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读后感1000字
《一堂好课》是一本由周晓晗 主编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28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020-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堂好课》读后感(一):《一堂好课》:走进高校,走进社会,启蒙新时代年轻人思想与灵魂
中央电视台,有很多专业且精致的栏目,旨在培养新时代年轻人的文化素养,传播中华文明坚定的思想底蕴,作为深受影响之人确实获益匪浅。在茶余饭后,陪同孩子过程中可以轻松体会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一堂好课》栏目是著名主持人康辉主持,邀请诸多文化界知名人士进行授课形式传播知识,让高校走进普通大众,更旨在启蒙新时代年轻人的思维三观与灵魂走向。 近日,结合观众需求,《一堂好课》栏目集结成书籍,让寻常学生更能够在文字的海洋中体会那种感染力。此书共有文学课,思政课,电影课,文博课,音乐课,美育课,体育课,外交课,戏曲课,舞蹈课,表演课,航天课,分别邀请了行业内著名专家,也许并非独占鳌头,但绝对能够读者学习到很多知识经验,提升知识素养。 也许在寻常的课堂中,我们依旧能够学习到知识,但是在《一堂好课》中,我们能够看到每一个领域的精髓所在,这即为增长知识的必备途径,而非浅显的浮于表面。王蒙老师讲解《文学课》赋予了莘莘学子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当今世界,由于网络媒体的传播与便利度,几乎人人都可以揭竿而起,但实际上真正能够通过一只笔杆成就文学之梦之人,几乎都是年长的专家教授,而一时成为网红的也多被人诟病,这给年轻人给予了鼓励同时也容打击。但是在王蒙老师的《文学课》中,我们能够深刻体会青春与文学的激昂,并非水平不够,而是心气浮躁导致文学之路坎坷。 古往今来,文学路上熠熠生辉的有无数年轻力量,他们通过自己嚣张跋扈的心态加上壮志凌云的志向,在文学里抒发自己的意志。无论是《红楼梦》还是《阿Q正传》,在王蒙老师专业人士的讲解下,更警示新一辈人努力沉淀,不轻言放弃,将青春与热血投注到梦想之中。 在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课》之中,哪怕从未深入狩猎电影圈的人也能够体会光怪陆离的影片背后人情冷暖,电影将无数的人间百态放置在醒目之中,期望获取的不是观众夸张的赞许,而是深入骨髓的共鸣,这恐怕即为电影的奥妙所在。想来,大学课程中总是将电影课作为选修亦或是必修课程,想必也是要陶冶情操,培养真性情后辈。 《一堂好课》一书,在专家们循循善诱讲解之中,能让读者学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改变人性思维有着举足轻重的力度,令人钦佩。
《一堂好课》读后感(二):《一堂好课》:这才是教育的初心
有一个妈妈说:“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此观点一出,引发网友的热议。  有人甚至发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到底是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更重要,还是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未来更重要”的疑问。 其实,当大家将快乐的童年和卑微的成年对立在一起比较的时候,说明咱们教育的初心已经偏离正确的轨道。 那什么才是教育的初心正确轨道呢?《一堂好课》给出了答案。 《一堂好课》这本书里为大家讲述了文学课、思政课、电影课、文博课、音乐课、体育课、美育课、外交课、戏曲课、表演课、航天课等十二堂课。 这十二堂课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与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紧密相连。不同的是,这十二堂课的教育,是站在把孩子培养成爱国、爱民、爱家、爱生活、爱生命的人的宏观角度上来开展的。  而很多家长,则是以考一个好成绩,上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为目标来培养和教育孩子的。因为,在大家的意识里,只有学习好、学校好、工作好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仿佛考学是唯一的成才之道。 于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明媚的未来,家长们不惜牺牲掉孩子原本快乐的童年,带着孩子穿梭于各种兴趣班。 不管上多少兴趣班,很多时候大家都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发掘孩子的天赋、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提升孩子的思考力、打造孩子的创造力……从而为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自信的、有担当的国家需要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他们做这么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考分。 所以,很多孩子学音乐、美术、体育、戏曲、文学等,不是因为爱好、擅长、有天赋,而是因为有考核,为了考核能顺利通过,家长们不惜花重金去为孩子打造一个高分的结果,却从未想过孩子想要什么,兴趣在哪里,有没有能力去学好吗…… 可过于功利的目的,不仅改变了教育的初心,还让孩子早早失去了对学习甚至是人生的兴趣。  拿破仑教子的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拿破仑成名后,生了个儿子。为了好好培养孩子,他调集了各个领域的大咖,来到他家里教授儿子技能。 结果,原本天真无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儿子,在完全不考虑其基本情况下的过度教育,被折磨到痛苦不堪,以至于最终成为了一个废人。 如果不想重蹈拿破仑的覆辙,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坚守初心。  教育的初心是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意思是说,“教”是指上面做示范,下面来模仿;“育”是指培养后代让他多做好事。 由此可见,教育的初心是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也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按照孩子的特质来培育,最终的结果是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善人。 也就是说,一切脱离了初心的教育,都是上真正的教育,却是对孩子和教育本身的一种巨大伤害。 其次,挖掘天赋。  我们承认高考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可我们也要承认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挤得进高考这座独木桥,到达彼岸的金字塔,那这部分人该怎么做,才能拥有充满希望的明天? 当然是需要父母们敢于承认孩子不是学习的材料,并早早挖掘出孩子的天赋,然后重点培养。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案例: 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说过,她女儿学习很努力,但数学成绩依然很差。她并没有因此责怪甚至放弃她,而是努力发掘女儿身上的天赋,结果她发现女儿乐感很好,于是重点培养她音乐方面才华,最终女儿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最终过得挺不错。  由此看来,靠文化课参加高考能成为人才,没有学习文化课的天分,也能靠挖掘并培养独特天赋而成才。 所以,家长们呢,我们可以陪孩子读诗念词,也可以唱歌跳舞,亦或是画画写作……不管怎样培养孩子,都不要忘记教育的初心哪。 注:图片来自网络。
《一堂好课》读后感(三):《一堂好课》:越是平凡,越是需要知道人生的其他活法
年少不知学堂好,坐在课堂想睡觉,知了叫了,花儿开了,窗外的风景比教室里好1000倍。直到离开校园才知道,哪里也没有学校好,学校有书、有课、有梦,有自由,唯独时光一去不复返,想再学习,只能见缝插针,只能乾坤大挪移,把零碎的时间整合在一起,学习的效果如何,只有自己最清楚。
于是盼望着休息日,盼望着节假日,能好好的吸收一些适合自己的课程显得格外奢侈,我就在这样的心情下碰到了《一堂好课》,我以为这本书一定是曾经校园里流传的德智体美劳的混合体,谁知一打开书,好像误进了一个美丽新世界。
这是一本可以听的书,是由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节目,节目的名字就叫《一堂好课》,既然是课堂,那么就由班主任(央视主持人康辉)和授课教师(王蒙等名家),当然一定还有听课的学生(来自影视娱乐体育等领域)。这是模拟学校上课的形式,但是上课的内容涵盖面之广,内容之丰富,角度之新颖,让我为之感叹。
12堂课呈现了12期节目,12个领域,期期精彩各不同
既然是课程就应该含有大语文系列,有德智体美劳系列,《一堂好课》的第一课就是文学,接着德智体美劳系列有思政、音乐、体育、舞蹈、美育等,《一堂好课》还有大部分同学可能不曾在学校里接触到的课程,比如电影课、表演课、文博课,戏曲课,这些如果算是兴趣拓展的话,那么外交课和航天课就是拓展我们的眼界的课程了。
《一堂好课》里好课不止一节,每一堂课都精彩绝伦,期期嘉宾都让人惊喜,比如文学课请来了文学大家王蒙,思政课邀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金一南,电影课则来了中国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陈凯歌,这么多领域,这么多名家、专家、大家,内容想不好看都难,于是我把每一期节目都看了,甚至我还计划看第2遍、第3遍书。为什么这本书带给我这么大的触动?因为我在每一堂课里都看到了平凡人生的进阶之路,人生其实有许多种活法,我们能否从中获得启发,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人生而平等,不平凡人生是如何造就的?
曾经看过一个漫画,一个乞丐在沙滩上晒太阳,一个富翁走过来问乞丐,你这么年轻为何不出去闯一闯?乞丐问闯什么?富翁说可以打工赚钱,可以买船打鱼,可以盖房娶妻,可以
子而孙孙而子。乞丐说再之后呢?富翁说老了以后就可以抱着孙子晒太阳,颐养天年。乞丐听完哈哈大笑,嘲讽说你个傻子,我现在不就在沙滩晒太阳吗?
每次想到那幅漫画,我都会忍俊不禁,笑说乞丐真傻,难道他一点不知道自己的境况很差吗?直到我读书工作,才明白不拓展自己的认知,就永远以为此刻晒的太阳和年迈时的太阳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能打破思维边界,重新认识自己的处境,也许乞丐就不再是乞丐,而是朝气蓬勃的少年。
这也是我在读《一堂好课》带来的思考,当我读到华语音乐领军人罗大佑讲述音乐课时,我才真正明白,不是乞丐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情况,而是我们一直以来把自己固守在思维的天花板上,不愿落地,也不能起飞。
罗大佑不是音乐科班出身,他学医7年,在读大学时才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爱听音乐,从各种音乐中获取感动,如果学业压力重,他也会睡前听自己喜欢的音乐。
他说什么是好的音乐,是会让你感动的音乐,这是它的唯一标准。罗大佑践行着这样的标准,从一个医学院学生成为华语顶级音乐人,这种人生的进阶,离不开自身的跳跃和热爱。比如王蒙没有学过一天文学课,但是不影响他19岁写出《青春万岁》,成为我国原文化部部长,徐帆是学戏曲的,基于对表演的热爱,跨界成为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成功的演员。还记得《喜剧之王》中柳飘飘骂尹天仇“死跑龙套的”的吗?如果没有星爷的执着,也许世间真的会少一个喜剧之王。热爱、专注、坚持,会让平凡的人在茫茫人海脱颖而出,成就人生的种种可能。
人生有许多可能,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罗马之路?
少时读《平凡的世界》,会为里面的人物流眼泪,长大后再看,会明显感受到平凡的人在大时代中前进的艰难,一个人的人生在时代大潮中显得不值一提,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里跃动,才形成了时代发展的动人画卷。
于是当我看《一堂好课》里的外交课和航天课时,我好像不是我,我代表着我们的国家,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不再是拘泥于一方的人民,而是与世界都能产生联系的个体,我们能与世界各国的人民交流。
在如此广阔的历史舞台上,我们的人生有太多可能了,一个没有上过学的丁真一夜之间火爆全网,成为甜野男孩,他可以放弃赛马,从家乡走出;他可以接受节目邀请,成为流量担当;他可以步履海外,成为海外香饽饽;他还可以……
如何选择适合他自己的罗马之路?这是摆在他面前的问题,我们看到他婉拒了各种邀约,选择留在热土地,策马奔腾,成为家乡代言人,这是符合他的心意的,也是他热爱的结果。
那么我们呢,如何在万千可能中成就自己?
不管我们过去是如何的,眼下我们能否慢一点,再慢一点,去倾听自己的心声,就像舞蹈课老师冯双白所说,不要害怕身体僵硬,要放开一点,去舞动身体,舞蹈是我们生命最初的语言,让身体动起来,心就不会冷硬。
舞蹈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音乐、美术、体育、表演、戏曲、电影、文学亦然,找到自己喜欢的课程,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慢慢的让自己沉浸其中,把身心打开,一切美好就会随之而来。
而我们要做的是找到自己,认清自己,把自己从纷繁的可能中寻找出来,朝着内心最向往的方向去努力,去绽放,相信时光会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一堂好课》读后感(四):《一堂好课》:教会孩子点燃思想之光,嘉奖向学之心
文|橙果妈妈
图|网络
去年,中央电视台出了一档节目《一堂好课》,这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大型文艺节目,分为12堂大课,班主任是著名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康辉,每一堂大课都是一个领域,包含文学、思政、电影、文博、音乐、美育、体育、外交、戏曲、舞蹈、表演、航天领域,每个领域都有一位大师级老师给我们分享知识,带来了精神上的丰富盛宴。
现在在看《一堂好课》这本书,在看的过程中,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行业领域的大咖,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在自己领域有了如此优异的成绩?从书中听他们娓娓道来分享故事的过程中,也能从中感受到他们在工作上的态度。
一、对所从事职业的尊重和强烈的责任心
在文博这个课堂上,再次读了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重修故宫,保护文化遗产的故事。他从2014年到2016年,组织了三年的全院环境大整治,直到故宫博物馆的1200栋古建筑上没有一根草。这说明了什么,任何事情的做成,都是从小事上一件一件认真去完成的。
他还提到,故宫的工作没有想象中的那些清闲、舒适,没事就在故宫里面撸撸猫、故宫里遛遛圈这么惬意,更多时间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比如光是修复一件漆器,可能需要几个月。
在表演这个课堂上,分享人是徐帆,她被问到,为什么钟爱表演?她说到自己特别幸运选择了这个职业,也有幸这个职业选择了我。
她说到,自己在生活中可以像一条虫一样,谁不在意都没有关系,但是在舞台上,一定是有光的,一定要像龙一样。
在思政课上,主讲人金一南教授分享了爱国和如何爱国的话题,可让人感到惊讶的是,金一南教授以前还做过最为基层的工人,做过图书馆的管理员,每个岗位的跨越,他都做得很好,他用自己的行动,跟我们展现出如何在工作岗位上,做好每一份工作。这其实就是对所从事工作的尊重,在自己岗位上一直去提升自己,一步步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还有外交、戏曲等领域,每一位大师都用语言向我们展示出,他们在自己本岗位上兢兢业业一面,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于自己岗位的热爱,还有对于自己职业的尊重,这种尊重是发自内心的,通过他们的言谈,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工作的内容如何,只要在自己的职责之内,就承担起当下的责任。他们心中如同有一团火,深深打动了我们。
二、耐得住寂寞,用心去精进。
在音乐领域是罗大佑作为主讲人,他不是音乐科班出身,却40多年来一直在做音乐,他在分享自己做音乐的时候,就分享到想做音乐,就需要先听大量的音乐,因为主观的创作需要建立在客观的欣赏上。好的音乐作品,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灌溉的。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医院放射科工作,但因为对音乐的热爱辞职成为职业音乐人。在这个过程中,也创作出来很多经典的老歌,如《东方之珠》、《童年》、《明天会更好》、《追梦人》,都是那些年我们听过的歌。
白岩松曾评论罗大佑的音乐,可以在歌声中找到10年前的自己;歌手周杰伦提到他的目标就是像罗大佑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音乐教父。”他本人也被誉为“华语音乐教父”。
罗大佑上节目《朗读者》,跟主持人董卿提到,在梦里旋律都是在转的。回顾他的音乐之路,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是用心精进自己的音乐,他的经历让人想起一句话: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间只隔着时间和信念!
在体育领域,讲述的是冬奥会中国时刻的故事,在故事里,我们听到了奋斗、听到了拼搏、更是听到了坚守,在为了实现梦想的路上,每个运动员的背后都付出了很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最后的胜利。
想想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我们,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付出了多少的时间和精力?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默默的发力,持续去精进自己?
三、要有自信和坚定的信仰。
在中国革命最艰苦的时刻,我们的领导者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其实就是一种自信,一种坚定的信仰。
这种精神上的信仰,在当时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坚信,但结果是什么?最终我们国家在当时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依旧是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放眼到现在,我们国家的华为企业,当前的5G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这种做企业的精神,背后同样是一种自信和对遇到任何困难,都勇往向前的勇气。
读这本《一堂好课》书籍过程中,就如同在与这些领域的老师进行交流,不由感慨:
这些大师,他们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奋斗了很多年,有着坚实的工作技能,在言谈中,很容易被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职业责任感、正能量感所吸引。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一堂好课》,点亮思想之光,嘉奖向学之心。也同样给了我们很多的力量,让我们继续努力向前。
《一堂好课》读后感(五):《一堂好课》:文有王蒙、武有金一南,众大咖为我们点亮思想之光
小时候经常被问这样的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你长大后想做什么?为什么想要做这个?我记得我每次都很认真地回答大人的话:我长大后要做一名老师。至于说到为什么?我已记不太清楚,也许是因为老师是我第一个接触到的职业,也许是因为老师在三尺讲台上侃侃而谈的形象吸引了我。
说到做老师,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叫《一堂好课》。《一堂好课》是央视综艺频道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节目,节目组邀请了十二位国学、艺术、军事、体育等领域的风云人物,如作家王蒙、解放军少将金一南、导演陈凯歌、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音乐人罗大佑、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运动员申雪、赵宏博、王濛、曾任职中国外交部的张维为等为大家传道、授业、解惑。
十二篇精彩绝伦的演讲稿,十二堂别开生面的课,不同于我们平日在课堂上听到的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课,而是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他们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看到了这些老师的个人精神和能力变化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由被欺凌到自强不息、从“百年苦难”涅槃成“百年辉煌”是经历了多少苦难、风险和考验。
这是一堂思想教育课,也是集德、智、体、美、劳于一体的好课,这堂课,不仅适合正在校园中努力学习的青少年,也适合步入社会的中年人,还适合即将或已退出社会的老年人,因为课堂上不仅有回忆往昔的故事,也有着眼时下的例子,更有放眼未来的期待。
《一堂好课》能让我们学到什么呢?一堂好课的班主任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康辉一语道出这堂好课的中心思想:取法其上,得乎其中,点亮思想之光,嘉奖向学之心。无论是怀揣梦想的个人,还是蓄势待发的团队,在前进的道路上都需要一堂好课。
那么,《一堂好课》讲什么呢?《一堂好课》一共有十二堂课,小编将它归类为五大部分来讲述,分别是:
一、思政、外交、航天课——从苦难中走来的我们要铭记历史 ,更要自强不息
这一部分,小编将思政、外交、航天课合在一起,可以说这是一堂思想教育爱国课,但它不同于以往枯燥无味的思想教育理论课,这一堂课是从近代史说起的。
说起近代史,我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卢沟桥事变、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等等,同样,我们还记得清政府曾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西洋打不过,东洋也打不过,为何清朝总是在吃败仗?金一南老师痛心地说,那是因为中国近代富而不强——拥有财富,但没有捍卫自己财富的能力。
要保护我们的财产不被侵占,就要比敌人更强大。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的前辈没有先进的武器,更没有高端的设备,有的只是一腔热血,一腔随时牺牲自己的革命热情。然而,就是这么一群可爱又可敬的人,带领着老百姓开创了新中国。凭的是什么?凭的是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他们在最穷困潦倒、不名一文我时候,内心依然坚守信仰。金一南老师在课堂上说了句很令人感动的话:
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唯有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没有大国崛起,何谈公民尊严!”无论是外交还是航天,亦或是中国制造,中国都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前辈所面临的艰难程度我们难以想象,正如航天课的老师戚发轫院士讲到航天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时问,为什么讲航天精神没有“热爱祖国”这个名词,“两弹一星”精神要加上呢?他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爱国不需要讨论,不用教育,也不用上课。我们那一代人都感受过中国落后、挨打、受气……但到了1999年,我们年轻一代的同志缺乏这种苦难教育,他们没有经历过老一代人受过的那个苦、受过的那个难,也对今天这么好的条件没有特别的感受。”
是啊,我们没法感同身受,因为没有吃过前辈的苦,也没有受过前辈的难,但我们必须铭记这段历史。铭记历史并不是提倡回到过去,今时今日的生活再倒退二十年、三十年前,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只会越过越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前辈的经验中获取知识还有教训为未来而努力。就如金一南老师说的:“忘记过去,不但意味着背叛,还意味着将来可能还要重复。”所以,我们不能重蹈覆辙,要铭记历史,更要自强不息!
二、文学课——文学是对青春的挽留,青春亦是文学创作的宝贵条件
青春是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因为青春很短暂,因为青春是“身不福中不知福”。无论是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还是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无论是颜真卿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还是朱熹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无论是钱鹤滩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还是袁枚的“老夫人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无一不是对青春的快速流逝而他们却无法挽留感到痛心。
这节课的主讲人作家、学者王蒙老师说:“文学是对时光的一种挽留,文学就是要让青春不老”。是啊,诗人及作家们虽然对青春的逝去感慨万千,但在不知不觉间,他们将人生中最美好、最青春的体验,通过美妙的文字保留了下来,感动和滋润着每一个读者。
文学是对青春的挽留,同时,青春亦是文学创作的宝贵条件。也许年轻人缺少生活经验,但他们个性张扬、敢闯敢做,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而这也正好应照了鲁迅先生勉励年轻人奋勇前进的话:“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王蒙老师对年轻一辈亦有如此期望。
三、艺术课——以美传世
这一部分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有电影课、音乐课、美育课、戏曲课、舞蹈课、表演课,小编统称为艺术课。艺术课是美的,那么,怎么体现艺术美?电影以其故事节、拍摄和剪辑手法、演员的表现力等来体现;美术以建筑、图画的优美等来体现;音乐通过音律、歌词来体现;戏曲以唱腔、动作等来体现;舞蹈以舞姿和人物表情等来体现;表演以语言、人物形象、神态动作和演员个人的理解等来体现。
生活处处皆艺术,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艺术或技艺都需要磨炼,都需要时间的浸染。陈凯歌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的十年间,曾当过兵,做过农民,还做了三年的工人,经历过这工、农、兵这三个行业,使得他对基层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感触和体会,也和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拍出了《黄土地》这样的好电影。
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也给我们上了一堂好课,尚长荣是首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他在京剧中从事净行,俗称“花脸”,做好净行有多么难?用戏曲界一句话概括就是“千旦百生一净难”。千人选一旦,百生选一生,但花脸净行,出一个像样的都非常困难。然而尚长荣做这个角色做了一辈子,并且还推陈出新,做到戏老人不老,是什么让他如此坚持这条路?除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还有一颗传承民族文化的决心哪!
四、文博课——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文明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今年是故宫建成600周年,600年,故宫见证了几个朝代的风风雨雨,也记录了几个朝代的兴衰成败,而今,它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一堂好课,点亮思想之光¥29购买
故宫博物院单霁翔老院长给我们上了一堂好课,他告诉我们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发生的变化:从最初展示只有1%到现在已经开放了故宫所有的花园;从得不到保护的文物躺在地上到现在放在陈列厅里光彩照人;从宫殿杂草丛生到现在故宫博物院1200栋古建筑没有一根草;更有200名故宫文物医生,随时为文物做检测、修复和无损探伤服务。
单院长做的这一切都是源于对文物的热爱,也是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文明,大到秦始皇陵兵马俑、大明宫遗址和杭州西湖等等,小到贵州村寨侗族的一座地坪风雨桥,都代表着人们对祖先的创造给予的尊重还有由此带来的自豪感,文化遗产没有贵贱之分,只有重视和不重视之别。单院长在课堂上的一句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
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那什么才是目的呢?传承!把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经过我们手,经过我们的时代,真实完整地传给子孙后代,这才是最重要的。五、体育课——只要路对了就不怕遥远
这一堂课的主讲人是运动员申雪、赵宏博和王濛,他们都是冰雪竞技的运动员。记得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这说明奥林匹克倡导和鼓励的不是得的金牌、银牌有多少,而是它背后蕴含体育精神——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和不畏艰险、敢攀高峰的拼搏精神,这才是开展奥林匹克运动的最终的目的。
中国运动员在13届冬奥会参加比赛以来,到15届冬奥会突破了0金牌,而今,中国在冬奥会一共获得了13枚金牌。作为后起之师,中国队的冰雪竞技水平的确有待再提高,然而,王濛说:道理正确了就不怕遥远。是的,路对了,远点又有什么所谓?努力向前,一路拼搏就对了!这和奥林匹克精神是不谋而合的。
结语:
希望大家读完《一堂好课》之后,能够有所收获,正如主持人康辉在结束语中说:“《一堂好课》也许不能给每一个人一根点石成金的魔法棒,但我希望他可以让你在生活当中多去发现一点美,也希望在未来所有的拼博和奋斗当中,你能够心怀一分宁静,一分警醒。”也希望年轻人能够从课堂中看见自己,看见身处时代潮涌中认清自我价值,坚持梦想和追求,从而迸发出砥砺前行的激情与动力。
最后,想起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的一句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愿每一个年轻人,都保持着自己的赤子之心,有实现梦想和追求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