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厨子》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厨子》读后感摘抄

2021-01-04 02:48: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厨子》读后感摘抄

  《中国厨子》是一本由萨苏著作,同心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4.80元,页数:1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厨子》精选点评:

  ●单口相声式写作

  ●听萨苏讲故事。

  ●闲来无事翻上两页,博得一笑,仅此而已。跟厨子无关,厨房那点事吧

  ●从这本书开始认识老萨

  ●这是在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后再一次让我上瘾的故事。梁偏重老北京的菜色和传统,萨却是写出了外事无小事的风范,所谓举重若轻

  ●吹啊吹啊吹啊吹,整本书都是吹牛逼

  ●看的电子版

  ●努力研究用钢崩开锁,未遂

  ●薄薄一本,让人拿起来就放不下。萨苏确实是高手

  ●很有意思的趣闻集锦

  《中国厨子》读后感(一):很薄一小本

  很轻松, 一会就读完了, 很有成就感. <北京段子>的一部分.

  主要是听一个北京饭店贵宾楼的厨师说的以前的事,他转述一遍. 怎么说呢, 就内样吧, 现在出书的门槛是低了.

  《中国厨子》读后感(二):既好看,又好吃~~

  作者真的很会讲故事!关键是,这本书写得是既好玩,又好吃~~边读边让人口水直流,真说不出是该觉得快乐,还是该感到痛苦~~OTZ……

  浇汁儿三鲜锅巴原来还有个别名叫“轰炸东京”——白崇禧起的;

  一道“孙悟空大闹花果山”,看河虾豆芽能做出多少名堂;

  非洲少年杀手贵宾楼拜师学艺,鸡脖子上展示杀人刀法;

  香港少年无理挑衅,用金条点菜;

  这就更不用说那个“尼克松盗取国宝九龙玉杯”的经典故事究竟是怎么个版本了~~

  最奇异的,自然是贵宾楼巧助神偷击败美国间谍的故事;

  而最感人的,当属敬爱的周总理点的那一道“焦溜头尾”……于是结尾处,我泪眼婆娑~~

  我觉得中国人真的挺聪明的,虽然很多书里都说我们如果能把用在吃上的心思用在其他地方,近代中国想必不会差到哪里去……

  且不论这话的合理性……我只想问,难道吃,不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吗?

  突然想起书中那个政委的执着:

  “外交无小事!!!!!”

  他似乎是这样喊的。

  至少,这些掌勺的大师傅们,为了中国的餐桌外交,一直在努力着。

  他们的菜想必真的很好吃很好吃很好吃……

  我是真想偷吃一口啊!!!

  《中国厨子》读后感(三):小厨子大智慧

  内容不多,却是很有趣的一本书。

  作者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又是吃货,书里涉及到的烹饪方法都描写很专业很详尽。

  我是个不太会做饭的人,但极爱吃,对美食节目耐不下性子看,对食谱之类的书籍一点也不敏感,但是看到作者书里写某某菜式的做法,我都一边吞着口水,一遍用大脑飞速地运转拼凑出一盘美味,食指大动啊!!!

  作者写的故事一个一个都是听来的,虽然难免有夸大中国人的智慧之嫌。。。不过,我也喜欢~看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做法,简直了!!我直接笑抽过去。艾玛,厨师们的智慧啊,叹为观止!!

  作者是北京人,贫嘴得厉害,讲一个故事,往往神展开,故事套故事,转一个大圈儿还能绕回来主线继续贫,这种能力是我一直羡慕不已的。我也是个贫嘴的人,展开展开展开~~之后,常常忘记回来,或者压根儿就回不来了,sigh。。。

  尤其喜欢最后,关于周总理的故事。看到总理太饿了,等不及,直接用馒头蘸着菜汁填饱肚子,我哭了。而书到这里也戛然而止,卖了个关子么?哈哈,觉得很有意思。这就跟听评书似的,“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看了这书还有一个直接后果,我对下厨开始有了些许兴趣。尽管这种热情可能很快消失殆尽,不过至少我今天中午吃了顿自己做的饭。味道还算可以呢~

  《中国厨子》读后感(四):《中国厨子》读后

  我非常喜欢萨苏的语言风格和叙事能力。

  诙谐、从容,这是我最欣赏的文风。窃以为有大家风范的人,不该把书写得艰深晦涩,让人不知所云,也不该堆砌词汇,在文中大肆蔓延个人情绪(日记除外)。

  林语堂是我很喜欢我一位作者,萨的文风与之有相似之处,但是多几分调皮,少几分淡定,一是火候不到,二是背景不同。《中国厨子》这本书,是“老北京讲古”系列里的,京味的调侃和民国知识分子的幽默当然是不一样的。林语堂的小说是用故事讲时代和文化,萨苏讲的是人,带出了几分时代的味道,高下不一。

  如今,会写文章的多,会用写文章讲故事、还讲得有趣的,却很稀缺。写一件事情能够写清楚,让看的人看懂,不是最基本的前提吗?可是现在的故事,譬如某些时尚杂志上的小说,我实在是看不懂。诚然,现在的作者,文采好,创意好,写出来的东西经过包装,形式也很眩目,甚至有一类写手,追求的就是读者在阅读中的困难,非要让人努力看到最后才能长出一口气看明白、然后由衷崇拜作者的奇思妙想。或许,这是一个崇拜个性的时代,故作高深也成了一种个性。

  扯远了,回来。萨苏的另一妙处就是可以在讲故事时天马行空,一个故事带出另一个,牵着你走远,但是——却又能不动声色地拉着你回来。这太高明了,手法没练好不能轻易用,否则很有可能脱离了主题,让读者犯晕。

  《中国厨子》读后感(五):卍字汤、三千金和周总理的那些事

  周总理智斗外国记者的事儿大家都听过,尼克松访华,大家是莫名的好奇夹着莫名的骄傲和满腔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总理一下子变成智慧的化身,妙语连珠四两拨千斤见招拆招,将美帝的各种阴招瞬间化解于无形。

  当年还小,是看连环画知道的这些小故事,估摸我从小就是吃货,单只在这吃上用心,记得最清楚的都是关于吃的那几件事儿。

  一个就是卍字汤的事儿,说是席上上了一道汤,用冬笋雕成佛家吉祥的卍字样,取个吉祥如意之意,谁知汤能载字,也能覆字,这个卍字在汤里一翻身,就变成了纳粹的卐字符,说的是席上瞬间就要炸锅,周总理站起来说,这是为了让我们大家消灭法西斯,来,大家一起举著,于是宾主尽欢。

  至于三千金的故事萨苏也讲到了,不过主角就不是周总理了,大致也就是外国友人给咱出难题,当时消费水平低,人家愣是扔出三千块让做一个菜,结果,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买了三千块的草鱼,就独独选了草鱼胡子做成一个菜,一点儿不忽悠你。

  小时候看故事就看个乐呵,也不去细想为什么故事的主角总是周总理,总觉得周总理就是诸葛亮的化身。稍稍大了,看说吕端的时候,有个对联,说道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说诸葛亮事必躬亲,任何小事都要过问,其实只是小官吏的做派,终究不成大事上不得台面,看人不准,对人也不够信任。这确实是诸葛亮的短处。放在周总理身上,则变成无人可用,无人可信,什么事不得不自己上。整日如履薄冰,不得不小心谨慎,天天都在体会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绝望境地。

  这几年,谁都要被脱下神坛挨个过秤,太祖是,雷锋是,连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都要挨个被“方舟子”,也有人开始说周总理的不是,不外乎就是开除刘少奇党籍他也举手了,没有勇敢的反抗一把什么的,不闻不问的默许也是犯罪之类的,真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这里说开了容易跑题,功过自有后人说,萨苏开篇点题“中国厨子”,可是这真是一个厨子的故事么?并不是,厨子看到了总理的辛苦,偌大个中国,造反的造反,抢班夺权批斗人的,你们玩的是不亦乐乎,可是这个国家总要撑下去,老百姓总要吃饭,总也要有人考虑国计民生,攘内安外,可是,只有这一个人了,他也可以反抗,可以说真话,可是当他做了这些之后,这个国家,该去往何处?

  其实比干关龙逢并不是忠臣,他们拼的自己一个好名声,生生把国君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将他最后一点牵绊和人性都化为虚无,你倒是死的干干净净了,还有这个天下该怎么办?还是赵氏孤儿里的公孙杵臼说得对,慨然赴死易,苟且偷生难,尤其是一个胸怀天下的人,良心的鞭笞和现实的疯癫才是最折磨他的。

  说着说着还是容易激动,哎,我算个毛呢,不过是跟厨子一样,在他跟越南人车轮大战谈判十几个小时,在凌晨才能吃上一口饭的时候,看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拿着馒头蘸菜汤只会很心酸的想:“那么大一个中国就他扛着,我多想帮他做点什么,但我能做点什么呢,我只是个厨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