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丰子恺》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丰子恺》读后感100字

2021-01-04 01:25: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丰子恺》读后感100字

  《丰子恺》是一本由何莫邪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50,页数:2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丰子恺》精选点评:

  ●一个挪威人介绍丰子恺的书,视角自然是不同的,轻松的好书。

  ●奇怪,这到底是传记还是画册啊,也太能糊弄读者了。

  ●对丰子恺的作品理解,我很喜欢!

  ●这是小何(其实是个老头儿)对丰子恺画作怀揣诚意的别样解读~只是作为美术学博士的译者的语法似乎还需要补课~

  ●还不错,但有因不同文化产生的误读

  ●好玩儿的人

  ●大师。

  ●前天在望城看到一家餐馆,墙上画满了丰子恺的漫画,风雨故人来,家家扶得醉人归,感觉温馨而应景,不觉多喝了几杯。今日特为找出此书来翻阅一过,仍然深受感动。子恺先生所追求的大概是一种充满童真和诗意的自然天放的人生,而这恰是我们寻常人早已淡忘或者遗失的美好,想来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筱堂记

  ●如作者说是介绍性的著作。翻译中又见把高居翰直接译为“詹姆斯·卡希尔”。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煙芳草綠茸茸。飢食渴飲隨時過,石上山童睡正濃。

  《丰子恺》读后感(一):多么好

  是一个外国人写的丰子恺。觉得丰很可爱,率真,温文有礼且富有情趣,这好像是民国人物的共同点,稍微不一样的,大概是丰子恺身上更为善良和纯洁,这两点在老舍身上也有,不过老舍要刻薄一点,大概因为幽默总是离不开有点巫师感的眼睛,丰子恺就笑呵呵的多,并不是老好人,如书名所说,他菩萨心肠,天生如此。

  《丰子恺》读后感(二):读后感

  丰子恺的散文里讲述了一些发生在他生活里的一些事情。每一篇散文会围绕着一件事情,但读完之后读者会发现其实这个故事生后还蕴含着更大的道理。丰子恺可以通过一件简单的事情表达出一些深厚的哲学理论。

  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就像丰子恺在给我一遍讲故事一遍讲道理。他的写作方式朴实无华,可以把自己想要表达出来的哲学道理非常直接明了的展示给读者。他使用了很多的比喻,因为通过比喻他可以把他的哲学道理清晰的表达出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整篇散文集可以看得出丰子恺平稳,温柔的性格。他观看事情也常常是从一个比较悲悯的心态去看的。

  我同时也读过他的另一集散文《啊咪》,可是相比起来我更喜欢《啊咪》因为它的写作方式更生动和有趣。通过那篇诗集我更认识了丰子恺爱猫可爱的一面。他讲述了许多关于他家猫好玩的故事,那篇诗集散发出了幸福和开心的光芒。但读这本散文集的时候,大部分的时候都是一些深刻的哲学道理。读着读着,就发现我们生活中很多都是被限制的,很多都是被物质的东西和一些其他人给的精神与压力所约束的。当没有他们的时候其实生活可以变的更简单和快乐,但同时在现实里又是不可能会发生的。可能是因为我年纪比较小,经历的事情还不够多,所以里面的一些道理我还是不太能够理解。但同时,这本书也已经带给我了很多可以让我在人生中思考的问题。

  《丰子恺》读后感(三):另类视角中的丰子恺

  对丰子恺的印象始于十几年前上中学时,我在课外读物上读到的一个小故事。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上海《新闻报》一到,读者争相传阅。为什么呢?原来报上登了一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大家深知画家丰子恺画技超群,作者为啥血口喷人,说他“画画不要脸”呢?当大家读完此文后,才恍然大悟,皆叹服道:“此文标题太妙了,太绝了,太吸引人了!”原来文章是称赞丰子恺绘画技艺的高超,说他画的人物的脸部虽然没有眼睛、鼻子,却惟妙惟肖,非常生动形象。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对丰子恺有了一种别样的好奇之心,继而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特别留意他,主要是他写的文字、写他的文字和他画的画。所以《丰子恺——一个有菩萨心肠的现实主义者》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眼球。

  本书初稿完成于1979年,现在中国翻译出版,应该有着非常的意义。作者很特别,挪威人何莫邪——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且为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的汉学家,属于“1968年那一代人”,主张把“高雅”文化赶出神圣的艺术殿堂,以大众文化和先锋派艺术代之。这或许就是他把目光投向丰子恺的重要因素。他用简洁明晰且充满幽默感的文字,为我们发现了一个东方人那看似平易实则高深的智慧,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再转向人道主义,体现出的是丰子恺对人生、对生活认真负责、执着追求的态度和境界。

  说起丰子恺的画,不得不提提朱自清先生曾做的评价:“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的小诗。你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咂着那味儿。” 而华君武谈起丰子恺的漫画时,则务实、全面,认为值得重视的有三点:“一是子恺漫画的民族风格,二是子恺漫画的普及性,三是子恺漫画的深入浅出。”

  其实单就其漫画而言,为民族的、为社会的、为民众的,抑或称为为平民的,构成了丰子恺漫画最重要的社会内容。而在绘画技巧上主要以焦墨作为黑白画面,构成简约精练的中国水墨画的风骨,在表现形式上与其所表现的内容实现了高度的统一,正决定了丰子恺漫画的不可替代性。

  谈到丰子恺本人,有些人总认为他年轻时就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已看破红尘,思想出世。这实在是片面的。丰子恺信佛,有“雍容恬静,一团和气”(朱光潜语)的风度性格,但他终生珍爱生命,服务人生,也有疾恶如仇、金刚怒目的一面,意即他是“有菩萨心肠的现实主义者”。抗战时期,丰子恺在《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中曾提到准备编一本《漫画日本侵华史》,“使略识之无的中国人都能了解,使未受教育的文盲也能看懂”,爱国热情溢于言表。丰子恺对日本人民是非常友好的,但面对日本侵略军的暴行,他忍无可忍,誓以“五寸不烂之笔来对抗暴敌”!王西彦在回忆文章中说“丰氏身上完全看不到超脱尘世的样子”。朱光潜说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丰子恺先生有一对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个善于分析的大脑,有一双善于描写现实的手。他的所写所画,似在不经意之中随意勾画,有些画,笔法简单到不可再减一笔的境界。然而他所表现的,却几乎包含了社会所有层面——从儿童画,到佛教漫画,再到社会透视等等。以他所钟爱的儿童画为例,丰子恺越是热爱儿童的无真无邪,就越是痛感人间的不平等和穷孩子的不幸。因此,他所画的儿童相实际上也包括了社会相。他说:“在这社会里,穷的大人苦了,自己能知道其苦,因而能设法免除其苦。穷的小孩苦了,自己还不知道,一味茫然地追求生的欢喜,这才是天下之至惨!”因此,对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与其说是“看”,不如说是“读”,因为画的背后,是一个现实的社会,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丰子恺——一个有菩萨心肠的现实主义者》

  [挪威]何莫邪 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5月版/19.5元

  《丰子恺》读后感(四):他是“国漫之祖”:像大人一样生存,像孩子一样生活。

  “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这是俞平伯对丰子恺的评价。

  “我们都爱你的漫画,像一首带核儿的小诗,像橄榄,老觉着那味儿。”

  好友朱自清看了说:

  丰子恺,是我国近代艺术史中的极其可爱的生活家,他是画家,也是散文家。

  你可能会觉得他的画作与散文皆平平,但往往捧起他的散文,就进入他的自然世界。

  如果说余光中的散文让人膜拜顶礼,那么丰子恺的散文让人心驰神往。他笔下的生活不就是我们的日常吗?一事一物皆可入画,一情一叹皆是文采。

  丰子恺的写作贴近日常,他以写作他的孩子们出名,《瞻瞻的脚踏车》、兄妹玩耍扮新郎新娘那幅《软软新娘子》、《忆儿时》、、《钱塘江看潮记》、《东京某晚的事》,他的散文真的很有意思,他本人一定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

  想当一个好作者,往往得敏感,才能觉察出与普通人不同的生活百态。丰子恺并非不敏感,他的文和画讽刺不输钱钟书,但是日常他并不乐意怀着刻薄入木三分的笔法写作。

  他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却写“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他谈论作客

  优待的虐待是我在作客中常常受到而顶顶可怕的。例如拿了不到半寸长的火柴来为我点香烟,弄得大家仓皇失措,我的胡须几被烧去;把我所不欢喜吃的菜蔬堆在我的饭碗上,使我无法下箸;强夺我的饭碗去添饭,使我吃得停食;藏过我的行囊,使我不得告辞。这种招待,即使出于诚意,在我认为是逐客令,统称之为优待的虐待。

  他敏感却不萎靡,他常常一语中的却不刻薄伤人。

  他谈论富贵变成贫穷全靠“渐“来度过。

  人之所以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什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成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他谈论初冬浴日漫感:

  自然的命令何其严重:夏天不由你不爱风,冬天不由你不爱日。自然的命令又何其滑稽:在夏天定要你赞颂冬天所诅咒的,在冬天定要你诅咒夏天所赞颂的!

  人生也有冬夏,童年如夏,成年如冬;或少壮如夏,老大如冬。在人生的冬夏,自然也常教人的感觉变叛,其命令也有这般严重,又这般滑稽。

  他谈论自己跟随李叔同先生学习的经历:

  我小时候从李叔同先生学习弹琴,每弹错了一处,李先生回头向我一看。我对于这一看比什么都害怕。当时也不自知其理由,只觉得有一种不可当力,使我难于消受。现在回想起来,方知他这一看的颜面表情中历历表现出对于音乐艺术的尊敬,对于教育使命的严重,和对于我的疏忽的惩诫,实在比校长先生的一番训话更可使我感动。古人有故意误拂琴弦,以求周郎的一顾的;我当时实在怕见李先生的一顾,总是预先练得很熟,然后到他面前去还琴。

  但是现在,李先生那种严肃的慈祥的脸色已不易再见,却在世间看饱了各种各样的奇异的脸色—当作雕刻或纸脸具看时,倒也很有兴味。

  无论是作画或是写文,他强调艺术的本色在于“真”,这种真并不是指西洋画的全部还原,而是自然,事物的本质。

  艺术家要在自然中看出生命,要在一草一木中发见自己,故必推广其同情心,普及于一切自然,有情化一切自然。

  谈自己的画

  把日常生活的感兴用“漫画”描写出来——换言之,把日常所见的可惊可喜可悲可哂之相,就用写字的毛笔草草地图写出来——听人拿去印刷了给大家看,这事在我约有了十年的历史,仿佛是一种习惯了。

  我对于我的描画对象是“热爱”的,是“亲近”的,是深入“理解”的,是“设身处地”地体验的。

  作为父亲,丰子恺先生也是十分开明的,他懂得爱孩子,更懂得这种爱中既包括爱自己的孩子,也包括爱天下的孩子。孩子并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世人以膝下有儿女为幸福,希望以儿女永续其自我,我实在不解他们的心理。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

  在丰子恺显示的文字里,我们重温他的人生:父亲中举而后病逝、在私塾画画的艰辛、求学与生计的艰难、养儿育女的快乐和痛苦、日本侵略辗转躲避的艰难。

  丰子恺爱孩子出了名,对比起现在的丧偶式育儿,反差极大。他爱孩子,希望孩子们保有着黄金时代的童心。

  有一次,丰子恺想逗一逗四岁的儿子瞻瞻,问他喜欢什么。当孩子回答“喜欢逃难,因为逃难是和爸爸妈妈姐姐妹妹们坐汽车、看轮船”时,感到既惊又喜。

  大人虽然经历丰富世道娴熟,却容易被现实蒙住了心。丰子恺先生则常常以儿童的心,去思量周围的一草一木。

  “草草杯盘共一欢,莫因柴米话辛酸。春风已绿门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

  读完这本书,相信你会为着丰子恺的散文默默感动。

  有趣的人,到哪里都能活得有滋有味。

  丰子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