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镜读后感100字
《魔镜》是一本由有栖川有栖著作,珠海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镜》精选点评:
●还以为又是时刻表
●如果去掉时刻表,文字再好一些,其实应该是四星的,不过这实在是超出爱丽丝的能力了,无论如何,读了爱丽丝二十本书后,这本当属有栖川有栖最佳作,看来爱丽丝老师积累的才华在出道的前几年就用尽了啊
●看到的应该是更加诡异的封面……
●第二个诡计特别好。
●不在场证明相当精彩,目前的有栖川最高作
●不在场证明讲义有点意思,两对双胞胎有种命运愚弄之感?虽然其实没有必要…手法不算多么惊喜,书名跟剧情隔得有些远。
●所有的时刻表诡计都一笔带过,第二个诡计还不错
●趣味性差了点,很容易走神
●列车时刻表的诡计真是看得人头疼。
●时刻表诡计实在太无敌,看到评价颇高的第二个诡计的时候我已经不想动脑子了
《魔镜》读后感(一):不在场证明---一场华丽的魔术表演
有栖川有栖通过魔镜,演绎了两场或庞大或惊艳的魔术表演,其中充满想象力的不在场证明,就好像不可思议的魔术,令人惊叹。不在场证明的诡计和密室诡计一样,绝对是推理小说世界的两大脊梁,完美的诡计之于本格推理就好像人体骨架之于一个人的身体,是撑起整个本格天空的中坚力量。
如果把密室诡计比作魔术中的箱中逃生,那么不在场证明就好似更复杂、更不可思议的隔空取物,神秘、诡异、不可能完成...
具体到这篇《魔镜》,个人认为应该是毁誉参半的经典本格推理。誉之是其奔放的想象力,毁之是其过于明显的故事情节主线。下面分别来说说两场华丽的魔术表演。首先,对于时刻表推理,就像作者自己说的:这种诡计的设置似乎只有出现在日本本土的推理小说里,才能有可行性。是啊,在一个列车或航班经常晚点的国度,凭借列车时刻表是不可能精确地完成任何事情的。越是频繁出现列车晚点的国家,越不能理解列车时刻表推理,所以我们有可能是世界上最痛恨列车时刻表推理的读者了... 至于后面令人惊艳的不在场证明,为了避免泄底,还是少谈为妙~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想法绝对异想天开,手段绝对诡异难解,至于合理性么... 姑且还算及格,颇有岛田《占星》的风采...
任何不可思议的事件,都有其合理的解释,看不透真相的原因不单单是因为事件过于复杂难解,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视线处于盲点之上。就像书中的魔镜,当在镜子面前你看到的只是你自己,然而殊不知,在镜子另一面,可能正有一双眼睛也在注视着你...
《魔镜》作为日本本格推理的入门级作品,实属上乘之作。推荐给像我一样的日系推理初心者~ ^_^
《魔镜》读后感(二):《魔镜》——时刻表背后的情愫
如果两年之后,有栖川有栖没有写出那本震惊百里的《双头恶魔》,那么我会从心底愿意且毫不迟疑地把它评为有栖川的best。
小说讲述在余吴胡畔发现了一具女尸,嫌疑犯是她的丈夫与小叔叔,但他们二人都有完整的不在场证明。命案之后不久,孪生兄弟中的一人被杀害,尸体的头颅和手掌均被砍断,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这个故事是有栖川“动机涉及”风格的第一篇作品,也就是在小说一开头就提到一件仿佛跟小说中的杀人毫无关系的事件,但这件事情往往包含着凶手杀人的动机。也就是说,这本书开头的一章可以无视,呵呵。
又是一篇不在场证明破解的作品啊!有些读者估计一看到这个就不耐烦了,以致《马来铁道之谜》开篇就表明小说跟火车不在场证明破解无关。的确,这种手法在表面上很公平,实际上读者却无法静下心来慢慢解读线索,繁杂的时刻表直接把人弄晕,所以照我看来,这个比用鱼丝线加滑轮东绕西绕锁门的手法更BT。不过在《魔镜》两个不在场证明诡计中,第一个虽然很烦人,某个步骤的实施却表现出天才灵机一动的意味,并非纯粹枯燥的交通工具转乘;而第二个诡计更是充分利用作品的设定,捕捉读者的心理盲点,以极度简洁而实用的魔法来完成,令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原来在时刻表后面是如此古典的手法!
除了出色的诡计,文字的叙述也非常对我的胃口。整篇小说都弥漫着一股悲伤的气氛,淡淡的哀愁几乎从字里行间缓缓泄出;没有大声恸哭的强烈悲哀,是那种失去、幻灭却努力保持平静的哀愁。最难忘记那一句话:她对我这么一个人好像没什么兴趣似的,就像我在魔镜的这边向她求爱,而她却在魔镜的那边看着我似的……在魔镜这一边的人要献出一切了,仅仅是为了过去。
《魔镜》读后感(三):双胞胎犯罪?
那什么我的标题显然没有剧透,因为作者第一章就已经挑明是双胞胎了……
不过下面还是会透的……
总的来说,相当惊艳。双胞胎的不在现场证明,有栖在第43号密室里提过这个点子了吧,当时就觉得“这么好的点子你干嘛自己透?”结果写出来不是不在现场证明问题,而是时刻表问题——在双胞胎犯罪的这个主题上。
时刻表我们又再说,这个时刻表诡计本身显然架构得不错,但是时刻表诡计这种存在本身……我想撞墙……
我至多能接受点与线那种,至多……不过点与线真心是个经典。
结果双胞胎不在现场证明摇身一变成为了……
但是看完了之后回想起来,这个不在现场证明,不通过双胞胎也能做的,不是么。
先在别墅杀一个人,创造出别墅的杀人现场,然后在不在现场证明成立时间之内,在自己家杀第二个人,然后运回去,就可以了啊。两个人之间可以毫无关系……只要第二个人能被看出来是目标人物——以跟自己联系在一起(娘的这显然是推理小说的逻辑),第一个人是随便抓的替死鬼都没有关系……
但是,如果不是双胞胎的互相替换,也就没有这种惊艳感了,不是么。
犯人需要杀“一对”人。
如果其中一个是替死鬼,除非是某大人的某部名作,“杀无辜的人”这种事情,犯人形象的塑造就很难成功了吧。
所以,最好是两个人都需要被杀死的。
而且,两个人的地位最好对等,否则,就无法呈现出一种形式上的美感。(我真心以为推理迷宫的构建是需要考虑美学的,就像希腊神庙那种,建筑上的美感。有栖这点本身是做得极为出色的。)
那么地位最对等,最需要同时被杀死的一对人——除了双胞胎犯罪,找不出这么致密的结构了吧。
所以,当然我不知道有栖的构思过程是怎样的,也许是先确立了双胞胎犯罪这个题目和这个题目的翻转,然后才构思的,但是我个人总是以为,之所以有那个双胞胎犯罪的时刻表诡计,是因为需要“一对”应该被杀死的人。
最后我还是想说最后一句看得人发抖……
魔镜这个题目也很棒……
2012/12/26
《魔镜》读后感(四):不在场证明的讲义
柚木惠在别墅被杀,她的丈夫和弟弟作为嫌疑人却似乎没有作案时间,案情一度陷入困境。几个月后,这又胎兄弟又神秘失踪。他产是不是被杀,凶手是谁?
很适合当作本格推理小说的入门作品,很“一般”
当然拉,最有看点的就是那个不在场证明的讲义
证人作伪证型 证人在作证,由于某种原因掩盖了事实真相。这种场合,问题的焦点在于是什么原因促使证人作伪证的呢?也就是说,证人为什么要撒谎呢?如果在推理小说中只是简单地解释为因为证人是罪犯的同谋故而撒谎,这种作法肯定不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但如果作者对证人是同谋这一环节进行一下巧妙构思,就可以成功地抓住读者的心了。大家回忆一下克里斯蒂或板口安吾先生的作品就可以理解了。
证人产生错觉型 :一、时间;二、地点;三、人物。可以是其中任一种,也可以是其中的两种以上。比如说‘六月二十五日下午一点,空知雅也在界大学二0三号教室’这句话,证人可以就其中任何一点作伪证。
quot;关于第一点,即在时间上作伪证,可以有多种可能性。
例如,证人所看见的钟表上是否被人做过手脚?证人是不是把具体日期搞错了?是否把当天是星期几记混了?抑或把时间段弄岔了。
quot;第二点,在地点上作伪证。例如,证人在接受刑警的询问时回答‘不,那时我正在他公寓里。’我们当时正在淀河边上散步,等等,诸如此类。但实际上,这都是证人在撒谎。
quot;第三点,在人物上作伪证。也就是说,罪犯使用了替身。
犯罪现场有误型。
打个比方,我现在正在这里做讲座,这是事实。但是,有这样一种可能,即读者认为犯罪现场是武藏野的丛林,但实际上却是河内长野的山林。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在讲座完毕之后,是完全有可能赶到脚现场去的。然后,我可以将尸体再运到武藏野。这其中也有多种可行性。我这样讲,听起来好像与埃拉里·奎恩在其作品中描述的教人以犯罪为职业极为相似。"
伪造证物型。在正式的推理小说的伪造不在现场的计谋中,最典型的要数伪造照片了。照片合成虽然已经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犯罪手段,但是用其作为例子来讲却是再通俗易懂不过了。如果一种计谋对于不懂照相机原理的读者来说很难理解的话,那么这种计谋只是面向喜欢相机的那一部分人的,是不会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的,因此作家都千方百计地避开这种复杂的计谋。克劳夫茨在他的一篇作品中就曾经设计过这样一个计谋,不过效果很不理想。"
伪装不在现场的计谋中的精华,即‘犯罪时间推测有误’型。第一类,将犯罪时间提前;第二类,将犯罪时间推迟。有的推理小说在描述罪犯决定采取哪一类时,往往采取一种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
第一类情况。罪犯将其于三点杀死的被害者的死亡时间伪装成两点,用以洗脱自己的嫌疑。我们随便举个例子吧。假设两点时,一个男子去访问住在山间一所小屋的罪犯,他离开罪犯家后,无意中从窗户外看到一间屋子有一个人,好像已经死了。于是他慌忙下山去喊人。但实际上,他所看到的只是一个罪犯早已预备好的假人。等那个男子离开屋子后,罪犯再把被害人带到小屋,在三点时将被害人杀害。喊人的男子与警察到达小屋后,已经是四点了。因为犯罪行为看起来是两点时发生的,而两点之前罪犯和证人一直在一起,所以在外人看来他当时确实不在现常简单地说,这种计谋就是这种情况。
quot;第二类情况是把犯罪时间推迟。我们再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罪犯于三点在名古屋杀了人,接着于四点回到大阪,打电话给被害人的朋友,伪装一个被害人还活着的假象。——你说什么?如果这样就跟第二种情况的第三种类型相同了?确实,这两种情况很容易混淆,但还是有所区别的。既然大家这样认为,那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假设被害者是一位小说家,三点钟时他刚刚写完三十页的草稿。他的尸体被发现时,现场有四十多页的草稿。按常理分析,一般人都会认为他四点之前仍在写稿。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如果这多出来的十几张草稿是罪犯后来带到杀人现场的,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呢?也就是说,被害的小说家原本就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他的所有作品原本都是罪犯为他代写的。
路线存在盲区型。有关利用铁路线犯罪的推理小说作品很多。僻如说,从P地到Q地,需要一个小时,但罪犯却在中途利用了其他路线。以前的推理小说中经常有这种情形:罪犯乘坐普通列车,然后改乘特快车。"所谓的路线的盲区,并不只是指利用列车时刻表而设计出的计谋。我们再随便举一个例子。例如,一座平常需要一个小时才能跨越的险峰,罪犯只用几分钟就办到了。实际上,罪犯是从悬崖上利用降落伞降落而下的。我认为这也是一种’路线的盲区‘。不知在座的各位有没有想起克里斯蒂作品中的例子。
远距离杀人型。即罪犯案发当时确实不在现场,而是在另一个地方采用计谋将对方杀害。一,机械性计谋;二,心理性计谋。
quot;第一种情况,即机械性计谋,是一种单纯的手段,例如定时发射的手枪、定时爆炸装置等。若仅限于此,则未免太显平常,作者必须设计出一种奇特的装置,或者在装置发生作用后如何消匿痕迹上下工夫。这就需要作者设计出独创性的计谋来。也有人将装在胶囊里的毒药之类的计谋归于这一种类。
quot;第二种情况,即心理性计谋,是一种罪犯不直接对被害人人使用施加物理性攻击的装置而将对方杀害的方法。例如,采用催眠术使对方自己干一些危险的事,或利用对方有夜游症使其从高层公寓的阳台上坠落致死;也可以使对方产生某种误解,使其误吞毒药而死。
‘诱导式杀人’,即通过某种方法诱使对手自杀。从原理上来讲,就是给对方以极大的精神打击。虽然如果作者写作水平不高的话,很容易使读者读完以后没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而且这种类型的计谋方法也不是很丰富,但在某些场合使用也会造成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关于这种计谋,世川先生也写过一些很优秀的作品。"
嗯,表达有点不清晰,请各位见谅。简单说来,应该叫作‘在案发现场型’。罪犯称自己当时不在现场,但实际上,这纯粹只是一种谎言。在这种场合下,想推翻罪犯的狡辩只是妄费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