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The Moons of Jupiter》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The Moons of Jupiter》读后感100字

2021-01-04 01:23: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The Moons of Jupiter》读后感100字

  《The Moons of Jupiter》是一本由Alice Munro著作,Vintage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4.45,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Moons of Jupiter》精选点评:

  ●读的第三本爱丽丝门罗。一个意蕴无穷的瞬间,延伸扩大成一场有血有肉的生活图景。依然的冷峻悲哀而诚实。这本涉及到的人物阶层更加丰富,力度很强,但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那些招牌的专注描写中产阶级女性的淡淡的故事。

  ●爱丽丝门罗如此信任心理学,她笔下的人物都是由一个个心理活动之线编织出的浮动的网。之前看过的之外,喜欢的一篇是Mrs Cross and Mrs Kidd,两个老太对疗养院的反抗。Lorrie Moore写的序也很有意思,说她的作品是pentimento

  ●看过门罗中后期的作品之后再看这本,有种behind the scene的感觉。尤其Dulse这个故事有门罗后来作品中看不到的对一种抽象状态的好奇,而她后来几乎只专心捕捉一个又一个的时刻。

  ●关于爱情的一本小说。自传意味很浓 第一篇和最后一篇类似半自传。最爱的是bardon bus,感觉文字一直直达自己内心深处,好多自己无法弄明白的情感,都被munro捕捉表述出来了,上一次有这种触动还是几年前读mrs dalloway的时候。

  ●这本似乎大多是场景型短篇

  ●学车路上读的,印象深刻的是Dulse的海带,想念澳洲fling男人的女人,各种为男人痛苦的女人,衰老的女人,买衣服的女人

  ●She has a gentle and subtle soul, smiling and whispering to me years after.

  《The Moons of Jupiter》读后感(一):《The Turkey Season》读后感

  

这篇故事快要结束的时候,“我”讲述了自己不断思索Herb那个尴尬神情的心路历程:从最初的种种揣测,到自以为是的笃定,再到谦恭地承认自身的无知。或许读门罗的故事也是如此,也当如此。

几个场景组成了故事里Herb的模样:认定我上过学时的一声叹气时Herb;在工作上鼓励“我”的Herb;在平安夜友好地回应了“我”的打探的Herb……还有最重要的:在老板和Brian对峙时面露尴尬的Herb。

“我”在火鸡屠宰场工作的这么多个日子里,Herb绝不仅仅只留下这么几幅肖像,还有太多的细节,也许不值一提,也许“我”忘了,也有可能是“我”不愿说出口。不论如何,这个故事的叙述者,无论是门罗,还是“我”,都必然要比作为读者的我们懂得更多的细节。而在最后,她说:“I got to a stage of backing off from things I couldn’t really know.”,那我们,当然更没办法妄言理解Herb。

后来我发现,虽然这个故事里,Herb看似占了最大的篇幅,但却仍然是一个次要的角色,虽然他的名字出现在几乎每一页,但其实绝大多数时候这些名字出现在“我”的思绪里,还有别人的话语里。而对他直接的描写并不比Lily,Marjorie多多少。当然,这两个女人,包括屠宰场里工作的其他任何人也都是次要的人物。

真正有趣的,重要的那个人是“我”。作为叙述者的她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体验者,这个故事与其说是火鸡屠宰场的一段往事,不若说是“我”在少女时代的精神世界,且这个世界是丰富而深入的。

她对于学习和工作有着自己的认识;她对于自己的能力有着有趣的看法;她对于身边的同事有着各自的印象;她对别人的秘密有着自己的好奇;还有她在十四岁时对于Herb那份曾经朦朦胧胧的感觉,而正是这份青涩的,可能算不上爱情的爱情,才让读者一时以为Herb才是故事里最神秘,最有趣的那一个。

也许让十四岁的我在那工作,这个故事明面上的主角就会变成Gladys。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发现,除开Herb,这个故事里其他人同样值得玩味:Marjorie和Lily在故事里的形象令人生厌,但“我”与她们的关系却并不紧张,她们还会在咒骂Brian时顺带维护“我”,若她们知道在“我”心中她们是这一副样子,是否还会对“我”如此友好?而她对Morgen,Morgy还有Gladys的描述,虽谈不上恶意,但也带着三分刻薄。

在平安夜的那个聚会上,成年人说他们也曾年轻过,那他们会不会想到,自己在这两个年轻人的心中会是一个什么模样?究竟是成年人应该反省?还是年轻人太过敏感稚嫩?在Lily和Marjorie心里,“我”又是一个怎么样的小姑娘?

也许我也该学着“backing off from things I couldn’t really know.”,毕竟,你看,她们在聚会完结后并没有任何对彼此的嫌弃,反而是手挽着手唱起了歌。而那个摇摇晃晃显得有些落寞的,却是大家都喜欢的Herb。

  《The Moons of Jupiter》读后感(二):《Dulse》读后感

  

这个故事里讲到了一个叫Mr. Stanley的老头专程来这个岛上研究Willa Cather。我专门去查,发现Willa是一个曾获普利策奖的作家,自33岁开始生活在纽约,且至今无人能够确定她的性向。我于是不禁有些好奇:这个故事里对Willa的描绘是不是有根据的?是门罗自己真正曾在某个岛上听说了Willa的故事,还是她为Willa杜撰了这里的种种细节?

Mr. Stanley则让我想到了贾木许《帕特森》的结尾:一个日本人来到小镇上探寻一个前代诗人的痕迹,偶遇了主角,却并不知道主角同时也是诗人的身份。这电影和门罗的风格也颇有相似之处: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和矛盾,只有平平无奇的生活模式,和隐藏其下的细腻感情。

Mr. Stanley是带着目的来到这个岛上的,那个三人工程队也是,旅馆的经营者是当地人,唯独Lydia的旅行漫无目的,她所需要的并不是到某一个特定的地方,而是短暂逃开她原来的生活。她也许对这次旅行有过规划,但这规划并不重要,她尽可以往一个相反的方向走,这于她而言不会有任何影响。

故事里没有直接点明,但任谁都看得出来,她这么做是因为Duncan,即便她已经跑得这么远了,她还是常常想到他,她还是会忍不住向其他人提到这个男人的名字,带着近乎炫耀地情绪向大家宣布:我曾经同这样一个男人生活过。

她仍是爱着他的,不然不会如此念念不忘,不然不会跑到这样一个小岛上,跑到这样一个清冷的旅店里。

故事里同样没有直接点明,她和Duncan是怎样分开的,是谁在相处了那么久后提出了分开这件事?极有可能是Duncan,毕竟她还如此眷恋他,而他换女友却如此频繁,而她还曾给他打过一通没有接通的电话;但也说不准或许是她厌倦了他的自傲,厌倦了这场爱的竞赛,所以下定决心主动远离,只不过心中仍没法彻底放下。

但无论起因和过程,最终的结果是,她开始了一段漫无目的的旅程,并且在这旅行的最后几天来到了这个岛上,住进了这样一个小店里,心中不断盘算着开始一段全新生活的可能性,想象着萍水相逢的男人们成为情人后的模样。

那三个施工队的男人各有不同的模样和性子,她与他们相处了短短几日便在心里头描绘出了三人的另一番模样:Lawrence是最可预测的,会带着粗俗献殷勤;Eugene最年轻,最迷人,会浪荡过自己的年轻岁月后迅速安定;Vincent牙已经掉光了,瘦而结实,谦恭而幽默,让她最感兴趣……经过几乎只有一夜的相处,她好像要把这三个人看穿了似的。

不过这可能吗?她是个敏锐的女人不假:她只需要瞟一眼隔壁房间地板上散落的漫画就可以推测出Eugene是个年轻的人,但若她真能一眼看穿所有人,又何至于在与Duncan的关系中陷入那么挣扎的境地里去。

她脑子里的Lawrence,Eugene和Vincent倒是更像三个幻象,与其说他们是那个施工队里三个人的投影,不若说是Lydia四十多年人生中见过的不同男人的集合,他们中的特点,再加上一些想象,有的被安在了Lawrence身上,有的被安在了Eugene身上,还有的则到了Vincent身上。恰恰好,Vincent的形象更加符合那个能给她一个安稳生活的想象。

一切还是因为Duncan,痛苦让她更加渴望安定下来,即便她正在游荡。

另外一个让我好奇的点:她第一次见Duncan时,正等着同Warron去吃晚餐,Warron在她的记忆里是一个朋友,但是对于Warron,Lydia意味着什么?

最后,她拿着Vincent送的掌状红皮藻。Vincent误以为Lydia和他一样喜欢这吃食,他这么以为也许只是因为Vincent在夸赞这一食物时Lydia附和了两句。也许这里可以看出些端倪:Vincent并不真是她想象中的那副样子。

她拿着这个装有掌状红皮藻的袋子去打趣Mr. Stanley,然后意识到Mr. Stanley对于Willa的爱是多么地安全:他可以大大方方把这份爱说出来,可以安安心心接受自己得不到爱的回馈,他可以全心全意地去找寻爱人的足迹,没有竞争,没有猜疑,不被打扰,不被指责,无虑而快乐。

文末一句:这份礼物悄悄带给她温暖。不过这礼物究竟是Vincent送的掌状红皮藻,还是Mr. Stanley教给她的避难所呢?

  《The Moons of Jupiter》读后感(三):《Accident》读后感

  

最终,Frances和Ted的婚姻是成功的。30年后,Frances听到有趣的事还会默默想着怎么把它用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讲给病床上的Ted听。

门罗写这篇小说时充当了一个全知者,在大部分的篇幅里,小说都以Frances的视角在进行,从头至尾她对她与Ted的关系以及其它所有事件的思绪都被细细地展现。此外,在医院,以及最后在Frances母亲的客厅里有那么短暂一瞬,Ted的心理活动也被描绘了出来。

这是特意为之,对Ted的这两处心理描写所暗示的恰恰是Ted的不坚定和不可靠,在医院时,虽然他仍在想念着Frances,但他也放弃了自己的理性,迷信地想着他儿子的事故是他与Frances的恋情的报应,他怀揣着不安,燃起将Frances驱逐出自己生活的念头;而在客厅里,他在仓促潦草地向Frances求婚时,面对Frances所说地“我们该小心”这句话,他完全会错了她的意思。

从文中我们能知道的还有:Ted从来都没能对音乐感兴趣,即便这是Frances的兴趣和事业所在;另外,在为自己儿子举办了麻烦的葬礼之后,Ted邀Frances会面,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他仍然不忘向她求欢。从这些种种事情中,我很难理解Frances为何会爱上Ted。自然不是因为他奇特的背景,她对于芬兰和旧大陆的兴趣本身便来自于Ted,当然也不会全因为他的学识,她有时在他侃侃而谈时也常心不在焉。

另一方面,其实我也想不懂,Frances,这个看上去似乎平平无奇的弹钢琴的姑娘,身上哪一点迷住了这个男人。

在小说所写到的最早的时间点,这两个人便已经保持了这种微妙的关系。门罗没有告诉我们他们是怎么认识并相爱的,不过他们本是同事,所以这过程应该不太难以想象,毕竟这类事情的发生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实在没有太多的道理好讲。

Ted关于有一件事的想法没有被门罗写出:在那个客厅里,Ted对Frances所说的是:“无论如何,他们都要对他们的事做出一个决定。”可这究竟是不是他真正的想法,亦或者,这只是他为了催促和说服Frances所用的话术?至于Frances,她也许确实憧憬过他们在未来能更进一步,但不论是在那个客厅还是在30年后她重回Hanratty,她都坚持相信:如果不是那场事故,后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至少不会如现在一样。

但不论Ted当时的想法究竟是怎样的,不论他究竟真是那么深爱着Frances,或是他想借此契机摆脱他原来的家庭和生活,或是两者兼而有之,Frances都抓住了这个机会,让自己的人生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轨迹。

她其实才是最聪明的那个,虽然她笨拙到丢失了小镇市民那种对人情世故的嗅觉,虽然她会在和Adelaide说起Ted时遮遮掩掩,虽然她会在休假时傻乎乎地幻想和期待,但无疑,她知道不应该依赖和盲信爱情,她知道怎么去抓住一个男人,怎么去应付一个男人,怎样去维护男人的自尊心,满足他的需要。何况Ted并不是一个很容易搞定的男人。也许她确是因为一场意外才得到她后来拥有的,但30年里,她当是花了不少的气力和智慧才保住她所有的。而这样的一个Frances,假若没有经历那一场意外,假若后来这段可以算作丑闻的恋情无疾而终,假若她最终等到母亲逝去才得到自由——如她最开始所设想的,她也应当不会沦落到多悲惨的境地。在充满巧合的生活里,也许她会独身,也许她会遇见另外的男人,但她最终应当能掌握自己的生活吧?

读到后面,我已经有些难以想象,导致这一切的是一次悲惨的交通事故。两个男孩的离世,本该十分沉重的一件事,却并未带来太多悲怆的气氛。Ted和Greta的家人争论的重点是葬礼的仪式,Kartrud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镇上几乎是公开的秘密绯闻,Frances担心Ted会因此离她而去,Ted的两个女儿,即死者的姐妹很快已经在室外溜冰了。对于所有无关的人,比如对于Frances的母亲和Adelaide来说,这只是一件新的可以让人表示同情的消息,而事故发生不久以后,工人们又回到了事故现场开始装点圣诞装饰,甚至连一天都不愿多等。

文中没有提到Greta的反应,她有可能成为唯一一个会被这个事故本身的内容长期影响的人,但在这个故事里,她完全隐形了。于是所有对这悲剧的人们的积极的动作和回应全被略过了。

还想说的是,所有发生在这事故之前的约会,被写得多美,那一阵阵情绪被描得多么细腻而确切而动人,以至于我常常忘掉它起源于不忠。可这不忠真算是丑陋的污点么?若是,那这污点便算不得爱情么?那这污点在一个传统的小镇上不竟也未市民们默许接受了么?那这污点,不最终也导向了一场持续了三十年的婚姻么?

生活中所有的事,或许都是一场事故,如此捉摸不定,得要多聪明,多幸运,才能安稳地幸存。

  《The Moons of Jupiter》读后感(四):《Chaddeleys and Flemings》读后感

  每个人小时候可能都免不了被亲戚或是父母的朋友们细细打量,然后被评论为“更像爸爸”或者“更像妈妈”。

  当我现在对着镜子看着我的脸时,我有时也会想起我父母的模样,但我没法说,我长得到底更像他们中的哪一个。就好像我清楚地知道他们对我脾性,爱好等等的塑造上起到过多大的作用,但我不清楚谁对我影响更大些。

  其实很难读出来,文中的“我”的特性有几分继承自她的母亲,又有几分来自她的父亲。反倒是她父母受各自家庭的影响漏出了些端倪:比如母亲在生病前一直有着自己不寻常的生意,比如父亲坚持不驾驶Poppy的汽车。

  “我”自诩是一个背叛者,她不仅仅是和过往的亲戚们逐渐断绝了联络,还背弃了过往的传统生活方式与态度,但这样的一个背叛者对于过去的记忆却如此清晰,而且如此美丽:姨妈们的对话,礼物,穿着,节目,轶事;姑姑们的住所,劳动,皮肤,玩具……她父亲弥留时的那句话其实也概括了她:“她也没有走远。”

  我在城市里长大,虽然是一座非常非常小的城市。我的外婆是从乡下嫁到城里来的人,但她本所在的乡村离这城市非常近,因而每每逢年过节我总是要去乡下一趟,看四季的田地和鱼塘。我外公也出身自乡村,只不过离城里更远些,他是一个人到城里闯荡的。我记得的最后一次去他老家是在他已经去世后,母亲领着我到那个村子里去看望一些并不熟悉的长辈。摩托车开在一条并不宽敞的公路上,两边是大片大片的稻田和零星的稻草或砖瓦房,不时有一条岔路往田地深处延进去,但没有任何标志或路牌,我不知道母亲如何记下了正确的路口。我记得她跟我说她小时候,我外公曾用一辆自行车载着她回老家,她同我描述那时的风景,天气,还有漫长的行程。我心中有着不少疑问,为何外公要回去,又为何他选择带了他的二女儿?……

  我的父亲家则是更加久远的城市居民,往上追溯可以追到长沙附近的乡村。我的爷爷两兄弟都未过花甲便已病逝,而他们的母亲,我的曾祖母患有老年痴呆,于是家里人选择将她安排在长沙边这群于我而言是远房,对于她来说还较为亲密的一户亲戚家里。初中时我们每年去探望她,她只是成天的睡觉,偶尔醒来闹闹脾气,大家只当她是个不懂事的孩童。明明是他们在帮我们安置着一个已经失忆的老太太,然而我们每次去总是受到最为热情的款待,回家时还被硬塞一车的农产品。我最后一次去那是在曾祖母去世后不久。再之后我离开了家乡,我没问过我父亲他有没有再去过。

  我也是一个背叛者,莫说这些离得远的族人,便是那些住在近城村落中的,甚至是城市里的亲戚们之间的生活和社交方式都曾让我无比头疼和痛苦。而我现在也仍然不愿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仍然无法适应他们间独有的语言。我无法像我父亲和我母亲融入他们各自的家庭一样融入同样的一群人中。但我现在对他们产生了一种好奇,尤其是当我回忆起以前每个年节中的细节时,许多事反倒勾起了现在的我的兴趣。比如父亲曾说他家里祖上是为了逃避仇家才搬到了某某地,还改掉了原来的姓氏;比如曾听母亲说外公娶了外婆是因应下了岳丈“给女儿交满义务教育的学费就能娶她”的约;比如育缎乡农舍里听来荒唐的政论;比如泉龙山庄农家乐里曾经那只断腿黄狗的伤的来历。

  我曾和一个好友聊天,他从一个小山沟里靠着念书到了浙大,念出了国门。我们说到若以后发生了大灾难该怎么办,他直接答道:“那我回老家种田。”我们都走出了很远了,但依然有根线在背后牵着我们,平时轻飘飘地悬在那,但若我们想回去,总能凭借着这根线找到路。

  可是,说到底,只有母亲才懂那些舅舅和姨妈们;只有父亲才知道怎么和我奶奶那好几个兄弟姐妹们打交道。正如文中:当姨妈们在那个夏天结队出现时,父亲身形几乎消失不见,而当母亲开着车带着全家去看望姑姑们时,只有父亲能想办法和他的姊妹们说上话,逗她们开心。“我”虽然是Chaddeley家族和Fleming家族结合的产物,但“我”最终既不属于Chaddeley家族,也不属于Fleming家族。

  第二部分的开头,在进入到姑姑们的生活以前,有一个叫Poppy的和母亲合作的生意人。有相当篇幅的文字都围绕着他,这当然绝不是仅仅为了引出那辆车的来历,而是展现了一个和姑姑们有些类似的角色:一个和正常运行的社会有些脱节,但又有着自己独特生存方式的怪人。而这样的人,尤其是这样的人,更加不易为人所知:也只有母亲能够说Poppy是一个不错的人,也只有父亲能够轻松地和姑姑们交谈。有趣的是,无意之间,生活在他们周围的“我”也曾探听过他们不算秘密的秘密:譬如确实曾有这么一个断了腿的男人,且这个男人必然和姑姑们交谈过,所以她们中至少有一个知道他曾是个士兵,在战争中被炸断了腿,而其他人包括父亲也许都不知道他断腿的来由。那么那个骄傲的戴着假发去教堂的女士想来也是真人,甚至她的假发曾真在一个大风天被吹落,这些秘密在偶然间被“我”探听到,联系起来,并且记了下来,但更多的关于姑姑们的事,以及剩下的一切关于那个独腿男人的故事,终究全部不见,所留下的最多是一则故纸堆中的通告。

  这些人,这些怪人,有时候离得很远,有时候就在身边,有时候是我们的亲人和挚友。

  这是我们和我们周遭的人们的故事,我们彼此交谈,合作,相爱,我们一同生活,彼此受对方的影响,但终究,每个人自成一世界,复杂而迷人,无论其姓氏与背景。

  我想起小时候偶尔在乡间过夜,一抬头还能看得见漫天的星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