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读后感1000字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是一本由[日]陈舜臣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读后感(一):《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深入了解一代帝王秦始皇!
秦始皇,相信上至老态龙钟下至牙牙学语,印象恐怕都不是好人形象,譬如焚书坑儒,孟姜女哭长城,都可见其残酷爆虐,犹如洪水猛兽一样让人闻风丧胆,但是这个总共活了几十年的男人,居然让后人说到了两千多年,究竟全是因为恶行,还是还有其他数不清的丰功伟绩影响着。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一书中,能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的陈舜臣用别样的思路给予了读者另类的秦始皇形象,更像是为秦始皇洗白,只因为曾经的思维已经根深蒂固,我们无法拒绝。在影视剧和各种书籍中,我们总能记得秦始皇13岁登基,39岁一统天下,在年老之时居然开始追求长生不老,继而系列言行让后世人牢牢记在心中。 秦始皇的生存谋略,说是原生家庭影响也不为过,毕竟当心智完全不成熟之际,身边最亲之人的言行举止完全就是榜样。他的父亲子楚的逆袭也是令人惊叹,只不过登基不过三年的他还是能力不行。秦始皇的人生跟父亲自私自利有关,也跟当时的局面为了生存有关,作为本能,人都会需要长久的生存技能。 陈舜臣在《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一书中,还说到一点“焚书坑儒”的误解,在我们固定思维中,就是认为秦始皇为了专政,然后剔除一些与之意见相左之人,将很多儒生活埋了,这恐怕也就是秦始皇留在后世人脑海中不好印象的缘由之一。但是两千多年前的事,确实无法叙述清楚。陈舜臣先生说,当时秦始皇痴迷于追求长生不老,而这也导致了很多江湖骗子大行其道,明晃晃的欺骗到君王头上,有两个道士那个奖赏之后,就逃跑,还大肆诋毁秦始皇,于是才有为了惩罚他们和包庇他们的四五百人,才有了轰轰烈烈的假传“焚书坑儒”之事。 作者还谈到,后世中有关秦始皇的传记都是他的敌人亦或是威慑于他的政权人所做,其实多少带有很多人自身的感情色彩的。所以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很自然的想到原来不能够太过主观的看历史人物,世间万物本就是众说纷纭。 从《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中,我分外可怜起秦始皇这样的人物,不知道如果有导演拍剧,会愿意给秦始皇进行洗白吗。成为统治天下先河的国君,怎可能被人情世俗压垮,也必然需要独特的专权政治,这个历史人物是很鲜明的人,只不过无法解释的他也许也有很多委屈和不甘心,我们也只能在星空燎原之中默默感伤!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读后感(二):一人,一天下,一王朝
秦国的称霸之道,是秦王的称霸之道,是法家的称霸之道,也是人才的称霸之道。 小时候学习的印象里,秦皇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好人。史书中,他也多以反面教材出现。但以后世之标准去衡量一个前世之开创者,似乎不那么公允。毕竟我们谁也没有一出生就在异国他乡当人质,没有过度风流的母亲,没有不知是恩是仇的仲父,没有一直不断的刺杀。 中国人爱团圆。光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秦始皇就该记一功,毕竟他是中国“大一统”的第一人。更无论他“厚今薄古”的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 秦国的崛起,为后世的朝代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教材。比如国家要强大必须要靠经济,靠水利,靠军事,靠人才,靠外交,还要重视接班人的培养。 本书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是:"希望各位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把自己想象成秦始皇,沉浸到这段历史中去。英雄和伟人毕竟也是人。"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9.2[日]陈舜臣 / 2020 / 天津人民出版社《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读后感(三):短暂却辉煌的秦始皇
秦,这个短命的王朝,何以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日本文学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日本历史要看司马辽太郎,中国历史要看陈舜臣”。
以前没听过陈舜臣,但是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他一定很厉害,于是抱着好奇心去搜了一下。
陈舜臣,华裔日本作家。“日本小说界无出其右者”,日本文学史上首位三冠王。他通晓汉语、英语、日语、印度语和波斯语五种语言。
他最早因为看了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全集,而开始写推理小说。他觉得历史小说也包含在推理小说之中,所以他之后开始写历史的时候,他的历史充满了推理的色彩。
这本《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出了那个辉煌却短暂的大秦帝国,从秦始皇的由来,是什么创造了嬴政,又是什么引领着嬴政坐到大一统,统一之后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到最后秦国的没落,是什么导致秦在二世的时候就走向了灭亡。
这本书跟一般的史书不同,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而且读的时候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它的每章篇幅不长,分成了多个角度,多个命题,根据每个命题进行阐述。
或许是因为我历史不好,每读一部分都会有收获。
比如小时候被电视剧“毒害”,心中一直有一个疑惑,秦始皇嬴政到底是不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书中给了明确的解释,作者从推理角度告诉我们,秦始皇的父亲是看上了吕不韦的小妾,但是当时皇家控制血脉是非常严格的,如果秦始皇非秦庄襄王之子,之后是不能获得老臣们的拥护,是做不到中央集权的。
秦国如何在众多国家中脱颖而出,最后达到统一中国,不是偶然,是历史长河中的必然。乱世造英雄,秦始皇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称不上枭雄的暴君,无论是从影视剧也好,还是从大家的印象中也罢,秦始皇的形象都不够光辉,甚至磨灭了他大统一的业绩。
但是看过这本书之后,我对此产生了改观。
在那个时代,秦始皇继承了家庭遗传的那种狠厉决绝的性格,从上一世就有一种得不到必毁灭的观念,所以遗传到秦始皇,他只不过是“发扬光大”了而已。
秦始皇特别欣赏韩非,本想收为己用,但是被李斯蛊惑,才至韩飞死于狱中,不过秦始皇却将《韩非子》奉为秦国的政治纲领。《韩非子》推崇中央集权,认为君主应冷酷无情,刚正不阿。或许正是如此秦始皇在“王道”和“霸道”的道路上偏向了“霸道”,并且渐行渐远。也正是因为他的霸道才能完成他国所不能完成之事,但是“成是霸道,败也霸道”,霸道的极端效果就是反抗,所以这也为秦国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秦国能够大统一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秦国不拘小节,广纳贤才,再加上阴错阳差的修建了郑国渠,这些都是秦始皇之后统一六国的重要基础。
写在最后:
秦国虽然短暂,但是却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那就是统一,所以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无论中国面临多少次的分崩离合,最终都会复归于统一,这一点跟秦国大一统思想密不可分。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读后感(四):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看《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先秦 无名氏 《诗经.无衣》
在讲这本新华先锋最新出品的陈舜臣历史著作之前,先唠会最近大家都在关注的豆瓣评分8.9的热播影视剧——《大秦赋》。
话说这部剧是史诗大剧《大秦帝国》第四部,也是该系列的收官之作。前三部珠玉在前,日前刚刚上映的这部《大秦赋》表现依然可圈可点,讲述了秦始皇在吕不韦、李斯、王翦等众臣的辅佐下平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故事。该剧真实还原历史,贴近真实人物,从服装器具、人物造型、日常礼节、台词功底、战争场面、饮食风俗,甚至尚黑、婚俗等细节处理得都十分细致到位。
无独有偶,中国台湾裔日本作家陈舜臣的作品《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出版的时机在影视剧热度的炒作下就显得十分微妙。
熟悉陈舜臣文风的读者都会理解为何他会被誉为“最会讲中国历史故事的日本作家”。其之前诸多著作中已经深刻证明了这一点。与之前众多已出版、有关秦始皇的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研究性著作不同的是,在这本《大秦帝国启示录》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平易近人的姿态真实还原了嬴政的毕生功业及其治国理念、用人思想和一些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
尽管通篇阅读下来,你会发现作者的主观意识比较浓厚。比如在谈及嬴政身世、对赵武灵王前半生功绩的肯定以及焚书坑儒的真相和遗诏谜团等篇章,我们都能看到作者的语气多是“我觉得”,“我认为”之类的主观臆断。但这恰恰说明在缺乏真实史料佐证的前提下,作者陈舜臣是个尊重史实,不妄下结论,对自己言行及作品真正负责任的一位好作家。
如果你是历史爱好者,在这本书中,你会读到一个史无前例的大一统,如若你钻研国学经典,这里有你感兴趣的《吕氏春秋》的前世今生;就算你只想看点有料的八卦,李斯与韩非这对同门师兄弟的相爱相杀、秦始皇疏远长子扶苏,改立胡亥为太子的野史传闻等同样能满足你的“求知欲”;同时,我们更可以把它当作建筑学者及其爱好者的福音,遵循千年前的前人脚步,你会了解修建郑国渠和都江堰的背后真实原因,万里长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阿房宫消失的真相以及骊山陵深埋千年的秘密。
最后,结合作者在书中阐述的一些观点概括总结一下秦始皇的千秋功业:嬴政此人,雄才大略、横扫六合,置三公,设九卿,废分封,以郡县,人同伦,书同文,车同轨,统度量,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修灵渠,明法度,定律令,薄赋敛,省徭役;昼断狱,夜理书,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佞巧;变风易俗,功过五帝,地广三王。 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内发,六国余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为招,再传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读后感(五):原来这才是秦始皇
对秦始皇,始终有许多的疑问,而且是作为一个对历史并不怎么研究,对秦始皇的印象只能算是道听途说。
秦始皇残暴,因为他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的时候还发生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悲惨之事。
秦始皇很厉害,因为他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但是历史从不是那么片面,只要你开始了解,就会明白,事情绝对都不是一个好,一个坏就可以评判的。而这本薄薄的,一杯下午茶的时间就可以看完的《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确实可以作为了解秦始皇,了解那个时代的入门书。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01 陈舜臣是谁?
日常比较爱读日本文学,所以对日本作家颇有好感。他们的文字大都简单直接,没有来来回回绕来绕去,所以不管是文学书还是研究语言类的书籍,都无一例外会优先选择日本作者的书先来读一读。因此,虽然对历史不甚了解,但发现是日本作家写的,就感觉内心轻松了很多。这也算是一直偏见。
日本文学界曾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日本历史要看司马辽太郎,中国历史要看陈舜臣。”陈舜臣原籍是中国台湾,出生于日本神户,在那里接受过汉学教育,因此,对日本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徘徊,也让他产生过迷茫。他热爱日本,热爱日本文化,也热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他曾说,他写中国历史,是为了“订正”(日本)对中国历史的某些误解。因此,出于这份责任,他在写历史题材的图书时,多次赴北京、西安、敦煌等地探寻古迹。
02 陈舜臣为何要写秦始皇?
秦始皇死之后的两三年,秦朝就灭忙了。可想而知,写秦朝历史的人大都不是本国人,而刻画形象的客观性显而易见,或许会带着某种情绪去传扬。而写这位传奇帝王的原因,陈舜臣也说,他想通过这个典型人物,一窥时代的真面目。而在这本《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中,秦始皇只是作为时代背景下的一个普通的人物来进行刻画,语言客观,有史有据,评价空间留给读者。
从“皇帝”的由来,治国之道,儒家精神,国家集权和农业改革,到秦朝文物、秦朝灭亡,陈舜臣用寥寥数笔,就将秦始皇以及那个时代的特征串联起来,让读者不仅会对秦始皇有了解,更对那个大时代有了一个普遍的认识。
03 为什么他会是秦始皇?
去除了神化思想,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一种疑问,为什么皇子众多,为什么最后统一六国的会是在异国的质子的孩子?质子本就是不受重视的,再加上当时在位的皇帝有那么多皇子,质子本就难以生存,那嬴政又是如何诞生,如何回到秦国,如何当上皇帝的?
这里就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写作功底,只用简单的文字在《第三章:少年秦王的秘密》就叙述得十分清楚了,这里就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吕不韦,一个就是华阳夫人。
嬴政的父亲子楚当时在赵国当质子,子楚就是因为生母不得宠,因此也不被安国君疼爱,除了他之外,子楚的众多兄弟都在都城咸阳,可以说子楚是没有什么优势的。而吕不韦的出现,或许是给了子楚一线希望,成了自然好,不成也就罢了,反正自己是质子,本来也没什么希望。通过吕不韦的游说和努力,也为嬴政的继位做出了贡献。
对秦始皇和那个时代有兴趣和疑问的,都可以在这本书找到一个初步的答案,然后顺着这根线,继续探索。
作为一个从没有研读过秦始皇的小白来说,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
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了解秦始皇及所处的时代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并非一本厚重的历史研究图书,看似简单的章节,但仔细读来不难看出作者陈舜臣把历史上一个一个的经典用简单易读的文字串联了起来,让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对那个时代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而不是一上来就被铺天盖地的历史史料所吓住。这就是作者的厉害之处。
开篇先不介绍秦始皇,先介绍”皇帝“称号的由来,进而穿插着写秦始皇在这其中的作为。写秦始皇最重要的大一统时,先写明统一中国及统一天下概念的区别,以及商人阶级的兴起、重用异国人才的原因,在大时代下的是“合纵还是连横”,继而在这其中介绍重要的人物,例如苏秦、张仪、屈原、赵武灵王。在写秦始皇为人时,也写了有相同时代背景的阿克巴大帝、成吉思汗,利用对比,让读者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下,阅读秦始皇这个人。
阅读《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让我明白了,秦始皇若不是在历史时代下去阅读,我们不可能对他有一个客观和全面的认识,通过对照历史时代和人物的了解,秦始皇这个传奇人物才终于有所浮现。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读后感(六):千古一帝秦始皇:他和他的帝国,在重重矛盾中藏了多少谜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誓不休战。
从《大秦帝国之裂变》播出,到如今的《大秦赋》,“大秦帝国”系列已经延续超过十个年头。现在,那名旷古绝今的千古帝王——嬴政,终于要亮相。
要说千古一帝,必然非嬴政莫属,创制皇帝尊号,将天下集权一统,一系列前无古人的创举,将他抬上神位,千年不衰。
毛爷爷如是评价他和他缔造的帝国: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马克思说:一切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而在嬴政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矛盾,也看到了许多谜。
01是霸主,还是小丑
我们十三岁的时候,还是个刚上初中的小屁孩,而嬴政,已然结束颠沛流离,登上王位,执掌王权。
而后,杀成蟜,诛嫪毐,放逐仲父,幽禁母后,一步步剪除异己,成为真正的王。接着,从剿灭韩国开始,历时十年,统一天下,封禅泰山,极尽尊荣。
这样一位踩着尸山血海睥睨天下的帝王,绝对是普天之下万人之上的霸主。
但可笑的是,当天下一统后,在梦想帝业千代万代不朽之余,他竟然做起了长生不老的大梦。为了自己的长生梦,嬴政派出方士寻找长生不老药。
另外,他还扯起了迷信的大旗,在金陵掘断龙脉以确保自己的唯一性,建造奢华的地宫,安排一大堆兵马俑保护死后的自己,种种作为带起一阵迷信之风,连蒙恬死前,竟然也将自己被赐死归结于修长城损伤地脉。
然而,如此迷信的老皇帝,在被卢生、侯生欺骗后,竟然大举坑杀方士,巡视时因船遇大风无法前行而迁怒湘君,砍光了湘山上的树。
霸主、神棍,还是无知者无畏?秦始皇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02外客何去何从
唐太宗曾说过:“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说出这句话,唐太宗可谓是震古烁今,因为天朝自古“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不过,要说这种“视如己出”的精神,却非唐太宗首创。无论是在乱世中的秦国,还是在一统后的秦朝,这种精神比起唐太宗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斯曾写下过一篇流芳千古的文章,名为《谏逐客书》。凭着这篇文章,李斯成功让秦王放弃了驱逐外客的决定,以一己之力挽救了秦国内政倾于一旦的败局。
这篇《谏逐客书》反映出嬴政及其所代表的秦帝国的一大软肋:它的内政,几乎全由外客来运转。
虽然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像这种将整个国家都交给外客来打理的,恐怕也就秦帝国莫属了。
然而,外客的地位是尴尬的,如敝履一般,说用则用,说扔则扔。韩非、张仪、田文、尉缭,哪一个不是折服秦王的风云人物,当无法为我所用之时,无一有好下场。
外客的尴尬地位,正应了那句“伴君如伴虎”的古话,秦帝国可谓是“成也外客,败也外客”。
03王位传给了谁
在正史中,秦始皇薨于东巡,赵高李斯篡改诏书,扶苏被杀,胡亥即位,赵高指鹿为马总揽朝政。
而扶苏贤良有德,温和待人,后世许多人认为,如果扶苏顺利即位,缓和国内矛盾,可能秦朝将不会二世而亡。
但《赵正书》中却记载: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如果你仔细想,正史中秦始皇传位扶苏确实是有矛盾的。
孔子说,人“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孟子理解成“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则理解成,人性本恶,需要后天用法去约束教化。二者截然不同的思想,各自代表着仁义统天下的王道和代表武力统天下的霸道。
自商鞅变法起,秦国走上了霸道的道路,秦始皇更为尤甚,将国中富豪迁于帝都、收六国之兵铸金人,都是他的杰作。
可是,扶苏却仁爱宽厚,持王道的理念。在此情形下,心中只有天下的霸道帝王,是否真的愿意将王位传给政见不同的扶苏?
至于《赵正书》中传位胡亥,亦有矛盾。胡亥是个愚钝小儿,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出了一个奇葩的智障儿童,那他很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但要传位给这个儿童,目测以秦始皇的智商不太可能。
04大秦因何而亡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以陈胜吴广为开端的农民大起义,将这个短命王朝彻底掀翻,是众所周知的事。
但《睡虎地秦简》的发掘,却彻底推翻了这种说法。里边的《徭律》这么说: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
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
这与太史公所说“失期,法皆斩”截然不同,对徭役,并未达到死刑的级别。而陈涉却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显然,这里陈涉本人还没装神弄鬼,就已经涉嫌忽悠。
不过,《史记·陈涉世家》还说:发闾左谪戍渔阳。此时是秦二世当政的时期,如果此说当真,秦二世统治集团的残暴可见一斑,因为,闾左的穷人一般是不服徭役的,当时很可能将农民加罪而征发。
两相矛盾之下,秦国到底是不是因为陈胜吴广服徭役走投无路而亡,实在难以定论。
还有个事情很有意思:章邯击垮张楚政权,依靠的是七十万骊山刑徒。既然当时“天下苦秦久矣”,那么他从何而来的自信,又从何而来的威望,来指挥如此庞大的刑徒军呢?
05秦始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要形容秦始皇,我觉得“虎狼”来形容,恐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人们常说“虎毒不食子”,从这个层面来说,秦始皇恐怕比虎狼凶残尤甚。
在他眼里,只有两件事:他自己,和他的天下。在他眼里,活人只有一种:和他一路的人。
当他需要尉缭时,能以君王之礼待之;诛杀蒙恬蒙毅这些老臣时,也未曾心软。老将王翦,靠着装成财迷才得以善终。
就连神仙,也入不得他的法眼,封禅泰山,无非是昭示皇权;砍光湘山之树,是因为湘君没和他同心。秦始皇的迷信,看上的是神仙能赐福于他,而非神仙多么伟岸。
秦始皇,是真正的霸主,除了千世万世的天下,心中再无一物。
《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读后感(七):日本人眼中的秦始皇,居然是这样
一说到秦始皇,我们可能会联想到这样:英俊帅气的嬴政。
《秦时明月丽人心》剧照
这样:霸气侧漏的嬴政。
《英雄》剧照
或者是这样:阴郁俊美的少年嬴政。
《秦始皇》剧照
嬴政虽然早已消逝在历史中,但是一直活在课本里,电视剧里,和日常的聊天中。我们对秦始皇太熟悉了,从小时候就听说的焚书坑儒,听过荆轲刺秦王,还有秦王和吕不韦之间不得不说的爱恨情仇。
那么日本人眼中的秦始皇是怎样的呢?今天发现一个特别热爱中国历史文化的日本老头,他叫陈舜臣,祖籍台湾,但是出生于日本。他写了一本书叫做《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去网上搜了一下,发现他不仅研究秦始皇,还研究了三藏法师,写关于中国的历史和人物前后100多本。
言归正传,日本人陈舜臣眼中的秦始皇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 不搞好家庭关系的帝王不是好帝王
关于秦始皇的出身,历史上颇有争议,有的人说,秦始皇其实是吕不韦的儿子。但是不管是不是,秦始皇的原生家庭对秦始皇成为帝王,影响还是很大的。
这得要从秦始皇的父亲子楚说起,子楚的父亲叫安国君,在秦昭襄王去世后登上王位,安国君有20多个儿子,子楚的母亲叫夏姬,因为不得宠,连带着儿子也被送到了赵国当质子。安国君当时最宠爱的女子叫华阳夫人,但是很不凑巧,华阳夫人一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当时吕不韦在赵国听说了作为质子的子楚,觉得自己挖到宝了,和子楚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子楚被打动,吕不韦就开始了商业运作。一方面他筹措资金,到秦国权贵面前游说,说子楚非常优秀,另外一方面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游说华阳夫人,把子楚收作养子。
子楚看上了吕不韦的一个爱妾,吕不韦只好忍痛割爱,后来爱妾生下了一个男孩,叫做政。后来安国君去世,子楚继位,但是继位时间很短,13岁的嬴政成为秦国国君。
嬴政登记之后,他的生母成为了太后,但是歌姬出身的她,没有顾忌帝王身份的嬴政,据说不仅和吕不韦藕断丝连,还接受了吕不韦送进后宫的一个宦官,整个后宫被搞的乌烟瘴气。
嬴政并没有放纵自己的母亲,他非常果断的诛杀了宦官,还把母亲赶出了咸阳,幽禁了起来。而企图操纵朝政的吕不韦后来也服毒自杀了。
不受宠的父亲,作风不正的母亲,13岁就登基的嬴政,在处理原生家庭关系的手段上,可谓是快刀斩乱麻,非常果断。陈舜臣在书中这样评价他:
刚刚登基的他还是个少年……谜一般的身世,纷乱的家事,能感受到他把所有的事都放在心里,在一旁冷眼旁观。家和万事兴,看来,不搞好家庭关系的帝王,不是好帝王啊。
二. 成王败寇,被后人误解好冤枉
因为秦国用铁腕手段,征服了六国,后来又修筑长城和阿旁宫,帝王陵墓,劳民伤财。所以后世的人都非常痛恨秦始皇,所以在秦二世被杀后,后人对秦始皇的很多事情,在创作过程中,都有一些杜撰的成分。这大概就是成王败寇吧,谁活着,谁赢了,谁就有话语权。
关于对秦始皇的误解,一方面是他的出身。很多人认为秦始皇其实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但是陈舜臣通过对史料的研究,认为这是无稽之谈,虽然《史记》中的《吕不韦列传》就是这么写的,但是陈舜臣认为秦国是非常重视血统的,且嬴政登记时才13岁,又受到老臣的拥护和辅佐。所以这种说话,很可能是痛恨秦国的后世人有意诱导的。
其次,关于秦始皇一直被人诟病的焚书坑儒。真相是什么呢?关于焚书,当时在宫廷中,有不少人认为分封制更有利于治理国家,李斯认为不能再任由这样的想法蔓延,于是向秦始皇提议焚书。所谓的书,在当时其实都是竹简,除了焚烧经书外,还有各国的一些史书。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对于人们思想和情感上的控制和禁锢过程。
至于坑儒,很多人认为是活埋儒生,其实并不是这样,当时秦始皇特别信任方士,希望能够长生不老,当时有两个人,一个叫侯生,一个叫卢生,他们不仅拿了钱不办事,还说秦始皇的坏话,秦始皇大怒,抓了包括方士在内将近460人。但是后世的人,就把方士替换成了儒生,变成了秦始皇的罪名。
除此之外,还有秦始皇到底传位给给谁,到底是公子扶苏,还是胡亥,是否是胡亥伙同赵高掉包了圣旨。这些都成了不解之谜。
只能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出身不明,焚书坑儒,秦始皇背了这么长时间的锅,真的好冤枉啊!
三. 矛盾又统一的秦始皇
拥有集权的帝王,偶尔搞搞双标,真的是太正常不过了,秦始皇也是如此。在秦始皇的身上,就存在着极大的矛盾。
我们上文说过,秦始皇在13岁时,能够快刀斩乱麻,把原生家庭乌烟瘴气的事情处理的果断决绝。但是非常讽刺的是,秦始皇在处理自己的家事时,却栽了一个大跟头。他的两个儿子,扶苏才能出众,胡亥平庸蠢笨。但是秦始皇却把扶苏发配到遥远的边疆,最后胡亥继位,导致了秦王朝的短命。
除此之外,秦始皇在登基后,曾经下令关闭灵星祠,认为其什么作用都没有,这时候他还是理性客观的。但是因为谶纬之书上的一句“亡秦者胡也”,他派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后期他迷信长生不老,派徐福东渡。
秦始皇的诸多行为,都呈现矛盾的一面。但是从骨子里来说,这种矛盾又是统一的,他说一不二,崇尚霸道,也只有这样的独行的思想和强硬的手段,才能真正做到统一天下。
四.秦始皇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秦王朝存在的时间,其实很短,但是却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影响。依靠着中央集权和严苛法律,秦始皇办成了很多大事,比如说修筑长城,秦始皇将此前六国修筑的长城进行了连接,并且延伸至更北的北方,他下令修筑郑国渠,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统一度量衡,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但是这些都算不得最大的功绩,秦始皇最大的功绩,就在于统一天下,并且将这种观念,植入到人们的脑海中。此前,人们是没有大一统的思想的,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来中国几经分裂,但是又恢复统一,不得不说,统一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此外,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也被后代沿用,不同的是,后代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把宗室贵族都分配到了地方,确保安全和稳定。
秦始皇在陈舜臣的眼中,不再是神,而是一个普通人。他有血有肉,性格立体。秦国之所以为秦国,秦始皇之所以秦始皇,和时代脱离不了关系,可以说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就了时事。
陈舜臣被称为最会讲中国历史的日本作家,日本文学界称赞他说:“读中国历史要看陈舜臣。”可见陈舜臣对中国历史的热爱,以及研究之深。
读完这本书,我在想,中国历史的魅力无穷,吸引着不同国度的人来研究,来创作。也正是这些热爱中国文化的学者们的耕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不断地传播,影响着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