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读后感摘抄
《笑》是一本由[法] 柏格森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元,页数:1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笑》精选点评:
●轻灵圆转,晓畅澄明。[重读]依然收获颇丰。
●译笔很好
●对喜剧的论述似有辩护嫌疑。此书不给力,不是很喜欢。
●在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中了解到这本书 大家对小问题也有这么深入的研究…徐继曾先生的翻译很好
●读完这本小书之后才发现之前一直自以为很高明的“滑稽源自不和谐”的自创理论有多么浅薄。正如柏格森所说的,虚荣是最高级的滑稽所嘲笑的对象,也是日后我们做学问随时都应避免的危险倾向。
●好久没看学术书了,熟悉的演绎法
●相当强大,跟我考虑的许多方面不谋而合!
●怪不得可以拿诺贝尔文学奖,大牛。
●改论文时期对理论书有着挥之不去的怀疑
●对“可笑”的分析
《笑》读后感(一):实例笑点
这是一例绝好的“错置”(transposition),哈哈哈哈哈.....http://share.renren.com/share/249297097/14845296725?from=0101010302&ref=hotnewsfeed&sfet=103&fin=0&fid=20535857192&ff_id=249297097
《笑》读后感(二):笑的定义?
问题核心:不知道柏格森这本书(或者这本书基于的三篇论文)中的“笑”这个词的法文定义是怎样的?
问题扩展:因为没有见过原文所使用的“笑”的词,以及不知其所在文化中的具体意思,我自然而然地觉得此书名为《笑》不合适(或者译为笑不合适)。据全书来看,柏格森的具体分析在于“笑”的社会功能,“笑通过它所引起的畏惧心理,来制裁离心的行为”;“模仿生命的机械活动,就是滑稽”。其论述中心在于一种针对“滑稽”的“笑”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运作的。可是通常语境下,我们并不只是这样来使用笑这个词(至少在汉语语境中)。最简单的例子——微笑,我想无论在什么文化中应该都不能否认“微笑”是一种笑。可微笑并不包含柏格森在书中所说的社会功能。柏格森写道“社会用笑来回报这些无礼,而笑却是一种更大的无礼”。而“微笑”并不产生于无礼,也不是对无礼的回报,它履行的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社会功能。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不是题为《滑稽》,或者《对滑稽的笑》更为合适?既然从书的一开始就没有对这里的“笑”作一个限定的话。
《笑》读后感(三):【摘抄】笑
正在读此书的过程中,配上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产生了不少思考,为诸多情节找到了理论依据,因而看到了电影里的戏谑、理性与悲凉。在此摘抄如下:
滑稽的三要素:
- 在真正是属于人的范围以外,无所谓滑稽。
- 通常伴随着笑的乃是一种不动感情的心理状态。
- 这样一种智力活动必须和别人的智力活动保持接触。(P5)
这些空想家、狂热者、合理得出奇的疯子……也是奔跑的时候摔了跤,也是被人捉弄的无辜受害者,是在现实面前绊倒摔下的理想追逐者,是被生活恶意地窥视着的天真的梦想家。不过他们首先是头等的心不在焉的人,具有比心不在焉的人所不及的优越性,那就是他们的心不在焉是系统的,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的;他们的多种倒霉遭遇也是互相联系的,是被生活用来纠正梦想的无情的逻辑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他们用能以相互增强的效果,在他们的周围激起无限地扩散的笑声。(P9)【似乎所有的历史名人都具备这样系统的“心不在焉”的优越性,如梵高、拿破仑,哪一位没有被人嘲笑过呢。】
紧张与弹力,这就是由生活发动的两种相辅相成的力量。(P12)
社会要进一步消除这种身体、精神和性格的僵硬,使社会成员能有最大限度的弹性,最高限度的群体性。这种僵硬就是滑稽,而笑就是对它的惩罚。(P14)【好深刻】
常人能够模仿的一切畸形都可以成为滑稽的畸形。(P16)
他那带有几分魔性的艺术,把被天使打翻在地的魔鬼扶了起来。(P18)【好妙的形容】
把这机械性暗示出来,是把严肃的文学作品篡改称为滑稽作品的所谓仿拟的常用手法之一。(P22)【比如鲁迅bot……】
滑稽剧作者的艺术也许就在于为人间事件保留逼真的外表,也就是保留生活中表面的灵活性的同时,显示出人间事件的显然机械性的互相关联。(P24)
化了装的人是滑稽的,被别人认为是化了装的人则更加滑稽,推而广之,不仅是人的化妆,而且社会的化妆,甚至自然的化妆也都是要变得滑稽的。(P28)
……我们不能不把社会看成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仪式之于社会,正如衣服至于人体。(P30)
掺进自然界中的机械动作、社会中的刻板的法规……这结合的结果显然是人为的法规代替了自然的规律这样一个概念。(P31)【“自然的规律”也是指自然的常识和伦理法则,这句话也是解释了大多现在常常发生的“魔幻现实”事件】
凡与精神有关而结果却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人的身体上去的事情都是滑稽的。(P34)【拿破仑:要打断一个悲剧性地场面,可以用单单坐下来这么一个动作。】
凡是一个人给我们以他是一个物的印象时,我们就要发笑。(P39)【如把人和他所担任的职务混同起来】
又有谁敢说,成年人最甘美的满足,除了重温童年的情感以外,还能是别的什么东西?(P46)
凡是将行动和事件安排得使我们产生一个幻象,认为那是生活,同时又使我们分明感觉到那是一个机械结构时,这样的安排便是滑稽的。(P46)【类似于楚门的世界】
gt;>> 弹簧魔鬼:固执的重复(被压制的情感 vs. 压制情感的思想),也可是一人的二重性
gt;>> 牵线木偶:表面的自由
gt;>> 雪球:paradigm,机械效果连环叠加+可逆反应/圆周运动
如果事件能够不断注意自己的进程,那就不会有吻合,不会有交叉,也不会有往复,一切都是永远向前发展。而如果人们不断注意生活,如果我们和别人以及我们自己保持经常的接触,那么什么事情也不会在我们心中产生似乎有弹簧和拉线在那里住弄我们的感觉。(P59)【wisdom!】
喜剧这种戏剧是以把机械装置渗入生活的外部表现这样一种方式把种种事件组合起来的。(P59)
gt;>> 生活和简单机械装置有什么不同?形体不断变化,现象的不可逆性,每一系列事件充分的个性
与生活相反的特性:重复,倒置,互相干涉
《笑》读后感(四):【Reading082】笑-亨利·柏格森-心理管理-1900
——“简洁和快速都是智慧的灵魂。”
《笑》(Laughter),于1900年首版于法国。心理类书籍。它对滑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C%91%E7%9A%84%E7%A0%94%E7%A9%B6)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于1859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于1941年去世。他曾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时间与自由意志》、《笑》、《创造进化论》等。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A8%E5%88%A9%C2%B7%E6%9F%8F%E6%A0%BC%E6%A3%AE?fromtitle=%E6%9F%8F%E6%A0%BC%E6%A3%AE&fromid=1361663)
部分目录
1.泛论滑稽――形式的滑稽和动作的滑稽――滑稽的扩张力
2.情景的滑稽和语言的滑稽
3.性格的滑稽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65785/)
“笑话常常以奇异的状况或人物境遇出人意料地打破我们对经验世界的预期,因此我们认为正是由于笑话中所描述的情形和现实之间的反差才产生了幽默。”
“最常见的笑话实际是我们对事物的描述与现实之间的不对称性。让我们发笑的往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失误。因此喜剧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颠倒了的世界”,而更多的是产生于生活中因果关系的断裂,社会习惯的颠覆,以及对常识的违背。”
“关于幽默和笑有很多的解释,约翰·莫瑞尔曾经归纳出了三种理论:优越论、舒缓论和矛盾论。”
“优越论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以及近代早期的托马斯·霍布斯。优越论认为笑产生于一种优越于他人的感觉,“一种突然的荣耀感,它产生于突然感受到我们自身的某种优越感,这是将自己与别人的弱点作对照,或是与先前的自我作对照"。笑,是一种无名的激情,这种激情在柏拉图构想的哲学之城中可能会被卫道士们视为禁忌。”
“宽慰论认为笑是对压抑神经的一种放松,这种说法最早出现于19 世纪赫伯特·斯宾塞的著作中。不过这一理论被人所熟知是因为弗洛伊德1905 年的著作《笑话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笑有效地利用了原本会被用作容忍和压抑思想活动的能量,这种能量被舒缓或者释放,从而产生了愉悦感。”
“正如詹姆斯·拉塞尔·罗威尔在1870 年所写的:“幽默在早期的分析中被看作是矛盾的产物。“幽默产生于我们认识中或期望中的状况与笑话、俏皮话或者插科打诨中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比如:“你在戴安娜王妃的葬礼上看到我了么?我就是开始制造人浪的那个人。“首先我将探讨这一将幽默视为乖讹的理论,其他的理论将在后文中进行讨论。”
换言之,我们之所以会笑是因为对某种描述或现象感到了矛盾。它超出了我们的期望,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如果答案与我们的期望一致,那我们就不会感到好笑了。
“首先,讲笑话是听众和讲述者共同认可的具体的,意味深长的行为。这其中包含着一个默许的社会约定,即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之中的一些共识,这些共识构成了笑话中隐含的背景。在我们眼中的笑话,以及语言学或真实惯例中的笑话,必然都存在有一种隐性的共识的。也就是说,要想让笑话中的冲突件成立,就要保证笑话的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一致,没有社会中的和谐性,就没有幽默中的冲突性。当这种潜在的和谐的、隐性的约定消失时,笑话就无法达到其效果了,就像尝试用外语来讲述一个笑话,常常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16年我去美国的时候,特意去影院看过几场电影。我发现有时观众会默契地笑起来。而我却一头雾水,不能明白这个情节哪里好笑。而有时候我觉得好笑的情节,其他观众又似乎无动于衷。但就是因为我们习惯的文化场景差别太多,我无法领略到他们所领略到的矛盾之处。而他们觉得理所应当之处,在我看来,又因为超出期望而好笑。
“要理解笑,就得把笑放在它的自然环境里,也就是放在社会之中;特别应该确定笑的功利的作用,也就是它的社会作用……笑必须适应共同生活的某些要求。笑必须具有社会意义。”
“正如康德在一个非常精彩的关于笑话的短论中所说的,这里所发生的,就是一种期待某种情况发生的紧张突然的消失了产当听到笑话中的包袱时,那种紧张消失了,我们体验到了滑稽的放松。”
我小时候对猜脑筋急转弯很感兴趣。实际上很多所谓的脑筋急转弯,并不是智力题,而是幽默题。因为答案常常是超出我们希望。所以能够准确的回答出脑筋急转弯的人,我想与其说是聪明的人,不如说是有幽默感的。
“所有的喜剧演员都会欣然地承认,时机的掌握就是一切。对喜剧结
构的把握,就是对暂停、犹豫、沉默的谨慎控制,是对何时引爆笑话中爆点的精确的判断。这样说来,笑话就涉及关于两种时间因素的共识:延续性和及时性。”
“我们听笑话,就会经历一个特别的体验,那就是重复和题外话的持续,时间像是有弹力的带子被不断撑开。我们知道这个弹性的带子一定会在某个时刻被突然撑断,只是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发生,然后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期待其实是很愉悦的。随着笑话中包袱的抖出,这个带子被撑断了,时间在这个时刻被突然加速了。笑话中题外话的拖沓在这个时刻突然收紧成刹那间转折的强烈感受。于是我们就笑了。”
“笑话的世界和祈祷者的世界相比较于两者与日常的工作世界的关系而言更接近一些。因为在这两个世界里,我们都是平等的。在前一个世界中我们作为种族中的个体是平等的,在后一个世界中我们作为独立的人是平等的。在工作的世界中,我们虽然各不相同又相互依赖,但是我们却不是也不可能是平等的。那些试图抛弃幽默和祈祷的只靠工作生活的人,他们都变成了崇拜权力的疯子,变成试图奴役自然以满足他们眼前欲望的暴君,这种企图最终只能成为彻底的灾难,变成塞壬岛海难牺牲品。”
“幽默让我们得以窥视另外一个世界,即伯格所说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个卓越的信号”,从而让我们认识到现在所处的世界的荒唐。但是我认为,幽默并不能够把我们从现在这个世界中救赎出来,而是向我们揭示了并没有其他的选择,从而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根本无法逃避。幽默对我们的安慰就是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唯一的,它和身处其中的我们都不完美,我们只能在这个世界里尝试去改变。”
“幽默是荒诞的话语和行动方式,它打破了我们的预期,通过出乎意料的话语倒置扭曲以及爆发制造出笑料,通过拒绝使用日常话语照亮了日常生活。”
“我们无法在这里确认这件事情的真相,动物总是充满了令人惊讶的东西。所以我们也就无法说狗到底会不会笑。我想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幽默是一个人类学范畴的常量,是在所有的文化中都普遍存在的。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发现哪个社会里不存在幽默,不管是以身体的痉挛性的快乐来表现,还是一个简洁的微笑。因此,幽默是入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文化的结果,是真正的文明。”
如果人类是独居生物,那或许笑对我们来说不是必要的。但是我们是群居动物,我们终身都与其他同类存在非常多的频繁的互动。而笑是一种性价比相当高的,将自己与同胞连接起来的做法。
“一方面,幽默让我们从动物中脱离出来成为人类,而成为人类特有的标志,将我们定位在野兽与天使之间。幽默确定了人类在自然界中奇特的地位,这种地位在自然界中是不合适的,是疏离于身体的领域以及外部的自然之外的。然而,另一方面,在幽默中,尤其是在讽刺文学中,不断地在跨越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界限,证明着他们之间不稳定的邻里关系。但是,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方面结合起来看,我们或许可以说幽默的不统一性,正是通过展示动物身上善良的人性与人类身上令人烦恼的动物性而体现了入类在自然界中奇特的地位。人类是两栖的,就像一个搁浅在岸边的小船,一半在水中,一半在水外。我们本身就是矛盾的。”
“幽默中不和谐的情境凸显了入类日常生活状况的怪异之处。幽默跳出了人类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和焦虑一样,幽默中的世界变得怪异,与我们日常所接触和熟知的现实世界大相径庭。当我发笑或者仅仅是微笑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只奇特的动物,开始重新反思以前那些想当然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幽默可以说占据了我们每天生活的重要位置;在我们身边创造了某种改变,这种改变令人振奋同时也令人神往;幽默更清晰地展示出人类在整个生物链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孩子常常比成人笑的更多。而即使是成年人,年龄更轻的年轻人,也常常比年长者笑得更多。那是否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变化,我们之所以笑得越来越少。除了生活本身的压力增大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生活中越来越少能出乎我们意料的东西。一旦当所有事情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我们就很难笑出来了。
“在这里,幽默通过陌生和熟悉之间的反差所产生,一方面,读者非常熟悉所描述的客观物质,但另一方面,这些客观物质的组合又是陌生的,完全不合情理的。”
“幽默是地域性的,幽默感通常高度依赖于前后的特殊情景。任何人如试图把他们认为非常好笑的笑话用外语讲给别入听,其结果只会是别人礼貌地回应他,但却表现出很不理解的样子,很难获得共鸣。他们由此不得不认识到幽默是很难被翻译,或者说是不可能翻译的。”
“任何尝试解释或者翻译幽默的行动都是滑稽的,因为幽默一旦被解释,就不能称之为幽默了。而跨语言、跨文化的幽默,更是早已失去了原味。”
16年08月13日
20年04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