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切利四人组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00字
《布莱切利四人组 第二季》是一部由杰米·佩恩执导,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 / 瑞秋·斯特林 / 苏菲·兰朵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莱切利四人组 第二季》观后感(一):四集,两个故事
《布莱切利四人组》是一部以女人为主角的英剧,一共两季,加起来也才7集。周末两天刷完,绰绰有余。
可能是我个人特别偏爱英剧的调调,以及,四个技能开挂的天才姑娘,凑一起演绎一番“巾帼不让须眉”的壮举,这剧情本身就很刺激呐。
再以及,看第一季的时候,真的感觉智商彻底被碾压,因为完全跟不上她们的思维逻辑...(扶额)
但是,看完三个故事,确实有某些豆瓣评论所说的感觉:铺垫很精彩,但结尾收场似乎都很仓促潦草。。。
《布莱切利四人组 第二季》观后感(二):你仍然只能依靠暴力机关的慈悲
仍然是很美的服装道具滤镜,典型的英剧范。但这部的逻辑还不如上一部。大概是那个时代女性行动力和关系网的有限性和编剧试图给对手设置更强大背景加起来导致了情节逻辑难以自洽——因为这么强大的组织怎么会是几个手无寸铁的女性对付得了的?所以四人组的胜利归根结底依靠的是国家暴力机关的正直……结果是前一个故事,犯蠢的只是疯狂科学家一个,军方得知此事非常震惊(可能吗?)。后一个故事,一看到走私证据总警督立刻变脸把先前合作的女Boss拷起来(这总警督也太配合了太乖了)。如果军方长官和警局的人都和反派沆瀣一气呢?四人组什么都改变不了,还会累及自身。和军方为敌啊!
当然我也并不是非要强求她们有多大能耐,时代背景和身份地位的局限,完全可以理解。只是为什么要设置这种四人组凭自身能力完全对付不了的Boss呢?马普尔小姐只解决单纯的谋杀案,这未尝不是一种自身价值的证明。阿加莎让特工汤米和塔彭丝对付反派组织,让波洛抓连环杀人犯,让马普尔小姐抓乡村谋杀案的犯人,她比现在的编剧明智得多。
《布莱切利四人组 第二季》观后感(三):恰如其分的女性主义
久违的BBC制作迷你剧!布莱切利四人组(The Bletchley Circle)又为我的期中季添上一抹亮色。它之所以出彩,不仅是因为悬疑曲折的剧情,更是这四位帮助盟军提前取得二战胜利的女士的魅力。
《布莱切利四人组 第二季》观后感(四):大约没第三季
两集一个案子,果然就显得仓促了许多。
第一案,气氛的渲染重于案情本身。
一个女人身陷牢狱,几天之内就要绞刑。时间上给人一种紧迫感。
莫名其妙的跟踪,翻得乱七八糟的Lizzie的公寓,未遂的车祸。制造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恐怖气氛。
最后草草结束,军方无辜,科学家是邪恶的。
如果只是科学家自己的实验,那么他怎么会有手段把Millie的安全权限下调,以至于她不能再为政府做翻译工作。
第二个走私案,略好于第一个。不过最后也不知道局长Farrow是好是坏。一到破译密码的时候就觉得好神秘好性感。
印象深的几个地方:
第一集中说世界已经变了。说的是战时与德国是敌人,而战后却成了朋友。苏联方面则相反。这是冷战渐渐拉开帷幕。
第二集中走私的人口,用Millie的话说,是来自于“铁幕国家”。国际阵营显而易见。
Jean冒充买家与Magro家族交易,枪伤的腿让她真有某种老大的气质。
即使Alice无罪释放,也无法找到工作。最后只得化名。
Lucy和警察男友吃晚饭,为了套出情报,假装自己记不清Magro的名字,“Mag....or Maggo?"其实她是过目不忘的那个。这世间在男友面前装过傻的女人都懂。
Millie的语言天赋。正好这几天看了篇学外语的微博,很多语种之间确实有关联。Millie只懂些俄语,却也听懂些许捷克语,很多单词都相似。
《布莱切利四人组 第二季》观后感(五):无奈的浓浓理想主义
第二季看完给我最深的感觉就是结局总是那么理想化,2起案子都涉及到政府高层,开始看起来都困难重重甚至不可解决,但最终都莫名的轻松解决、不了了之。
第一起军方化学武器实验的案子给我的感觉最深。从一开始Susan已经说了,如果这是军方的意思、政府的意思,她们查下去很可能直接被交到军方手中,还有什么意义呢?但结局几乎是仓促粗糙的。一场军方的实验突然就成了一个人的实验;一场与政府的对立突然就成了政府抓走了一个位高权重的化学家;一个马上就要受绞刑的罪犯在没有描写任何“决定性证据”出现的情况下无罪释放……
看到第一集就已经想到了千禧年三部曲(可能较多人知道的是《龙纹身的女孩》,但更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以及与这部剧更有关联的部分是二三部《玩火的女孩》和《直捣蜂窝的女孩》)。同样是几个非政府人员以“高智商局外人”的身份与政府或者至少是政府的一部分对抗,千禧年三部曲浓墨重彩的描绘了从搜集证据、官司、公布给媒体等大量抗争过程,真实的告诉我们,与政府对抗,知道真相远远不够,只有借助群众的力量——换句话说,借助媒体舆论的力量——在群众和其他政党的压力下,才有胜的可能。
相比布莱切利,仍然说第一个案子,这样的化学武器实验难道只是教授一个人的想法吗,在医院里的那些军人是苏珊到的那一天才了解情况的吗,而且如同那个军人说的 ,教授没有退休,他升职了,那么实验也必然是政府的授意。那么教授后来怎样了?苏珊她们的调查结束后,实验是在继续吗?爱丽丝的出狱之前说过要有“决定性证据”,剧中至少没有讲述苏珊她们以怎样的证据让爱丽丝无罪释放,显然仅仅发现军方的实验(而且实验究竟能不能公布、怎样公布还是个问题)与教授派人暗杀理查兹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解释。
当然,布莱切利只是一部侦探悬疑的电视迷你剧,这些也许这并不是编剧导演心中的重点。但已经将这些问题与政府间的联系点出来了,仓促结尾只会显得粗糙而底气不足。
《布莱切利四人组 第二季》观后感(六):高智商的女闺蜜在一起,能干点什么。
3月17号,历史上的今天主页上有一则故事:抢银行,通常被认为是男性从事的一项危险且非法的活动,但是,历史上偶尔也会出现“巾帼不让须眉”的犯罪行为。比如,1924年,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信托公司保险库内就出现了三个持枪女子,她们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在抢银行。
追到第二季,故事从篇幅上进行了压缩,两集一个故事,虽然人物不变,又多了一位女主,但是情节依然是由我们智商过人的四位女王通过运算、逻辑推理、真枪实弹的一己之力来收集线索,最终和黑暗不可告人的秘密人物或组织较量并胜出,解救了另一些麻烦缠身的女性。
我很羡慕他们所处的年代,喜欢她们古着的呢子外套、牛津包、浓艳的口红,大波浪的头发,但我更羡慕她们这一群闺蜜。除了Susan有家庭其他皆是单身,她们光鲜亮丽,有着秘密的政治背景,虽然表面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却扮演者“超级英雄”的角色。除了工作和爱情的压力,还要和暗处的不明势力斗智斗勇,生活可谓紧张刺激也更丰富。
她们在一起没有讨论最近流行什么发式,没有谈论你家买了多大房子,我家去哪旅行,没有谈论你淘了外单包,老公送了名牌表。
她们在干着危险又有价值的事业,默契又不需要废话揣测,比较和嫉妒,这多么领人羡慕?简直中年美少女战士嘛。
我没有这样的闺蜜或者女同事,我的女同事们都在微信朋友圈晒孩子,晒老公生日送的##,男朋友送的##。
我也少有这样可以随时一起冒险的女伙伴,一起出门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伴。所以不时感到孤独。
这种孤独不是男友和丈夫可以给予的。那是一种完全自我的感觉。完全由心,想干嘛干嘛,全世界唯我独尊的享受。
现在,我只能一边上班,一边期待不加班的周末,一边看我的电影电视剧,在光影世界里胡思乱想,找点自由行走江湖的赶脚。
如果,我有布莱切利里面的三个女闺蜜,别说,还真想干点惊天动地的事,抢银行不敢,见义勇为还行,哈哈。
《布莱切利四人组 第二季》观后感(七):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分两口气看完的第二季,总体感觉第二季的逻辑不如第一季完善,编剧有太多想说的,给自己挖了好多坑,就这么草草填上,甚至很让人感觉不可思议。比如很多人都提到的教授研究沙林的坑,居然就被这样反转了,全部的牺牲可能只有Jean的老腿子了(Jean, Sorry,无意冒犯你 (●´ω`●)φ )
因为教授的坑没填上,导致之后的Alice出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我就是没明白为什么教授显示是私自研究沙林的,她就可以出狱了?(看到的亲请随时为我指点迷津,感激不尽)
还有,最后一集看到Lucy和Ben终于牵起双手了,感动(o◕∀◕)ノ 长好看就是十分受人待见啊,她终于摆脱施暴MAN的噩梦,奔向呆萌Ben的温柔怀抱里,嗨森,整部剧感觉Lucy和Millie(拼对了咩)是颜值担当,Lucy更小甜心一点,Millie则御姐女王范十足。
服装组好评!服装组好评!服装组好评!重要的事情我说三遍才够,整部剧的英伦风服装简直大赞,好喜欢她们每个人的衣服,尖头内衣恕我欣赏无能(╯-_-)╯╧╧ 但是其他的英伦风衣,带着小图案的简洁白衬衫,几何图案的针织衫,简直爱得不得了,养眼的服装为整部剧加分不少!
真的很羡慕剧里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部分:
1. 总能看穿一切的Susan,平和睿智,擅长各种推理分析并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判断
2. 地图小能手Millie,掌握各种地理知识,这点从她第二季在被困时问小女孩在哪里的桥段可以确认无误
3. 大姐大Jean由于她曾经是领导这气场并没有岁她做图书管理员弄丢,反而在与女魔头斗智斗勇时,毫无违和感,感觉她时时透露出:请叫我女王大人的强大气场
4. 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Lucy,我只想问她: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她为何偏偏要靠才华?这摄像机一样的大脑,过目不忘的神技能加上机智的分析,女神,请收下我的膝盖(正在滑跪的我)
最后,即使漫长的时间隐藏了大家的潜力与才能,就像剧里台词说的那样,Everything comes with practice. 用中文来说就是业精于勤荒于嬉!不断练习自己所擅长的部分,有朝一日会有用滴,所以,任何时刻都别放弃自己的梦想与执着,说不定哪天就用到了呢(。◕ˇ∀ˇ◕)
《布莱切利四人组 第二季》观后感(八):用密码学知识推理案件,高智商的女人谁不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布莱切利是英国政府破译密码的地方。
四位在工作岗位上流光溢彩,破译德军密码扭转战局的女性情报员,却于战后囿于平淡的生活。
女主Susan,擅长模式分析和数学解密,能从大量数据中发现规律作出预测。战后成为家庭主妇,只能在填字游戏中发挥才华。家庭和睦,儿女双全,丈夫爱她,却并不理解她内心的追求。 Millie,精于心理分析,是四人中性格最热情的一位,战后在世界各地周游冒险,在一个小餐馆打工。 Jean,战时小组的大姐大,严厉不苟言笑,人脉广,善于抓住人性来获取消息来源。战争结束后,在图书馆做管理员。 Lucy,四人中最年轻的小妹,行走的数据库,有着过目不忘的超记忆能力。性格文静内敛,嫁给了一个家暴男。 一场连环凶杀案,还有束手无策的苏格兰场 。 Susan通过报纸和电台的公开信息,建立了犯罪现场的地理侧写,并且判断出另有一位被害者未被发现。
Susan通过丈夫的关系,找到苏格兰场督察,向他解释的自己的判断。但因为信息的缺失,导致变量选取失误,警方未能在Susan预测的地方找到尸体。 面对丈夫的质疑和苏格兰场的不信任,Susan想到了她的四人小组。战时期间合作默契的好朋友再次携手,和凶手展开一场智力角逐。
案件的破解过程一波三折,四人组的两次判断失误、Lucy把自己作为诱饵的那场火车戏、Susan和凶手面对面时眼神中流露的惊恐、还有结尾处握住手榴弹的一瞬间,让这部剧充满了张力和反转,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布莱切利四人组》这部剧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将破解密码的思路用于本格推理(四人组快速的推理思维总是让人更不上节奏),同时也在剧情的推进中,将四位女性各自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于此同时,凶手具有娴熟的反侦察能力,通过高智商犯罪手法,在每一个作案现场中植入假证据,诱导警方逮捕替罪羊。正邪双方的势均力敌,让剧情更具平衡感和咀嚼性。 这部剧被打上了女权主义的标签,而在我看来,不过是恰如其分地发挥了女性的聪慧和坚韧。 文能破译密码,武能深入虎穴。数学公式、模式分析、套取情报手到擒来,高智商的女性总是令人心生欢喜。
一如英剧的含蓄和克制,女权主义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一声口号,更不是将男性踩在脚下,而是用实际行动来捍卫自身应有的的权利。 所以当Millie面对餐厅老板的性骚扰,她会酷酷地说我不干了;Lucy的老公对她家暴后,没有难堪的歇斯底里,没有自怨自艾的矫情,而是在伙伴的帮助下搬出家开始新的生活;Susan面对警察和丈夫的质疑,没有过多的解释,保持微笑,通过智和找到了凶手。
剧 的开头有这么一段对话,“你若是乐于尝试,就不会平凡”。 战时的幕后女孩,在战后那个男权至上的年代,依旧可以坚定的用自己的方式来守护正义,同时还能兼顾家庭事务。 如此这般的女性,即使在平凡艰难的生活中,也能成为耀眼的光。
剧的开头有这么一段对话,“你若是乐于尝试,就不会平凡”。 战时的幕后女孩,在战后那个男权至上的年代,依旧可以坚定的用自己的方式来守护正义,同时还能兼顾家庭事务。 如此这般的女性,即使在平凡艰难的生活中,也能成为耀眼的光。
《布莱切利四人组 第二季》观后感(九):编剧偷懒,服装组逆袭——无责任纯吐槽剧透
看完第一季,自然忍不住一口气扫完第二季。然后怎么说呢,和第一季屏住呼吸熬夜看完的流畅感不同,第二季终了居然有心情对剧情吹毛求疵。第一感觉是是不是编剧有调整,然后查查没变动啊,只有编剧开始偷懒这个理由能说服自己了。当然感觉是个人的,而我的感觉一向比偶像剧剧情还经不起推敲。
与第一季的大幅的前世今生背景交代不同,第二季的剧情偏狗血,个人闻到了为了破案而制造案件,为了引出下文而设置情节的编剧酸气。第一个案件的引子就觉着蹊跷,刚开始看到Alice顶着死刑名目死活不说话,又冒出一个年轻姑娘的时候,淫浸苦情剧多年的我第一反应就是绝壁母女关系。只是后来算算,姑娘17岁的年龄与父母的奸情年代对不上号而放弃该龌龊的想法,结果编剧还是猥琐了。接下来开始找茬时间
疑问一,聪明如Alice,怎么会看到尸体就认为凶手是自己的女儿,就算一开始被吓得神经短路,呆监狱的漫长独处时间完全可以作出合理反应。一个已经与生父定期联系的私生女并没有理由突然枪杀自己的父亲;而更令人疑惑的是作为一个思念长期分离女儿的母亲,就算对自己素未谋面的女儿存在种种疑虑,但至少第一期望是自己的孩子善良而正直,怎么可能对自己的女儿的第一评价就是杀父凶手。问题是还一根筋轴到底,不带一点儿转弯,与片头机灵的小破译员完全不是一路的好吧,圣母也不是这样当的啊。我的女权主义惯性思维推定果然因为编剧是个男人,不懂女人心。
疑问二,为什么酱油生父大人要将剪报交给自己的女儿,这些剪报对不知情的外人而言毫无参考价值。如果他已经决定揭开事实真相,就应当知道将剪报交予他人带来的危险,作为一个父亲将自己的女儿置于如此险境是不合理的,更何况女儿压根不了解这些剪报是何意义;如果他是指望Alice破解疑团的话,直接联系Alice即可,而没有必要先交给女儿卖关子。
疑问三,幕后Boss大人为了推动剧情进展是否牺牲太多智商了。该Boss能组织暗杀、策划栽赃,玩转军事法庭,为了其宏伟的爱国目标,搞死几个人那是分分钟打个电话的事儿,还有多种死亡方式供君挑选。结果在主角光环的照耀下,Boss的策略是:主角君,你们慢慢分析线索啊,不着急;我就捣捣小乱,调节一下气氛,最后自然会跳出来制造没猜到是我吧的surprise。可捣乱也完全丧失逻辑性了,既然已经怀疑这四个是卖国小英奸,那之后为什么还要步步紧逼,打草惊蛇呢?既然开始打草,为什么只挑Millie一个人打。从表面来看,四个人里边就Lucy在苏格兰场混啊,危害更大不是吗?就算因为Millie是翻译,对外活动多。那么既然可以改动Millie的安全背景资料,自然可以调查到四个人相应的战时背景,那战时职务最高,现在情报机关关系网最深的Jean更危险啊。怎么也说不通,我的理解就是,不找个理由让Millie失业,第二集可怎么开展啊。最后,身为一个高度机密的生化研究所的项目负责人,Boss的待遇是否太低了,大门敞开让人闯啊。能调动这个暗杀,那个跟踪的,没让你找个戴熊皮帽的看门,家里连个照应起居的也没有?大白天在家里放枪连个围观的都没有,难道是要保守单身汉生活的某个秘密?
第二集的剧情就完全懒得花心思去纠结了,编剧想玩儿个黑帮梗紧跟时尚潮流,意大利黑手党被美国人玩儿烂了,马耳他不正好靠着西西里岛么,就是你了。
剧情吐槽太多,都没力气扒服装了。和第一季四人小组常年一套衣服闯天下不同。第二季服装组把第一季为Lucy变装未能燃尽的热情释放了。Susan的各式棉布衬衫加半身裙加手工毛衣加小黑皮鞋加长大衣简直是我心目中低调禁欲系英伦范儿白领的典范(当然我说的是穿着总在今天的大马路上),交际达人Millie各种换装更多得不用说了,但是我只爱那件有口袋的小礼服好么。酒会上的礼服,有可以插手的兜儿!!!不能更赞了!!!Lucy的甜美田园风,Elizabeth的所谓学院派穿着就弱气多了,反正我不待见这路风尚,这路风尚也没法待见我。
:Susan走了好伤心,我最爱看的就是社交渣渣的Susan在苍白的严肃脸上挤出尴尬的笑容无比纠结地向智商渣渣们进行思维跳跃难度较大的案情分析了。你连甩Millie两次这样真的好么?
《布莱切利四人组 第二季》观后感(十):我们曾是战士
(也推荐第一季,四个姑娘演得非常好,尤其是女主苏珊,气质平和睿智,几乎有“卷福”他姐的风采,就是越看越有味道,不是以第一眼的外貌取胜,而是气质佳,演技精湛)
写下题目时还是觉得有些讽刺,第二季万完全诠释了个人是历史的人质这一说法。
曾是幕后破密码的精英团队,却因某些原因签下保密协议,不得公开自己在战时所做的工作,尽管幕后团队的姑娘们一直以此为荣,她们何尝不是和男人一样厮杀在战场,当苏珊问起曾是皇家炮兵的先生对于战争、个体、领导者的看法,他说他怀念的是纪律和忠诚,而对于所谓权威者的决定含糊其辞,他以德国人为例,是把个体的德军士兵看作魔鬼,还是说他们被魔鬼般的领导者驱使作战,真的很难说清。
第一个案子“血染双手”其实不乏反思,就如上一季里揭露了英军的心理战模式一样,这件案子也是以蛛丝马迹慢慢揭开整个案子的迷雾。只不过是以艾丽丝为引子,她谋杀旧情人,所有证据确凿。唯有简相信“她也在布莱切利呆过,我知道她。”那时她也如四人组的姑娘们,因德军发报员的懒惰、疏忽,得以破译密码,和她们一样具有观察力、行动力,但不等于说这种能力可以让她犯罪,而且毫无悬念的认罪伏法。
四人组的重聚察案,一方面是她们希望一展所长为昔日同袍扫除冤情,另一方面,实际上也不乏回望昨日,在个人和国家这样的命题里重新梳理自己的位置。现实其实是冰冷无情的,公开的战场上,见得了光的那些士兵们,如苏珊的丈夫,再差也可在交通部获得职务,甚至在好些外派出国。而苏珊和她的姐妹们,境况堪忧,苏珊是最好的,稳定的家庭,一对儿女,生活无忧;具有超强记忆力的露西,过目不忘几乎是电脑一般有储存、分类资料的能力,她最开始似乎没有工作,有一个愚鲁常殴打她的丈夫,到了二季则好些,在刑侦部门的相关单位做文员,打字、接听电话、分档存档;爱冒险胆子大的梅丽,心高气傲的她开始屈就于做餐厅招待,因为破案失去工作,因为有语言天赋,她开始给德国人做翻译,却因案子调查上了黑名单,从此只能在高级酒店内贩丝袜、香水,做黑市掮客;简好些,性子沉稳守口如瓶,所以在图书馆以书为伴。曾有的热情、雄心,被生活碾压,都是眼神疲惫的中年女子。
但有那么一瞬间,把姐妹们聚拢的,唯有罪案,揭示其背后的根源,何以造成这样或那样的不幸,她们能在被害者身上找到一些相似点,利用自己的所长找到真凶,也在那么一刻,女性的情谊被点燃,是一种温暖的向心力,这个特殊的聚会使她们找到昔日的自己,并肩作战,为了追求公义。尤其是在和苏格兰场的警官们的周旋中,这种对峙是吃力的,他们不相信“家庭妇女们”的捕风捉影,直到案情渐渐水落石出,苏珊的推理手法又如此专业化,才使得其中的一位长官说出,相信她受过情报破译的专门训练,案子的推断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公开场合他们无法直接给与支持和认同,只能作为“热心市民”的意见参考。女性身份、社会地位所带来的尴尬,使得她们处处碰壁。但谁又能否认如果换作男性,在政府相关部门任职,她们的意见不会被认真考虑,当然此片若真的有女性主义的倾向,也来得温和而坚定,既揭示出她们的窘境:没有体面的工作、家庭事务的繁琐、被忽视、遭遇家暴或性骚扰。但也同时能在逆境中不忘高扬人性可贵的品质:坚韧、忠诚、面对罪恶的不屈服。
展示在戏剧中的一些小细节非常动人
梅丽为露西弄来漂亮的连衣裙、碰上香水,在心情好时以一瓶李子酒待客,欢迎回到旧日并肩作战的那种氛围,甚至会为遭到家暴的露西提供住宿;看似沉闷的简会因为姐妹不惜在路上拦住关键人员,甚至动用到她过往的历史来要求套取资料;露西羞怯内向,却肯为了找出凶手,乔装打扮来做饵,或者利用职业便利翻查机密文件,向上司巧妙地询问案件进程;而最强大脑的苏珊,在和凶手直接照面的片刻就能知悉对方,在那之后被惊骇得一路狂跑,几乎扭伤脚踝,但依旧能不露声色继续处理案子。是战争磨练她们的技能、意志、情感,在平静的战后,她们内心的英雄情结依旧被唤醒。
第一季里被连环凶手杀死的女性们,被抛置在荒凉的地方的女性激起她们对同性遭遇的怜悯同情,所以在面对凶手时,即便如苏珊这么瘦弱的女子也激发了极大的勇气和反击力。
而第二季,第一个案子就说到了,个体和国家的关系。历史都已成过去,个人却始终被绑架,女性所处的地位依旧尴尬,小则在战后资源欠缺的环境下缺衣少食、不能谋到体面的工作,大则是她们也在反思,个体被强调对国家、政府的忠贞、纪律、是否就合乎情理,比如自己战时所作工作不得提及。就如艾丽斯昔日恋人被调派去另一个部门作过神秘工作到最后被揭发,还是令人心悸。所以他才会自省,以剪报提醒,希望拼凑出真相,也是他最后洗脱双手鲜血的一个自我救赎的步骤。不留下只字片语,就永远无人知道。
德国研制出沙林毒气,英国也不能示弱,所以疯狂的生化专家,设计了一场车祸,意在用合理的理由制造实验品——那些押运者,都是没有家庭的单身(像四人组其他三人),没有家庭意味着,他就是单一的个体,即使死亡,也无从追究。他们如同试验场所的小白鼠,当苏珊利用昔日的关系进到医院,亲眼看到伤痕累累,无法痊愈的伤者,才能相信自己和姑娘们解读到的那个事实。很残酷。官方会用合适的理由来掩盖,如果可以的话,威胁永远存在,敌友只不过一瞬,“谁能想到现在我们和德国人成了朋友,俄国人变了敌人。”危机感永远存在,只能以毒攻毒,储备更厉害的生化武器并以活人来做实验,那位专家的疯狂甚至是可以理解的,他的冷酷在于觉得个体的生命微不足道,个体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牺牲小我是不得不为之的一条路。案子的仓促收尾甚至可以理解为留白,化学家如果不被揭发,研究继续,他还会继续担任要职,他背后依靠的是强大的政府,但是当政据确凿案件浮出水面,为了舆论可能不得不让他做“被揭发”的策划人收监问审。艾丽斯虽然不必坐牢,但被牵涉进案子上了报纸,所有正规单位不得录用;和她一起涉案的梅丽也因此上黑名单丢掉翻译工作。足见此案水很深。
至于世界和平,其实很多人比不觉得和平的意义大于战争,都是说法罢了。
前两集也为苏珊的淡出作了铺垫,因为案情的深入她牵涉其中,被迫和前来的丈夫坦诚相对。当说出过往的历史,我仍能感到她骨子里的自豪、骄傲,眼神中的火光被点燃,睿智、自信的苏珊在回想年轻的自己时,仍会以无悔自诩,“我们改变了历史”——只能过先生的反应,难以置信,做饭、带小孩,最大的乐趣是玩填字谜,和朋友聚会的太太从事如此工作,几乎是同床异梦。夫妻间也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谈,苏珊和姐妹们在一起时才是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