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九兄弟斗土司》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九兄弟斗土司》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01 00:35: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九兄弟斗土司》经典读后感有感

  《九兄弟土司》是一本由[日] 君岛久子 著 / [日] 赤羽末吉 绘著作,世纪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0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九兄弟斗土司》读后感(一):好特别的画风

  民间故事类的绘本似乎是相对少见的,这套书倒是独辟蹊径。

  中国少数民族的故事,由日本画家所绘。民间故事大抵以惩恶扬善为主题,充满想象力。这个故事和葫芦娃有点类似,九个具有特异功能的兄弟,各凭本事最终打赢了大坏人。

  画家的风格浓郁奇异,与这样的民间故事倒是相得益彰。

  文字简短生动,其实还挺适合认字的,如文果字印得再大一点就好了。更适合小孩子自己看。

  《九兄弟斗土司》读后感(二):《九兄弟斗土司》

  《九兄弟斗土司》讲的是彝族的民间故事。故事讲的是彝族寨子里,一对贫困的老夫妇,他们没有孩子。后来,池塘里的白发老人给了他九颗药丸。吃了这九颗药丸,可以生九个孩子。这九个孩子,他们的名字都很奇怪。有大力士,吃不饱,饿不死,打不死,长脚杆,杀不死,冻不死,砍不死,淹不死。九个兄弟长大了,他们和土司斗智斗勇的故事。让孩子在故事里感受他们团结一致,斗智斗勇,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的土司的故事。是一个大快人心的绘本,让孩子在这种美丽的传统民间故事里感受彝族民族间故事的有趣。这本书采用后翻式,封面上画着九个兄弟,这九个兄弟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稍微有所不同,有的有红脸蛋,有的肤色白,有的棕色。故事的幽默有趣在于土司没有发现没次来的是不一样的人,而九兄弟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勇斗土司。前后环衬交相呼应用中国剪纸显示土司和兄弟对打的图片。展示中国民间故事的魅力。孩子拿到这本书看了2遍,问我是不是彝族真有这样的九兄弟,会不会还有这么愚蠢的土司。哈哈,这要让他自己去想象来!感谢唐亚明先生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小活字图活书!

  《九兄弟斗土司》读后感(三):《九兄弟斗土司》

  看到书名,就觉得好有趣哦,为什么是土司呢?土司是谁呢?这九兄弟又是什么人呢?

很有民族特色的九兄弟

  带着这些疑问拿下这本书。收到书才知道,原来这是讲彝族的民间故事,那九兄弟是老妇人吃了“白发老人”送的药丸生出来的,他们长得一模一样,谁也分不清谁。而土司,可不是吃的喔~那是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土司一直在欺压老百姓,九兄弟知道后,通过各自的本事,战胜土司,使得彝族百姓不再受到欺压。

各有本事的九兄弟这是其中一个兄弟~叫吃不饱

  故事虽然简单,但画面感很强,颜色很鲜艳,线条也很简洁,画风虽然并不唯美,但却很合小朋友的胃口,一边看,一边哈哈大笑~

这就是传说中的土司

  然而,在笑的过程中,小朋友可以学到不少“锦囊”,用到现实生活中,特别在现今这个社会里,经常会听到校园暴力的新闻,有很多小朋友遇到暴力之后,也不知道要怎样处理,就因为这样,没人发声举报,导致暴力事件越来越多,家长对此也一筹莫展,而这本书,恰好就是在传达一种不惧恶势力,勇敢面对的意识,教育小朋友,遇到恶势力之后,不要一味逃避,应该动动脑筋,打败坏人,就算不能力敌也能智取喔~

  《九兄弟斗土司》读后感(四):斗智斗勇,团结一致斗土司

  

刚收到这本绘本的时候,真是有点意外。一向都是自右向左翻页,而这本采用了自左向右的独特的翻页设计。拿到手自己还特意上下翻动了一下,以为封面搞错了呢?呵呵,开个玩笑,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独特印象。

说到中国的神话故事,想必每个小朋友都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例如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等。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故事情节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常看的一个经典动画片,那就是葫芦娃。里面的七兄弟也都是各个身怀绝技,战斗蛇妖。所以,想不想看看九兄弟如何斗土司啊?

本书由【日】君岛九子/著,长年从事中国文学,特别是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研究。【日】赤羽末吉/绘,著名作品有《桃太郎》《福音馆书馆》《白龙和黑龙》等。唐亚明/译,资深图画书编辑、作家、翻译家。打造出这本九兄弟斗土司。

本书讲述一对穷苦夫妇,常年没有孩子,非常伤心,白胡子仙人赐予了9颗仙药,夫妇一下子生了9个一模一样的兄弟。慢慢孩子长大。有一天,当地欺压百姓的土司宫殿的顶梁柱倒塌,无人能扶起。于是,贴出公告:“谁要是能扶正这根龙柱,要什么给什么。”正因如此,九兄弟派出了“大力士”,不费吹灰之力,轻松搞定。土司知道后,很想见识此人。于是出此下策:“这人这么有力气,肯定能吃,架起几口大锅,煮满米饭,如果要是能把饭吃光就说明是他扶起的,要是吃不完,就说明他撒谎,立刻关进牢里。”九兄弟知道了,相互商量,由于他们长得一模一样,每个人又都身怀绝技,这次他们就派了“吃不饱”。看到“吃不饱”狼吞虎咽的样子,土司觉得太可怕了。之后,他越想越怕,终日坐立不安。于是就想出各种方法来惩罚九兄弟。而九兄弟每次都会机智对应,先后派出了“饿不死”“打不死”“长脚杆”“烧不死”“冻不死”“砍不死”“淹不死”,每次都可以逢凶化吉。最终,土司和宫殿都被“淹不死”一口水给淹死了。没有了恶霸的欺凌,老百姓从此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内容简单易懂,风趣幽默。让孩子看到九兄弟聪明过人,不畏强权,勇敢应对,最终正义战胜邪恶。相信孩子一定会为九兄弟拍手叫好,大快人心。

  《九兄弟斗土司》读后感(五):那些人性当中,永恒不变的力量

  转载自公众号“三五锄订阅号”(ID:acanran)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每每听到老人讲述,奶奶的奶奶的故事,爷爷的爷爷的故事时,我总感觉有个什么牵引着自己。

  直到后来长大成人,我才逐渐明白,这些故事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那时的“我”成为现在的我——

  我们的成长过程,以祖辈为鉴,在故事的叙事文本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为人处世,甚至借着故事至暗中滋生的光明滋养自我的心灵。

  哪怕受挫无助,掉入恐惧之时,也不至于太过颤栗,也能坚守信仰,刨开裂缝直至阳光洒落。

  在中国千年文化长河里,人们摸索着民间故事里的脉络长大——这些伴随命运跌宕起伏,在苦难中成长的“活”的故事,纵横交错在许多人的生命里,通过民市街坊流传越发富有生命力。

  如果说,人生所有的苦难皆由人们当下的缺憾所致,那么这种带着人生不圆满的缺憾哪怕再流传百年也不会改变,有“欲”就会有“失”,有“失”就可能有故事。

  而当年那个口袋里只要有两块钱,就自以为拥有全世界的“我”会明白什么是缺憾吗?当我再把这些万民百世传唱的老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听时,我在他的脸上却看到了曾经的“我”的那份茫然。

  中国古老民间故事的现代意义在哪里?我们还有必要把这些老故事讲给孩子听吗?是的,我也曾疑惑过,孩子有必要像小时候的我一样喜欢《天仙配》《西游记》《白蛇传》吗?他是否可以有他自己的那份喜欢,而我不必过分干预。

  这个新年,这个每个人都在众多新闻里无助跌落、感受生命轻重的新年,我终于相信,伴随中国古老民间故事而生的,那股滋长信念的能量,是每个人心中无可替代的心灵底色。

  中国民间故事与所有孩子同偕学习的绘本不同,它让我们每一代人都以此为号,开疆辟土,走得更远。

  今天,我们也要推荐一套堪称不朽绘者——赤羽末吉笔下的中国故事,借由这套故事,我们一起探讨中国古老民间故事的现代意义。

  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通常蕴含一些超越时空的恒久母题,比如天地起源,比如真善美,而这本来自苗族民间故事的《灯花》讲述的便是如此:

  从前,有个苗族小伙子名叫都林。他每天上山开垦梯田,种植稻米,无意间滋养一朵会唱歌的百合花,他双手捧着百合花回家,种在家里捣米的石臼里。

  中秋节的夜晚,窗下的百合花变成了一位姑娘,从此两人一起勤勤恳恳的过日子。日子一天天的过去,都林心满意足,却也变得游手好闲,姑娘伤心地乘坐金鸡飞走了。

  后来,都林幡然醒悟,重新开始踏实劳动后,灯花姑娘也回到了他的身边,继续幸福地生活。

  这样的故事,是按照生命的规则来拥抱生命。

  那些被人弘扬的“勤劳”精神从何而来?有时,人只有跌落命运的错轨才会明白悔恨与缺憾,才会习得知足与踏实。

  经历苦与痛,故事的核心像是所有人渴望的生命之路——是既甜又美的事物。

  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的时候,出现过一次所谓“我”的大逆转,人们再也没办法接受生活苦难、日常可怖的面目,这时的世界观便在叔本华的笔下得到了回应——“生命是一件本不该发生的事情。”那时诞生的故事是退缩、消解、放弃,即否定生命,遁出世界。

  然而,不论是活下去的渴望,或是“生命不但没能提供你认为它该给的,还变得如此吓人”的怨恨,你如何“删去”自我身上的这些本能?你如何去平息这种生命之渴或生命之怨?方法就是去“礼赞”具有这种否定世界、否定宇宙的信念,就像我们曾经读到的《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一样,我们最终要学会的,就是拥抱这个长满刺的世界。

  因此,古老民间故事给予心灵的滋养就像这场“礼赞”一般,帮助人们重组内心的秩序,重建自我与世界的联结。

  故事的秩序就是由一套意象所组成的系统,并为我们的意识状态提供一种存在的意义,但这套系统本身不具有意义,本质如此,但是我们心智却可以依凭着它去探寻人生的意义。

  人们凭借什么学会了无私与奉献?是什么让人们战胜胆小怯懦的自我,选择大善和大义呢?一起来听听《猎人海力布》吧:

  从前,有个蒙古族小伙儿名叫海力布,他是一个猎人。有一天,海力布去深山打猎,救了一条化身为小白蛇的龙王女儿。

  龙王为了感谢他,将含在嘴里的宝珠送给了他,并叮嘱他,因宝珠本身听到的所有一切,都不许对任何人说,否则就会化成石头。

  一天,海力布打猎时从动物口中得知山洪马上就要爆发,为了让村民听从他的劝阻,海力布道出了事件的始末,最终,村民们得救了,而海力布却化成了石头.......

  大道至善,一直是中国人骨子里最宝贵的精神,这种源于民族根脉的信仰,从我们很小听到的、祖辈人口口相传的故事而来,让我们在晦暗不明的此刻,仍能看到人性的闪光。

  好的故事、好的音乐、好的绘画常常包含一个主题——抗争。

  那些像小船靠岸一般,停靠在我们心灵很久很久的老故事,大多包含着人们对自然、世界、岁月的抗争;那些点燃内心火焰,让人们热血沸腾的摇滚音乐,大多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反叛。

  我们确实在“抗争”的故事里,找到了让我们感动的事物——心灵所需的附属于外界事物带来的悲欢,甚至借由它们思考,“生命值得活下去!”

  中国古老民间故事讲述的便是,人们心中自然而然的对美好事物的期盼,它像是“育儿袋”一般架起了祖辈儿孙的关系,帮助人们放下怨念,学着与困难和平相处。

  《九兄弟斗土司》的故事就展示了许多祖辈老人对儿孙的期盼——力大无穷、不愁吃穿、不会受伤、长命百岁......

  孩子可能不理解人为什么要长命百岁、不理解中年以后,人自然而然所拥有的死亡焦虑,不理解存在是什么,也不知道中国文化到底给予我们何种滋养。

  但孩子一定知道,愉悦和期望的感受是什么,祖辈们便是如此将一个个“故事”种在孩子们的内心,让中国文化所根植的信念——爱、善良、正义与勇气框限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故事的滋养,像是人的潜意识一般,带领着个人通过生命的各个阶段,从出生到成人、从年迈到死亡。

  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可能不能理解什么是善恶,什么是贪婪,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勤劳。这些虚无飘渺的词汇都在这些故事里被具象,并陪伴着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得以校正。

  它让人看见,哪怕世界再荒芜,自我心中仍然留有的某种最终期待......

  当我看完所有赤羽末吉先生的画作时,我脑海中想到的只有一个词——“穷极”,有的人穷极一生,都在给世界递送一种美。

  日本儿童文学评论家鸟越信编的《创造了图画书历史的20个人》(1993 年)一书,这样概括赤羽末吉的成就:“他让日本画的手法在现代的图画书里得到了再生,让民间故事在现代得到了复苏。

  赤羽末吉,日本具有典范地位的绘本画家。

  1910年出生在东京,49岁时与松居直相遇开始绘本职业生涯。他通过一生的创作,奠定了在日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超然地位。他的作品气势磅礴、用色大胆、风格典雅,以民间故事为作品的着眼点,在绘画技法上结合了中、日两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为了画好民间故事,赤羽末吉在纸张、画笔、材料、颜色的选取上,近乎严苛。例如,为了让化身村妇骗婚的妖婆兼具妖气与健康农妇的形象,赤羽末吉以胭脂色、芥黄色、松叶色等中间色表现厚重、明亮和恐怖相互交错的情调。

  他在作画之前,到民艺品店买回传统布料“木棉袖”,再将家中的陶器陈列其上,浏览数日之后,逐渐理解了这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气氛。为了避免线条过于流畅,使得绘画的叙述轻佻,他在配画时坚持使用新笔。对他来说,创作绘本不是为了向别人展现自己的技巧,他不想因技巧娴熟而落入惯性。他看重的是诚意,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因此,赤羽末吉把每次创作都当成是新的修炼,他希望读者从中感受到他的“新生”。

  对于绘本,赤羽末吉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觉得,绘本的特点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而在于文图合一后所创造出来的视觉效果。

  一位好的绘本画家,最好能够练就一身柔道功夫:不套程式,不外露锋芒,却能使故事生动地跃然纸上。

  赤羽末吉还认为,就像观赏形形色色的花草那样,绘本是属于读者的。1980年在布拉格荣获“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奖”时,他说:

  “我不会因为绘本是量产的大众媒体,就一味迎合读者,使它显得卑俗。唯有将高品质的东西传播到民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才有可能造就出真正的文化。”

  分析赤羽末吉的绘本创作风格,我们可以得知:他在创作中融合了中日两国的传统艺术以及文化内涵,他在此基础上得以表现出个人特色。

  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对绘本创作的启示:坚持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坚持对儿童绘本创作的初衷,坚持对大众审美需求的尊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