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鲁支语录》的读后感大全
《苏鲁支语录》是一本由尼采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3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鲁支语录》精选点评:
●终于找到好版本 还便宜 印刷也喜欢
●不能都看得懂,但觉得尼采是个可怜的人。他为生而苦,为死而苦,厌恶女人却又被女人所吸引(或者说被女人所吸引却又厌恶女人),简而言之和一般人无异。“超人”毕竟还是凭借“人”才得以命名的,这个词语中“人”还是主语吧。
●说是最好的一个版本,的确不错。
●徐梵澄的译本有古风
●还在参悟
●看不太懂。。。
●感谢尼采带给我这么痛苦的人生哲学
●艺术品!
●听着古典乐看这本书,真是心灵的盛宴!
●随便翻翻,不求甚解。
《苏鲁支语录》读后感(一):颠覆传统价值观
此书为尼采的重要哲学思想著作,又是徐梵澄先生翻译的作品,其有精炼优美的古文韵味。初次阅读时我就赞赏他的语言,为其震撼:“我愿赠予,分给,直使人群中智者重欢其愚庸,贫者更欣其富足。”
《语录》以散文诗的形式展现。尼采通过苏鲁支之口传述各种哲理(包含尼采的众多哲学),批判往日腐朽受人们簇拥的价值观,对于人类、价值等定义作出新的认识。
此书前言即提到上帝之死与超人,之后又提到“一切天神皆已死去;如今我们希望超人长生。”可见他将重点从神的概念转化为人的概念,进行对神的否定(可以包含往日一切的价值观)。这些认识将一切价值观再次估定,且开拓出一条对于人类而言的新道路。
尼采可以说是叔本华之徒,但他并没有承袭叔本华的一切。他提出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意志——权力意志,而且他又反对叔本华对世界那种消极的认识。
虽然其中有大量语句我尚且无法理解,然而,我依然敬佩这本宏伟之书。
《苏鲁支语录》读后感(二):木心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夜之歌”一章改成了诗
夜歌
午夜,流泉之声愈响了
我心亦有一股流泉
午夜,万类安息
谁人吟哦恋曲
我心亦有一阕恋曲
我心更有无名的焦躁
渴望得以宣洩
它从未平静,难以平静
我心中更有爱的诉求
正喃喃自语
但愿我能化作夜
而我却是光啊
扈拥我的唯有孤独
噢,但愿我是黑暗
我就可扑在光的怀里
饿婴般吮吸光的乳汁
天上闪烁的群星啊
接受我的祝福吧
我不能歆享到你们的赐予
因为我活在自己的光里
予素弗明受者之乐
夺取比受惠更乐
我窘于不停的施舍
我嫉妒乞者的灼灼眼神
啊,施予者的悲哀
饱餐后猛烈的饥饿哟
乞者从我手中得其所需
我触及他们的心了么
我很想凌辱那些受我烛照
攫回我所有的赐予
我多么想作虐啊
夜更浓了
流泉之声愈响了
我的心里亦有一股流泉
我的心中亦有一阕恋曲
《苏鲁支语录》读后感(三):像跳舞者一样行走
像跳舞者一样行走,语出自《苏鲁支语录》。这些天俺突然觉得该改改自己买书不读书的习惯了,从书架上拿下这本书。徐梵澄的译本,上世纪初的白话风格,有些生涩,并且是繁体字,读起来非常别扭。当时只是为了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才买的这一版本。我知道还有另外几本译本,叫《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许更接近现代的风格一些。
嘿嘿,所谓像跳舞者一样行走,其实反对和嘲笑的就是俺这种速食的、目的性极强的、强迫症的心态。
很巧,在地铁车厢里,我旁边的一位女士手捧着一本《大悲咒梵文咒文》小册子念念有词,很古怪的声音,俺猜也许她也不知道这些声音是什么含义。没关系。她需要的仅仅是声音,她就算完全不了解声音的含义也知道那些声音背后的真理。这样说有点玄虚,但俺那一刻是有那么一些悟性的。俺环顾了一下车厢,感觉得苏鲁支所说的人群是多么地可爱,而土地是多么真实。
对于苏鲁支而言,人之伟大,在于其为桥梁,而不是目的。这是“像跳舞者一样行走”的最好注解。其实俺们登山时都有这样的感受,最美的景色是在山腰上,而不是在山顶。可悲的是,我们在山腰的时候,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登顶上面,而几乎忘记了看风景。
有首诗这么写道:我不知道这条路通向哪里/但的确有人从那边走过来。妙极了。
《苏鲁支语录》读后感(四):读《苏鲁支语录》
之前翻尼采其它的书,觉得他写学术文章跟写诗似的。但毕竟是学术文章,我没看出个一二来,还挺沮丧的。看这个我就高兴了,反正是诗,看得懂和看不懂之间我自有一种微妙的转换。
我不懂德语,没看过其他任何译本,也不太懂尼采哲学,我很喜欢徐梵澄的译本。为啥呢?首先妙在译者的中文好。译本是白话,但没有很深的旧学基础的人,写不出这些骈俪的句子,用不来这些洗练的字词,而汉语的力量往往就在其中体现出来了。并不是说要今人都追求古风(追求不来,好在也没必要),只是说能有一位浸润过古典中文语境的译者来译真幸运。
我读完感觉这书就是个鸡蛋,浑然一体,浑然天成,浑然,和文浑,浑这个字真是妙,你读浑然这个词的感觉,就是浑然的感觉,而且浑然的浑也是浑沌的浑——虽然它们音调不同吧——也就是盘古开天辟地之前的那个浑沌鸡蛋的浑。
这本书译的太过自然,尼采过来都没有水土不服的吗?我很怀疑译者是不是在什么地方牺牲了准确,意化了原文。如果是的话,那就太感谢了。
从译文作用在我身上的效果来说,徐先生成功得很。译本是媒,可以传,可以诱,钱钟书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媒就是——你想想媒婆就明白;传就是把尼采想说的话用中文告诉我;诱就是,由于语义的完全传达、神韵的传递和文风的重现是很难实现甚至是不可能的,若是好的译本可以诱使读者对什么东西产生兴趣的话,就十分的好。
于是乎,我首先对古文产生了兴趣。其次,我要再看一遍这本书;倒不是因为爱上了,只是有点消化不良。目前就想说这些。A très bientôt.
《苏鲁支语录》读后感(五):如果百合花能够再开三天,那么永远的爱大概指三个月那么长。
操刀的十四自杀了,活着的十四赞美死亡,这之间有一种隐秘的遥情。这种遥情毁坏了无数人,比如说十四,睁眼时漫不经心,闭眼后想着死。如果百合花能够再开三天,那么永远的爱大概指三个月那么长。十四望见落日,大为同情,“多么好笑——彼终将堕落底火热底星球!”
正是这种同情毁坏了十四。十四去剪发,脑袋若有若无。想起理发师在耳边道:“一过二十岁,时间就会特别快。”十四不喜欢这种说法,因为这种加速度让人联想到自由落体。人生不应是一场自由落体。十四看着自由落体的太阳如是说。
自由落体果真自由吗?十四站在科学楼八楼,将校服抛上天空,因为校服后有着男生偷偷画上的十字架。毕业后半年收到被雨泡过的信:“十四,我喜欢你,你可以骄傲了。”那一刻十四觉得自己仿佛熄灭了。不像是太阳为重新照耀世人而熄灭,而是来自八千光年外终于消磨殆尽的流星的熄灭,这种熄灭是永生永世的。
校服抛落空中的时候,宛若一只神话里的大鸟。它振翼六合,木铎金钟,长太息以掩涕兮,在九万里狂风中变换形容。终于义无反顾地撞向了对面的教学楼,从此飘沦憔悴,转徙于班级间,被男生们涂改成一副情书。在十四面前,他们轮流穿起这件校服。校服黑白,和十四一个颜色,穿起来十分宽大。那么大的校服,装着这么小的十四,怪不得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十四。
校服里的十四,仿佛一种隐喻:如果世界地图还没有被画出来该多好。那样的话,十四还会向植物生长,植物还会向阳光生长,人们还会向地下生长,太阳也会重新升起。可惜地图已被画出,没有人再会同情一颗堕落的星球了。
附:《苏鲁支语录》,尼采著,徐梵澄译。商务印书馆。是书尚有钱春绮译本,题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