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水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黑水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28 01:01: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水经典读后感有感

  《黑水》是一本由[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水》精选点评:

  ●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让作者活脱扩展成个中篇,难为你了。

  ●看了像没看一样。

  ●政客和男人都不可信。软暴力和硬暴力一样可怕。

  ●何尝不是从出生到死亡都在经受暴力

  ●在书店直接看哭了。太绝望了。徒劳地呼救,无用的期待,死亡已被书写于过去,在最后一刻,可怜的女人仍对虚伪的神话充满幻想。想要被拯救,想要被他人拯救,但那只是小概率事件。黑水会淹没她们,会淹没我。除非有足够的勇气发声,否则在最后一刻,再如何求救也不会有用。埋在心中的软弱与期待会杀死自己。但好难,真的好难,好难。

  ●感觉她也是属于天才型的叙述者 正向逆向相交并跳跃 但是带着抓人的节奏 所以这样才能讲好一个看似烂俗的故事吧。

  ●人因渴望而脆弱,因脆弱而被视为卑贱。

  ●ECNULIB#003 一流的当代意识流中篇。

  ●心理现实/仿佛有这样的片刻,我同美国女孩凯莉一起死了。有种无名强烈的溺水的窒息感,在濒临死亡的时刻,飞速闪过的只是一些悲哀无用生活的碎片。我准备好去死了,我真的准备好了吗?想象死亡来临时会有多么轻易,就像是夏天被捏扁的塑料瓶一样。那么愤怒无力又似乎抱有短暂的幻想。还是让黑水灌入我的肺吧。

  ●还可以,但是这个水准就是欧茨的名作的话,还真是有点觉得失望。道理都懂,控诉也明了,节奏也抓人,故事也有现实讽刺意味,可是为什么就觉得并没有很厉害。

  《黑水》读后感(一):黑水

  《黑水》

  从一桩丑闻事件扩展而来的中篇小说,故事简单得可以浓缩成一句新闻标题。事实上,这一事件几乎在全篇的第一段就讲完了:一辆车落入水中,乘客濒死。不过也正是因为故事简单得出奇,欧茨才得以在其中尽情发挥其叙事技巧。

  欧茨从这位突临险境的乘车女孩的视角,一面追溯着这辆车面临如此境地的全部因由,一面细致描绘着女孩在临死前的回忆与幻想。女孩对连名字都记不起的参议院的印象与期待,对家人和朋友的回忆,过去的恋情,乃至她的政治立场、对死刑和自杀的看法,都在下沉的车体中与死亡同时发生。欧茨对这样一个怀揣美国梦的白人年轻女性的内心世界的拿捏精准得令人惊叹。

  《黑水》读后感(二):一汪浇灭梦想的黑水

  《黑水》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非常成功的一部中篇小说。此书曾斩获诸多荣誉,上世纪90年代分别入围国家书评人奖和普利策奖决选名单,曾被《出版人周刊》、《时代周刊》等多家媒体誉为欧茨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小说中虚构的事件其实有本可依,源于1969年7月的查帕奎迪克岛事件。这起丑闻当时可谓轰动一时,影响所及颇广,欧茨概莫能外深感兴趣,她特别关注当事的女性受害者。欧茨在一次访谈中认为,此事极不公平,因为涉事的参议员最终只被指控一项轻罪,但显然事件的恶劣程度更为严重。欧茨在90年代初成功地改编了这出真实故事,虚构了一位55岁的类似爱德华•肯尼迪的参议员,揭露这些政治领袖滥用权力进行性交易,还塑造了一个虚构的26岁的凯莉•凯莱赫代替29岁的受害者玛丽•乔•科佩奇尼。同时,事发现场由麻萨诸塞州的查帕奎迪克岛变为缅因州的格雷令岛,出事的交通工具也非黑色的奥兹莫比尔,而是租来的丰田。

  女主人公凯莉•凯莱赫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的杂志记者,对浪漫爱情和政治充满期待。在国庆日的聚会上,遇偶仰慕已久的一位民主党参议员,此人是她毕业论文所研究的对象。几番觥筹交错,相谈甚欢之后,这位不知姓名的参议员和凯莉互生兴趣与暧昧,并意欲开车带她去其下榻的酒店共度美好时光。为了赶上渡船,顺利约会,醉酒的参议员驾车飞驰在不熟悉的道路上,但汽车不知何故突然从一座桥上打滑飞出隔离栏,落入名为印第安小溪的一汪黑水之中。最终,参议员为了从沉没车辆里逃生,以凯莉的身体为支撑,踩着她爬出车外,逃出生天。而当时的凯莉,受伤严重,神志不清,直到生命终结都不断天真地以为参议员会回来救她。

  值得一提的是,欧茨对事故的描写所占篇幅极少,浓墨重彩之处是凯莉对生活往昔的追忆和她的心理体验,展现了一个心怀抱负的年轻姑娘临死前的复杂心理活动和她短暂一生的种种遭遇。在凯莉落水的恐怖和对救援的幻想中,断断续续地描摹了她与父母,祖父母,前男友,同学和参议员等等种种现实纠葛。我们看到了一股难以形容的命运之斧,瞬间劈碎一个人的希望和梦想。欧茨描绘两条生命在碰撞的过程中如何走向生与死——一个处处被动的年轻女孩让自己随意地陷入灾难境地,一个精明强大的男人有意地把控着自己的命运之轮——暗示了女性在男性主导的美国社会中的艰难尴尬的处境。

  此外,读者不仅非常感兴趣于故事背后真正发生的查帕奎迪克岛事件,而且还醉心于欧茨那哥特式死亡和煽情的描述之中。通过不算复杂的情节,欧茨清楚地呈现了她独特的写作风格,表达了女性的渴望和脆弱,引起人们对美国社会中女性处境的关注。

  《黑水》读后感(三):《黑水》:被淹没的梦想

  欧茨的作品往往是极富张力的。短篇集《狂野之夜!》中有关人类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卓越与疯癫瞬间的描绘令人印象深刻,而中篇作品《黑水》所选择的,依旧是一个“点时间”——一个女孩的弥留之际,来表现她短暂而幻灭的一生。

  《黑水》的情节是十分简单的,简单到可以用几句话来轻易概括——一个貌美的年轻女孩涉足政坛,凭借努力平步青云,很快就与一位参议员交好。他们一道驾车出游,不料却发生车祸。参议员丢下她独自逃生,并且为避免发生丑闻而未向人求救致其死亡。作品以心理主义的笔法,描述了这个充满幻灭感的悲剧。也许比起凭空而来的横祸,这样一场从天堂到地狱瞬间转换的惨剧大概更令人扼腕吧。

  大篇幅的心理描写是作品最大的特色。用欧茨自己的话说,她在这部作品里写的,是“年轻姑娘被年长异性欺骗”的故事。这也确实是这部作品最先可以被理解的一个角度。之于一个表面道貌岸然,实则内里仍由丛林法则支配的现实世界,“年轻女孩”就像是鲜嫩的猎物。她们是不应如一些刻意求奇者所言,“要为自己所受到的侵犯承担一部分责任”。美貌不是错误,轻信的善良和对梦想的执意更不是错误。我们要讨论的应当是加害者的罪责,而不是被害人为何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卷入了一场“致命错误的悲剧”。

  《黑水》的故事,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这一事件是发生在1969年的查帕奎迪克岛事件,基本事实几乎与小说的情节如出一辙。所以欧茨这部《黑水》的创作,颇有替受害者发声的意味。而《黑水》这部小说创作于1992年,此时距事件的发生已有20年之久,因而或许是什么,触发了欧茨对于现实的观感,迫使其要用大量的心灵独白,讲述一个有关梦想破灭的故事——倘若联系历史现实,我们不难发现,1969年与1992年的相似之处,在于女性地位获得了“看起来”的擢升——1969年的美国进入了尼克松时代,黑人运动、同性恋运动愈演愈烈,女性的话语权也在“平等”的大势下得到加强;而1992年是克林顿上台的头一年,伴随着的则是洛杉矶大骚乱,而在政坛则是著名的“妇女年”,有四位女性成为联邦参议员,女参议员人数增加到六人。可事实上,这种表面的繁荣和进展,往往隐含着更加严重的危机。让女人走上政坛,就意味着她们真正拥有权力了吗?显然不是这样的。她们所扮演的角色其实无关痛痒,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回报,她们所付出的代价,变得隐秘而不可言说。

  这也是欧茨试图在《黑水》中,通过一个“欺骗”故事说明的道理。女性主义的关键,并不在于表面上拥有了多少机会,实现了怎样比率的话语权,而在于自我的内心不再希求依附与凭靠。借由一个女孩临终前无力却掷地有声的心灵独白,欧茨拷问了所谓现实:梦想有多美好,结局就有可能有多破碎不堪。水可以很清澈,在海天相接之处一碧如洗;它也可以很浑浊,黑暗如夜,遮蔽所有天光,淹没所有梦想。

  《黑水》读后感(四):《黑水》:绝望之际的人生闪回

  文/吴情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美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以对现当代美国社会的书写著称于世,也即其自谓“美国经验的记录者”。就个人创作而言,欧茨的小说创作最为人瞩目。自一九六三年发表处女座短篇小说集《北门畔》后,欧茨几近每年创作一本长篇小说,其中不乏《人间乐园》、《他们》(获一九七零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奇境》、《大瀑布》《狐火:一个少女帮的自白》等优秀作品。

  《黑水》发表于一九九二年,后获得《波士顿书评》费思克小说奖和布拉姆·斯托克小说奖。虽为虚构故事,但《黑水》的故事情节现实有本。一九六九年七月十八日,新近当选为美国参议院民主党副党首的爱德华·肯尼迪(Edward Kennedy)奔赴马萨诸塞州一镇参加集会。当日夜晚,爱德华驾车与玛丽·乔·柯佩奇尼同行。途中,汽车发生事故,不幸掉落河中。爱德华成功逃生,而玛丽则香消玉殒,死于封闭的车内。事后,爱德华被判处两个月监禁,缓期执行。不久,他便退出了总统竞选。

  《黑水》的故事情节与上述所谓“肯尼迪—查帕奎迪克丑闻”(小镇名查帕奎迪克)相类似:毕业于布朗大学的凯莉·凯莱赫供职于波士顿《公民求真》杂志社,兢兢业业,少有错漏。在美国国庆日当天,她接到好友芭菲·圣约翰的邀请,来到格雷令岛上参加聚会,集体庆祝。在聚会上,她意外邂逅了已是父辈年纪却充满魅力的“参议员”(他的姓名始终不曾出现)。两个人彼此产生了好感。凯莉本打算在芭菲·圣约翰家夜宿,却在参议员的明示和暗示下,答应与之前往他下榻的酒店共度良宵。然而,在驾车途中,参议员为及时赶到酒店抄近路,因路况不熟发生事故,汽车坠入河中。在生死危亡关头,参议员踩着凯莉的身体离开车体,游到岸上。为避免政治丑闻,参议员未曾声张,而是叫律师处理,并将车祸责任推给凯莉,一个永远无法为自己辩护的遇难者。

  故事情节不甚复杂,但《黑水》的叙事却值得一观。小说从车祸写起,以倒叙手法关联全篇,“难道我要死了吗?——就这样死去?”一句反复出现,震撼人心而又悬念丛生,谁在说?谁陷入了绝望之际?而在之后的篇幅中,将死之人以闪回的方式回顾车祸发生前后的事情,并追溯了个人短暂的一生,既恋恋不舍,又无可奈何。凯莉无法理解参议员,也不能原谅他。

  就人物形象塑造而言,凯莉·凯莱赫这一女性形象颇引人关注。她在布朗大学学习美国史,成绩优异,形象姣好。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美国女性,她心中有自己的“美国梦”,“对未来(眼前的未来和遥远的未来——当然,眼前的未来决定遥远的未来)充满期待”。不幸的是,她供职于《公民求真》杂志社,而政治,似乎终究是男性的游戏,尤其是在一个男权社会。男性控制了一切,政治、暴力和性。凯莉答应与参议员共赴酒店,既因自己与他彼此倾慕,也为让他控制一切、主宰一切,完成她这一“可怜的天蝎座,精明的天蝎座”性冒险行为。性在文本中成为男女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凯莉的保守克制与芭菲的烂漫开放形成了对比,前者为此困惑,后者趋于坦然。这无疑是羞耻之性逐渐走向解放时期美国女性的多面写照。

  参议员是小说中另一主要人物。作为男性,他精明能干;作为政治人物,他谙熟政治手段,希冀掌控世间一切。然而,当个人形象与公众形象两相交织时,参议员的所有行为都像演戏。逢场作戏,真假难辨。他来赴宴如是。他和凯莉共度良宵亦如是。他属于怀旧时期的美国,本应逐渐黯淡于政坛,却反而收获不少掌声。所谓政治,或许,始终是新旧之间的游戏吧。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