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高等法院史》的读后感大全
《巴黎高等法院史》是一本由(法) 伏尔泰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高等法院史》精选点评:
●对法国历史知道的少,看着费劲
●资料书,有些地方文字的处理对我来说是警示性参考。书尾为什么没有译名对照呢,捶地!无法评星
●译者对一些句式上的翻译可能不太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好多句子要看好几遍才勉强明白意思
●没有法国史基础读的好费劲,不能算是法律史,而是法律权力史
《巴黎高等法院史》读后感(一):作为启蒙的思想史的一部分来看
讲的事可以当故事看看,因为当代史学肯定有更值得信的说法
最重要的是把它看作伏尔泰的一种思想表达,对宗教,王权,国家与民族等等的看法,当然还有理性与野蛮的对立的整体的思路.
这书比较糟糕的是没有译名对照表,特别应该有对官职,身份的对照.毕竟这是讲以" 巴列门"命名的机构在历史的实践中,增值的斗争中的表现,这个名称随着它的实践而与这个词原先的意义相左.那么其它官职,身份的词汇也有可能在出现这种情况.
《巴黎高等法院史》读后感(二):伏尔泰鞭挞教会
编辑部荐书
法国启蒙运动大师伏尔泰又一部史学作品翻译成中文了!与多年前译成中文的《路易十四时代》《风俗论》等伏尔泰的作品一脉相承,这位启蒙大师用如椽大笔谱写法国历史的起伏兴衰,文笔绚丽,好猎奇、好八卦的宫廷故事,是他一贯的文风。这部《巴黎高等法院史》讲述的是法国巴黎高等法院在君主制时代的历史,也相当于一部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国政治史。巴黎高等法院起源于中世纪封建贵族的议会,后来高等法院负责对来自法国境内各个封建领地的地方法院上诉案件的终审,并具有登记国王敕令和向国王谏诤两种职能。因而巴黎高等法院的地位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台谏系统,凡是未经高等法院登记的敕令可以视为无效,当然国王也可以亲临法院强制敕令登记,但由于高等法院带有法国贵族传统,任职者多有贵族背景,其机构的独立性似乎比中国古代台谏系统还要强,他们不止抵制王室的不合理敕令,而且在王权与教权的博弈中,往往力挺王权,抗衡教会,矛头直指罗马教廷。
也许伏尔泰的历史作品今天看来不是合格的历史学著作,但在那个文史不分家、社会科学尚未形成的时代,伏尔泰努力用理性去理解人类历史的诸多现象,并借用历史来抨击人类的愚昧无知。在伏尔泰看来,教会和罗马教廷是中世纪一切愚昧落后的根源,他批判教会的专制和思想禁锢,尤其厌恶为了细小的教条差异而引发宗教狂热的行为。虽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许多启蒙思想家心向往之的,但在伏尔泰看来,封建制度根深蒂固的法国,如果能建立类似中国那样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士大夫共治政体,从而结束法国四分五裂、权力多元化的封建制度也不错,一个贤明的君主专制总比愚昧的教会思想禁锢和封建领主制好得多。(贝叶文)
《巴黎高等法院史》读后感(三):【转】庞冠群:十八世纪法国的高等法院与启蒙运动
【作者简介】庞冠群,女,1975年生,北京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国史。1994—200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莫普改革》。著有《司法与王权 : 法国绝对君主制下的高等法院》(人民出版社,2020)。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和巴黎第一大学访问学者。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
《巴黎高等法院史》读后感(四):【转】庞冠群:高等法院是否导致了法国旧制度的崩溃?—— 一个学术史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