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杀人》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杀人》经典影评1000字

2022-03-30 03:03: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杀人》经典影评1000字

  《杀人》是一部由亚历杭德罗·费尔南德斯·阿尔门德拉斯执导,Daniel Candi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杀人》精选点评:

  ●学习打灯

  ●这个剧情简介写得跟屎是一样一样一样的。豆瓣里确实有不少电影的简介写成了翔。

  ●简单,有力

  ●表面意义上的压抑黑色片子。

  ●这部智利影片比较有水准。昨晚去总统府文化中心电影馆看了智利导演ALEJANDRO的新片《MATAR A UN HOMBRE》(杀一个人)。很不错的作品。影片揭示了司法制度无法保障社会公平的悖论。一个坏人欺负好人往往逍遥法外,而当这个好人通过自己的双手伸张正义时却受到法律的制裁。正

  ●控制力不差,但劇本太無趣,有點像不尖銳的Pablo Larrain。

  ●暴力启蒙。

  ●剧情很简单的电影

  ●智利申奥片。混混逼人太甚,“懦弱者”奋起杀之,看似简单的剧情,明明知道的结果,却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导演不厌其烦的把一些细节逐步展示在观众面前,冷峻的画面,不断推进的情节,使观众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一部好的电影,能够达到这种目的,也就可以说很不错了。

  ●拍的不错,跟拍、大全景、长镜头、夜景。扔尸入海那段悬崖,风景不错,还以为是在日本。被逼犯罪的案件和故事很多,狗急也会跳墙的故事太泛滥,因此这个电影也就很一般!失灵的伐木机、短暂手机信号的失灵、懦弱男举枪(男人总要有第二象征男人的枪来提气),一切都有暗示。

  《杀人》影评(一):值得关注的智利导演

  原本以为是那种沉闷的作者电影,没想到开场没多久在球场上的羞辱情节就埋下了强大的戏剧冲突,压抑气氛不知不觉渗透出画面。之后接踵而至的心塞情节更不断让观众体验到这个未名南美国家的黑暗现实:警察不作为,司法不公,恶人横行霸道,好人饱受蹂躏。强烈的现实主义气息伴随着冷静克制的镜头展露出惊人的感染力,中远景镜头和手持跟拍镜头错落有致,营造出压迫的现场感,让观众不知不觉沦为这残酷社会现实的旁观者。后半段讲述好人被迫反抗杀人的段落让我想起西班牙导演Jaime Rosales的处女作《一日时间》。日常化的行为与隐藏的暴力心理碰撞出诡异的惊悚气氛,隐隐透露出黑暗现实下人性的转变。然而,导演没有采用过度夸张的手法渲染这种扭曲的心态,去博取更多戏剧化的噱头。反而,最后主角良心未泯搬回尸体自首的情节更让观众清醒回到现实世界:杀人并非像电影上看到那样简单的一件事!

  《杀人》影评(二):几个小细节

  细节可以创造氛围,可以塑造人物,可以干许许多多的事。而对于一部朴素的写实系作品而言,细节简直就是一切。

  1. 在开头主人公被抢了血糖仪而儿子提出买回来,主人公极力表明血糖仪没什么用却又没有阻止儿子最后去赎那支血糖仪。

  2. Kalule崩自己那一枪的时候主人公直到在救护车上还是一副被吓傻的表情……

  3. 主角无数次劝妻子要冷静、不要冲动,可最后却是自己动的手。

  4. 主角杀人时的那根水管是在工地里临时找的。

  5. 前部分主人公只出现在两种地方:家里,和回家的路上。而在杀人之后主人公先是去了脱衣舞夜店,然后还包了一个小姐,还没带够钱……

  6. 杀人后主人公注射了大剂量的降血糖药(应该是)

  7. 主人公给死去的Kalule穿上鞋子,那时尸体已经烂的不成样子了(他自己又极怕尸体,第一次见还吐了……)

  8. 主人公两次吹口琴的调调,唉~

  9. 主人公是一名伐木工,前面从来没有抽过烟,而在把尸体送往警察局的路上却一直叼着那根烟,一刻没停

  《杀人》影评(三):你当如何面对寻衅滋事?

  1.网上一度流传一个段子,叫“远离垃圾人”。讲的是一对情侣在外就餐,邻桌小流氓对着姑娘吹口哨。男友拽着女孩想离开,女孩认为男友的行为不男人,非要理论一下。最终,男孩被那群人用刀子捅伤身亡。作者以此告诫人们,有一群人是“垃圾人”,他们散发着暴力的气息,你如果和他们一般见识,结果就是被他们伤害,上策是远离。但实际上,有时候,你并非不愿远离垃圾人,而是垃圾人永远在纠缠你。这是因为招惹一个人是他们寻找存在感的方式,而且是为数不多的方式。

  3.男主角一家并非不信任法律,即使他们所在的镇子如此凋败,邻人冷漠,警方敷衍,但他们仍然一次次按照程序去寻求官方的帮助,但始终无法解决问题。他们也并非西部英雄式的人物,无法凭一把枪除暴扬善。他们一家过得谨小慎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换句话说,他们就是我们。正是这种“日常性”产生了带入感,当日常的谨慎都无法避免灾难降临,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继续逃避,忍受屈辱,还是反抗?无法搬离,也不愿就这样如同被驱逐一样的逃走,同样也不能放任欺辱一步步升级,而法律本身有复杂的程序和事后追惩的特性,选择只剩下一个。

  4.这部影片整体上有一种粘稠的气质,没有任何干脆的情节与人物。反面人物是无赖的,正面人物是懦弱的,他们的斗争都是游击式的,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面对决。这就有了意思。即使作为正义的一方,男主角仍然无法脱开懦弱的习性,躲藏在对方的车后,用小计谋逗弄对方进入自己的圈套,然后用猎枪远远地顶着对方,用车载的冰柜将其冻死。连复仇都无法壮烈。这真是骨子里的悲剧性。这一切还无法让妻子和女儿知晓,作为父亲和丈夫,无法为他们提供安全,即使结束了这一切,自己仍然必须以懦弱的形象出现在她们面前,永远无法成为“英雄”,或者进一步说,无法成为一个“男人”。

  5.电影用几个小细节引出了对于“男人”这个概念的拷问。自始至终,男主角都是被困住的。离婚后那个狭窄的木屋,陪伴他的只有口琴和电视,女性在他的生活中是失踪的,这从反面嘲弄了他的社会性别,奠定了一个失败者的表征。唯一一次与性有关的情节,是他在极度郁闷之中找来的一个妓/女,但即使这样,他都如此被动。他是一个无用而多余的人。如果,他对着罪犯开枪,就是他作为男人找回自我性别自信的一种方式,但他仍然没能做到。将其冷冻至死的过程甚至有些意外的色彩。他变成了一个被“阉割”过的人。

  6.电影平静地陈述了一种困境。你无法用现有法律解决问题,而一旦私自反抗既给自己带来危险又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法律上的麻烦。这确实是诡异的现实。法律没有问题,它被设置了复杂的程序和漫长的审议过程是为了防止被滥用,但这就注定会留下缝隙,那些道德之下,法律以上的部分,如果有人以无赖的方式“寻/衅滋/事”,那么现有的法律方式就是失效的。但一旦像有些地方那样设定“寻/衅/滋/事”罪名,就极容易,也几乎注定会沦为口袋罪,而被政/治利用。这确实没有办法。而电影中描述的小镇,凋敝而腐败,但这不是根本性问题,或许当地的状况会加重官方的不作为,但即使在成熟国家,这种法律困境也依然存在。

  7.电影提出的是无解的拷问。最终,男人去自首。他将得到的惩罚远远要比那个罪犯曾经得到的重得多。这到底是否公平?正义如何伸张?公平如何维护?法律应该如何维护良善者的权益又不至于被滥用?有时,这些问题真的让人气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