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出路咖啡馆》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无出路咖啡馆》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09 01:17: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出路咖啡馆》的读后感大全

  《无出路咖啡馆》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出路咖啡馆》精选点评:

  ●最最亲的里昂和王阿花

  ●结局挺美,其他便没有更值得一提的了。看来我坚持不看严歌苓写的关于留学的书是对的……

  ●最喜欢的书之一

  ●内容可以忽略,但严的文笔好得不行

  ●“花瓶里的花是我十月底来的时候安德烈给我买的,这时全干了,是普希金讲到的那种样子:在多年后令人想到一个不完整的浪漫往事的那种样子。”没想到学校的图书馆里面竟有这本闲闲的小说,读完后看到说是半自传小说,怪不得里面的生活与朦胧都这么真真切切,让我暂时剥离了一堆论文陷入一种复杂的情绪之中。

  ●人物都好鲜明。女留学生,外交官男友安德烈,艺术家暧昧对象里昂,FBI警官和阿书,牧师夫妇,王阿花海清,就连卖衣服的老妇……年少时遇见精英好男人和不羁艺术家,真的是很难抉择呢。爱情是克制隐忍还是热情洒脱,千古难题,都令人心动

  ●半自传体的小说,母亲的故事像一条暗线贯穿其中,严阿姨的作品一如既往地耐读耐人寻味。

  ●还不错.

  ●虽然有些玛丽苏情节,但看到女主角和安德烈分手的时候,依旧觉得有些心酸。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人,能碰到一个善待自己的已经实属不易,然而最终还是分开了,为何。

  ●可是菁妹,你还没有同我结婚啊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一):18.3.6.

  小说里有些地方时不时就露出了作者的幽默。关于“我”与里昂第一次见面时候发现坐反方向的时候,自己都在地铁上笑出了声音。

  看了半天下来觉得女主还没有她妈聪明。她妈至少知道怎么在男人中周旋,如何保护爱的男人。而女主呢?真正爱的人却又去伤害,还伤害了爱自己的人。觉得有点傻。

  书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反而安德烈有点模糊,虽然很多事情由他而起。如果真的这是严歌苓的半自传小说,相信现实生活中的安德烈一定给了她很深的印象,所以才模糊了写不出个强烈明显的轮廓。

  另外小说背景不应该是美国么?怎么读起来一股子新中国成立的味道哈哈哈。。。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二):随想

  一口气读完。

  一般的,不耐烦看长篇,但是这篇,和她的短篇小说一样,还是很好看。

  一些细节:

  1,现实中,严歌苓和她的前外交官男友结婚了,小说里却没有。

  2,写里昂的篇幅远远多过安德烈。与里昂的无名目的感情纠葛如此多的笔墨,而在女主角的心中呢??是因为艺术家气质比较容易描写??

  3,母亲把“做女人”当作事业选择了军人的父亲,而最后作者试图升华这还是因为爱情的;作者没能写的可信些(我觉得??) 。同样的,还有“我”对于安德烈的爱情。或许,对于一个贫穷的留学生,谈这个是奢侈的。

  还借到了她的《绿血》,匆匆一瞥,书出版的时她才28岁,似写的很主旋律,不知道读来怎样感受??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三):那些关于普通人的生活

  在学校图书馆,于万千图书中,不经意的翻到这本书,毅然的借下它,这是我与严歌苓的第一份缘~《无出路咖啡馆》

  一个骨子里倔强的女学生,我想这该是所有的因,因为倔强,所以不会轻委曲求全;因为倔强,宁肯守候那一份孤独~与美国外交官安德烈的邂逅,开启了一段恋,同时开启了一段与FBI周旋的生活~

  看完以后,心里没来由的沉重,是为女主的选择,还是为那段错失的缘,连我也分不太清了~安德烈,一个有着稳定工作、注重实际的男人,他记得她所有的爱与不爱,为爱甘愿放弃工作,只愿保她周全~他的放弃,也许是怕面对那一份测谎结果,谁知道呢~可是,我怜惜他~或许,他跟劳拉才是更合适的一对~

  里昂,这个追逐着音乐的梦想家,是女主在美国的又一份缘~相比安德烈,他近乎疯狂的举动,逼走了曾经的挚爱王阿花~甘愿为爱而牺牲自己,是为证明这是爱,还是,太过于追求完美的那一切~其实,你不知道,很多时候,爱更需要柴米油盐的平淡~

  很多时候,我也会想,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哪一个?往往是淡然一笑,还好,女主不是我~在爱中,谁付出的太多,对于另一个人来说,总是沉重的吧?我愿一生只遇一份爱,直至白头~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四):世故深沉的美

  我一直都比较喜欢严歌苓。

  虽然每次都对她书的封面上的美女照感觉反感,

  但是她的文字,总也有吸引你读下去的力量。

  我很欣赏她的一点是,她很认真,

  她认真把写作当回事。

  当然,不把写作当回事情也不妨碍写出好东西,

  但是我们看见有人在吃苦受罪,总归会有点尊敬。

  严歌苓的文字有快感。

  她喜欢截取很有戏剧性的事件来写故事,所以她的书都不会难看。

  因为个人阅历,前些年喜欢写海外的华人或者下放知青,

  这些年似乎转而写三十四十年前的祖国内地。

  她的笔法越来越纯熟,文字也越来越生动。

  近年来更加摒弃了所谓正经文学所需要的复杂结构的尝试,

  转而讲一条人物线索走到底的故事,其实更加难。

  我个人最喜欢她写的《白蛇》,大概还有一个《下午的咖啡馆》。

  读严歌苓的小说对我来说是一种复杂的感受:

  好受又难受。

  好受是文字带来的,酣畅淋漓,非常痛快。

  难受是因为她早年更加明显的男权主义带给我的……

  当我读她的《无出路咖啡馆》,

  她树立了一个榜样母亲的形象:

  那是一个把征服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男人,把他攥在手心当成人生理想,

  经营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当成是筹码,

  那是一个能满足摩登开放和封建闺秀双重审美标准的完美女性。

  并且,小说里充满激情的把这样一些女人列在了榜样的名单上:

  杰圭琳,戴安娜。次之的是麦当娜,因为她还需要亲自去做一些事情。

  真正的女人,不需要真正去做任何事。

  她惟一需要去做的,就是“做女人”。

  呃!大家都知道,我看到这样的文字,大概会有什么反应。

  当然,她的那篇小说远远超过这样的鼓吹,

  其中还有一个有自己真才实学的女性在异国他乡,十分凄惨,

  关键时刻,还是那一点点母亲遗传的“女性”本事,管上了用……

  其实,这触碰到了一个深刻,复杂而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这个社会中,无论中西,女人能利用的武器,无外乎是自己。

  当然,在小说的最后,她也给予了某种慈悲:

  榜样母亲在最后,毕竟没有选择成本和盈利,

  而是选择了贺尔蒙和自己的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情”。

  严歌苓的文字,华丽而讽刺,激情而充满理智,

  有种世故深沉的美感,但同时充满了烟火气。

  我喜欢这种美感,

  但我不喜欢她的智慧。

  《无出路咖啡馆》读后感(五):一场盛大的绝望

  看到这本书比较偶然,没有被推荐过。周日和朋友去图书馆,拿了这本书,老老实实的在边上当了一下午的灯泡。

  一看就放不下来了,起初是对在异国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共鸣。说中国餐馆“假得实实在在,一点儿冒充真货的企图也没有”,真是再贴切也没有了,隔了二十年的现在,还假的那么自然。

  关于歧视,我得说年轻可爱的女学生永远拥有特权,或许也跟我的城市有关,遇到的人比较善良友好,但是大城市里面,尤其是地铁,那些当地人冷漠地看着我们,觉得是这些外地人让他们失去了生存空间。

  还有贫穷,每个月愁房租,穷到连社交都支付不起的悲凉。这贫穷是骄傲的,是自尊撑着的贫穷,毕竟她有安德烈那样的退路,我则可以向父母伸手。可是,还是要穷着,永远买超市打折的日常用品,每次和朋友聚会时都要犹豫再三。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挺直背脊无羞愧的活着。

  利用女性美,用餐巾纸擦掉不存在的水滴,走两步把它扔进纸篓里,若有若无的展现亚洲女人的温柔……真是技能get,只可惜我们离那样的美丽已经很遥远,只能在书里看看菁妹是怎么掳获刘先生和李将军的心。我不是男人,看不清在浓厚的妆容和昂贵的香水之后,有着怎样的女性温柔。

  还有很多这样的共鸣。所以我相信这本书是她的半自传,那样的琐碎生活细节,编造起来实在不容易。

  故事慢慢地继续着,兴趣变淡了,毕竟我没有她那样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也没有遇到那样自由自在的人,我学纯艺术的朋友比较少,大多学奢侈品和服装的,大家都跟物质相处的很自然。

  看完之后发现,剥开爱情这层皮,它说的不过是自由和妥协的故事。

  绝对自由的里昂,可以引用这句话,“我独自一人对自己的灵魂满怀着巨大的爱情”。他是爱王阿花的,他对她的爱超越了肉体,仅次于他的灵魂,所以他可以为她卖肾,也可以为了她的幸福,让她离开自己,和他的朋友拥有着他给不起的现实的爱情。那样自由自在的灵魂,对“我”来说简直是致命诱惑,所以才会在喝的半醉去他家门前徘徊,既希望一场抵死缠绵,又害怕迟早被他的自由打败。

  安德烈则是相反的例子,给了“我”温柔的呵护,那温柔太细致,太迷人,让“我”一直惶恐着,希望能够永远沉溺,又觉得那宽恕太过崇高,“我”或许不配拥有。对于“我”而言,安德烈的爱情应该是昂贵的水晶,美丽纯洁,但是代价太大且易碎,并不是最适合的爱情,故事中的"我"也一直在犹疑。最后他放弃自己的理想和工作,对生活彻底妥协,换取“我”不被测谎,保护“我”的尊严,那样的付出,让所有的女人都无法拒绝。

  “我”则是一个在自由和现实之间徘徊的人。或许女人在梦里都想要得到里昂那样一个纯粹的男人,醒来之后则更偏爱安德烈那样安全的臂膀吧。

  我在标题里写的是“一场盛大的绝望”,因为故事里的人,无论欲望是自由还是爱情,都未尝得到满足,每个人选择了自己坚持的,失去了自己舍不得失去的。大家都找不到出路。

  和我们一样,准确点是二十五岁之前的我们,在绝对的自由和向社会妥协之间徘徊,不管选择那一边,都会失去一部分自己。

  于是我们总怀念青春,怀念不曾失去的美好昨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