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游戏》读后感100字
《眼睛游戏》是一本由埃利亚斯·卡内蒂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眼睛游戏》精选点评:
●直到读了这本我才知道了你的精神思维境界明白了你的好,你的视野是那么的全面广阔十分有格局,并且还很有自己的想法不仅朴素自然而且还有理想有追求,更体现了你的人文情怀。你对自己一直保持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要走的是怎样的道路,自己又该怎样走这条路。对外界你也一直保持清醒的认识,知道如何能够认清它的真貌,也心有笃定很客观地认识到世界的真貌。可以说你是既懂得自己又懂得你的世界。读你前两本自传我怎么就没看到你的磅礴大气呢?我只能对自己说:笨!喜欢这本书里写到的松内博士,因为懂得所以喜欢吧!前两本自传还要重读。希望能完全懂得你的心思懂你的好,尽量成为懂你的读者。
●其实卡夫卡只是当时维也纳艺术圈的一个外围....所以我大概能理解他在日记里表现对“喷神”卡尔.克劳斯崇拜的部分原因。我为这本书做了很多笔记,且不说他的写作,卡内蒂过得真心很牛逼,有漂亮且文化修养极高的妻子(这种类型的女人大概是乔伊斯在爱尔兰还是屌丝时梦寐以求的。)有潜心思考放弃声名的“文化僧侣”至交,还有知心大叔前辈导航。奥地利盛极一时的文化圈,也能嗅到一丝衰败的气息。祛魅佳作。乔伊斯盛名之下,自嘲及人的讽刺还是像剃刀般锋利.....卡内蒂给自己台阶下,说乔伊斯或许并不懂维也纳方言。当资深乔粉赫尔曼.布洛赫毫不留情的拆穿说乔伊斯这样的语言天才,在奥地利生活这么久,不会不懂方言时,卡内蒂开始撕逼写到他是想达到乔伊斯的声名。这个梗可以笑半年了。
●断断续续小半年才读完三部曲。自传三部曲从作者孩提时代到作者的母亲去世为止,那时作者三十已而立。三相对于一和二故事性差一些,对每节的人物的诠释并不觉得多么屌(不过最后一节写到母亲去世真是让人伤感欲落泪),但也大体对那个时代有了一定的了解。
●“看英文吧”,我想这样推荐,但是没法,没有英文版哦。 很好看,因为卡内蒂是在一群文化精英中成长的,不需要任何技巧和文笔,光是他朋友们本身的独特强大,就足够吸引人了。
●还好看。原来茨威格在这些人眼中只是这样啊。文人相轻
●我把他的传记倒过来看了
●介绍两个人认识,是关乎一生的事情。
●继塞林格和穆齐尔之后心醉神迷的第三人
●一部比一比灰暗 既是历史大势也是成长必经 这部简直就是文化圈吐槽大会 年少成名的好处就是赶上了这一波魏晋一般的巨人时代 托马斯曼 穆齐尔 霍夫曼斯塔尔 话说茨威格确实相对通俗一些 乔伊斯的不友好也在情理之中 而且居然还有泡利。。
●但见那时文化社会的一些大概印象。
《眼睛游戏》读后感(一):很真实但是有点无聊.
没有看前两本.
直接看的眼睛游戏.
看之前对卡内蒂一点了解也没有.
看完之后对卡内蒂也只有一点点了解.
我想书本的背后生活的背后肯定有一些值得我学习的东西.
而那些东西需要我用心去挖掘之类的.
但是我坚持不下去了.
没有看完.
《眼睛游戏》读后感(二):眼睛游戏
卡内蒂可谓“少年英雄”,第一部作品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迷惘》,可能天赋真是过于出色,虽然自传中自我贬低,不过还算是轻松地获得化学博士,这种人不得诺贝尔奖金都没天理。 而在得到博士学位后,他根本没有进行相关工作,几乎一开始就进入了文学或者社会学圈子,除了《迷惘》外,也开始了其最有影响的是政论《群众与权力》的构思。感觉似乎最富盛名的作品在入世之初就确定了,这可真是奇才。 《群众与权力》的起源应该与特定的时代,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有关,可奇妙地是在此书中(正是这个时代)竟然对政治并无过多涉及。内容都集中于自我的思想以及与文艺和文人之间的关系。这可真是一部纯文人的自传。至于标题中的“眼睛”,可以理解为认真地用心地看着,理解着,收集着,为了最终的作品(游戏)而努力。
《眼睛游戏》读后感(三):卡内蒂的生命之火
1981年,当寓居英伦的德语作家卡内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并没有太多人知道他。这位出生于保加利亚的西班牙犹太家庭的作家一生颠沛流离,他是犹太人的儿子,出生时拿的是土耳其护照,曾有一段时间没有国籍,之后获得了英国国籍,最终在苏黎世去世。虽然卡内蒂宣称只有“在流亡的过程中,人们才真正能够找回自己”,但这也让他付出了艰辛的代价,直到65岁的时候,卡内蒂才能靠他的书养活自己,长期以来,他一直是一个默默的隐居者。真正让卡内蒂获得普遍的世俗声望和荣誉的,是他分别写于1977年、1980年和1985年的自传体三部曲,《获救之舌》、《耳中火炬》和《眼睛游戏》。
这三本记录了二战前欧洲的回忆录,分别记载了卡内蒂三个时间段里的生活。它具备了一部畅销书所应有的要素:动荡的时代背景、个体的浮生辗转、维也纳等地文化圈的是是非非,以及最重要的——卡内蒂经历了半生的写作,平息掉身上那种犹太式的愤怒与潦草,最终达到了德语文学应有的丝丝入扣以及不乏冷峻幽默的卓越文风。
在《眼睛游戏》中,卡内蒂引人入胜的文笔描述了他与马斯•曼、穆齐尔、布洛赫、乔伊斯等人充满着文人之间的敏感与虚骄的交往。有次,卡内蒂的小说《疯子的人间喜剧》出版以后,得到了未曾料到的热烈反响,当他在一个饭店里遇到穆齐尔时,后者伸出手来向他表示祝贺,作为晚辈的卡内蒂欣喜不已,甚至有点冲昏了头,他随口说了一句:“您想想看吧,我收到了托马斯•曼给写来的一封长信!”没想到正是这句无心之语让穆齐尔脸色大变,迅速收回了伸了半截的手,粗暴地转过身去,从此对卡内蒂不置一词,“社交时如果出现我的名字,他会沉默不语,仿佛他不知道大家在说谁,并且也没有兴趣了解相关情况”。
1935年,卡内蒂寓居在维也纳森林区的小镇格林琴,世界形势与弥漫在奥地利上空躁动不安的政治气氛让他重新拾起了“群体”这一话题,几乎每天都与好友松内进行讨论。在后来奠定了他作为一名伟大作家地位的《群众与权力》中,卡内蒂曾经说到,群体的功利性“是一团包裹一切的火焰,将人们从对相互接近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只要他们还能够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火焰”成了贯穿卡内蒂几十年来思考的一个核心意象。卡内蒂的多部作品都反映了这个主题。比如在他的小说《迷惘》(原名为《康德着火了》)里,“火”成了一个终局性的结果:主人公吉恩爱书成癖,聚书万卷,但是与一场阴谋有关的婚姻卷走了他的房产和藏书,虽然后来吉恩的弟弟帮流离失所的哥哥恢复了这一切,但他已成惊弓之鸟,每日提心吊胆唯恐厄运再来,终于在一个白日梦魇之后,堆积起全部藏书,自焚而死。作为文学作品,很难说这里的“火”与散落在卡内蒂其他作品里的“火”有何种关联,可以肯定的是,卡内蒂自己也看作是“生命中的常数”的“火”有着丰富的内涵。法国哲学家巴什拉在他的名著《火的精神分析》中,从理性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普罗米修斯情结、恩培多克勒情结等进行分析,描述了火的原始形象与生死本能精神的关系,得出了最高的“火”是生命的纯洁化的结论。由是观之,在卡内蒂那里,火不但意味着权力、毁灭、颠覆,而且意味着生死。
的确,研究死亡的本质和诅咒死亡,也是卡内蒂毕生研究的另一个主题。卡内蒂是欧洲文化之子,他不赞成东方文化中放弃世俗目标的这一面,他认为真正的人格完整是“即使面对质疑也能泰然处之;支配自己的命运,却又放弃自己的动机和历史”。卡内蒂的一生也正是践履了这个观点的一生,他试图从“群体”这一少有人涉及的主题中发现政治的秘密,他诅咒死亡,反对战争,他试图使人们摆脱政治与战争带来的地狱之火。当他于九十岁高龄在梦中安然死去的时候,那团在他生命中永恒跳动的火焰并没有熄灭。
《眼睛游戏》读后感(四):一二战时维也纳文艺圈画卷
读卡内蒂的书是因为李银河在自己的自传中感叹如果自己的自传写得像卡内蒂的自传那么有趣该多好。抱着对有趣自传的好奇买来了卡内蒂的自传三部曲看。首先的确很有趣,光是每个小结的题目就很有趣,让人好奇里面是什么样的故事,例如“老鼠疗法”、“死者面膜”、“催眠术和嫉妒心重伤员”。不过这本书不止于有趣,它更大的惊喜在于它是一幅一二战期间世界中心德奥及周边国家的文学与艺术圈的人文画卷。它以个人成长变化与不同阶段的心理路程抉择为线,带出生动的、充满细节的时代面貌描写。卡内蒂特别爱观察人物,对身边的人、酒吧和咖啡馆的陌生人、电车对面的人,只要一个人某个特点引起他的兴趣,他就会很仔细的观察,直到弄明白这人是怎么回事。他有一种特殊的描写人的方式,会用一个人的呼吸或者眼睛来描写人,就像画家生动的笔触描画一朵又一朵不同的花、一棵又一颗迥异的树,观看的人自然从花与树了解到此地总体的土候与植貌。
书中描述的维也纳让我直接地感受到一个德语作家与一个汉语母语的人成长环境与思想与多大的不同,他的世界观与我的世界观有多大差异,欧洲人对战争的感受角度与我们对战争的看法有多大的差异。卡内蒂在书中曾提到上学时有一个来自瑞士的同学,他很快察觉到同学身上的世界国家背景与班上其它人的差异,我看书的感受也差不多如此。欧洲人的国界是随着贵族之间的领土变更变化,并没有很强的国家意识,一个人的伴侣出生于战争敌对国的情况很普遍。当战争爆发时,大家并不以自己的出生国家站队表明立场,能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战争。这与亚洲国家的爱国意识很不相同。
书里有描写欧洲传统盛行的文艺沙龙文化,还有当时的艺术之都柏林。在新旧王朝和思想交替之际,各路人马都去柏林,想要抛弃旧王朝的文化,见识或创作最先锋的作品,想要大展抱负扬名立万。那里有满目琳琅的新奇事物,让人不暇交睫,一时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对照到中国就是清末与民国初的北平。如果用这种对照来看,更能体会风云际会时,东西民族因文化传统与背景不同而形成的迥异的思想和文艺面貌。
书里描写了很多德语作家与艺术家以及TA们的作品,我料到我可能会不熟悉一些作品,但没想到大部分甚至根本没听过。书里有些书与诗作引起我的好奇,比如有一首诗《遭狩猎的鹿写给狩猎它的王侯》,我去搜索,完全没有结果。再次感叹这种语言文化背景带来的阅读经历差异,除了我阅读太有限外,这可能有点像八零九零童年回忆的差别。书里有的作家/艺术家能在搜索引擎上搜到TA们的生平成就和评价,再看一眼书里对TA们的描写,怀疑网页写的是假信息。比如埃米尔·路德维希,书里对他的举动的描写,让人觉得这人爱自夸且轻浮,而在网页上看到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传记作家”。这种反差很有意思,两种信息都是一定程度上的真相,这个人可能是书里写的那样不体面,但他那世俗的名声貌似也的确经营得不错。
卡内蒂毕生最感兴趣的是对群体的描写与研究,包括与人被群体吞没后意识的荒诞变化,群体与权利的关系。我对群体的研究很感兴趣,但并没有很急迫想去读一读他那本《群众与权利》。从书里总感觉他对世界和战争的认识到了深处会趋于虚无缥缈和 “妄想”。书里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感受,这其中有些我并不能理解,觉得有点过于虚幻,似乎没有描写清楚。我的这些不能理解可能与所处的时代有很大关系。我能透过他的描写感受一点开战前紧张动荡的氛围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人们对局势的急切关注、又因局势不明确而迷茫。在这样的氛围里,卡内蒂对群体权利与暴动产生兴趣并想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他通过阅读与同自己圈层人的交流来研究这个问题,而不是真正参与或观察其他阶层人的生活,这样得出的结论总让人担心可能不够触及本质。
另外,如果想通过传记的方式来了解不同文化,还可以对照着看马尔克斯的《活着为了讲述》,以及经历一战的维特根斯坦的传记《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