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精选

2022-03-30 03:02: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精选

  《清代学术概论》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页数: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代学术概论》精选点评:

  ●唉,熬夜赶论文都是因为自己作死

  ●任公

  ●现在看来有诸多错漏。然文笔劲道,讲述趣味横生,总结清代学术脉络清晰,取舍有度,建立起来的学术系统基本上和现在认同的无异。

  ●完全是在完成老师任务的我

  ●【中国政治思想史】后面所有的内容都不及导读中关于梁启超的个人经历来的震撼,历史真的太奇妙。需做一下笔记。

  ●正在读,还没有看完,但有一种让人想一口气读完的诱惑力。

  ●粗讀任公清代學術概論畢。此上古2005年版12年2印,其質量實在不敢恭維。引文宋楷錯出至七八處以上,標點缺失亦有之。任公此書,亦極富條理,然如蔣百里之序所言,亦有未備者。而其肆意篡改原本,知任公者當已釋然。世人推重此書,殆以其學術眼光及其概述能力也。可收藏之。

  ●清学盛极一时名家辈出,光是看经史考证一节就令人咂舌。今古文之争与正统派之流弊姑且不论,光是其中的考据功夫,今人也要感到汗颜了。 最近苦于左传论文,在这一点的认识上才真正叫感同身受。也即书中《十驾斋》与经传释词之例。今人往往知桐城而不知戴段二王,也罢。说梁任公治学不精,这一点,他自己倒是清醒得很。述及自己的那几节评价也很中肯,非气度广者不能为也。此书最大的收获是任公一颗诚心。可惜书中预言至今仍是憾事。清代与文艺复兴比较后的原因分析相当有启发性,衍声与衍文的变化问题尚可再做探讨。没有一节专门提到俞曲园,好吧…… 上个月买了本谈朴学的书,这样的话寒假回家就可以看。可惜还是泛泛而过,云烟过眼不知能在脑中停留多久。经学博大,现在竟不知从何下手。文字功夫是顶要紧的。只今唯劝自己戒骄戒躁,笃笃而行才好。

  ●树立清代学术思潮非常清晰 我导推荐的入门级读物

  ●另一版。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一):不用看我

  很抱歉写这篇书评,因为确实了解的不多,只是继续求证我的豆瓣号是不是好了,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本来写书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书友看到自己的观点理论,但是由于豆瓣这个很鸡肋的折叠,使我的生活就变得很难过o(╥﹏╥)o,我想大家也可能深有体会吧,人这一辈子短短几十年,除了上学,我们有能有多少抒发自己观点的平台,毫无疑问,豆瓣是个很好的平台,只不过……这里没法说算了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二):一口气读完

  昨天下午开始看这本书,今天下午读完,足以证明它本身的价值。对于这本书,我读的速度很快,基本没有做什么笔记,所以能在此跟大家交流和探讨的东西也没有进行整理,但是总体的感觉和轮廓还是有的。相关类的书籍,我以前只看过《经学历史》,对比下来,对于清代学术的发展,虽然梁启超的此书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相对于《经学历史》还是要略胜一筹,评价更公允,少门户之见;介绍更详尽,这也是限于《经学历史》之字数,实不可深咎。梁启超对于自己和康有为的评价是否得当,但能进行自我批评,这种精神和勇气还是很值得我们后来者学习的。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三):梁启超

  读书笔记7:清代学术概论

  自秦之后,中国的思潮有四个阶段,汉代的经学,唐宋的佛学,宋明理学,清的考证学。每个时期按照佛教术语讲又可以分四个阶段,生,住,异,灭。即启蒙,全盛,蜕分和衰落期。梁启超属于清代学术的蜕分和衰落期。

  1860年之后,中国全面倒向西方,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向西方学习的历史,首先洋务运动起来,甲午海战使得中国知识分子觉醒,坚船利炮救不了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于是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得到光绪皇帝支持的君主立宪制失败,谭嗣同人头落地,梁启超亡命日本。而后革命派起来,精神领袖章太炎,政治革命家孙中山,章太炎在上海的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轰动全国,随后被迫害入狱,梁启超同老师决裂,走向共和。中国成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制度政府,但是最先进的制度依然没有能够救中国。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再次求索,他们发现再好的制度如果国民不行,还是无用,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提出了启蒙,要改变中国的国民性。

  五四运动两大主将,胡适和鲁迅,胡适说,在一个遍地奴才的国度里,是无法建立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国的。鲁迅说,什么叫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就是奴才侍奉主子的文化。在欧洲启蒙运动六百年,五四一百零二年的时候,复旦大学的一个教授悲哀的同他的学生们说,现在看来,启蒙在中国还是失败了。启蒙是什么?不是去除蒙昧,传播科学,而是树立独立的人格,什么是独立人格?道德自律的主体。中国文化非常的顽固,奴才思想根深蒂固,领导发一个信息,马上一堆[强],其他部门发个邀功请赏的又是一堆[强],而后自己部门马上也去找找有没可以邀功请赏的东西。但凡可以被贴上标签分类的群体都可以称之为没有独立人格。鲁迅只有一个,胡适也只有一个,你很难把他们归到一类去,谭嗣同死前说,吾华人慎言华盛顿,拿破仑矣,志士仁人,求为陈涉,杨玄感,以供圣人之驱除,死无憾焉。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四):外证与内证两个路向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五):读后琐记

  本书概述明末至清末近三百年的学术进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史,而是一部以 “时代思潮”为主线,刻意挖掘时代思潮的变化。与梁启超《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近三百年学术史》这些学术史著作有所区别。

  《概论》寓论于史,将梁启超对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的主观认知整合为一本书。从清学产生的原因、清学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代表流派中的代表人物、各流派思想产生的来源、内容、成就、缺失,梁启超将清学划分为启蒙期(顾炎武、胡渭、阎若璩qu;反对明学有三个方向)、全盛期(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蜕分期(康有为、梁启超)、衰落期。涵盖出清代学术发展的过程,论大于史,学术性较强。并不时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相对比,眼光开阔。使人能够马上抓住清代学术的脉络。

  但个人认为,清学与文艺复兴完全不同,虽然都是所谓“复古”,文艺复兴是一个开始,而清学是一个结束。

  清学复古为自保

  文艺复兴复古为创新

  —---------

  个人感想

  梁启超,历史书上的照片眼睛大凸嘴大脑门,也是因为扎辫子的原因,印象中一直是戊戌变法中的那个脑袋一热就要奋起改革的青年人、没胆量跟着戊戌六君子一起慷慨就义、林徽因的公公。未曾想到他的学术水平也如此之高。

  才疏学浅,对于清代学术的全部认知大部分来自于中学历史,只知道顾炎武、黄宗羲、魏源、背过谭嗣同、龚自珍的诗,但是梁启超说他写的不好==,此前对于清代的学术了解甚少,只知道《四库全书》《康熙字典》通过这本史论结合的书,总之对这方面的内容知道的非常少。这本书加深了对这一时期学术成果的体会。

  文白相结合的书,虽然不长,但读起来不容易,再加上对于书中的学术了解太少,都造成了读书的难度,共鸣较少。

  朴学的中的正统派学风特色中提到的孤例不证、多比较、进行窄而深的研究、文贵朴实简挈,对于日常写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书中对于梁自己的评价也十分中肯“启超之在思想界,其破坏力确不小,而建设则未有闻”。

  提供了做学问的方法,戴震“不以人自闭,比以及鄙人...”提醒我们以后的研究只能够应该注意的方面。有质疑精神、处处洞明皆学问。提供了一些研究方法。

  下面是随手记录的笔记

  【第七章 顾炎武与清学的黎明运动】

  ……其论著书之难,曰:“必古人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第十四章 戴震和他的科学精神】

  震十岁就傅,受《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其塾师曰:“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先儒朱子所注云尔。”又问:“朱子何时人?”曰:“南宋。”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曰:“东周。”又问:“周去宋几何时?”曰:“几二千年。”又问:“然则朱子何以知其然?”师无以应。(据王昶《述庵文钞·戴东原墓志铭》)此一段故事,非惟可以说明戴氏学术之出发点,实可以代表清学派时代精神之全部。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常从众人所不注意处觅得间隙,既得间,则层层逼拶(zan,三声),直到尽头处;苟终无足以起其信者,虽圣哲父师之言不信也。此种研究精神,实近世科学所赖以成立。

  【15章 戴门后学】王,科学研究法,注意、虚己、立说、搜证、断案、推论。

  【第十九章 校勘学和辑佚学】

  我辈今读之,诚觉甚平易,然在当日,固发人所未发,且言人所不敢言也。

  【21章 清学全盛的时代环境】 吾常言,欲一国文化进展,必也社会对于学者有相当之敬礼;学者恃其学足以自养,无忧饥寒,然后能有余裕以从事于更深的研究,而学乃日新焉。

  【32章 晚清西洋思想之运动】 盖如久处灾区之民,草根木皮,冻雀腐鼠罔不甘之,朵颐大嚼,其能消化与否不问,能无召病与否更不问,而亦实在无卫生良品足以为代。

  殊不知凡学问之为物,实应离“致用”之意味而独立生存,真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结语】 学者的人格者,为学问而学问,断不以学问供学问以外之手段

  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

  凡属学问,其性质皆为有益无害,万不可求思想统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