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经典读后感有感
《挪威的森林》是一本由村上春樹著作,時報出版出版的380图书,本书定价:NT$280,页数:19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挪威的森林》精选点评:
●不太喜欢
●和第一次读时完全不同的感受。
●很喜欢村上春树的那种描写人物心理的手法。可能和这版的翻译有关吧,什么时候再读读林少华那版的。话说这男主也真是够了,木月,自杀,直子,姐妹俩自杀,绿子爸妈双亡,初美自杀。尼玛跟他有牵连的女人都逃不过这一劫啊。
●「希望你能記得我。我曾經存在,而且曾經像這樣在你身邊的事,你可以一直記得嗎?」 「你,現在在哪裡?」 關於生與死。關於長大成人。關於什麼?
●十多年前读了几页,现在倒是庆幸读完了。对那个年纪的我来说,根本不能理解吧,大概还是当局者迷。文字平实朴素就很好,太华丽会削弱真正的感受。
●西瓜。
●对比看台版赖明珠女士翻译的《挪威的森林》,是时报出版的盒装精装版,设计很精美。 在文字风格和排版上,赖明珠的翻译和林少华的翻译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一一 图2:这里的原文是 “多くの祭りのために”,“祭り”应该是节日,祭日,祭典日的意思。林在这里选择了直译,赖则译成了纪念日,减轻了死亡的压抑感与直白。 图4.7:两个译本的性爱描写我都很喜欢。林追求唯美,赖偏向直观。林对一些词汇有所避讳,赖则直译了阴茎与高潮,各有各的美感。不过,直子曼妙时痛苦又无法掩盖快乐的声音确实让我心为之一颤,描绘得太逼真形象。 图5.6.8.9:排版上赖的更有感觉一一荧火虫的光影轨迹、情话的对白、澎湃的心理活动……恍惚有光斑飞炫错落的感觉,天地融为一体,只有滚烫炽热的内心在颤动。
●我那本象国内盗版的
●不管什么林译 还是赖译 远离了祖国的怀抱 听到了以前没听过的好多新荤段子 内容也比较全 少了一层滤网 这也算是一种忠实原著
●个人更喜欢林少华翻译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一):关于结尾
结尾写的真好,可是我说不清好在哪里,因为这种结尾之所以好是和前面的铺陈有很大的关系,有这样的全面铺垫,才有结尾的好。渡边和流泪的玲子亲吻是情绪的高潮,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呈现在电影里带着配乐的样子。最后渡边的内心发自内心地渴望着绿,是那么地绝望,是对生活,哦不,是生命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那一口气,是如永泽所说的,“不能同情自己的”相死而生的勇气。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二):捋一捋
看完了,貌似没有形成很强的能get的点,只是觉着木月死了,其实直子也就跟着死了,渡边和直子之间的情感是不完全的爱,并不是真实的爱,只是看起来像而已,终于有一天醒悟了,唯一的一次湿了只不过是像渡边和玲子之间一样,两个人都有悲伤的点,情绪到了,但是却错认为是爱。对爱有执着的人,没了爱是活不下去的,如直子,如初美。初美爱着的是一个看淡了、或者看穿了生活的行尸走肉,最终是不会有结果的,嫁了一个无法喜欢的人,最终也是一条路。绿子应该都喜欢吧。印象最深的是在父亲遗像前脱光岔开双腿,看似怪异,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生活带给她如此大的打击还能没有崩溃,能理解她的想法。还有神奇的人永泽,感觉是看透了这个世界,降维打击那种,什么事在他这里都变得容易,但是他却不愿承认爱着初美。大概是这么多。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三):火苗18︰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小說暨電影會後記(一一年一月)
主題︰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小說暨電影會
內容︰討論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小說版與電影版
時間︰2011年1月22日,星期六,19:00-22:30
地點︰城市大學飯堂
參加者︰子軒、銘予、詩哲、許栩、阿升、醒夢、燕鳳、阿業、大榮、Tracy、歐子、阿紫、Loki
後記︰
火苗的討論,就像伸手捕捉螢火蟲。我把捉得住的放進瓶子裡,是為記︰
電影版的得失︰談電影語言、導演的取捨,以及小說關鍵的落空
和臭與化︰比較林少華與賴明珠譯本的特色
村上春樹的語言與譬喻
半自傳與戀愛小說
歪斜的世界︰從直子進入療養院談起
環結與孤獨︰主要角色的接通與斷裂
「亞氏保加症候群」與都市心靈
有關存在的不完全與組合
性的臆想︰那天以後,為何直子不濕?
成長與責任︰小說的首尾呼應
愛與淡忘︰渡邊說,直子從來沒愛過我。
希獵悲劇的隱喻︰機械降神
井的象徵︰死亡與記憶
迷失狀態
火苗
2011年1月22日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四):就是睡过100个女人,他爱的人只有一个
“喜欢我到什么程度?”绿子问。“整个世界的老虎全部融化成黄油。”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I once had a girl /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he showed me her room /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he asked me to stay / And she told me to sit anywhere
o I looked around / And I noticed there wasn't a chair
I sat on a rug biding my time drinking her wine
We talked until two and then she said
quot;it's time for bed"
he told me she worked in the morning and started to laugh
I told her I didn't and crawled off to sleep in the bath
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This bird had flown
o I lit a fire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披头士《挪威的森林》歌词
写一本很出名的书的读后感想是很有压力的。尤其是我周围还有若干位村上春树死忠粉。
特意先在网上看了一下《挪威的森林》词条的注释后,发现各种各样正常的离奇的想法都有。这下我就放心多了。虽然不知道这本书的大众化程度如何,我姑且抱着大家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的心态去写吧。
尽量不写情节。
村上春树的作品都自带杜比环绕立体声,每一本里面都透露着他对音乐的执着。这就是为什么我以披头士的《挪威的森林》作为导语的原因。带着这首书中灵魂之歌的歌词,再去理解这部作品,是不是跟你以前所想的不一样了呢?
重要的书看三遍
2003年第一次看这本书,台湾赖明珠译本。当时我真的没见过猪跑,以至于在惊慌和羞涩中囫囵吞枣地看完了,那时候的我还不能理解渡边君,一个那么重感情的,心思细密的人,在处理与女性的关系问题上却未免过于轻率。
第二遍是在大学的时候看的,和室友在北京一个书市上买村上春树文集的时候顺带了本在国内广为流传的林少华译本。
但当我看到书中出现“咱们”这个词的时候我差点儿没把书撕了,“咱们”在中国来说也算方言好吗,我就像在看一堆穿着日本校服的北京青年在聊天的感觉,总有点违和感,而且印象中情节有所删减,难道我买了本盗版?
之后到了出社会工作,我特地又找到了赖明珠的版本看。我喜欢她贴近日本语言和思维特色的翻译。这次再看又有了很深的感触,并且我感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发现。
忘了还记得
因为上一次看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到现在我已经不太记得书中的很多细节了。
作者以第一人称叙事,用这个作品纪念他失去的青春和朋友。
渡边君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我忘了他有几个朋友,或者说,有些朋友他自己都不记得他们是否真的存在过,诸如敢死队这种。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存在对别人来说真的就像云烟一样轻。
但他们的离去重重打击过你。
我还记得什么?
我还记得他第一次经历的死亡。他最好的朋友木月因为精神抑郁自杀了,在19岁的时候。
我记得他字里行间故作轻松地对这位朋友孤独的童年和冰冷家庭的描述。
我当然记得直子的精致、美丽、阴郁、脆弱、彷徨无助,记得她还不能理解对死去的男友青梅竹马的情感和那不断拒绝他的身体之间的矛盾,记得她只愿意交付给渡边的唯一一次;
我记得她对过往的留恋,对现实的拒绝,她的无助、她的逃离;
我记得她气球般的精神濒临破碎之前的饱满;她喜欢听病友玲子弹唱《挪威的森林》,她在疗养院和渡边最后一次漫长又愉快的丛林漫步。
我记得她永恒的离去。
但我想,在直子痛苦的一生里,她记得的有什么呢?她唯一记得的,应该,那肯定是,她明白了对渡边如井一般深不见底又没有生存余地的爱。
直子虽然是这么充满矛盾难以想象的角色,让我琼瑶式地形容了她半天,但我说在我的心目中她不是第一女主,可能会有直子迷不放过我。
我清晰地记得我第一遍看这本书的时候,就算当时是我最懵懂和不能理解作品的时期,当我看到绿子出现的第一个场景描写完毕的时候,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女孩!
她率真、风趣、主动、反传统,虽然同样有着家庭的负担,(整本书的基调都这样,每位青年的家庭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灰暗面),但她坚强、坦然。她把渡边视为男神,主动接近他,带他去见她病危的至亲。
不得不说那是突然照进渡边心里的一束光,即便她一开始的时候不是他的最爱。
年轻人对爱都总有不能确定的时候,更何况他当时心里有着一个玄妙的存在——他死去的最好朋友交托给他的女朋友。
渡边对爱的不确定表现,从心里延续到身体。他自己可能也数不清睡过几个女人,虽然他表面上是个再寻常不过的青年,但实则心思特别敏感。我认为那是在某种长期的压抑和寂寞下用极端的行为(又或者说更像是他生活的群体里年轻人之间流行的行为)来慰藉心灵的一种方式,有些甚至是因为深入交谈了过后,便算是认识了,“不睡就无法收场”。我不能确定他是否把每一个身体都当成了直子。
但是就算睡过一百个人,他真正爱的人只有一个。只有绿子。我是这么觉得的。网上总是有帖子在问渡边到底真正爱的是直子还是绿子。或许他对直子也有爱,我说过,他是个感情细腻的人,他认为他有责任去爱护直子,他希望跟直子一起生活,希望她能康复,但是是什么暴露了他心底最深处的想法?
是他与在疗养院里的直子书信往来的过程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字字句句对绿子的提及。
这些应该通通看在直子的眼里。
我不知道直子最终决定的解脱是不是跟这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是,假设是,我希望就是,那我只能说是最合情合理,天衣无缝的安排了。
就像“不睡就无法收场”一样,直子给渡边的感情太过沉重,不死,真的没法收场。
最后的场景,渡边那响彻他心扉的对绿子的呼喊,是他自己给自己的最佳答案。
至于他是否跟绿子最后在一起,不重要了。
人生的相遇本来就是一场分离,原因非死即伤。
题外话
我在第四次看这本书的时候特地查过书中角色所处年代日本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因为我总觉得一个负责任的大咖,在书中把绝大多数的青年都写成了彷徨,混沌,家庭不幸的样子是否过于极端?我想一定有当时的社会原因的。那个年代的日本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泡沫时期,成年人都只忙着追赶金钱的脚步忘却了对敏感的子女的真正关注。而大量流入的西方新潮事物和文化观念深深影响着年轻人的思想言行,使得他们与传统家庭之间,与现实社会之间拥有了更深的鸿沟。也导致了很多悲剧的发生。
这不正是现在的中国吗……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金子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