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临界》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临界》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03 03:55: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临界》的读后感大全

  《临界》是一本由[美] 马克·布查纳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临界》精选点评:

  ●复杂系统的入门书籍,介绍了在地震、生物进化、物理、金融市场、人类历史中的自组织临界现象,但缺乏对理论应用的方面

  ●书还不错,可以一读。很纳闷这些作者脑袋中想的都是什么,都是如何形成的这些内容?佩服他们的脑洞,还有很多科研人员做过的看似很无聊的实验,厉害厉害。其实我觉着越简单的东西越复杂,只不过作者们总是把复杂的东西,归纳成最简单的东西。

  ●地震无法预测,而最准确的预测地震是:地震发生之后下一次必有余震。世间很多事情也是一样的,无法预测,它来自时间的累积,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

  ●: Z228/4242

  ●作者从物理的概念出发将临界状态的概念引入到包括地震、森林大火、股市崩溃、战争、物种灭绝及科学发现等各个领域,指出所谓的临界状态是一系列不规则事件的累积,在这种状态下,事物的内部体现出趋于一致的倾向性,从而任何一个不起眼的事件,就会引发事物整体的剧烈变化,然而作者也承认究竟何时引发剧烈变化难以预测……

  ●值得一读

  ●写的通俗易懂,翻的味同嚼蜡,但结合起来其实还可以读的很顺畅。作者思路很跳跃,思维也很广阔,只是觉得深度欠奉,大概是因为这只是一个新领域,还没有很深入的研究吧。值得读后多多思考,也可消灭很多本来想读的书的欲望啊。

  ●历史从来都不是静止的,也不可能静止。临界下,一切都处于混沌状态,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历史从来都不能准确地预测,尽管某些人声称自己找到可靠的“证据”。我们做的预测都是徒然?不尽然。

  ●一粒了不起的沙子

  ●历史物理学?物理历史学?这是讲科学的 我是文科生看了80页懒得翻了 就算读过吧……

  《临界》读后感(一):翻译很烂

  译者明显没有物理学背景,书里面好多名词、人名都翻译得莫名其妙,连薛定谔、麦克斯韦这样的名字都翻译得不知道是谁。专业名词错误也是比比皆是,相变被翻译成“阶段转移”,真够奇葩。地名也有错误,比如康奈尔大学

  《临界》读后感(二):一条法则

  一切是那么的不可预测,重大事件的发生并不一定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就发生的原因这一条来看,同平凡的小事处于同等地位

  但是,历史事件之间又有某种深层次的普遍共性,那就是能量法则

  我们处在一个规则与混沌的区间合集里,区分他们的就是临界,作者这本书的贡献

  但是,我们怎么去识别这种模式呢?

  根据什么可以认定现在处于规则、混沌还是临界状态呢?金融市场人士肯定很想知道这点,但是作者没有给出解答。

  只是说,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为了产生一种结果,人们将自己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我们认为这就是人的本质,这就是一条法则。

  似乎跟中国的古代小说三国演义里的经典语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出一辙。

  《临界》读后感(三):沉心静气,去观察一个个有趣的实验

  《临界》这本书,印数很少,影响也低,没人评论,我是在折价书摊上淘到的,但其实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一个科学家写的,研究各种临界点的产生,包括森林火灾的蔓延、物种的灭绝、地震的分布、股票的崩溃、塞车的原因、战争的爆发等等。

  这本书讲出了临界和爆发的规则,是藏在世界最日常的事物中。

  可以把一切爆发理解为一个陡峭的砂堆的叠起和倒塌,但是不同的材质的砂,会有巨大不同的效果,甚至有些沙是不会发生临界倒塌的。为什么呢?因为能否倒塌,取决每一颗砂子和周围砂子的粘度,这是不是很象SNS和社群关系?

  这本书我读过N遍,一个最主要的结论是(用在营销上),不要刻意去炒作和造势,一个东西能不能引爆,有其自然的规律。最好的引爆方法,是去阻止引爆。

  不过,不要指望看这本书有象“蓝海”、“长尾”、“引爆流行”这类书的体验。读这本书要沉心静气,去观察一个个有趣的实验。

  《临界》读后感(四):先不论内容,翻译有够差

  这是一本有关混沌,不确定性,分形,复杂系统的书,先不管内容如何,翻译的是有够差,明显就是一外行翻译的。

  “分形”被翻译成“不规则碎片”

  “正态分布”被翻译成“正常分布”,你别看到一个“normal”就正常啊。

  “中心极限定理”被翻译成“中央限定定理“,你倒紧跟中央脚步。

  其它的像地球物理学的名词,我是外行,但我百分百的确定,这里面肯定也是有乱翻的专业名词。

  奥本海默,牛顿等科学家的名字也不是按照约定俗成的名字翻译。以赛亚·柏林的名字也翻错。

  这明显就是一个没有任何数学背景的人翻译的,不仅没有数学背景,就连基本的人文学科的知识也很缺乏。不是随便拿起一本英汉词典就可以当翻译的,特别是这种科普书籍,没有一点点的技术背景,只能翻出这种四不像的怪物。而出版社的校对和编辑,也应当承担起很大责任。

  看这种书,你要是先前被有一点知识储备,是很容易被带到沟里去的,建议要么换个好的版本,要么看原文,这个版本就是个垃圾。

  《临界》读后感(五):系统临界状态、幂率

  作者 Mark Buchanan 担任过《Nature》编辑,应该是位见多识广的人。同时他也是理论物理学博士,从事过非线性力学和混沌理论的研究,本书的内容和他的专业符合。

  本书讲述的当系统处于某种临界状态时,一些事件的发生概率满足“幂率”,也就是 P(n) = n^a,其中 n 表示事件的规模,a 是一个小于 1 的常数。以前在方舟子的一篇科普文章里看过类似的介绍(包括地震、物种灭绝和森林火灾),但当时不太理解。

  本书通过各种统计数据指出,这个规律在许多领域均有浮现,包括:地震、雪崩、物质磁性的转变、森林火灾、物种的进化和灭绝、金融起伏、人类的历史变革(文明的兴衰)、科学技术革命。如果探查每一个具体事件的起因,都起源于一个对临界系统的微小扰动。大规模事件和小规模事件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所谓规模的大小,只是人的一种错觉。

  这个规律暗示:

  》地震、金融起伏、人类历史的变革、科技革命都是不可预测的;

  》史上的 5 次物种大灭绝并没有特殊原因;

  》如果我们想控制一个系统,必须让它远离临界状态(比如控制森林大火)。

  本书给出了许多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的实例,它们的实现不是很难,如果能自己做一番实验,再统计一下,一定会非常有趣。本书每一章后面给出的注释都包含很多阅读材料,对读者进一步理解感兴趣的内容应该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