,文化的鸿篇大论。上面提的那一大串人名,不停的客串在这本《古希腊语教材中》。外加西塞罗,维吉尔等罗马学者,甚至还有尼采这样的现代学者,当然少不了刘小枫这位当代中国学者。
众多闪亮的客星,围着希腊语这一颗月亮。确实有些分不清主次了,很多时候我都懒的看里面的希腊语,因为这影响我的阅读速度,呵呵。
不过我仍然很喜欢这本书,就算当希腊文化读本也不错。据说这本书写了十年,严重感谢一下刘小枫。
一段很有意思的阐释,φιλóλογοs,philologist【热爱语文者(语文logos;有意义的话语)】,φιλóσοφοs, philosopher【热爱智慧者】。刘小枫将前者定义为穷尽书本者,后者定义为穷尽自己者,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前人的牙惠,但确实很有意思。这么说起来,苏格拉底是philosopher,而亚里士多德只是philologist。后代所有戴着philosopher这个名号的人,几乎都是philologist。因为没有几个“哲学家”像苏格拉底一样投入社会中,去穷尽自己,而全都是作着穷尽书本的工作。关于这点,刘小枫引了一段塞内卡的话;philosophia facta est quae philologia fuit【哲学成为了语文学曾经是的那样】。不过这里有个问题,穷尽自己需要投入社会吗?或说,人可以只靠自己来穷尽自己吗?
接下来可能还会继续写些读后感。
《凯若斯(古希腊语文教程共2册)》读后感(五):一本古希腊语教材中暗藏的“微言大义”
劉小楓先生近年来对西方古典学颇为着力,可谓有目共睹。在讲座和著作中他一再强调:古典著作恰恰是關乎心性的涵養,教養的培育的,而技術化的大學教育使得年輕人們遠離了這些經典。 他还亲自编修古典语文教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得以接觸古典希臘文明的機會,自然深感欣慰。然而细读下来,发现这本古希腊语教材中字里行间仍然潜伏着“微言大义”----令人感叹:真不愧是劉小楓。
作者开篇名义:此書與其他語言教科書不同的一個特點在於它的編修立意是“超越坊間常見的以講授語法為主的語言教科書, 使讀者可以借助小學功夫來感受翻譯作品 難以盡然傳達出的精神氣息,加深對傳世不衰的古希臘作品的理解。” 这句话中所讲的“精神气息”为何?无疑就形成了一种暗示:此書中語言之外的東西比語言本身会使人產生更大的興趣。的确如此:通讀完一遍以後,對奇形怪狀的古希臘文並未留下很深印象,倒是對其他的一些內容印象頗深,並且感觸良多。
熟悉劉小楓的學術歷程的人大都熟悉他近些年在學術領域不斷的週期性“跳槽”,大學學習美學,後轉為哲學,其後轉為神學,中間又搞過社會學理論和國學,最終轉為現在的 政治哲學和古典語文學。在不同的領域中往返不斷學術經歷是他文本書寫時一再變幻的原因。
在編選自己的一本選集的時候,劉小楓解釋了自己近些年“學述文風變化頗大”的原因:“一,有意走出既定文化制度的文體;二,摸索切合自己關心的各種思想學術論題的不同文體”,並最終強調,“只是要區分單純個體信念式的文體和切合文化理論品質的文體,並在這兩種不同的言路中前行”。
一、語言文字中的政治維度
劉先生開宗明義,在第一單元“古希臘語文與古典與文學”的第一節中借柏拉圖的觀點,指出“語言是把一個人調教成共同體一員的工具”(p5),而這就立即使語文學具有了政治意蘊,將文字與禮法聯繫起來了。
有心的讀者還會發現:在課後佈置的思考題之中也暗含玄機。第一單元第四節中引用了古希臘“七賢時代”廣為流傳的一首歌謠,來說明“智慧一開始就是政治性的,而非形而上學性的,只有明智且願意從事艱苦事業的人才能當(聖)王”;然後,劉先生立即在課後題中針對此提出:試比較中國三代時期的聖王形象?又比如,甫一論斷“古希臘的君王與哲人的關係是受教育者與教育者的關係”,馬上佈置思考題:“如果是孔子,他會拒絕君王嗎?”,諸如此類——難怪有人說過,此書“分明是一本《古希臘語文與政治哲學教程》”。
毋庸置疑,列奧施特勞斯和卡爾施密特一定會出現在此書之中。果不其然----在第二單元第八節講解“廊下派”(即斯多葛主義)之時,劉先生不失時機地援引了卡爾施密特《憲法學說》中關於廊下派的論述。劉小楓對這位納粹德國的代言哲學家之傾心令許多人深感不解,原因究竟何在?別著急,接著讀下去,在後面應該會找到答案。
二、帝王之師:君王與哲人
第五單元的題目是“色諾芬筆下的異國風情”,為何選擇這位以往並不受學界重視的作家呢?據劉小楓先生自己說:“色諾芬的主要著作以兩類形象為主角----君王和哲人……這兩類人在他的著作中究竟是什麼關係,乃是政治哲學史上一個引人入勝的問題。”
當然,劉氏此見乃是深受施特勞斯影響的----正是施特勞斯將色諾芬從歷史遺忘的角落挽救了出來,詳盡地注釋了色諾芬的《希耶羅:或論僭主》,開啟了古典學研究的新境界,“在現代思想史上堪稱絕響”(p387)。
這本書所記載的是什麼內容呢?它記錄的是是一個僭主與一位元哲人之間的對話,哲人教導僭主:應該追求一個仁慈的霸主的生活。(p388)而按照施特勞斯的“顯白”與 “隱微”解經法,此部對話的真實含義極有可能是教導少數具有成為“僭主”的潛力的年輕人應選擇何種生活方式。由於色諾芬是蘇格拉底的弟子,故而蘇格拉底就被人懷疑在圖謀“培養僭主”----而劉先生無疑是對蘇格拉底持同情態度的。此中秘密就隱含在最後一章之中。
三、蘇格拉底之死:反對啟蒙,反思現代性
借助蘇格拉底之死這一思想史上的一大事件,劉小楓明確的反自由主義、反民主制度、反民族國家概念、反普世價值的立場顯露無疑---其實主旨仍是重新反思理解現代性,走出現代性的魔圈。這一點也是他自1993年寫作《現代性與現代中國: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後一以貫之的思路。
记得有人曾说过,在这个媒体治理术的时代,无论中西,启蒙的唯一形式就是反启蒙。而刘小枫已然成为“反启蒙”的代表人物,在这本希腊与教材中,他最后的教诲是:真正的哲人的唯一合理身份就是(从苏格拉底到尼采莫不如此)-----经过“微言大义”伪装的“人民公敌”。
结语:反启蒙反民主的自由主义
反启蒙其实也是刘氏从九十年代初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就开始的一贯态度。前后不同之处在于:早期是在对于中国传统与启蒙思想这双重批判中开辟的是通往上帝的拯救之路——基督教神学;如今则走向了列奥•施特劳斯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学(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刘小枫在《书屋》上发表的根据关于尼采的政治哲学的巡回演讲稿整理的 文章《尼采的微言大义》,引发一时热议,文中借尼采之口对于自由主义的庸俗化倾向和如今的自由主义者们喜欢鼓吹的市民道德极尽批判之事)。借尼采之口,刘小枫重申了奴隶的道德与主人的道德之间的差异,并强调了贵族在政治中的重要性。与尼采、施米特一样,刘小枫不相信“人民”,他的期待与尼采一样,即超人。在施米特那里,这种超人就是有决断力的政治家。但刘小枫与施米特对民主政治的批判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根本上是反对自由民主宪政的。事实上,从一开始刘小枫就很清楚的知道,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才是一对真正的敌人-----所以,他并无意努力调和两者之间存在的客观分歧。因此,刘小枫合理地忽略了今天正为自由主义者们所喧嚷着的“民主”口号,而从自由直接跳到了宪政。
刘小枫不愧是刘小枫----他虽然被施米特勾走了魂魄,却没有傀儡似的也要求“强权国家”。毕竟,他既不愿意在内心背弃施米特,又不想在现实中也成为人们视之为洪水猛兽的新左派。随着学术上的一次又一次转向,刘小枫的面目也越来越模糊了。或许在多年以后,人们也许会更能看清这其中的奥妙?毕竟,“玄机暗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