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失落的世界》是一本由迈克尔·克莱顿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466图书,本书定价:23.80元,页数:200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落的世界》精选点评:
●2005-10-25
●还行吧
●DNA
●类似《侏罗纪公园》,但总算这书里关于计算机系统界面的描述少了些……
●2010年读过
●作者没有想到的是,恐龙比他在小说里描述的更接近鸟类,至少一部分恐龙全身覆盖着羽毛。从一定意义上说,恐龙一直没有灭绝,他们的后裔变成了鸟类继续生活在这个星球。
●不错的续集
●六年级时看的,还记得里面有种麻醉枪,起效的时间比人体神经脉冲的传导时间更快,所以被击中的人还没意识到自己击中,就已经晕了。这把枪的设定深远地影响了我的世界观……
●看了侏罗纪世界再来看书,书高明太多
●超好看嗷嗷嗷
《失落的世界》读后感(一):特殊环境的特殊考验
把环境安排在一个封闭的孤岛上,让人物回到充满恐龙的世界之中,本身就是一个超前而大胆的设计.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挣扎,争斗,为生存而做出的牺牲具有了道德上的存在价值,也具有了穿透心灵的力量.在惊险曲折的故事之外,使得故事的延续有了深度.
《失落的世界》读后感(二):孩子般的想象力
第一次读克莱顿的书的感觉就好象小时候第一次读金庸的小说那种感觉又重新回来----完全震撼!!因为想象力之丰富,作者本身知识面之宽广都很让我这个一生都不可能会达到的人所羡慕的.
边读小说,边感叹作者要经过多少年的知识积累才可以构思出这样一本小说.当然加西亚的<<百年孤独>>又是另外一种震撼.
总之,作者运用他在考古学方面的知识幻想出了这么一个丰富的异次元空间.读他的小说是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难怪大S对他那么推崇倍致.
《失落的世界》读后感(三):精彩绝妙的世界
不知道是第几遍看这部小说了,迈克尔克莱顿的世界每一次总能令我不能自拔。
原本我就喜欢各种恐龙,各种。霸王龙、迅猛龙、三角龙……研究那个黄金时代的它们。迈克尔神奇的想象力奇迹般的还原了那个神秘的侏罗纪。想象力固然是一本幻想小说的要素,但我更喜欢他书中体现出来的学术精神,以及严谨的线索,还有精妙的写作手法。
喜欢克莱顿通过莱文博士的角色,传递出的关于动物行为的一些学术观点,和关于物种进化的一些非主流的却很精妙的小众观点。
特别喜欢莱文博士丢糖纸一个细节后来引来一只迅猛龙注意的这个情节,还有故事最后,凯利在纷繁复杂的讯息中找到电缆口这一剧情。就是特别喜欢,印象很深刻。
虽然可能这些在如今看来都是“老梗”,但那么多年前第一次看的时候,仍然是很激动的。看过了侏罗纪,记住了克莱顿。
迈克尔克莱顿毕业于哈佛大学,文学专业,人类学,医学,均有涉猎。毋庸置疑,一个好的科幻小说家,必然是涉猎广泛的。丰富的想象必然要搭建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
他带给我太多,就这样,爱侏罗纪,爱蕨类,爱巨兽,爱克莱顿。
《失落的世界》读后感(四):与上一部的对比
因为看完上个月月底看完的第一部,印象还比较深刻,所以对比了一下两部作品
失落的世界与侏罗纪公园相比,情节上有所重叠,都是
上岛→遭遇霸王龙→受到迅猛龙的攻击→逃脱
甚至于马尔科姆受伤后的表现都如出一辙, 这使这本书对我的可读性降低了,没什么新意。
在对混沌理论的描述、验证中,感觉失落的世界有点太强调了,反而让人觉得有些别扭。侏罗纪更和谐些。
侏罗纪中一切遭难的发生,都是由一个个意外导致的,是暗藏在稳定表象下的一个个隐患,恰到好处的说明了混沌理论,但失落的世界中,他们的遭遇却多多少少有点自作孽的感觉, 不管是道森奇的盗蛋还是莱文的自大,都有着明显的诱因。
不过,在失落的世界中,萨拉哈丁这个人还是让我蛮惊喜的,她的坚强、独立、果决和勇敢,都比书中男性主角表现的好
《失落的世界》读后感(五):失落的生态
失落的生态 迈克尔·克莱顿著《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 看电影侏罗纪公园1和2,你会觉得两集的本质是一样的,是冒险片,不同的情节,但都是人类在恐龙的追捕下死里逃生的故事,不过第二集更宏大,精美,逼真,刺激,但仅此而已。虽然电影和小说的情节基本一致,但读小说的感受却截然不同。 在小说里,第一集讲了克隆恐龙的故事,从公园人工养殖的情况下逃脱的恐龙追捕人类的故事。第二集讲了在孤立的小岛上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小说里描述了食肉和食草恐龙的习性,如:恐龙窝,觅食,孵化,照顾幼崽,领地,迁移,争斗,等等。作者幻想出以恐龙为主的生态系统的细节,并描述给读者。 在电影中人是主角,讲述人类逃脱恐龙追捕的故事;然而在小说中,恐龙是主角,人类的活动,行为,逃亡,思考都是为了把恐龙引入故事,讲述恐龙的行为,习性,生态演化等等。 作者以这个小岛的恐龙的生态系统,通过系统数学家马尔科姆之口探讨了生物产生和灭亡的新观点: 1、生物产生于系统和自然的自组织能力,在基础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能自然且必然产生,如同结晶效应,有溶液和晶核必然会发生结晶现象;2、生命系统状态有稳定区和混沌区,在交界附近的生命状态会飞速进化,在稳定区的生命形态会逐渐灭绝,而混沌区的生命形态会飞快灭绝;3、稳定和混沌的边界区是最活跃的进化区域,但也是不稳定的区域,一些小的改变可能就导致滑入混沌,导致生物灭绝;4、甚至一些生物行为的改变就会导致最终灭绝的结果;5、历史上多次的生物大灭绝很可能不是自然灾害如陨石导致的,而是某些改变导致生命系统和形态进入了混沌状态;6、越高级的生物DNA的进化对物种的生存影响越小,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具有重大的影响。小岛上的恐龙只有DNA保留的它们的天性,却没有上一代恐龙教给它们适应的生存方式和技能,因此习性和行为同远古恐龙必然有很大不同,因此物种可能更脆弱; 小说结尾暗示小岛上的恐龙已经陷入混沌模式,食草恐龙因为可感染蛋白质而生病大量死亡,食腐恐龙因此大量繁殖,整个系统已经失控,即将灭绝。但这仅仅是暗示,并不影响出版或者拍摄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