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通往无之桥》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通往无之桥》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1-01-02 03:13: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通往无之桥》经典观后感有感

  《通往无之桥》是一部由Fabio Paleari执导,崔健 / Howie B / Violante Placido主演的一部短片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往无之桥》精选点评:

  ●无之桥。乌托邦。

  ●广告片?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通往无之桥,正是生命本身

  ●殿堂级的摄影,但无法完全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

  ●每張相片都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不过看完就忘了嘛 不得不吐槽一个:老崔出现的地方就和故事没什么关系。

  ●做有灵魂的品牌

  ●“无”就像是一种信仰,可以给人无穷的勇气,不以生喜,不以死悲。

  ●夜语低吟,一无所有。十一分钟全片在线: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VT4jZKrPi8

  ●意境是艺术最高境界,无的张力胜过一切填实。

  ●老崔还是那个老崔,老崔又不是那个老崔了

  《通往无之桥》观后感(一):“无”是一种信仰,不以生喜,不以死悲。

  “不食人间烟火,就是我的财富,我就是一座通往‘无’的桥梁。”玛莎拉蒂把崔健找来,以“艺术与音乐的灵感之旅”为主题,用殿堂级的摄影拍了部疑似广告的纪录片。

  崔健如同梦呓般诉说着“无”,那是对梦想执着的追求。

  有人说:“崔健是不识人间烟火,但却为人间操心。”这部片子中老崔也这样说自己 。其实老崔的精神体现在这边片子里:无。是“无”给了我们力量,而不是物质。“无”是我们内心中、身体内一种强大的力量。只有在一个人真正自由时,才能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老崔就是典型。

  我们对现实无可奈何,生活就是这样,生生死死反反复复,不带有任何隐喻。每个人都会碰到失去、结束和死亡。而老崔口中的“无”“无”就像是一种信仰,可以给人无穷的勇气,不以生喜,不以死悲。

  我看到说老崔其实是一个皈依之人,这并不是说他信某个宗教,他皈依的是自己的内心,这让他自由。就像电影里反复出现的小泥人—泥土与火的结晶,代表崔健自已,也代表人刚出生后的那种最纯粹的状态。我记得老崔在船上说中国人去意大利不是为了教堂和博物馆,而是购物,所以感到小泥人的体内是空虚的。而小泥人体内的空虚,也自然而然的回归到了“无”。

  片子将景色用融入水中的,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天堂。然后就记起了一句话: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就像开头老崔说的:圆明园正是泥土中的建筑,又回到了泥土中。”

  而这种自由自在不是从外界学习的,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一个生命的个体,由内而外从灵魂中散发的,是生命的本质。生与死也是一样的。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相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日本中世纪武士道的原典≪叶隐≫中有句话:向死而生。大概只有心像小孩子一样自由,才能够感觉的人才能不悲不喜吧。如同那个空虚的小泥人。

  “无”不是一种忧伤,反而更是一种望眼欲穿的渴望。 一个不知所始,不知所终的追求,在成长与死亡之外的时间里绵延着。在平凡而寻常的现实中,我们总是期待有另一个未知的世界,或许它永远只会停留在虚无的梦境中,又或许它真真切切存在着,只要你有足够强大的信仰和坚持。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微电影让我记起了老崔的一首歌:

  “我爸爸当初告诉我,要想有出息就得好好学习,拿出好成绩,可是我曾经不太相信这个,我现在还是不太相信这个,我说人活着

  要痛快加独立,才算是有意义!”

  --来自崔健《蓝色骨头》.

  《通往无之桥》观后感(二):《通往无之桥》有感

  陶瓷代表着泥土的风情,来自遥远的东方,圆明园不是个泥土中的建筑又回到了泥土中了吗?它埋葬了着贫民和朝廷,温顺与集权,茶叶与枪炮,丝绸与鸦片的桥梁------

  抱着一种忐忑的心情看完了这部片子,在这部超意识作品里,它的画面、它的音乐、它的台词包括他的拍摄方式和有悖于常理的拍摄手法都直达内心深处的那份感动,在这部《通往无之桥》里面,小号+钢琴营造出了气势恢宏的空间感,拉伸了意识和认知的距离,看完听完之后觉得直指内心,意犹未尽----

  崔健与那位英国音乐家HOWIE B在电影中的思考足以让任何一个观众沉思。

  崔健说:圆明园不是瓷器,经受不了火的考验。而我才是火与泥的结晶,因为我不是来购物的,我是来寻找内心的空缺的,因为“不食人间烟火”,因为“一无所有”正因为早早的参透了物质背后隐藏的东西,他的一无所有才变成了财富!成了一代人的精神偶像!

  英国音乐家HOWIE B讲:我们穷极一生,去索取,去积累,去背负,我们用一生去获取,当我们发现爱你所有的一切对我们来讲并不重要的时候,面对真实的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浮云,必须一无所有的时候 他说婴儿是自由的!

  他说资本主义不代表自由,给了我深深的想象 或许他们都是在寻找或试图发现----

  光影的感觉就如飘渺和琢磨不透的哲学 ,在半遮半掩中向我们开启了另一扇窗,有无之间更增加 一层神秘 ---

  美力2013.9.8有感

  《通往无之桥》观后感(三):亦无 所有

  低沉的提琴把我拉进了一座花房,顿时沉浸于花的迷香。若此天堂,我愿将自身融在这泥里,不食人间烟火,只得三昧花香。

  谁入我清梦,现一瞥惊鸿。醒来,记忆里的片段被抽离了色彩,只剩指尖下的黑白印象。耳畔回响着“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我苦笑望着画幕中的老崔,坚毅而豁达的眼神把我看穿。头顶帽子上不变的红星依旧闪烁着颠覆中的返璞归真。他放下了吉他,吹响起小号,强烈且锐利的号角声透过灵魂肃杀人们内心的空洞与恐惧,激扬起凡夫俗子内心渴望的光辉与使命;梦幻而神秘的悠扬穿越时光,撩动现今对过去浪漫主义音乐的迷恋与神往。

  时光倒转,光阴逆流。在战与殇,火与泥之间,世间的多少事尽付吟唱中。我是泥做的,像个孩子似的倾听。

  老崔曾脚踏着大地,头顶着太阳,装作这世界为我独在,从南走到北,从白走到黑,需要人们都看到自己,最后却不知道自己是谁。摇滚的力量,行僧的迷惘直到万水千山过后,有过所有的所有,才知道不要有悔和恨。

  泻湖上的贡多拉在游荡,起伏落定间,内心的空缺无济于事这茫茫水波。水城夹岸旁的叹息桥下见证了无数恋人的拥吻,也埋送了多少人的忏悔与黯殇。爱与恨永久镌刻在桥柱之上。也许大西北情结在这用不上,广袤厚重的泥土无法在这落地生根。但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的古人哲语却涤荡心怀。

  老崔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是他经历价值之惑,进退之忧,穷极一生去求索累积后,发现许多物质层面上的获得不过烟云,终将散去的感同身受。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仍旧耀世前行。

  无论是玩摇滚的还是把摇滚作为毕其一生信念的,无尽的漂流,所有沧桑独自承受都是为追寻那像风儿一样的自由。犹如婴儿出世时的啼哭,内心的感受随情感随刻迸发,真实且有力,不加修饰,不落遗憾。

  自由,顺天道而行之。哲学上所谓自由,是指对自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此刻老崔是一个个体,绝对的个体,他不想改造这世界,也不愿被意识形态所改变。他有所认识与追寻的自由,没有人际关系的烦恼,没有被人掠夺的资本、没有世俗、道德和法律所限制的条条框框。他有着坚毅的性格和强大的精神信仰。他的“一无所有”是他最大的财富,是后辈不断参透人生的精神食粮。他就是一座桥,通往“无”的桥梁。

  大幕落下,音乐配合着马达轰鸣,人们体内的荷尔蒙被调动开来,行林荫大道,穿层林尽染、趟沙石险滩、越千里冰封,前方的路途无止境。“无”是对梦想的追逐,乐趣就在追寻的过程。“无”是心中有念,不论世俗的超脱力量。“无”是生死轮回,对生命的敬畏与坦然。“无”是彻底的绽放,在深渊里共舞,像荒草般燃烧,笑对痛楚伤害的尽致淋漓。

  《通往无之桥》观后感(四):一无所有-无所不有

  崔健自从05年以来已经近十年没有发布新专辑了。

  而此次短片的主角无疑是小泥人。对于这个小泥人,熟悉崔健的观众不会陌生,他出现在05年的专辑《给你一点颜色》的封面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崔健三部专辑的封面是有承接意义的。从《红旗下的蛋》一个孕育中的蛋到《无能的力量》沉睡的婴儿再到《给你一点颜色》中的小泥人。生命在成长,而小泥人正是代表崔健,或者说我们。

  通往无之桥,与老崔成名曲《一无所有》相照应,然而,此次崔健却赋予了全新的含义。

  “I'm sure he has something empty in his mind or his body"

  quot;For chinese people,or maybe for me.The material world is the wealthy,the fancy stuff.So what is behind that? I don't think Chinese people really,or i don't think he knows.I want him to see.Finding what is the source of the energy is his body"

  当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丰富了,好似饿狼,暴饮暴食。但是精神世界呢?

  “我从来没有精神空虚过,因为我什么都不曾有过”。

  不禁联想到老崔的一首老歌——《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中反复吟唱的那句:“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周国平语: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到真正的孤独。相反,一个人对于人生和世界有真正独特的感受,真正独创的思想,必定渴望理解,可是也必定不容易被理解,于是深深感到孤独。”没有精神需要的人,很难谈及痛苦,或者说他的痛苦只是在感官上,他所能感受到的仅能是无聊。老崔语:“忘掉了灵魂的存在,生活如此鲜艳”

  “‘无’的概念对我来说是最强大的,因为他一无所有,他就是自由的。cause he has nothing,he is free.FOR me to get to me everything has to go.I have to have nothing to my name."

  “我没有意识形态,甚至我没有被世俗、道德、法律限制的条条框框,不食人间烟火,就是我的财富。我就是一座通往无的桥梁”

  尼采认为一个特性是极为重要的,“初次(即有创造性的)看待事物”也就是说,他的个性是独特的,他看待问题的方式也是独特的。他不让种种观念、意见、书籍插在自己与事物之间。不受世俗的干扰,不受“主流”的误导。世间存在一种极为可怕的事物,他的名字叫作“大家都是如此”,约翰·密尔在其著作中论述“多数人暴虐”时写道“……这是由于它透入生活细节更深的得多,由于它奴役到灵魂本身……”。崔健在《缓冲》一歌中同样揭示了这一点,歌中的“我”有了独立的认知,对周围的环境感到了“腻味”,然而庸俗的环境却只能“让我感到一种亲切和无奈”,于是“我”有了如下的表现

  “我不想看见朋友 我不想再说废话

  我不想让人知道我有如此坏的脾气

  我坚持了一个晚上沉默什么都没干

  才发现了我挺喜欢这种有脾气的伤感

  是因为我还能看见我的生活的态度

  还能感到我的灵魂似乎还活着”

  突然“我”有了“那浑身骚动的热血”,不想与主流、与“那种腻味的声音”同流,我想做出改变,我有了一种疯狂“我想带着这种疯狂去睡觉

  、去醒来、去明天、去后天和永远" 。然而,这疯狂会使我孤立,这种独立意识使我不被理解,于是“疯狂不见了 恐惧出现了”,我害怕自己被孤立起来,我恐惧孤独,我恐惧异样的眼光。尽管我内心压抑,我从心底厌恶这种亲切而又让我感到庸俗、无奈的环境,却又源于恐惧只能“象以前一样无所谓地走出了家门

  ”。甚至“没有带着任何破坏的欲望和仇恨”,我没有想要发泄的欲望,没有对于环境的仇恨。我真的已经无所谓了吗?显然不是,或许是因为压抑过于强烈,或许是出于个人对环境的一种无力感。同时,我依然清醒的感觉“周围还是有那么一种腻味的声音

  ,让我感到死亡也可能有灵魂”。虽然“我自我感觉清醒”,但是“我只能开始装糊涂”因为那“一种说不出的恐惧更加比疯狂强烈”

  附歌词

  歌曲名:缓冲

  歌手:崔健

  专辑:无能的力量

  缓冲

  词:崔健 曲:崔健

  那天傍晚我从天上飞了下来

  坐上一辆车回家那车速并不快

  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真叫人腻味

  让我感到一种亲切和无奈

  我疲惫的眼睛扫着灰茫茫的外面

  其实什么也没听着什么也没看见

  我事后才知道当时我有那么一种

  一种无名的神秘的说不出的伤感

  我的生活突然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就是我想跟所有的人保持距离

  我不想看见朋友 我不想再说废话

  我不想让人知道我有如此坏的脾气

  我坚持了一个晚上沉默什么都没干

  才发现了我挺喜欢这种有脾气的伤感

  是因为我还能看见我的生活的态度

  还能感到我的灵魂似乎还活着

  周围到处传出的声音真叫人腻味

  让我感到一种亲切和无奈

  周围到处传出的声音真叫人腻味

  软绵绵酸溜溜却实实在在

  那窗户外的一切象是个另外的世界

  如此的亲切却带有死亡的感觉

  正好对比我那浑身骚动的热血

  就象那平静的海水不能把篝火淹灭

  我想带着这种疯狂去睡觉

  去醒来去明天去后天和永远

  可谁知道第二天早晨醒来洗完了脸

  疯狂不见了 恐惧出现了

  我象以前一样无所谓地走出了家门

  却没有带着任何破坏的欲望和仇恨

  周围还是有那么一种腻味的声音

  让我感到死亡也可能有灵魂

  嘿 我回来啦 嘿 我回来啦

  我和所有我的熟人打着同一样的招呼

  我开始装糊涂 我自我感觉清醒

  一种说不出的恐惧更加比疯狂强烈

  “不食人间烟火,就是我的财富。”崔健敢于说出这句话,敢于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与意识形态决裂。“我没有意识形态,甚至我没有被世俗、道德、法律限制的条条框框”,我不受所谓主流的影响,我拥有自己的世界观,我拥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我是自由的。崔健赋予了一无所有一个新的意义——因为我“一无所有”,所以我不受束缚,所以我自由,所以我无所不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