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了凡四训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了凡四训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02 01:19: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了凡四训经典读后感有感

  《了凡四训》是一本由袁了凡著作,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143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01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了凡四训》精选点评:

  ●书四星 这个版本加一星

  ●劝人谦虚行善总是好的

  ●读古书,有取有舍是必然的。立命之学、改进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每个部分都有可取之处,也有功利迂腐之心。士大夫阶层是当时的精神典范,在古时社会的积极作用是今日所不及的,从了凡四训来看,他们的精神境界比今人是高不少的。

  ●冬吴推荐。 恻隐之心。

  ●此书杂五说为一体。佛之因果出世、孟子本善恻隐、祖德孙报相承、明清善书劝忍、天地鬼神有判。

  ●我读的时候是一段一段背的,当时背的时候感触不深但现在经历世事的变迁,不得不相信了凡先生的睿智,我从信到不信再到彻底相信,才感到自己的人生可以活得洒脱一点,我现在自己就在用功过格来通过帮助别人一点一点的积累善行。 我认为自己还没有彻底的领悟他的精神,现在还只是入了个门。 所以我建议各位有缘人如果真的想改变命运并且相信他的话,你先把这本书给背下,到时候你就会发现其中的真正的含义。 另外,我认为读书就是和作者对话,他写的那些文字就是他的人生,我们可以以积极的或者主动的方法来阅读。比如说:《大学》里的说文王,“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实就是文王怎么变成圣人的方法论,你自己这样去做了,才能说这本书没有白读。学习古典文学,背诵很关键。 今天,走在路上,脑子过着《大学》,突然就冒出这

  ●书告诉我们积德行善改变命运,读了二遍

  ●改过行善谦虚。道理往往简单,实行却是不易

  ●非常好的一本关于人生道理的一本书,让我想起了清华大学的校训:“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有个信仰终归是好的

  《了凡四训》读后感(一):去分别心,勇发善念

  重读一遍,发现自己身上戾气还是太重,袁了凡反思自我时:不耐烦剧、不能容人、轻言妄谈、善怒急躁等等这些毛病,我也有,病得不轻。庆幸再次读这本书,像镜子一样将自己通身照透,接受它,时时反观自我,心发猛厉之善念,涤除自身业力之恶。另告诫自己:君子所存之心,爱人敬人。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爱敬圣贤。说到底,去分别心。

  《了凡四训》读后感(二):了凡四训,祸福自求,切忌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感觉佛教思想甚重,很多东西现阶段领会不了。 总共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重点看了第一段, 作者个人经历,前半生,被人算定相信宿命,浑浑噩噩度过;而后佛教的运命观“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通过积善行善改变自己的命运,包括生子、延长寿命等等。 极善极恶之人,命运都拘他不定。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此来过。 总结:祸福自求,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忌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第二改过之法,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有羞耻心、敬畏心、勇气。 积善 谦,易经,谦卦,六爻皆吉。立定志向,非一时兴起。

  《了凡四训》读后感(三):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训》的主题是命由天定还是命由人定的问题,书中对此问题的解释框架是融合了佛教的因果论、儒家的修身观、励志成功学和民间迷信的大杂烩。书中结论命由人定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这样杂糅的解释框架则远远不能让人信服。

  了凡四训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类训导,可以概括为修身行善。书中云“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然而如何求呢?“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具体应该如何做呢?就是前面所说的修身养性、行善积德,书中说这样做就能够感召天地鬼神,从而获得福报,决定自己的命运。作者针对此,对何为善何为恶以及善恶的诸种形态做了深入剖析,指出“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作者举了诸多例子来阐述善的各种形态,并指出首先要明理,才能明善恶,要穷的这个理是什么呢?作者没有说,不过从整篇来看,也是传统儒释道的一个大融合吧。

  但是,书中也说“天道无常”,本不可测,那么怎么知道修身行善就是合乎天、合乎道呢?所谓的“天道”,不过是作者既有认知观念的一种表达,借天道之名来行劝诫世人修身行善罢了。了凡四训根本意义上是一本劝世书,通过诉诸鬼神的奖励,人间的富贵来激励人们修身行善,通过修身行善就能改变命运。

  我们知道了鬼神奖励和富贵的许诺都是一个幌子,那么进一步追问修身行善究竟能不能改变命运呢?抛开感召鬼神的路数,我认为修身行善二法对于个人的成才成功还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佛教的因果说,也有其合理的成分。其实一切科学,都是探究世间万物的因果关系,不过这种探究是基于逻辑和实证的,因此比佛教基于想象的因果说要高明一层。但是,强调万事万物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这一点上二者却是相同的。一个事件发生了,大多有其发生的必然之因。例如,小明考试考了100分,这个结果的出现或者是因为小明平时学习用功,知识掌握得好,或者是小明考试中有作弊行为,或者小明是个天才等等。当然,这只是直接原因,若小明平时成绩就很好,考100分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勤奋和天分,而不是作弊。为什么小明具有天分,而且学习刻苦呢?就要进一步追问原因,也许小明父母智商就很高,由于遗传原因,小明也很聪明。也许,小明在幼年时期得到了较好的智力开发,所以如今学得好。明确了第二层的原因之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更前面的原因。如此下去,直至无穷。一个事件发生了,它对后面的事件或者发生直接的作用,或者通过因果链条间接地发生作用,后果总有前因,前因之中又有前因。

  如果一个人的成功作为最终的事件,那么修身行善是不是可以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呢?毫无疑问是可以的。修身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才能,行善可以广结善缘、积累人脉,助人者人助之。一个人既有才能,又有人脉有关系,自然容易成功,这不是出自鬼神的感召,而是出自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当然,这种因果关系也不是必然的,有其外部条件。如果一个社会的社会制度很坏,如印度的种姓制度,贵族的儿子还是贵族,平民的儿子还是平民,通过修身行善改变命运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今天的中国也有了这种阶层固化的趋势,这也是很多年轻人悲观绝望的原因所在。同样,对于根本没有制度的社会,弱肉强食,强者生存,那么修身也好,行善也好,估计所起的作用就很有限了,这时拳头硬才是生存的关键。

  关于修身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关于行善

  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

  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关于谦虚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

  《了凡四训》读后感(四):行善的本质是做自己能力所及之事。

  

内容简介:

作为官员,袁了凡可以处处为百姓着想,心系百姓,就是一件大善事。行善的本质是做自己能力所及之事。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把自己承担的工作做好,就是为别人行方便,就是为善。

我从前年开始记录自己的言行。分为好、坏两部分记录。我感觉对自己有所帮助,时刻提醒自己。三思而后行,遇事多思考。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语出自易经,重读《了凡四训》,又有感处,钱的多少,不能决定幸福,但是内心的平静一定可以。又想起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时的感受。

书中段落摘抄1: [原文]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於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於此,吾得代矣。”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

旁一鬼曰:“尔何不祸之?”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译文]

台州有一位应尚书,年轻时候在山里读书。在晚上时常会听到鬼怪作崇吵闹的声音,非常吓人,但是他却一点都不害怕。有一夜,他听到鬼在说话:‘有一个妇人,因为丈夫外出访友很久都没有回来,丈夫的双亲以为儿子死了,就逼她改嫁。这个贞妇因为不肯,所以明天夜里就会来这里上吊,我可找到替身了。’应公听了就立刻把自己的田卖掉,还假装妇人丈夫写了一封信,连同银子寄到她家。妇人的公婆看到信后,发觉笔迹有异而生怀疑,但又想到:‘信就算是假,银子总没有白白送人家的道理吧!儿子应该平安无事了。’因此就没有逼妇改嫁,后来她的丈夫也平安回来,彼此相爱如初。应公又听到鬼说:‘我本来可找到替身,无奈被这秀才坏事!’旁边一个鬼说:‘那你怎么不去害他?’那鬼说道:‘天帝因为这人心好,有阴德,已派他做阴德尚书了,我怎可害得了他!’

应公从此更加努力,日日行善,积德甚多,碰到了饥荒,总是捐献救灾。遇到旁人有急难,都尽力给予协助。碰到不如意事,也只逆来顺受,反躬自省而不怨天尤人。至今子孙为官享福者,比比皆是。

感想:应公如此大爱,非常人所能也,令人钦佩。

书中段落摘抄2:

积善之家【原文】

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中峰令试言其状。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

因请问。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译文】

以前有几个儒生,去请教中峰和尚什么是真善假善,说:“佛教论善恶,如影随形;现在某人行善而子孙不发达,某人为恶而家门隆盛。那么佛所说的报应是没有凭据了。”中峰说:“一般人不明事理,智慧没开,认善为恶,认恶为善,不说自己颠倒是非,反而怨恨天地报应有差错哩!”大家说:“善就善,恶就是恶。那里会认善为恶呢?”中峰就叫他们说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一个人说:“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说:“这也不一定。”另一个人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又说:“那也不一定。”大家都把平时看到的善恶说出来,但中峰都不以为是。

中峰说:“凡是对人有益的就是善,只为自己的利益的就是恶。假如对人有益,即使打人骂人也算是善;假如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你恭敬别人,礼让别人,也算是恶。”所以为人处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则是假善。发于内心的善行是真善,装给别人看的善行是假善。无所求而为之善是真善,有所求而为之善是假善。

感想: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则是假善。一句话说的清清楚楚。

书中段落摘抄3:

积善之方【原文】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译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补偿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并非个人的事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以俗人的眼光看,子贡不接受奖金,好;子路接受牛,不好。孔子却赞同子路,不赞同子贡。从孔子的评论可以知道,行善,不是看当下怎么做,而是看它的影响;不是看暂时,而是看久远;不是看他一人,而是看他对天下的作用。现在所行虽然是善,但是流弊影响,足以损害世人,这是看似善、实际非善;现在所行虽然像是不善,结果足以救济他人,这是看似非善、实际是善。“一节”,就是指非善之善这一方面,其它还有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都应当善加抉择。

感想:很有启发呀,看问题有深入一些,举一反三,其他事情上也是一样的,要看这件事长远作用是否正确,不要看当下的影响。只要是大众受惠,能够引导大家向好的方向发展,就是好事情,就要鼓励去做。

书中段落摘抄4:

【原文】

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

吕问曰:「终变否?」

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

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

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

此又一说也。

感 想:不害人,看似很简单,又有几个人能为500年后的人着想?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