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八仙过海》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八仙过海》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1-01-09 04:2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八仙过海》经典观后感1000字

  《八仙过海》是一部由阿甘执导,奇幻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仙过海》观后感(一):八仙过海的由来

  听说阿甘导演要筹拍3D版《八仙过海》,我最为一个地道的蓬莱人觉得剧本有点失真,那么我来介绍一下八仙的历史与由来:

  登州旧事话沙门

  长岛县的庙岛,古时称为沙门岛,一直属于蓬莱辖区,直到民国时期才成为独立的行政单位。因为岛上有个龙女庙,宋朝宣和年间又建起了个妈祖庙,人们便将沙门岛改称为庙岛。因为这个名字叫得较久,传得也较远,人们也便把长山列岛称为庙岛群岛了。

  沙门岛面积约1.63平方公里,南北长约3.5公里,周长约7.33公里,南广北狭,有南北两个凤凰山,最高峰海拔98.3米,与长山岛东西相对,抱成良港,被称为庙岛港,是沟通登州与辽东半岛的海上重要通道。明泰昌版《登州府志》引证宋史记载,宋朝开宝年间,朝廷免除了岛上居民的租税,让他们打造船只,专门为朝廷运送东北女真人进贡的物品。由于这里据于渡辽的要冲,便成为一处海疆重镇。

  宋朝时,这里还驻扎着水军,以备东北契丹人的入侵。元朝时,这里的商业码头地位不断提高,岛上设立了监置戌,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明朝初年,因倭寇的袭扰,这里的军事地位开始上升,驻有军队,设立了沙门岛巡检司。洪武二十七年(1395年),巡检司移到了蓬莱芦洋寨,这里因海疆倭警日益严重,岛上居民被全部撤离,疏散安置到蓬莱北沟区西部一带,被称为沙门岛社。倭患平定之后,这里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在烟台没开商埠之前,这里帆樯林立,凡是南北海上往来朝鲜、辽东、天津的客货船只,都要在这里停靠,上水增薪,多至数百艘。蓬莱天桥海口因为水浅,来往船只须要潮满时方能入港,否则就得开进庙岛港以避风浪。因此,庙岛海港也被称为登州外港。民国时期,虽然商业经济一片萧条,港航活动急剧减少,这里却仍然不失为一处避风良港。这里当时有两个村庄,居民104户。

  在庙岛东北的海面上矗立着一块礁石,酷似一座浮屠,人们把它视为海上航行的天然标识,也当成了船只出入海口的门户,因此被称为宝塔石。再往北还有一处珍珠门,都成了这里的天然景观。

  直得一提的是,古代的沙门岛,还曾经是一个发配军犯的地方。据《登州府志》和《蓬莱县志》记载,自北宋初期的建隆三年(962年)开始,这里便囚禁着各种军犯。当时有一个很不道德的规定,就是岛上供应囚徒的粮食是一个定数,囚徒数量增加粮食数量却不增,因此便出现了吃粮不足的问题。于是以寨主李庆为首的看管囚徒的守卫便将超出定量人数的囚徒一批批扔进大海,两年中就残害了700多人。到了熙宁年间,有一位叫马默的人到登州担任知州,得知这一情况后十分震怒,当面斥责了李庆的残暴行为,并上书奏请朝廷修改了“配岛法”二十条。新法规定,庙岛的军犯如果超过了300名的既定数量,便将服刑多年的无过者移送到登州陆地。从此,岛上的配军保持在稳定的数额上,受残害的现象也从此得到了改变。

  五十年后的宣和四年(1122年),这里已不再是军犯的流放地,已经出现了渔村,并建起了妈祖庙——显应宫。每年的正月十五,人们便在这里举行上元节灯会和拜谒妈祖的庙会,船只往来于庙岛与南长山岛之间,为赶庙会的渔家群众提供服务。人们会聚在显应宫前,舞龙灯,扭秧歌,上香许愿,拜神祈福,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十分热闹。除此而外,每年的三月二十三妈祖生日、七月十五盂兰盆会、九月初九妈祖羽化升天日,这里也都要举办庆典活动,官祭礼仪,民俗表演,异彩纷呈。

  沙门岛的历史仅此而已。

  而今,为了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一些胡编乱造的虚假故事便应运而生,将八仙过海与沙门岛的囚犯联系在一起的说法便是其中一种。说的就是当年沙门岛的流放犯人,不甘死于非命,便趁晚上避开守卫,抱着木头、葫芦等浮具跳进大海游向蓬莱。途中,多数犯人丧命,到蓬莱后只剩下了八人。蓬莱的渔民们见他们形貌古怪,又得知他们是借助木头等简单的浮具渡海而来,便以为是神仙降世,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就演绎成后来的八仙过海故事了。

  这一故事乍听起来挺悲壮,也挺有趣,但是一推敲起来,问题就来了。历史上沙门岛发配军队犯人是宋朝建隆年间的事,是北宋初年,而八仙中最后一个成仙的曹国舅,却是北宋中期宋仁宗当朝时。当时曹国舅尚未成仙,怎么能将八仙与沙门岛的犯人扯到一起呢?为了把犯人和八仙扯到一起,故事中还专门编进一个女犯人,却不知宋代的女青年是没有应征入伍义务的,即使有一个花木兰式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兵,又怎么那样凑巧就被打成了流放海岛的军犯呢?而那么多军犯都在夜渡大海时死于非命,却为何就这么个水性高超的女性军犯得以渡海成功呢?

  就算当地果然就有这一传说,那就一定要相信是真实的吗?窃恐未必。这一类传闻大概跟“非典”期间遍及胶东的一则气势颇盛的传闻别无二致。说的是长山岛上生下个小孩,一出娘胎就会说话,又说某月某日傍晚要放鞭、烧香、吃俩红皮鸡蛋就能躲避“非典”,老百姓信以为真,果然照做,之后才得知那天竟是“李洪志大师”的生日。真可谓是一场闹剧。所谓流传于蓬莱、长岛一带的军犯演变成“八仙过海”的故事,估计是哪位孤陋的老爷爷哄孙子睡觉时抓耳挠腮、冥思苦想地编出来的。不过倒是渗透着不信鬼神的精神,按理说本该提倡。但平心而论,如果始终纠执于这种传闻不放,就有乡曲之见了,“发明”的嫌疑远过于“发现”,这种态度本当为高明的文史研究者所不取。

  《八仙过海》观后感(二):八仙过海的由来

  八仙及其起源

  八仙,是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众说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即《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李玄/李洪水}、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何晓云)、吕洞宾(吕岩)、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

  八仙过海

  词目:古代神话人物——八仙

  拼音:gu dai shen hua ren wu——bā xīan

  基本解释

  [the Eight Immortals] 神话传说中道教八位神仙,即汉钟离、铁拐李、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详细解释

  1. 民间传说中道教的八个仙人。即 汉钟离 、 张果老 、 吕洞宾 、 铁拐李 、 韩湘子 、 曹国舅 、 蓝采和 、 何仙姑 。八仙故事已见于 唐 、 宋 、 元 人记载, 元 杂剧中亦有他们的形象,但姓名尚不固定。至 明 吴元泰 《八仙出处东游记传》里,始确定为以上八人。参阅《浦江清文录•八仙考》。

  2. 指 容成公 、 李耳 、 董仲舒 、 张道陵 、 庄君平 、 李八百 、 范长生 、 尔朱先生 。 晋 谯秀 《蜀纪》以为八人均在 蜀 得道成仙,故3.指 李白 、 贺知章 、 李适之 、 汝阳王 李琎 、 崔宗之 、 苏晋 、 张旭 、 焦遂 。八人皆好饮酒赋诗,称为“酒中八仙人”。见《新唐书•李白传》。 唐 杜甫 有《饮中八仙歌》。

  简介

  神话小说《八仙过海》,就借用了八卦的五行象,并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来:

  吕洞宾属于乾金之象。乾卦纯阳,故称纯阳老祖,所用宝剑亦曰纯阳剑。还同何仙姑谈恋爱,依依不舍,这表示乾坤相合之理。

  铁拐李属于兑金之象,以铁拐为足,铁属金,足在下属阴,表示柔金之象,好别于乾刚之金。

  何仙姑属于坤土之象,她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为柔土,欲与吕洞宾配成夫妇,表示乾坤交泰之象。

  曹国舅属于艮土之象,书中说他兄长地下的灵魂附于其身而为恶,将他本人的灵魂囚禁于地下。地下乃土之位,但为刚土,因他本人最后通过与恶鬼的决斗,战胜邪恶,乃复其灵明,皆刚之象。

  张果老属于震木之象。因张果老于月宫砍梭椤树,树本为刚木,以别于柔木。

  蓝采和属于巽木之象,手拿兰草,草本皆为柔木。

  韩湘子属于坎水之象。小说中有民间大旱,韩湘子为民众吹箫降雨一节。

  汉钟离属于离火之象。汉钟离性情猛悍,他的宝扇一扇则出火,火烧龙宫等皆汉钟离所为。

  传说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晚近为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八仙宫,迎神赛会也都少不了八仙。俗称八仙所持的檀板、扇、拐、笛、剑、葫芦、拂尘、花篮等八物为“八宝”,代表八仙之品。文艺作品中以八仙过海、八仙献寿最为有名。今西安市有八仙宫(古称八仙庵),其主要殿堂八仙殿内奉八仙神像。

  1.民间传说中道教的八个仙人。即 铁拐李、汉钟离、 张果老、蓝采和、 何仙姑、 吕洞宾、 韩湘子、 曹国舅。八仙故事已见于唐、宋、元人记载, 元杂剧中亦有他们的形象,但姓名尚不固定。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里,始确定为以上八人。参阅《浦江清文录•八仙考》。

  2.指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晋 谯秀《蜀纪》以为八人均在蜀得道成仙,故为八仙。

  3.指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皆好饮酒赋诗,称为“酒中八仙人”。见《新唐书•李白传》。 唐 杜甫 有《饮中八仙歌》。

  4.指西汉淮南王刘安最为著名的八位门客,即 苏飞、吕尚、左员、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相传刘安与八人服食仙丹后,俱成仙体。故后人称此八人为“八公”或“八仙”。

  起源

  起源一:

  八仙的传说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种说法。

  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汉淮南王刘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药,后世传其为仙,淮南八仙之说可能附会此事而起。五代时道士作画幅为蜀中八仙,所画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唐朝杜甫写的《饮中八仙歌》,指的是李白、贺知章等八位能诗善饮的文人学士。今之所谓八仙,大约形成于元代,但人物不尽相同。

  至明代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铁拐李等八仙过海的故事日渐流传,八仙人物也在流传中稳定下来。正式定型为汉钟离(或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 八仙人物出处不一,时代不同。最初见于史籍且确有其人的,是初盛唐时道术之士张果。

  五代宋初,关于吕洞宾的仙话传说,流传甚盛,与道教内丹修炼法的传播相煽助,两宋之际即盛传“钟吕金丹道”。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宣扬其教法,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传益广,内容益繁富。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称之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

  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明《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取代张果老、何仙姑。

  起源二:

  所谓“八仙”,乃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李铁拐、锺离权、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然而这个排名及八仙的组成,其实有多种说法,现在简单地介绍一下。

  最早的八仙出现在汉代,是号称“淮南八仙”的八个文学家,当时称作“八公”。 《小学绀珠》记载:“淮南八公:左吴、李尚、苏飞、田由、毛披、雷被、晋昌、伍被。”

  由此可见,淮南八仙只是八个文人,并非神仙。但后来因为有淮南王成仙的传说,后世便附会在他门下的八公也成仙了,称作“八仙”。

  晋代谯秀所著《蜀纪》中,载有:“蜀之八仙”,依次是:“首容成公、隐于鸿闬,今青城山也;次李耳,生与蜀;三董仲舒,亦青城山隐士;四张道陵,今鹤鸣观;五庄居平,卜肆在成都;六李八百,龙门洞在成都;七范长生,在青城山;八尔朱先生,在雅州。”上述的“八仙”与现在所传的八仙,都毫无关系。

  八仙的事迹多散见于唐、宋时的书籍中,但当时还没有形成“八仙”这样一个群体。真正集八人合称“八仙”的,是在元人创作的杂剧中。这些杂剧都并称八位神仙,但人名有出入,各家不尽相同。

  马致远的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第四折末《水仙子》,以吕洞宾的口吻,依次介绍八仙道:“第一个是汉钟离,现掌着群仙箓;这一个是铁拐李,发乱梳;这一个是蓝采和,板撤云阳木;这一个是张果老,赵州桥骑倒驴;这一个是徐神翁,身背着葫芦;这一个是韩湘子,韩愈的亲侄;这一个是曹国舅,宋朝的眷属;则我是吕纯阳,爱打的简子愚鼓。”上述八仙,均为男性,没有现在所传八仙中的何仙姑,却多了个徐神翁。

  自从明代吴元泰的演义小说《东游记》一书问世后,“上洞八仙”才选定了。吴元泰排定了八仙的顺次:一、铁拐李,二、汉钟离,三、蓝采和,四、张果老,五、何仙姑,六、吕洞宾,七、韩湘子,八、曹国舅。这八仙的组成及排名次序,已经与现在所传八仙完全吻合,说明大多数人接受了吴氏的说法。

  多种“八仙”

  自古以来,有多种不同的“八仙”。

  晋朝的蜀中八仙,指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晋•谯秀《蜀纪》称八人均在蜀得道成仙。

  唐朝的酒中八仙,即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个文人都好饮酒赋诗,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咏其事。

  道教八仙,俗称“八洞神仙”,“上洞八仙”,清朝列为中八仙,即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组八仙起源于唐,发展于宋、元。元曲《八仙庆寿》把他们列为八仙,姓名却尚未固定。到了明朝中叶,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才确定名称,并流传至今。

  下洞八仙,最早排出下洞八仙的是明代无名氏杂剧《贺升平群仙庆寿》。下洞八仙,即王乔、陈戚子、徐神翁(徐神通)、刘伶、陈抟、毕卓、任风子、刘海蟾。此八人中,刘海蟾、陈抟很有名气。陈抟人们称为陈抟老祖;刘海蟾是全真教北五祖之一。而其它人物的文字记载材料就比较少,其中关于陈戚子就没有留下什么资料。

  到了清代,进一步增加衍化出所谓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有人将元、明以来的钟吕等上洞八仙列为“中八仙”,又增列出“上八仙”和“下八仙”。由于上、下八仙人员的组成,在《何仙姑宝卷》、《八仙上寿宝卷》、《孙悟空大闹蟠跳会》等书中各不相同,因而上、下八仙都有好几组。这些增凑的八仙群体,传播不广,影响不大,在民间,鲜为人知。

  上八仙,元朝已有上八仙的说法,即福、禄、寿三星,张仙、东方朔、陈抟、彭祖、骊山老母。其他说法,即寿星、王母、观音、斗姆、黎山老母、圣母娘娘、金刀(原文缺一)。即东方塑、李大仙、王禅、王敖、毛遂、白猿、二郎神(原文缺一)。

  下八仙,明朝无名氏杂剧《贺升平群仙庆寿》中的下八仙是王乔、陈戚子、徐神翁(徐神通)、刘伶、陈抟、毕卓、任风子、刘海蟾。《何仙姑宝卷》中的下八仙是广成子、鬼谷子、孙膑、刘海、和合二仙,李八百、麻姑。《八仙上寿宝卷》中的下八仙是张仙、刘伯温、诸葛亮、苗光裕、徐茂公、鲁宁秀、牛郎、织女。鼓词《孙悟空大闹蟠桃会》中的下八仙是罗圣主、张仙、鲁班、张千、李万、刘海、刘伶、杜康。

  刘海(或作刘海蟾)虽然现在不在八仙当中,但在许多地区仍位于八仙之列。明《列仙全传》用刘海顶替了张果老,在江西某些地区的“跳八仙”中,也有以刘海代替汉钟离的,而台湾亦有用刘海替代蓝采和。

  日本也有类似的神明组合,称为“七福神”,但其中多为印度教,佛教神明。由于中日两地文化影响,加上七福神搭宝船的形象与八仙过海类似,也有学者认为七福神是由中国八仙而来。

  形象来源

  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彩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等,并非生而为仙,而且都有些缺点,例如汉钟离袒胸露乳、吕洞宾个性轻挑、李铁拐酗酒成性等等。 八仙也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也因此,一般道教寺院都有供奉八仙的地方,或是独立设置八仙宫,而神明庙会也有八仙出现。 八仙也常出现在年画、刺绣、瓷器、花灯及戏剧之中,相传八仙也会定期赴西王母蟠桃大会祝寿,所以“八仙祝寿”也成为民间艺术常见的的祝寿题材。民间戏曲酬神时,也经常上演《醉八仙》或《八仙祝寿》等所谓“办仙戏”。

  八仙故事的文学作品

  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的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作者一方面,作为道家的信徒,在书中宣扬道教宗旨,劝诫世人抛弃荣华富贵,割舍骨肉亲情,经受磨难、考验,以追求得道成仙。另一方面,则是民间传说附着于神仙的故事,使本来面目呆板的神仙更具人情味,而活灵活现。同时,将神仙事迹跟市井生活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更加生动、贴切。这也是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的原因。以下就是明、清以来,在民间流传较广的有关八仙传说的传记作品。

  (一)《东游记上洞八仙传》:(明)吴元泰撰

  (二)《韩湘子全传》:(明)杨尔曾撰

  (三)《吕仙飞剑记》:(明)邓志谟撰

  (四)《吕祖全传》:(清)汪象旭撰

  (五)《三戏白牡丹》:(清)无名氏撰

  (六)《八仙得道》:(清)无垢道人撰

  《八仙过海》观后感(三):八仙过海的由来

  八仙过海的由来

  八仙之一 -吕洞宾

  道教八仙之一。名岩,字洞宾,自号「纯阳子」。唐京兆府(今陕西省长安县)人。曾以进士授县令。他的母亲要生他的时候,屋里异香扑鼻,空中仙乐阵阵,一只白鹤自天而下,非如他母亲的帐中就消失。生下吕洞宾果然气度不凡,自小聪明过人,日记万言,过目成诵,出口成章,长大后「身长八尺二寸,喜顶华阳巾,衣黄 杉,系一皂 ,状类张子房,二十不娶。」当在襁褓时,马祖见到就说:「此儿骨相不凡,自市风尘物处。他时遇卢则居,见锺则扣,留心记取。」后来吕洞宾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传授天遁剑法。六十四岁时,游长安,在酒肆遇见一位羽士青一白袍,在墙壁上题诗,吕洞宾见他状貌奇古,诗意飘逸,问他姓名。羽士说:「我是云房先生。居於终南山鹤岭,你想跟我一起去吗 ? 」吕洞宾凡心未已,没有答应。这位云房先生就是「锺离权」。

  到了晚上,锺离权和吕洞宾一同留宿在酒肆中。云房先生独自为他做饭,这时吕洞宾睡着了,他梦见自己状元及第,官场得意,子孙满堂,极尽荣华。忽然获重罪,家产被没收,妻离子散,到老后了然一身,穷苦潦倒,独自站在风雪中发抖,刚要叹息,突然梦醒,锺离权的饭还没熟,於是锺离权题诗一首「黄良犹未熟,一梦到华肴。」吕洞宾惊道:「难道先生知道我的梦 ? 」锺离权道:「你刚才的梦,生沉万态,荣辱千端,五十岁如一刹那呀 ! 得到的不值得欢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人生就像一场梦。」於是吕洞宾下决心和锺离权学道,并经「十试」的考验,锺离权授他道法。吕洞宾有了道术和天遁剑法,斩妖除害为民造福。

  吕洞宾被全真教奉为北方五祖之一(王玄甫,锺离权,吕洞宾,刘操,王重阳),世称吕祖、纯阳祖师,吕洞宾在八仙中最为出名,有关他的传说很多。

  八仙之二 - 何仙姑

  道教八仙之一。其身世有多种说法。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皆有本地之何仙姑。然多传说为何氏女,途遇仙人,赐仙桃或仙枣食之,成仙,不知饥饿。能预知祸福,善轻身飞行。一说乃吕洞宾弟子。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十六岁时梦见仙人教他:「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死。」於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母亲吃。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唐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中,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出现在广州的小石楼。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机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何仙姑经常手持荷花。

  八仙之三 - 蓝采和

  道教八仙之一。唐开元天宝时人。夏服絮衫,冬卧冰雪,常於长安市唱踏踏歌,歌词多神仙之意。有人孩童时见过他,及至年老再见,采和颜状如故,后於酒楼乘醉骑鹤而去。元人以此逸事,撰杂剧汉锺离度脱蓝采和。

  《仙佛奇踪》中:「蓝采和,不知那里人。经常穿着破烂的衣服,带着六寸的腰带,一只脚穿靴,一只脚赤足。夏天时在长衫内穿厚厚的内衣,冬天时躺在雪地中,呼出的气彷如蒸气一般。每次在大街中讨饭,手持大拍版,长三尺馀。醉了就唱歌。老的小的都看他唱歌,唱时好像是发狂,但又不是。歌词随意而作,歌中充满了仙意,而且变幻莫测。把得到的钱穿在绳子上,拖着走,就是掉了也不顾。有时赠与穷人家,有时花在酒肆中。周游天下,有人在孩童时见过他,至老后再见着他,蓝采和的容貌依旧。后来有人见他在壕梁酒楼上饮酒,听见有笙萧的声音,忽然乘着鹤而飞上天空,抛下靴子,衣衫,腰带,拍版,慢慢而升。 元剧《锺离权度蓝采和》则说蓝采和是艺名,真名叫许坚,在勾栏里唱杂剧,年五十时,做寿因不知犯了什么错,为官府扣打,后被锺离权度化成仙。

  八仙之四- 张果老

  道教八仙之一。亦作张果。据《唐书》记载,确有其人,本是民间的江湖术士,因民间相传逐为神仙。居山西中条山,自言生於尧时,有长生不老之法。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的丈夫)不时征召他,都被他婉拒了。武则天也召他出山,张果老就在庙前装死,时值盛夏,不一会,他的身体腐烂发臭。武则天听后,只好作罢。但不久就有人在恒山的山中再次见到他。

  唐玄宗数次召见他,求长生不老之法。唐玄宗见到张果老老态龙锺。就问:「先生是得道之人,为何发疏齿落,老态龙锺 ? 」张果老说:「衰朽之岁,也没有什么道术可依慿,所以才变成现在的样子,实在令人羞愧。不过今天如果把这些疏发残齿拔去,不就可以长出新的出来吗 ? 」於是便在殿前拔去鬓发,击落牙齿,玄宗有点害怕,忙叫人扶张果老去休息。一会而张果老回殿,果然容颜一新,青鬓皓齿。於是当时的达官贵人们都争相拜偈,求教返老还童的秘诀,但都被他拒绝了。

  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猎,捕获一头大鹿,此鹿与寻常的鹿相比,稍有差异。厨师刚要开刀宰鹿,张果老看见了,就连忙阻止,说「这是仙鹿,已经有一千多岁了,当初汉武帝狩猎时,我曾跟随其后,汉武帝虽然捕获了此鹿,但后来把它放生了。」玄宗说:「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时迁境异,你这么知道他就是你说的那头鹿呢 ? 」张果老说:「武帝放生时,用铜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标志。」於是玄宗命人查检。果然有一个二寸大小的铜牌,只是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玄宗又问:「汉武帝狩猎是哪年 ? 到现在已经有多少年了 ? 」张果老说:「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对,果然无误。

  张果老回山后不久就仙逝了,唐玄宗为他建「栖霞观」。张果老有一怪癖,平日他倒骑着一头白毛驴,日能行万里,当然这驴子也是一匹「神驴」,据说不骑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折叠起来,放在皮囊里。

  八仙之五 - 韩湘子

  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韩愈的侄孙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只好饮酒,世传其学道成仙,在二十岁时去洛下探亲的时候,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讯全无。在唐元和年间,忽然回到长安,衣衫破旧,行为怪异,韩愈让他入学校和学生们读书,但韩湘子和学员讨论时一言不发,只跟下人赌博,喝醉了就睡在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头,韩愈担心不已,问他「人各有所长,就算小贩也有一技之长,你如此胡闹,将来能做什么呢?」韩湘子说:「我也有一门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韩愈问:「那你能做什么?」当时正当初冬季节,令牡丹开花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

  韩湘子后传说跟吕洞宾学道。位列仙班。

  八仙之六 - 锺离权

  道教八仙之一。元代全真教奉为「正阳祖师」,北五祖之一。其说始於五代、宋初。相传姓锺离名权,号「正阳子」,又号「云房先生」。

  《列仙全传》说:锺离权,燕台人,号云房先生,为汉朝大将,在征讨吐蕃中,被上司粱翼妒嫉,只配给他老弱残兵三万人,刚到达目的地就被吐蕃军劫营,军士落荒而逃。锺离权也逃至一山谷,而且中途还迷路了。可是「吉人自有天相」,遇上一胡僧,将他带至一小村庄说:「这是东华先生的住处。」然后告别而去。过了一会儿,忽听有人说:「这必定是那碧眼的胡人多嘴的缘故。」见一老人披着白色的鹿裘,扶着青色的藜杖,问锺离汉道:「来者可是汉大将军锺离权 ? 为什么不来宿於山僧之所?」锺离权大惊,知道遇上了异人,於是诚心学道,向老者哀求学习救世之道。老者传授锺离权「长真决」,及金丹火候和青龙剑法。锺离汉后来遇见华阳真人,又遇上仙王玄甫,学得「长生决」。最后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居住,得到「玉匣秘诀」,修成真仙。玉皇大帝封他为「太极左宫真人」。

  另一说锺离汉为唐朝人,与吕洞宾同时,自称「天下都散汉锺离权」,后人或以「汉」字属下读,故一称「汉锺离」。

  八仙之七 - 铁拐李

  八仙中,铁拐李是年代最久,资历最深者,见诸於文献则较晚。亦作「李铁拐」。元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始有其名。身世由来传说颇多,一说乃西王母点化成仙,封东华教主,授铁杖一根。一说本名洪水,常行乞於市,为人所贱,后以铁杖掷空化为飞龙,乘龙而去为仙。一说姓李名玄,遇太上老君而得道。一日神游华山赴太上老君之约,嘱他的徒儿七日不返可化其身。然而徒儿因母亲病而欲归家,六日即化之。第七日李玄返魂无所归,乃附在一跛脚的乞丐的尸体而起,蓬头垢面,袒腹跛足,以水喷倚身的竹杖变为铁拐,故名李铁拐。

  八仙之八 - 曹国舅

  道教八仙之一。相传为宋仁宗朝之大国舅,名佾,亦作景休。曹国舅的弟弟贪赴京应试秀才之妻的美色,绞死秀才,强占其妻。秀才的冤魂向包拯申诉,包公准予查究。曹国舅告知其弟,务必将秀才的妻子置於死地,以绝后患。於是二国舅投秀才的妻子入井,被她逃脱,途遇曹国舅,误以为是包拯,向曹国舅申诉,曹国舅大惊,令手下用铁鞭打死秀才的妻子,手下以为她以死, 把她弃尸於偏僻的小巷。

  秀才的妻子醒了之后,向包公叫冤,包公问明真情后,就诈病,曹国舅来探望包拯。包拯令秀才的妻子出诉,逐将曹国舅监禁。又作假书将二国舅偏来开封府,令此女面诉冤情。又将二国舅枷入牢中。曹皇后和宋仁宗亲自来劝包拯释放她的两个弟弟,包拯不从,命令将二国舅处决。宋仁宗大赦天下。包公才将曹国舅放行。

  曹国舅获释后,入山修行从此遁迹山林,矢志修道学仙,有一天,锺离权和吕洞宾问他说:「你所养的是什么 ? 」曹国舅说:「我所养的是道。」仙人笑着问:「道在那里呢?」曹国舅指着天说:「道在天。」仙人又问:「天在那儿 ? 」曹国舅指着心。锺离权和吕洞宾满意地说:「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经洞悟道之真义了。」逐授以《还真秘旨》,令他精心修练,不多久,曹国舅就成仙了。

  ====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成语,用来比喻

  在共同从事某项工作中,各人有各人的本领。据民间传说,八仙为汉

  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

  关于他们的“出身”都可演出一段故事来。

  说来真有意思,他们原来既不是神,也不是仙,而是八个颇享盛

  名的民间艺人。

  怀抱渔鼓的汉钟离,是演唱道情的鼻祖;手执简板的张果老,也

  是个有名的说唱家;韩湘子擅长吹箫;而何仙姑、蓝采和则是先后从

  宫廷逃出的两名歌伎;吕洞宾是个善于编写唱词的艺术家;一瘸一跛

  的铁拐李,却另有来历,他年幼时是一位宰相家的书童,由于年少好

  学,博览群书,竟被打断一条腿后赶出相府,成为游方艺人;其貌不

  扬的曹国舅,据说先是个连年不第的秀才,后沦落民间成为专替大家

  婚丧喜庆喊礼的礼生。

  就这样,每人都有一段辛酸史。他们自愿结合,游方献艺,由于

  技艺高超,遂被誉为“八仙”。

  此后,他们被神化,而成“仙人”。

  ==

  八仙除了“八仙过海”的故事,还各有一套自身得道的故事,也都非常有名,流传得非常广泛。

  汉钟离,原复姓钟离,名权,燕台人,字寂道,号和谷子,又号正阳子。全真道派尊其为“正阳祖师”,“北五祖”之一。初生时,异光数丈,状若烈火。生下后不哭不食,第七日跃然而起,说:“身游紫府,名书玉京”。长大之后,当了谏议大夫,奉诏北征失利,军士尽散。钟离权单人独骑奔谷迷道,遇见了一个叫王玄甫的神仙,授以长生真诀及金丹火候、青龙剑法而成仙。到唐代,度化吕洞宾之后,升天而去,被封为太极左宫真人。

  吕洞宾,号纯阳子。由于道教全真道派奉他为纯阳祖师,故世称吕祖。他出生在林檎树下,出生时异香满径。幼时极其聪明,日诵万言。长大后两举进士不第,后来在赶考途中,遇汉钟离,给了吕洞宾一个枕头,吕洞宾枕着它做了一个梦。梦中举进士,登科第,当湿官,入台阁,富贵荣华了三十年。又被皇帝降罪谪官,走到半路,风雪大作,正在叹息之时,忽然梦醒了。入睡前所煮黄粱米饭尚未炊熟,这就是世人说的“黄粱一梦”。吕洞宾于是大悟,于是随汉钟离赴终南山鹤岭修道成仙。

  张果老,名果,唐代道士。曾隐于中条山修道。他自称生于尧时,已经不知道有多大的年岁了。张果老常常骑着一匹白驴,日行数万里。在休歇的时候,就把驴叠起来,就像一张纸一样,放到巾箱之中。要乘骑的时候,则以水 之,纸就又变成了白驴。

  韩湘子名湘,字清夫,是韩愈的侄孙。韩湘自幼学道,追随吕纯阳,后来爬上一棵桃树,堕树而死,尸解登仙。韩愈官拜刑部侍郎时,宾客盈门。韩湘子劝韩愈弃官学学道。韩愈则勉韩湘子弃道从学。韩湘子就用一个一寸大小的葫芦,给所有的宾客酌酒,数斗不竭。又变出了两朵金花,花上有金字对联,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后来,韩愈因为上表谏迎佛骨,被皇帝贬谪潮州,在路过蓝关的时候,天降大雪,几乎困死。韩湘子冒雪而来,韩愈嗟叹韩湘子预言之灵验。

  李铁拐,相传名叫李凝阳,或名洪水,小字拐儿,自号李孔目。李铁拐应太上老君之约,魂游华山。临行,嘱咐其徒守其躯壳七日。无奈其徒之母突然急病而欲速归,就在第六日把李铁拐的身体烧了。李凝阳第七天回来时,无身可依,即附于一饿殍之尸,所以他的形像丑陋而跛右脚。

  曹国舅,名景休,徐州人。宋仁宗曹皇后之弟,故称国舅。他隐于山林,葛巾野服,矢志修真。经钟离权与吕洞宾之度化,曹国舅得还真秘旨而修道成真,并由吕洞宾引入仙班。

  蓝采和,唐代的隐逸。常衣破蓝衫,只有一只脚穿着靴子,夏天则披絮,冬无则卧雪,而全身上下气出如蒸。蓝采和常于城市乞讨,手持大拍板长三尺余,似醉非醉,踏歌而行,唱道:“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后得汉钟离度化,乘云而去。

  何仙姑是八仙之中惟一的女仙,名琼,永州零陵人。十三岁时,入山采茶,遇吕洞宾,教给她吃云母粉能成仙的方法。何仙姑于是发誓不嫁,每天在山谷中轻身飞行。每日早晨出去,晚上持山果回来养活老母,后来也尸解仙去。

  中国历代最少有三套“八仙”,最早的是六朝时代的“蜀之八仙”。即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等八人,道教传说他们均在蜀中得道成仙。谯秀的《蜀记》一书中,把他们称为“蜀之八仙”。

  在唐代,有八位在名义上因共好酒而成挚友的士大夫,是指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新唐书》中称他们为“酒八仙人”。他们的酒友诗谊已成为千古佳话。杜甫《饮中八仙歌》更是哙炙人口,其中写李白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更是绝伦千古。

  直到明朝中叶,我们所熟悉的“八仙”才正式确定下来,这就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

  指唐代嗜酒的八位学者名人,亦称酒中八仙或醉八仙。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杜甫有《坎中八仙歌》。瓷器画面绘饮中八仙,每每于人物之上书以人名。以清代为多见。

  一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