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读后感100字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是一本由[英]多米尼克•德罗姆古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页数:3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读后感(一):令人惊叹的环球文化全景
妙啊~这个故事注定成为传奇。
1部戏,2年,16个人,305775公里,198站环球巡演。一场由莎翁戏剧引动的文化之旅,这本书可以说是风光旖旎,以《哈姆雷特》链接各地的人文风物。198座城市、198种文化、198次莎士比亚语境下的国际对话。跟随最神奇、最优美的一部莎剧,走遍全球每一个角落,串联一幅令人惊叹的环球文化全景。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读后感(二):旅程
翻开书本,踏上旅程,跟随作者重新感悟《哈姆雷特》,感叹舞台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感受所到之处的人文与历史,感觉作者是一位情感细腻丰富之人,作为环球剧院前艺术总监,有着艺术家的敏锐和浪漫,也有着文人的一点点小清高(此处褒义)和羁傲不逊,才气中透着一丝可爱~
在莎翁的几大悲剧中,我个人是比较喜欢Macbeth, 权力之争与预言宿命论的题材总是很能吸引我,对于Hamlet这样一个看似疯癫,实则敏感却也明镜的悲情王子,我最先给予的也仅仅是同情并替他感叹造化弄人,但跟随作者的层层解构,一个更加立体的Hamlet出现在我眼前,对人生、对命运、对友情亲情爱情大起大落看似矛盾的思想催化了与现实的碰撞,迸裂出决绝却也绝美的悲剧火石,如果悲剧也算一种美的话。
从伦敦泰晤士河启程,两年近200个国家及地区,带着这样一位王子出巡,所到之处很难不引起关注及追捧;有世界顶尖剧院,也有露天难民营;有风光绝美之境,也有战乱纷扰之地;有总统等政府高官,更有普通民众;有发达地区的门票收入,更有欠发达地区的免费演出;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欢乐,也伴随着各种未知及艰难的旅程,佩服他们的团队凝聚力,感谢他们把经典艺术带向世界的坚持。一直想亲历环莎的现场,也很想知道剧组在帝都和魔都巡演过程中的趣事,不过书中只提到了台湾场,内地场倒未有提及(之前以为中文版会特别提到哈)。
约旦北部札塔里难民营扬起的沙尘暴不能阻止难民对艺术的渴望,而在充满女性禁忌的沙特,终有一小片“平等之地”作为沙特首次出现男女演员同台演出莎剧的场所,投资百亿的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是当时沙特唯一允许女性开车之地(目前沙特女性终于可以开车了),而在查尔斯二世时期,女人就已经出现在了英国剧院舞台上,虽然早期还是“全男班”,但女性出现在舞台上的20秒之内,就已经得到了观众的广泛欢迎,18世纪中期女版Hamlet已经谈不上稀奇,现今的艺术舞台上,也有如日本宝冢歌剧团(全女性)甚或话剧舞台上无数经典角色的“性转”,无一不体现着女性对艺术的尝试与追求和对男女平等权利的积极争取,我们无法叱责那些女性充满禁忌的国家该如何如何,更何况当今世界仍有很多地方并未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平权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艺术舞台,亦或许是一个尊重、包容以及平等的启程地。
有个朋友曾对我说,剧院是影视行业不发达时候的产物,现在难免越来越小众。我当时的回答是,小众不等于不优秀,而经典是需要流传的。而从王子之旅的近两百个国家及地区来看,舞台艺术并不小众。而我们也需要这样的艺术形式感知历史,感受当下,体味人生,憧憬未来,从中获得最纯粹的快乐。正如作者所言,巡演是用一部经典的“老戏”将不同地区和文化的人拉到“同一片光”下的微不足道的尝试,通过每一次“破”与“立”的小小努力,我们为自己,也为他人孕育了新的未来。而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次次的“破”与“立”呢?
带着一个400多年前的故事走遍充满差异多元的现代世界,跳起欢快的“吉格舞“,冲破时间空间的隔阂与限制,打破舞台的“第四面墙”,这就是经典艺术的传承与魅力!
(感谢#新现场#微博抽奖赠书)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读后感(三):还真的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总监,也没有想到你是这样的哈姆雷特
从库房收货之后第一个把这本书读完了,谁也别和我抢第一(。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哈姆雷特>的环球之旅》的作者是莎士比亚环球剧院(Shakespeare's Globe)前总监多米尼克·德罗姆古尔(Dominic Dromgoole),他和我们的放映渊源也颇深,线上放映的19部作品中有不少出自他担任总监的任上,其中《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裘力斯·恺撒》《仲夏夜之梦》5部由他导演,离开环球之后自己创办的Classic Spring公司又推出了王尔德演出季的《理想丈夫》《认真的重要性》等,简直太适合搭配服用。
但看了这么多部导演的片子,感觉又重新通过作家身份认识了他。全书讲述莎翁诞辰450周年纪念日当天启程的《哈姆雷特》环球巡演之旅,一场历经198个国家和地区的戏剧冒险,还少不了总监妙趣横生的解读和剧圈八卦。真·从打开书就忍不住笑:作为一位英国知名导演,都不能克制一点点,从第一页就开始揶揄法国人,中间还数度骂到巡演的官方爸爸之一英国文化教育协会。
本书以巡演之地串起全书架构,每章都从《哈姆雷特》中的某剧对白开始,引出对白本章主题和一段巡演回忆。正如多米尼克导演所说,“丹麦并不是唯一的问题,哈姆雷特自己也是问题的一部分。他难以界定,是一个被‘他不是什么人’‘他不能成为谁’反向定义的角色,这给了表演者很多诠释的自由。” 借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之块垒,多米尼克导演在所到之处思考和批判官僚、集权、战乱和两性不公,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反复上演四百年的《哈姆雷特》依然有如此多的言说空间。
这场环球巡演的核心只是一个单纯的愿望:向世界呈现莎士比亚。“但单纯的动机也需要妥协,这个世界里有许多阴影遮蔽的角落,想要剥削和操控这种‘单纯’动机”。剧组在路上曾有各种奇遇,比如墨西哥食物中毒事件(哦,不忘以幻觉、疯狂、和爱情为线索谈论莎士比亚),比如在越南看到被战争和政治压迫伤害的文艺世界(“暴力导致的混乱是怪物的温床”),以及在沙特阿拉伯目睹的传统价值对女性的压迫(要知道一个多世纪前很多国家就有著名的女“哈姆雷特”了!)……在周而复始的签证、通关、旅行、演出中,他们会无数次地与魔幻现实主义迎头撞上,又在一种对于全球化的乐观态度中爬起前行。
哦,他还提到了“环球尬舞”——吉格舞是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作品的规定动作,每场演出——无论悲剧还是喜剧——都是以全体演职人员集体跳起吉格舞而谢幕的。这套由沙恩·威廉斯专门编排的吉格舞能消除全场的沉重情绪,摆脱残留的痛苦,欢快地扭转氛围。在《哈姆雷特》里,横躺在舞台上的尸体也会随着音乐一个一个复活、被邀请起来跳舞,很多人把这个解读为是让亡者死而复生的隐喻,但导演说了,这只不过是为了解决“死尸如何下场”的千古难题而已。谢天谢地,他也解决了我们对于环球尬舞何以成为传统艺能的困惑。
所以,200站《哈姆雷特》巡演是让人更懂莎士比亚了吗?还是莎士比亚让我们更懂世界了呢?这本《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哈姆雷特>的环球之旅》终会让你有所思考。
表白专属戏票!《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读后感(四):每个人都有听故事的权利
因疫情原因,今年除了年初在伦敦看了一些戏之外,很少有其他更多的剧场经历。收到《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哈姆雷特>的环球之旅》之后,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的前艺术总监多米尼克·德罗姆古尔在书中将诙谐的玩笑、流畅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贴近内心的人文思考集合在一起,以《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和他在多座巡演城市的见闻串起了这一整趟环球旅程,读完确实有一种跟着剧团游遍了世界的满足感。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述了这趟历时两年,途经200站的大型全球巡演中所发生的一切。 从最初巡演计划的成型、演员的挑选、团队的搭建,再到巡演前的宣传,过程中多的是观众们想象不到的艰辛。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这趟横跨几大洲,翻山越岭的长途巡演最终都不会完成舞台上良好的呈现。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野心极大的国际项目起初只是诞生于演职人员们的聚会闲聊中,运营体系成熟如环球莎士比亚剧院,在面对环球项目的宣传时也曾有过对前路的忧心忡忡。多米尼克在书中细数了巡演前期所有的困扰与障碍,毫不避讳让全世界看到剧团如此“平凡”的一面。关于观众们时常好奇的选角过程,在这本书中也有详细披露。自带英式幽默的多米尼克,敢想敢说地在书中嘲讽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一些金玉其外的招待大使们),这样直白的“八卦情绪”与随时都会出现的“官方吐槽”为本书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对于热衷于考据的读者们来说,书中详细探讨了自《哈姆雷特》问世以来几版剧本的差别以及巡演剧本的适应性,多米尼克从编排的角度对剧本进行了深层分析,也是相当实用。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向来很喜爱阅读“幕后解读”类的书籍。无论是页面设计活泼有趣、通俗易懂的入门级幕后书《国家剧院:与剧院有关的一切》(National Theatre: All about Theatre),亦或由词曲作家林·曼维尔·米兰达(Lin Manuel Miranda)亲自执笔的《汉密尔顿:革命》(Hamilton:The Revolution),又或是从执行助理的角度进行记录,深入“探听”作家、演员与制作人之间的“八卦”的《万事皆有可能》(Everything was Possible:The Birth of the Musical-Follies)(音乐剧《富丽秀》的诞生),这类书籍的共同特点都是:以从业人员的视角,通过真诚的文字带领观众们进入舞台之外的世界。《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哈姆雷特>的环球之旅》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也正是如此,因为有这些演职人员们无私的分享、生动的讲述,我们才得以在书中看见“故事以外的故事”,并发现讲述故事并不是一件易事;也许还有更理想的结果——我们恰好能从故事中获得一些灵感与鼓励,并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虽然这是一部讲述巡演历程的著作,但书中不乏许多对于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的描写。200站演出、上百个国家的短暂停留……多米尼克在每一章都细细勾勒出了他所见到的绝美自然景色。我们可以乘着他的文字造访荷兰晨雾稀薄的安静港口,感受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市中心热闹非凡的跳蚤市场,从亚的斯亚贝巴飞往哈尔格萨的飞机上看下去,欣赏东非大裂谷的壮丽景观……除自然美景外,他还捕捉到了无数细微却让人震撼的的人文细节:在经历了百万人大屠杀的柬埔寨,剧组不断被当地学生问及《哈姆雷特》能为这个国家带来什么现实意义,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经历过无情杀戮后却试图以艺术文化推动社会恢复,这样的劲头令人动容;莎士比亚笔下的绝妙台词经演员充满张力的表现,碰撞在布拉格城堡里饱经风霜的围墙上,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户外演出音响效果;沙特唯一接纳这趟巡演的场馆,是城市内唯一一座允许男女同校的学校,女演员只有在这里才能被允许和男性同台表演,而《哈姆雷特》巡演的到来,多多少少也为了让处于这样国情之下的人们看到了一丝关于平等的希望:每个人都有听故事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讲故事的机会。巡演对于每一座城市的拜访,不仅是为了传播《哈姆雷特》这个经典故事,也通过与当地人文、政治背景的融合,为《哈姆雷特》赋予了专属演出当地的新时代意义。
“性转”编排在近年的戏剧行业内一直具有极高的话题度,多米尼克也在书中大方地探讨了《哈姆雷特》的人物选角,为读者细数了自18世纪起由女性出演哈姆雷特的历史进程。在近年的莎剧舞台上,我们也不难看到,更多的优秀制作中涌现出无数出色的女性主演,如格伦达·杰克逊(Glenda Jackson)的女版李尔王,费昂娜·肖(Fiona Shaw)饰演的女版理查二世,今年本该上演却由于疫情推迟的《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也将由女演员库什·珍宝(Cush Jumbo)出演。无论是在女性生存空间极为狭窄的两三百年前,又或是女性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今天,能够扮演哈姆雷特(或是在任何一部经典剧作中,弱化角色的性别进行大胆地性别转换尝试)仍是一项争取自身权利的运动。任时空如何更迭,这样的大胆尝试都是女性对平等的尊重和对平等话语权的追求。
当然, 就像人们总是将快乐的照片发布在社交网络上而对背后吃的苦闭口不谈一样,若非多米尼克的坦诚与率真,我们也无从了解到原来这么一部看似轰轰烈烈,周游世界完成了诸多文化交流的巡演制作,在路上曾经遭遇这么多难题。执行策划不当的开幕现场、遇到内部构造设计不合理的剧院导致观众无法看清舞台、食物中毒引发剧组人员接二连三的病倒、甚至恶劣天气(比如沙尘暴)致使演出被迫中断……这些对于剧组来说都是无法预料的突发状况。由这些事件,多米尼克也引出了戏剧行业独特的“脚手架系统”,向大家真诚地介绍了舞台监督的工作在一个剧团中的重要性。四位舞监面对棘手情况时的镇定自若与有条不紊,使得每一场演出都能做到在最短的时间里将箱子里杂乱的道具搭建为精美的舞台布景。 就算遭遇过航班延误、汽车故障,剧组演职人员们步行也要去到剧场,甚至“征用”过灵车作为交通工具,一切只为按时开始表演。他们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两年内没有取消任何一场演出。正如总监所说,这些困难都是作为戏剧人必须要克服的,独立精神始终是戏剧行业的核心。
在详述巡演经历的过程中,多米尼克反复强调的是戏剧演出的现场性和每一场的无可替代性。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人物与观众之间的共情,都是戏剧演出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大段的人物独白是《哈姆雷特》的一大特色,不夸张地说,这部戏拥有戏剧史上最杰出的独白。正是这些坦诚的独白将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完整地展露在观众眼前,人们在他脆弱敏感的心灵深处看到了自己,意识到自己在现实中也曾有过哈姆雷特一样的踌躇境遇,这就是讲故事的人与倾听者之间所构成的短暂而深刻的联系。莎翁凭借自己精妙的文字功底和擅用的修辞学,在那个时代搭建起全新的文学世界,戏剧表演则为他的语言文字赋予了更生动的表现力,而巡演则是让这些故事抵达更多人内心的桥梁。
在交通发达,科技通讯技术日益进步的今时今日,一次环球巡演看上去似乎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若非看了这部真实又感性的著作,我将不会知道这部数百年前的佳作曾去往那么多地方。在繁华的纽约,浪漫的巴黎之外,还有那么多饱受战乱与政治纷争的地区,也许那里的艺术文化土壤尚未得到充分浇灌,但那些土地上的人们也渴望着这样超越国界的作品带来甘霖一场。索马里兰的年轻女孩因观看巡演而萌生“想要成为一个享誉全球的剧作家,成为下一个威廉·莎士比亚”的想法,这样真挚又鲜活的实例也算是诠释了巡演的意义。
在全书的最开始,多米尼克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展开《哈姆雷特》世界巡演?”这是他在途中屡次被各界人士问到的一个问题,也是整个团队在两年的巡演过程中一直上下求索的问题。而在接近尾声的部分,他再一次提出了相关的思考。两年的见闻和积淀让整个剧组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趟巡演是为了向全世界讲述莎士比亚笔下的经典故事,同时挖掘故事全新的时代意义;一趟200站的环球巡演也将许多固有观念里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不断挑战“可能性”也是戏剧工作者们坚持巡演的动力。而努力让经典作品跨越时空的障碍,尽可能地来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也是讲故事的人们心中最理想的画面。
《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哈姆雷特>的环球之旅》一定程度上为戏剧从业者们注入了一剂可以继续坚持下去的强心针,也很好地为观众们展示了文化艺术推广的道路上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作为观众,能在书中一窥这些丰富的幕后见闻,使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灯光暗下幕布拉起的时刻。在被新冠疫情阻碍演出进程的一年中,我也逐步认识到:每一位观众坐在观众席里聆听台上故事的机会,都是由多方共同努力创造的。希望这本《带莎士比亚走遍世界:<哈姆雷特>的环球之旅》能够暂时缓解你不能走进剧场的苦闷。更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带着更多的思考走进剧场,继续聆听台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