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经典影评集
《西游》是一部由蔡明亮执导,李康生 / 德尼·拉旺主演的一部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游》影评(一):禪機不可洩漏
第一個鏡頭就慢得驚人,失眠般無奈漫長,凝視不動如山;行者登場,玄奘依舊靜走⋯⋯
(鳥比人自由,光叫聲就心生自在)
眾人皆快我孤獨。喧嘩趕著離開/議論紛紛,好奇停留無限關愛,發現鏡頭幻滅成空。
(李康生就是蔡明亮的電影,你願意跟他慢便成一路追隨的信徒)
邊緣乍現,步步立足眾人焦點,轉瞬泡影不見,彷彿頓悟自然不散。
《西游》影评(二):西游
看蔡明亮的《行者》和《西游》,不光是用眼睛在看,更是用心在体验和感悟一种自身的新的人生。两部完全用心在看的电影。 如果说这两部有什么不同的话,行走的地点发生了变化。一个是在东方的香港,另一个是在西方的马赛。行者这一路从东方走到西方,这是一种联系,不管东方还是西方,都需要这样行走的行者。
在我看来,行者的这种“异类”的行走,才是真正地融入了其所处的环境,内部生命和外部环境的高度融合与统一。红色,是对生命的礼赞!!
《西游》影评(三):慢慢来不急,真是让人安心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在天天被人赶着的学习中,今天的中午,我遇到了这部纪录片。更像是一部行为艺术的纪录片。红衣和尚慢慢走慢慢挪慢慢思考,最后也许立地成佛。在法国马赛的大街小巷中,强烈的文化对比中,这部纪录片诞生了。
这部片子真的很慢,如果要是想拍慢片,这部片子是值得学习的。全部用固定机位长镜头拍摄,可以让人把目光更多的放在西游这件事情上。长镜头很长,也很慢,一开始还以为播放器出了问题。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很催眠。
看片子的人感觉和主人公一样,也在修行哈哈
《西游》影评(四):踯躅
《西游》全片共52分钟,只有14个分镜,最长的时间为14分钟,展示了一个吟游僧侣看与被看的过程,最大程度地表现了孤和独的含义。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毋宁说是一场行为艺术表演。
十四个镜头分别是:冥想、袈裟、暗洞、望天、前行、听海、独立、踯躅、?、等待、哀愁、广场、隔绝、倒置。其中最长的是第十个镜头,在地道里缓缓步行,众人议论纷纷,僧侣依旧缓缓下行。最有意思的是第十三个镜头,差不多也有11分钟,在街巷中依旧缓缓独行,但这个时候已经有人开始模仿起来,在热闹时分心中无比沉静。个人最喜欢的是最后一个镜头,在广场中用倒置的镜头,仿佛一幅油画,俯瞰众生,有人弹琴,有人吹泡泡、有人拍照,有人说笑,也有人沉默,也有人像僧侣一样,遗世而独立。
《西游》影评(五):如果世界颠倒,你会是那个倒立的人吗?
人们都说,人如其名,可“蔡明亮”可一点都不明亮,从《青少年哪吒》开始,蔡明亮就一直在刷新着我对电影的感知与认识。关于电影,我没有什么专业的知识,看他的“台北三部曲”还勉强可以理解一些东西,到了《西游》,说实话,真的不太懂。但是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我看着屏幕神游天际之时,突然发现红衣僧人在屏幕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的,他在前进!于是我不得不倒回去看。这样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作为观众的我们,在观影时的疏忽,或被动态的行人吸引了注意力也可能都是蔡明亮故意为之,为的是与《西游》所表达的主题形成一致的效果,影片尾声,导演故意将镜头倒置,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了一把,就像上课拍黑板的老师,提醒我们现在划重点啦!然后我们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水坑,用棍子之类的东西在水坑里一蘸,挥洒出无数的五彩泡泡,围观的人来了一批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似乎永远不会终止,他们宁愿为五彩斑斓但一碰就碎的泡泡驻住停留,也不愿意跟随一个因与快节奏不同步而显得迟缓的行者(红衣僧人)。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在这个颠倒的世界里,如果倒立才是正确的行走方式,有几个人会选择这样艰辛的方式呢?而行者就这个世界上倒立行走的人。
《西游》影评(六):我来给大家说一个国画大师的故事
从前有个国画大师,一天家里来了两个客人,碰巧他出门不在。
他老婆就招呼客人在书房稍坐。
两客人发现书桌上有一副画,画上横看成岭侧成峰,看似风花雪月却又极尽朦胧之美。
于是一位客人说道:好画!这一副德克萨斯原野颇有意境,必须用心灵才能体会阿!
另一名客人说道:不对,好画是好画,但是这明明画的是滔滔之黄河,宏伟雄壮!当然,我同意,不用心灵去感受是理解不了的!
两人一边争论一边欣赏,不知不觉大师回来了。
两人一见大师,赶紧拱手相迎。并请教大师,这幅画究竟是何意境?
大师微微一笑,并不言语,两人也相视一笑,大师就是大师,一副神作,岂是仅凭寥寥几句就能说破的?
于是两人起身告辞,回家慢慢回味去了。
送完客,大师将老婆叫到书房,劈头盖脸一阵痛骂:死婆娘!你又让你老家亲戚那几个熊孩子进我书房了吧!老子的墨水都被打翻了!下次再让他们进来,老子打断你的腿!
-----------------------------------
几个月后,两位客人再次登门,请求将上次看到的画拿去参展,果然好评如潮!各路收藏家频频出手,转眼即是天价。
面对如此高价,大师仍然只是微微一笑。
回到家,关好门,大师将老婆再次叫入书房:那几个老家的亲戚现在还好嘛?什么时候再来我们家?
《西游》影评(七):一念一息,一止一行,都是修行。
躺着睡觉也能拿片酬?直播就是这样。
观众要像外星人、生理学家那样,观看人类脸部肌肉的运动。
看久了,你也想跟着他歪头。
长久不眨眼,也是考验演技。
眼睛如深黑的葡萄水。
方形海水。
袈裟慢行者。
装逼界的高手。
问君西游何时还。
让人忍不住想看弹幕。
佛祖在沉睡,你要去取经。导演给你的路没那么长,你只能慢慢走。
他不过想体验下乌龟的速度。
亚木僵患者都没他演得这么好。
一念一息,一止一行,都是修行。
如同孩子蹒跚学步,我们要对他有耐心。
有人敢这样导,也要有人肯这样演才行。
严重怀疑他有没有穿内裤。
走入镜子,失意的流浪者。
当你关注于他的脚,成了恋足癖的时候,你就只能第二遍看周围人里的帅哥或美女了。
换在国内,肯定有人骚扰,无法拍这么长时间。
那只脚迟迟不出画面,让人想踢一脚。
已经有了效仿者,通过他可知道大师的步数。
从无味中寻找有味。
倒“叙”法。
这种片子,你半年看一次,都不觉得烦,因为似乎还有很多内容你没到、没看透。
印证了佛祖的那句话:行人忙着过自己的生活,甚少有人静下来思考。
42:18,短裤男为何提着一个裤角?
倒镜头,人们优雅地走着,爵士乐。行走的两腿蜘蛛,吸盘。
天堂泡沫。
让人只能站起来倒头而看。
车辆在水的泡影波纹中浮行。
三星半
《西游》影评(八):与你无关
写几点深刻印象:一,期间有一幕场景观察了几秒顿时发现是反拍,镜中的窥探,像在反寓眼界的虚幻,处理尤其新颖别致。二,倒置的另一个世界,颠覆日常秩序。这样的镜头设置,或者尝试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诠释一个陌生的世界。三,场景构图与景深独大精致,光线厚度质感强。
这部电影是之前《行者》的续篇,连续性固定机位贯穿整个篇幅。像蔡明亮的风格一向比较的欧式,如同他自己所说受西方影响很大。但欣喜华人世界应该有这类艺术形式的呈现空间,完全凭感官与艺术性的标准制作电影。或如戈达尔,即使后期的某些电影让人感觉枯燥、费解又自恋,至少在对艺术形式的挖掘与创作上面,任何影迷都应该笃定这些尝试。
关于电影的文本意义,尾声处写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摘自金刚经,大意是说:一切由因缘和合(条件)构成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好象梦幻泡影,又似露水闪电一般稍纵即逝。这种佛教领域的价值箴言,诉说着现实世界的缘起缘灭,(人的最终是怎样走来怎样回去。当一个人赤裸裸地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一瞬间也将赤裸裸地离开)。
而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不到一则普遍性的入世与出世的磨合过程,没有那些翻越爱情,亲情,金钱,婚姻等重重的考验与蜕变,更看不到各种执念与坦然的顿悟,反而运用简便的对比直观呈现。一面是构成社会的人流,二则是僧侣这样的个体,通过两者所形成的反差中观众可以发现,现代社会里的人与人之间永远在相互作用,忙忙碌碌。反观僧侣,社会熙熙攘攘固然是种常态,独我沉浸于不争的世界,已然从世俗的种种中超然而出,不为所动。
试想,当繁复的功利性与社会性意识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性 ,这种必要性予人煎熬与困苦,不过是人给自己设置的现实牢笼。佛教里面,一切自然规律之内的因缘和合都是空幻的,瞬间的,最终都将回复到原点。就像影片中的主角,不为世俗所动,没有任何的情绪负重,无视小巷市井的喧嚣,自有一方清净自性的土地。
《西游》影评(九):如梦幻泡影
年逾古稀的男人躺在床上,给他的脸部以特写镜头。深深的纹路在他的脸上纵横交错,毛孔粗大,毫发毕现。及至他的眼睛,时而幽缓地眨一下。毫无疑问他是一个饱经沧桑的男人。我无法确定他在回忆还是思考。镜头一直没有切换到下一个。男人脖子上的经络在汩汩跳动。冗长沉重的鼻息。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直至八分钟。很多人到这个时候或许已经无法持续集中注意力把目光继续锁定在这张索然无味的脸上。
所以它不是拍给大众的,导演或许也不在乎有多人可以接受他。我确定是因缘使我得以和它相认。
披着绛红色长袍的僧侣出现的时候,我意识到前面那个沧桑的男人进入了禅定状态,他在冥想。或许我可以这样来解读,僧侣就是他自己的化身。茫无边际的冥想。如同遨游在太空。没有什么可以影响和干涉他,不论是在喧嚣的广场还是在澎湃的海潮声中。
僧侣一直在缓慢地行走。
过街地下通道,人群来来往往。耳朵里塞着耳塞的男孩,手里拎着购物袋的女孩,急步行走的上班族,做着鬼脸尖叫的孩童,各式各样的人和他擦肩而过。有的人怀着不解和好奇驻足打量。而他始终低着头在缓慢游走。所有的人对他来说都是匆匆过客。午后的阳光打在僧侣的身上,绛红的袍子在光线中如一朵红色莲花绽开,整条过街地下通道被他僧袍上反射出的神圣的光映红。尘埃在尘世的光线里起落。只有此刻的阳光和他息息相关,只有此刻阳光打在他身上,投在地上的他的影子和他息息相关。
他出现在所有“正常”人的生活里。表面看来他和他们同在,但是他和他们各不相干。或许他们以为他是一个怪物。滚滚红尘更突显出他内心的寂静。而他的寂静又衬托出这个世界是如此纷乱嘈杂。有的人开始模仿他。有模有样,亦步亦趋。直到他悄悄消失在镜头里的时候,模仿他的人依旧没有停下来。那也和他无关,他把模仿他的人远远甩在后面。
一个人有信仰的时候,他的精神就有了寄托。尘世的喧嚣再也无损于他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影片的最后是一个镜面倒影,广场里有人拿着吹泡泡工具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硕大美丽的泡泡。有的一秒钟就爆炸了。有的却在空气中飘了很远,不过最后的结果依然是爆炸。僧侣出现在角落里。斑斓的泡泡和他擦肩而过。毫无预兆,画面随舒缓的音乐戛然而止。没有任何准备的无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禅谒打出来的时候,我突然控制不住一直在流泪。我不能比任何时候更能体会弘一的悲欣交集。
《西游》影评(十):《西游》:神圣行走 禅意无声
这一次蔡明亮又在拍什么?没有人知道,或者说,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答案。《西游》不到一个小时,影片中,蔡明亮既没有打算好好讲一个故事,也没有对他的镜头语言实施新一轮实验,连他钟爱的李康生都只成了昏暗房间中匆匆一瞥的模糊身影。法国著名男星德尼·拉旺为这部片子所提供的,也只是一张布满皱纹的脸和一副瘦小佝偻的身躯。
然而,在柏林的媒体首映现场,满屋子的观众竟然很少有提前离场的,其中很多人更是等到字幕放完都没有起身的意思。电影结束,放映厅里没有平日里悉悉索索的交头接耳声,一阵沉默持续了好久,然后才响起了掌声。这些“不正常”的反应说明,《西游》是一部特别的电影。
影片静默沉闷的开场令人心生窦疑,这是一个长达五分钟的特写,德尼·拉旺横卧的脸颊仿佛凝固住一般。他几乎没有任何表情,除了偶尔的眨眼和颈部动脉无声的跳动。蔡明亮很大胆,大胆到敢于在开场的时刻就玩留白的游戏,用约翰·凯奇式的沉默挑战着观看者的极限。
在之后的四十分钟内,蔡明亮只用了十个左右的场景,而所有的场景都采用了固定镜头的拍摄方式。一位身穿红袍的僧侣缓步行走,他的动作是如此迟滞,以至于我们几乎不能洞察他的移动。《西游》令人惊异地把僧人极具东方神圣感的行走挪到了阳光普照的法国马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电影会取这样一个名字。身处西方的僧人,和古典文学无关,向西的位移,是探索禅意内涵的有趣实验。身处车水马龙之中的僧侣,旁若无人地在街道上。他的周围是有轨电车、金发行人、法语路牌和旋转木马。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让人仿佛置身于异想世界,而周遭不曾中断的日常生活、过客们生动的表情又带给观者一种纪录片般的真实感。流动的人群供我们观察,岿然的僧侣供我们冥想。
蔡明亮恰到好处地控制着每个场景的时间,大胆而又谨慎地在日常街景中选择拍摄地点,不论是通往地下的人行通道还是马赛老港旁著名的天花板镜面,都极具宗教神秘的气氛。
电影结束后的随机聊天中,几位欧洲影评人都表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这是一部留给观众自己阐释的电影,它不提供答案,每个人都要经历思想的思想的漫长游历,才能取到所谓的“真经”吧。
2014柏林电影节新浪专稿
http://ent.sina.com.cn/m/c/2014-02-10/051140936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