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公路上的灵魂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公路上的灵魂读后感摘抄

2020-12-27 01:09: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公路上的灵魂读后感摘抄

  《公路上的灵魂》是一本由北村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7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路上的灵魂》精选点评:

  ●灵是神的。 魂是人的。 肉体是自然的。

  ●总体来说,他的作品已经站在中国文学与基督信仰相结合的前列,但我觉得他在宏大而复杂的主题上,探讨得较粗燥,笔墨不太自然,甚至给人一种说教的味道,尤其体现在这本书中,但不管怎么说,还是挺他!!!

  ●我看的是另一个出版社的- -刚开始的很惊艳很喜欢铁山 觉得我将来的爱人也要是这么个有担当有理想又能为我奋不顾身的人 而后他以及其他人对自己的信仰的不同坚持 把整本书的味道也变了 北村开始重彩信这个东西的一切 为信而信的感觉啊。。。

  ●很喜欢北村的作品,喜欢他对宗教的那种纯粹

  ●很遗憾,最后依然流于空洞冗长的说教。所有人物的信仰最后都被作者否认了,不论是铁山坚持的共产主义、阿尔伯特的犹太教思想,还是约翰对基督教信仰的迷茫。只剩下马克所代表的基督教新教信仰高高在上地告诉大家该如何敬畏神。所以,表面上看马克掌握了真理,但实际上对其他信仰形式的否定本身,是不是就是有悖真理的呢?生命因其多样性,信仰的方式是不是其实也是多样的?真理是不是也是复调的? 但是有一点,北村说得很对,深表认同。因着信仰的名义,做罪恶的事,那并非真正的信仰。比如那个视死如归的炸弹客。善在神的灵中。

  ●去北戴河火车上巧遇此书,爱不释手,开始吸引我的是惊心动魄的爱情,后来收获更多的是对自己信仰的反思

  ●。。。觉得这本北村不太好看。

  ●灵魂上的事真难懂

  ●卡尔、阿尔伯特、铁山、马克、大卫、约翰各自都有自己的信仰,也都在各自坚守自己的信仰,尽管他们很多都伤痕累累!有时候他们的信仰与其他人的“神”发生了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才导致了,他们三代人之间的恩恩怨怨!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的一样,事实上,抛开他们各自的“神”他们都是很认可甚至是十分欣赏对方的,但是谈及自己所相信的事情的时候,即便是到老了的时候,阿尔伯特和铁山也照样合不来,到铁山临死的时候,他也固执地以为,“主义”只是在实现的过程中的房费不对,但是依旧对自己的主义深信不疑!但是如何解决呢?铁山说多种意识形态的存在时合理的,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多种一是形态的存在! 然而,有的时候,自己的“神”却会和自己的现实出现冲突。比如约翰面对那个战争中的男子,他也不知道这场战争是对是错!

  ●文化碰撞

  《公路上的灵魂》读后感(一):公路上的灵魂

  第一次看北村的书,匆匆忙忙并没能完全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只记得战火中的爱,犹太人的经商头脑,中国军人的刻板无私……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方,特殊的人。同样长大在军营,没有经历战争,但也是听着军歌军号长大,对书里人物的行为很理解。

  《公路上的灵魂》读后感(二):灵魂的故事

  无论一对多么相爱的人,归根结底没有一个共同的向往乃知道信仰和灵魂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演越烈最后变成两个不会相交的人,即便是心里有爱但是也无法再去挽回那个严重的裂痕,让人越走越远,心里最后就是只剩一点点的那个心了,是很疲惫的,这是作者母亲跟父亲的亲身经历的故事讲述了他们的过往,但还是有这样的感触灵魂不能交合 内心会越来越孤单难持久

  《公路上的灵魂》读后感(三):虽然写出了各种人的特点,但感觉有点夸张

  不知道是因为我没有接触过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还是这本书写得有点夸大化了,看这本书的时候一大堆的怀疑。

  我本人是没有信宗教的,我认为我是个信不起宗教的人,记得以前有一回在广州的圣心大教堂参加礼拜,看着大家虔诚的忏悔和祷告,我很有罪恶感地走出教堂。那时觉得我一个对他们的上帝没有忠诚的信仰的人站在那里面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他们对我实行了一种无形的却又很严厉的精神上的惩罚。

  信仰能是一个人很好地开导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真的苦的过不下去了,就可以寄希望于另外一个世界。有个重感情的师弟告诉我他信佛信缘,感情上的创伤他都是用缘治疗的,有缘相识相知相爱却无缘相伴。尽管他不高兴,但他能开导自己。

  有的时候觉得很神奇,一个信仰再怎么小也好它也能让人头脑充血,这是个事实。上毛概的时候老师讲到信仰,他说中国人没有真正的信仰,所以中国人骨子里太野太无所敬畏,所以总的道德水平高不起来。但也许正是因为中国人没有真正的信仰,所以相比其他国家,在中国还算安全一点点。这个太敏感,就不说详细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写得个人感觉一般般,但只要是能引发我思考的书,我都喜欢。看这本书的时间离现在也比较远了,当时的想法现在能想起来的也只有这么多,希望能和大家多多交流~~

  《公路上的灵魂》读后感(四):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很精彩.

  我的父亲是那样一种人:极端的理想主义,但又不会急于付诸行动,追求一切美好事物,但有时又因思虑过多儿优柔寡断.这样的人是最忠诚的人.

  他爱上了一个犹太女人,后来这个女人成为我得母亲.他动用了军队的力量救了一个在公路上奔跑逃命的犹太女人,而这个犹太女人身边还有一个犹太男人.

  他身边的犹太男人流着泪说:我爱她20年了,从我刚学会走路,在无花果树下看见她的时候,我就爱上她了,我带着她逃出德国,从死神手里把她夺回,我们坐火车,经过西伯利亚,然后到了中国,我们在海参崴做过国苦工,我们尝尽了苦胆的滋味,这是不是爱情?

  当时他的朋友,告诉他,这是爱情,但是,时间不是爱情的王牌,它会随着时间而流失,好像风把沙子吹到了另一个地方.

  后来这个男人成为我得继父,他非常爱我.

  这一段爱情故事非常动人,不仅仅有爱情,还有关于宗教和战争的渗透,我只觉得他们的爱情非常纯粹.

  从我得父亲母亲讲到了自己,再从自己讲到了下一代,三段爱情,三次战争,三条公路串珠而成,除了爱情故事很特别之外,关于信仰的问题,我看了也很有感触.

  我父亲信仰共产主义,如果你不相信世界上真的有他这样的人,那就是你的浅薄,你不了解共产主义事业能进行到今天,一定有象他这样真正相信他的理想的,纯粹的人存在着.

  我得继父信仰<圣经>,我得丈夫是他的学生,却比他还要忠诚于耶稣.然而他们的性格如此不同.我曾经愁容满面,后来我才知道:人都是不同的,不合一的,神却始终如一.神的信心永远指向真理.

  关于信仰,他不是可见之物,但是因为信,就可以变成可见的一切,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希望的本质.

  以上大部分为摘抄,因为故事很精彩,我无法评论,我为那些有信仰的人而震撼.我想到了我最喜欢的<穆斯林的葬礼>,我忽然觉得有信仰的人才是可爱的人,他们通过宗教来约束自己,不知道这是不是宗教的意义?

  关于爱情,这本书写的淡,但是很深刻,我得感觉是,女人不要嫁给一个理想主义者,那样的人崇高却不现实,没有幸福可言,你可以崇拜他,可以爱他,但是不要嫁给他.

  末了,想到<心动>里的一句台词,张艾嘉对沈小柔说到"女人生来要爱上一个人,然后要嫁给另外一个人".

  以前,我不理解,现在我很理解.并且非常相信,而且发自内心的感谢神的安排,如果我有信仰的话.

  《公路上的灵魂》读后感(五):神在守望之底

  一直不太喜欢和信基督教的朋友聊天,因为他们总是执着得想把我拉进教会,和他们一样去相信宇宙间唯一的真神。我明白他们的好意,就像慷慨的主人想和客人分享丰盛的美食;可我从心里不喜欢基督教的教义,虽然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真知的可贵。也许说到底,我是不愿放弃身为人的最后的一点点骄傲。

  《公路上的灵魂》这本书,是出乎意料的精彩。我本不是太挑拣书籍的人,我认为写下来的文字就有了它们的生命,即使再拙劣都好,总有闪光的地方,所以我很少因为一本书无聊或者幼稚就将它抛弃,那是对文字的亵渎。我的执着救了我的思想,难以想象,如果我错过这本书,我会有多大的损失。

  初初看它,只是个爱情故事,夹杂着战乱和别离,我讨厌复述故事内容,感觉上就像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可是写这样的书评,却无法不提到故事本身,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被吸引,无论是被故事,还是被故事背后的东西。

  说起来年代大概是二次大战时期,犹太人阿尔伯特和伊利亚逃往中国避难,在滇缅公路上,伊利亚遇到了后来的丈夫铁山,他是国民党一名年轻的军官,对共产主义有绝对执着的信仰,那种信仰,近乎理想主义。伊利亚和铁山结合了,他们有了一个女儿——铁红,就是本书的口述者,(我要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铁红的父母在文革时期离了婚,因为铁红的母亲伊利亚已经无法陪同自己的丈夫相信一个绝对美好的共产主义世界,她重拾起自己丢失了很多年的信仰,带着自己的女儿回到应许之地——耶路撒冷。

  在那里,阿尔伯特和马克(跟随陈纳德将军在中国作战的一位美国军官,后来在以色列工作)帮助伊利亚重新找回了丢失的神,伊利亚和马克结了婚。铁红长大以后,回到父母相识的滇缅公路,在金三角约见久别的父亲,居然遇见阿尔伯特夫妇在上海被劫持的儿子——罕,他被深爱阿尔伯特妻子的男人张成功收养,也是一个有着中犹血统的混血儿,命运再一次降临,铁红爱上了罕;命运再一次重演,罕死于罂粟。铁红的爱情埋藏于滇缅公路,她之后结了婚,有了一个儿子,去了伊拉克打战。

  她的母亲生于理想,归于信仰;她的生父生于信仰,死于信仰;她的养父和叔叔阿尔伯特,一生忠于信仰,至死没有动摇。他们将身体心灵和魂魄都交托给自己坚信的神,在神的旨意下度过人间的岁月,死后追寻各自的不朽和永生。

  书到最后,已经不能被单纯的看作一个爱情故事来读了,它让你反思起人最无法掌握的命运,仿佛一切都是偶然的,却一切都是必然的。你会感触万千,会无语兴叹,却不能作一个总结一个定论来概括。最成功的书,应该就是这样的书吧。

  无神论者总爱提出刁钻的问题质问上帝,比如,上帝能不能造出一个他自己都提不起的石头,基督徒认为上帝无须回答,因为人类的逻辑错误,罪性在人类,不在上帝,所以上帝不会错。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的置疑无关能力,是因为人类放不下自以为是,简言之,人类不懂谦卑。在唯一真神面前,所有的答案已经写好,所有的结论已经达成,真理早就浮现,是有罪性的人类妄图用推论证明真理,所以“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唯一的信就是信本身,人的逻辑可能推理出世界上最大的谬误,神的信心却永远指向真理。。。

  马克叔叔的解经在最后一直指导着陷入困惑的人们,无论他们有没有信仰,信仰坚定与否,都可能产生对命运的疑问。为什么爱情最初的样子那么美丽,最后只能以分离收场;为什么共产主义本身是个美好的信念,却也出现了疯狂的文革;为什么懦弱不是一种真理,稍微的动摇就成为罪恶;为什么彼此都在追求一生认为正确的东西,却总在痛苦和后悔?

  也许上帝很多的话我都不认同,却必须认同一句,出于良心干坏事,比出于罪恶干坏事,要可怕一千倍。因为人的骄傲,使得他即使相信上帝,也不肯做出谦卑的表情,无法抛弃旧我,依着旧我做出的以为正义的事,其实却带来了更大的灾难,比如十字军东征,比如伊拉克战争。

  拥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无论信仰的是怎样的神,神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甚至可以只是一个目标、一个理想。信仰伴随我们一生,直到我们死亡,既成为我们的神,拥抱神而长眠,我想象不到有比这更好的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