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爱的女人》的读后感大全
《逐爱的女人》是一本由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5,页数: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逐爱的女人》精选点评:
●语言,光滑的立方体 布丽吉特赌赢了,或者? 宝拉最后从生活中学到了点什么?她破碎了 但还是祝你一路顺风,宝拉,再见!
●单方面的婚姻等于自杀。。。
●个人不太欣赏这个女作家。
●喜欢这种丝丝入扣的自带分析的剧情。
●时代所限,如今看来没有那么强的震撼力了
●她们怀想未来,因为她们没有现在。
●這本小說告訴我們,女孩子如果想實現人生的價值的話,有兩條路可走:1. 找個有潛力的男人,用下半身拴住他,書中的兩位女主人公對這個方法進行了親身探索,布裡吉特似乎成功了(scheinbares Glück),寶拉失敗了;2. 女兒當自強,這也是此書以布裡吉特和寶拉為例的目的所在。
●莫名的情色的底层的现实就成为了经典 我很想知道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另一半的品质远远比物质可靠,有爱情的婚姻更牢固,两性的发展需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女性要有属于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爱好追求,生活的美好是双方共同创造的。
●未完成
《逐爱的女人》读后感(一):宝拉这个蠢货,偏爱一个男人。
只有女作家想要表达的思想才能引导女性走上正轨。
原来很早就已经把这本书列入准备要读的书单里。很可能当时只是偶然的一时兴起,只是把它列出来就能满足当时的某些欲望进而得到些的满足,而这些满足是无耻的,带有虚荣的,不利的,丝毫没有任何意思的。它让我彻底忽视了这本书本身的真正价值。而对于这些毫无意义的行为我确实是必须要好好反省一下的。
宝拉这个糊里糊涂,心存幻想,无知的蠢货给了所有女人当头一棒。
《逐爱的女人》读后感(二):耶利内克如何书写
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认为中,'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了'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在他看来,故事强调时间,而情节强调因果。但在耶利内克这里,以上说法都破碎了,她发展出的说法是:‘国王死了。王后死了。’故事的构架还在,但时间关系已经破裂,情节也彻底瓦解。这是耶利内克的书写方式——句号爆发出自己的意义:阻断句子的前后联系性;每一个句子都因动词的重心而牢牢占据位置;叙述因此瓦解。耶利内克还发展出另一种瓦解时间的方式:重复。变奏的重复。
《逐爱的女人》读后感(三):女人的一生
读书我从不是专业人士,但是读过一本书都会有很强烈的感触,有很多东西贴近自己的生活。看到书中那两个毕生都在追逐爱的女人,有些庆幸,还好我不是生在那样一个社会,还好我能和男人一样受教育,还好我的脑袋还有点东西,还好我能自己赚钱,还好我还能有点勉强算优秀的品质。最好的是,我要获得爱情的方式,不是身体和孩子。对宝拉,我更多的是同情,有时候人如何生活是这个时代决定的,有些社会让你生不如死。而反思现在的生活,身体怎么可能留住一个男人的心呢?笑话。有什么比一个女人的独立来的更加真实呢?有时候自己奋斗的累了,或许想要那样一个怀抱去投靠,可那种踏实感转瞬即逝。依靠爱情,男人,莫不如靠自己生存下去,有了自信,有了美,爱情自然会来到、
做个独立的人,这比什么都重要。
《逐爱的女人》读后感(四):来自田原BLOG里的相关评论
逐爱的女人》写在1975年,相对她其他的作品还有一定的故事性。她总是把一个极其简洁的故事打碎了,扔到各种对细致细节的刻画中。用极端理性的方式把叙事割得七零八碎,彻底玩弄了一把期待看到一本老老实实小说的无辜读者。
并非吹捧,《逐爱的女人》的开头精彩得让人难以置信。透过带有稀释作用的翻译,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耶利内克文字的准确性。句子被耶利内克有条不紊地捆绑在了一起,竟然不可思议地连贯,想必用德文读起来会有美妙的节奏。时常有几个跳出和弦的小句,效果异常好。
这是耶利内克的成名作。也许可以把它当作她今后作品的发源。她对于两性关系的揭露,对于政治体系的嘲弄,对于与文字相对的美学形式的追求,对于人类心理活动本源的探究都在《逐爱的女人》中就已成形。残酷之美常被人利用,人们也钟爱残酷的美,可是耶利内克的残酷是残酷到底的。美无处不在,而耶利内克拿着放大镜在大把米粒里面找美这个芝麻,她找到了,把它扔到一边。她的残酷是纯粹的残酷,让人无地自容。
前段时间的新闻里说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认为耶利内克不配得这奖,为了此事他退出了评委会。就是一个男人,哪里受得了对于男人丑恶内部如此细致的揭露?耶利内克的作品里没有爱,她是那种弗洛姆理论中没有爱的能力的人,至少在文字中是这样的。正因为她失去了爱了能力,所以她能冷静地旁观,能够毫不留情地下笔。她老公是许恩斯贝格,60年代的时候跟法斯宾德做过电影配乐。猜测不出两人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逐爱的女人》读后感(五):我们都是逐爱的女人或男人
以前列过一个诺奖作品的书单,在网上找了部分电子书存到kindle,方便上下班地铁时看电子书。因为书名就打开这本书来看的,所有的女性都希望在这个世界上追逐到爱,无一例外。
两位女主角,两条主线,两个不同却又相似的人生。越看这本书越觉得这是个绝望的世界,没有爱的世界。
女作家耶利内克剖析女性内心太够仔细,太够鲜活,太够血淋淋,让人窒息的现实。一个奥地利农村女人是如何出生成长到老去到死去,如何从纯真变成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
年轻时女孩当售货员是比较好的工作,即使女孩们也并不喜欢这个工作,当几年售货员就是等着一个男人把她接走,结婚生子老去,然后更年轻的女孩子再来接着当售货员,再等待她的男人带她离开,再替补,再离开……显然在今日在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周而复始的依旧在上演这样的女性命运。
等待爱,追逐爱,有点无稽之谈的可笑。
布拉吉特是现实的女人,她似乎早知道爱不存在,她拼命抓住那个可以给她带来较好物质经济的男人海因茨,未来她能当个老板娘,能过上理想幸福的生活,能踢走海因茨的父母,占有海因茨父母为儿子留下的一切。她跟情敌斗,拼命希望怀上海因茨的孩子。她心底里讽刺那位不知天高地厚,高傲无知的情敌菇凉。布拉吉特她是过来人,她更清楚爱情是怎么回事。或许最后,她是胜利者,怀上孩子,结了婚。但是无爱的婚姻,只是依靠着可以养活自己和孩子的经济支柱,何以安放幸福。或许她要的幸福只是不像宝拉那样的女孩子过得惨烈而已。现实,今日,依旧每天都在上演这类逐爱的女人。(我曾经就认识过一位女子,她说就是希望快点怀上男人的孩子,这样他就会要她,和她结婚。当然对她的感情,我不做评论。)
宝拉15岁的小少女,或许正是迷恋外表美丽的年纪,未婚先育,死心塌地为埃里希,放弃缝纫学习,全心全意追逐爱情,被人唾弃。虽然孩子爸爸被迫和她结了婚,但是贫穷与没有责任感的年轻父亲也没能给她带来幸福。宝拉最后沦落为偷偷接待游客的妓女也属意料之中。男人无法给她和孩子提供保障,倒插门的住她家,宝拉必须努力为自己为孩子的生存去想办法。毕竟,这个旅游业繁荣的奥地利农村小镇,从来不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来这里旅游,有机会也猎艳,而宝拉还属年轻貌美。
究竟爱是否存在?在耶利内克的小说世界里爱是一定不存在的。只有悲凉,绝望,或许现实就是这样的悲凉绝望,我们只是不愿承认,依旧找各种理由让自己成为一个积极的乐观主义者。毕竟一生很快就过去,一晃就老了,死了。
所以,我们依旧都是逐爱的女人或男人,用自己一生的亲身经历去证实这个答案。别人说的这个世界有爱还是没有爱,都不足以让我们自己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